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精氨酸加压素联合氢化可的松对感染性休克舌下微循环影响的观察

    作者:刘丽平;王永召;帅佃奎;邓园园;艾庆娟;李玉民;李汛

    目的:观察精氨酸加压素(AVP)联合氢化可的松(HC)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接诊的感染性休克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AVP组25例、HC组25例及AVP+ HC组24例.均接受抗感染、抑酸、营养支持、化痰雾化及胸部物理治疗等标准治疗,给予充分的液体复苏,维持大循环稳定.在此基础上,AVP组给予AVP 4 U/h,连续3天;HC组给予HC 50 mg/6 h,连续3天;AVP +HC组给予AVP4 U/h、HC 50 mg/6 h,连续3天;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监测4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CVP、CI、SVRI、PAWP、PAP、Lac)等改善情况,复苏液体量及升压药使用量,住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随访并记录住院28天时的存活情况;采用侧流暗视野技术采集舌下微循环图像,计算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结果:AVP组、HC组及AVP+ HC组小血管MFI在治疗第3天、第6天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6天,AVP组、HC组及AVP+ HC组MFI均显著高于同组第1天时(P<0.05);治疗第6天,AVP+ HC组小血管MFI显著高于其他3组同时间节点(P<0.05),中等血管和大血管MFI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间节点(P<0.05).AVP组、HC组治疗第6天H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VP +HC组第3天、第6天H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VP组、HC组及AVP+ HC组治疗第6天HI均显著低于同组第1天(P<0.05).4组治疗前后TVD、PPV及PVD组间及组内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AVP组、HC组和AVP+HC组乳酸水平在治疗后第1天、3天、6天显著降低,AVP +HC组治疗后第3天和第6天乳酸水平显著低于AVP组和HC组(P<0.05);组间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MAP、CVP、CI、ScVO2以及多巴胺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差异不显著(P>0.05).AVP+ HC组ICU病死率及住院病死率较对照组、AVP组和HC组显著降低(P<0.05),所有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及存活者总住院时间、SOFA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VP联合HC可以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舌下微循环,减轻其危重程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 参麦注射液及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患者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赵梦雅;李昂;张淑文;段美丽

    目的 应用旁流暗视野仪观察中药参麦注射液及西药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患者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重症脓毒症患者45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参麦注射液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15例.遵照SSC2008指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参麦注射液和乌司他丁治疗,应用旁流暗视野技术,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舌下微循环的变化,观察指标包括:总血管密度(total vessel density,TVD)、灌注血管密度(perfused vessel density,PVD)、灌注血管比例(proportion of perfused vessels,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icrovascular flow index,MFI).记录入组72 h的APACHE Ⅱ评分,以及患者住ICU天数及28天病死率.结果 参麦注射液组患者舌下微循环在给药6 h后出现明显变化,PPV明显增加(P<0.05).乌司他丁组患者在给药12 h后出现明显变化,PPV明显增加(P<0.05).参麦注射液及乌司他丁均对患者预后有一定改善作用.结论 参麦注射液及乌司他丁均可改善重症脓毒症患者早期舌下微循环;监测舌下微循环变化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患者舌下微循环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景峰;赵梦雅;王海曼;齐志丽;冀晓俊;庄海舟;李昂;张淑文;段美丽

    目的 探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患者舌下微循环变化特点及微循环障碍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49例脓毒症患者分为非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23例)和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26例),应用旁流暗视野技术观察两组患者舌下微循环指标,同时监测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 与脓毒症组患者相比,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患者舌下微循环障碍明显,总血管密度TVD(6.11 ±2.19mm/mm2 vs 8.51±2.11mm/mm2,P=0.000,r=-0.513),灌注血管密度PVD(7.23±3.09mm/mm2 vs 9.94±2.17mm/mm2,P=0.010,r=-0.505),灌注血管比例PPV(47.48%±20.60% vs81.46%±7.45%,P=0.000,r=-0.737),两组患者微血管流动指数无明显差别MFI(1.45±0.71 vs 1.89±0.85,P=0.054,r=-0.277);两组患者第28天病死率有明显差别(38.46%vs 13.04%,P=0.044,P<0.05).结论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患者舌下微循环障碍明显,其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 丙泊酚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刘景峰;王海曼;齐志丽;段美丽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 选取需要机械通气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0例,所有患者依据病情给予经口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在接受机械通气前及应用丙泊酚镇静后监测患者舌下微循环参数. 同时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脓毒性休克患者镇静目标达到Ramsay评分3~4分时平均丙泊酚应用剂量为1.2mg/(kg· h). 镇静后微循环指标出现不同程度改变,总血管密度TVD(P>0.05)无明显改变;灌注血管密度PVD(P<0.05)、灌注血管比例PPV(P<0.05)及微血管流动指数MFI(P<0.05)较镇静前下降明显. 镇静后去甲肾上腺素泵入剂量较镇静前轻度增加,血流动力学参数CI及MAP较镇静前亦有轻度下降,但二者相比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反应组织灌注指标血乳酸(LAC)及氧代谢指标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vO2)在镇静后升高(P<0.05). 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丙泊酚镇静可以使微循环及氧利用障碍加重.

  • 舌下微循环监测在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前后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瞿金龙;赵良;管军;林兆奋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舌下微循环的改变,以及通过早期监测舌下微循环的变化指导液体复苏可行性研究.方法 2016-06-01~2017-06-30期间入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ICU病房的失血性休克患者59例,随机分成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使用旁路暗视野成像技术(SDF)观察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开始同时及复苏后2、6、12、24 h等多时间段舌下微循环变化,实验组根据微循环结果 进行复苏液体量的调整,对照组按经验性治疗,记录各时间点的微循环数据、24 h的复苏液体量、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等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入组前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舌下微循环监测结果提示随着液体的复苏进行,两组微循环数据均朝好的方向发展,实验组通过了解微循环的变化,及时调整液体的复苏量,24 h液体复苏总量少于对照组,而两组24 h时平均动脉压、微循环情况、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氧合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随着时间的延长,48 h时的实验组SOFA评分、氧合指数优于对照组,7 d时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亦优于对照组,而且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和呼吸机支持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舌下微循环可以作为失血性休克微循环改变的指标进行监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液体复苏,有利于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量的控制,有利于器官功能的恢复和保护,尤其是呼吸功能.

  • 基于视频的舌下微循环血流灌注自动评价方法

    作者:吕菲;赵兴群

    目的微循环灌注的评价结果为早期发现脓毒症微循环改变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血管分割得到的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能够有效反映微血管灌注情况。方法首先,通过预处理操作改善图像的质量,增强血管与背景的对比度;其次利用自适应局部阈值法对图像进行初次分割,得到大致的血管区域;后,通过后处理环节去除伪影并连接血管片段,根据终血管分割结果计算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结果经过实际采集的舌下微循环血管数据的验证,上述方法与AVA软件测量结果的吻合率达到92%以上。结论上述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实现舌下微循环血流灌注的自动化评价,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 前列腺素E1对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的作用

    作者:汪月奔;虞意华;刘秉宇;颜默磊;严静

    目的 应用旁流暗视野仪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对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感染患者34例遵照SSC 2012指南,早期目标导向复苏后,在常规“集束化”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PGE1组,各17例.应用旁流暗视野技术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舌下微循环的变化.观察指标包括: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和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同时观察治疗前后宏循环指标的变化,记录2组APACHEⅡ评分和28 d病死率.结果 PGE1组患者舌下微循环在给药后第1天PPV较入组时明显增加(77.21±2.72 vs75.5±7.67,P<0.05);治疗第7天,PPV、MFI较常规治疗组增加明显(86.60±6.74 vs 80.20±8.55,2.51±0.45 vs2.19±0.46,P均< 0.05).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乳酸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及28 d死亡率在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E1可改善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状况.舌下微循环指标可作为评估及指导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优化血流动力学治疗的重要方法,临床仍需更多的研究支持.

  • 低分子肝素配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王丽

    脓毒症是因感染而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若患者伴有组织灌注不足或脏器功能障碍,则可明确为严重脓毒症.凝血功能异常、炎症及微循环障碍在严重脓毒症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将连续性血液净化与低分子肝素结合运用,分析其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微循环的影响,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2015年1月~ 2016年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EICU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严重脓毒症患者41例为对照组(男23,女18),年龄20 ~ 73岁,平均年龄(59.7±6.0)岁;原发病:29例为肺炎,7例为尿路感染,2例为腹膜炎,3例为胰腺炎.

  • 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舌下微循环改变对器官功能衰竭的预测价值

    作者:曾学英;廖雪莲;康焰;陈瑶;尹万红;赵亮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舌下微循环的改变对器官功能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 使用旁流暗视野成像技术(SDF)观察诊断为脓毒症休克24 h以内的成人患者0h、6h、24 h舌下微循环图像,根据24 h后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24 h-0h评分)变化分为器官功能恶化组(△SOFA24 h-0h评分≥1)和未恶化组(△SOFA24 h-0 h评分<1);分析比较两组间传统循环及舌下微循环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化组和未恶化组相比,0h、6h、24 h传统循环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尿量(urine output,UP)、动脉血乳酸(lactate,Lae)]、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以及输注晶体液、胶体液的量和液体总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舌下微循环指标小血管灌注比例(PPVs)恶化组在0 h[(75.96±10.55)% vs.(84.03±10.16)%,P=0.032]和24 h时[(79.43±9.23)% vs.(86.32±9.02)%,P=0.037]低于未恶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绘制0 h PPVs和Lac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PPVs[0.750(95 %CI,0.586~0.914)]大于Lac[0.588(95 %CI,0.370~0.8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0 h PPVs佳截断值81.5%将患者分为高、低两组,低PPVs组器官功能恶化发生率较高PPVs组更高(71.4% vs.20.0%,P<0.05).结论 舌下微循环指标PPVs能够早于体循环指标反映器官功能的变化,对器官功能衰竭可能有一定预测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