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医院感染病原菌AmpC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

    作者:王寅;赵虎;孟丽;夏华峰;尤佳女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与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方法 用改良的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和头孢曲松三维试验检测持续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和ESBLs.结果 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持续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16.00%,其中单独产AmpC β-内酰胺酶的产酶率为8.84%,以阴沟肠杆菌、褪色沙雷菌和产气肠杆菌产酶率高(36.00%、31.25%和28.00%);同时产ESBLs的检出率为7.16%,以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阳性率高(15.18%、10.60%和8.74%).结论 医院感染菌株产酶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 氯唑西林增效试验对肠杆菌科高产AmpC酶细菌的表型检测

    作者:严子禾;胡锡池;吴风

    目的 建立易于操作、适合临床应用的检测产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的方法.方法 制作分别含80、120、160、200、240μg氯唑西林的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的标准复合纸片,分别测定未加氯唑西林和加上氯唑西林后上述纸片对130株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的抑菌环直径,根据氯唑西林对4种抗菌药物的增效作用判断受试菌是否产AmpC酶,将检测结果与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复合纸片中氯唑西林的含量以及佳药敏指示剂;采用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三维试验证实,在130株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中产AmpC酶为48株,非产AmpC酶82株;氯唑西林增效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纸片中氯唑西林含量为200μg时,单一复合纸片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产AmpC酶检出率均为87.5%,氨曲南的检出率较低为33.3%,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联合使用则检出率为95.8%,特异性为95.1%.结论 复合纸片中氯唑西林含量为200 μg,联合使用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检测AmpC酶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合临床常规开展.

  • 革兰阴性杆菌AmpC酶表达调控中AmpD蛋白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李桂玲;多丽波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为临床常用的较为有效且不良反应小的一类抗感染药物,随着这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相应产生了水解它的酶,并成为细菌耐药常见的原因.AmpCβ-内酰胺酶为这类酶中较为突出的一员,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成为人们的研究目标.AmpC β-内酰胺酶属于Bush功能分类Ⅰ群,Ambler分子分类C类酶[1].细菌高产AmpC酶时,除对酶稳定青霉素,一、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外,对头霉素类、单环类及酶抑制剂均耐药.临床观察只对碳青酶烯类尚保持敏感性,四代头孢菌素的疗效也不十分确切.目前这种耐药基因已由染色体携带转向了质粒介导,增加了耐药性的传播,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虽然细菌产生Ampc酶的耐药机制不十分确定,但对AmpC酶高产机制的研究,一直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

  • 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

    作者:佘丹阳;刘又宁;崔岩;罗燕萍

    目的:尝试建立易于操作、适合临床应用的检测高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方法.方法:在标准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纸片上分别附加0、10μg、20μg、30μg、40μg、50μg氯唑西林,按标准纸片扩散试验程序分别测定未附加氯唑西林时和附加氯唑西林后上述纸片对108株受试菌的抑菌环直径,根据氯唑西林对4种抗生素的增效作用判断受试菌是否高产AmpC酶,检测结果与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三维试验证实,在108株阴沟肠杆菌中,高产AmpC酶菌株32株,非高产AmpC酶菌株76株.以50μg氯唑西林为酶抑制剂时,如果分别考虑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做为药敏指示剂时的检测结果,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90.6%(29/32)、68.8%(22/32)、65.6%(21/32)、59.4%(19/32);如果同时考虑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做为药敏指示剂时的检测结果,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的阳性率达到了100%(32/32).同样条件下,用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检测76株非高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未发现假阳性菌株.结论:以50μg氯唑西林为酶抑制剂、联合使用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做为药敏指示剂,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可以替代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特异性地检出高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而且操作简便,适合临床使用.

  • 革兰氏阴性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孟峻;郭素芳;张永梅

    目的:了解革兰氏阴性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的产生情况,为临床选择抗生素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K-B实验,选用5种药敏纸片(IPM、FEP、CD02、CD03、CTX),参照相关标准,根据耐药特征推测AmpC β-内酰胺酶的产生.结果:180株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检出产AmpC β-内酰胺酶菌株共36株,总检出率为20.0%(36/180),以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高,其次为鲍曼氏不动杆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结论:五联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AmpC β-内酰胺酶简便、快速、准确,易于在临床试验室中推广应用.

  • 肺炎克雷伯菌AmpC β-内酰胺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黄长武;蔡静;黄坤容;李兴禄;吴倩;唐芸芸

    目的对肺炎克雷伯菌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揭示其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改良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在常规NCCLS纸片扩散法基础上接种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在头孢西丁和头孢曲松药敏纸片周围放射性切出琼脂小槽,待测菌的酶粗提物在槽内扩散,分别进行AmpC和ESBLs测定.结果121株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总检出率为2.5%,ESBLs检出率45.5%,AmpC+ESBLs检出率为0.8%.它们对青霉素类,第1、第2、第3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及一些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耐药率为50%~100%不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小于50%,未检出亚胺培南的耐药菌株.结论产生ESBLs和Ampc酶是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ESBLs和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应加强对β-内酰胺酶的检测和其感染者的治疗.

  • 产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中PBP4的检测及分析

    作者:王欣慧;蒋燕群

    目的 检测产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中编码非必需青霉素结合蛋白4( PBP4)的基因dacB mRNA表达水平,探讨PBP4在产AmpC酶的革兰阴性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03至2010年间部分产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34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dacB基因和ampC基因,实时定量PCR检测dacB mRNA表达水平,并分为dacB mRNA表达上调组与dacB mRNA表达下调组,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ampC mRNA表达水平.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34株大肠埃希菌中,26株(76.47%) dacB mRNA表达水平上调,dacB mRNA表达水平上调组ampC mRNA表达水平高于下调组,P<0.05.结论 推测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中PBP4高表达有助于产生AmpC酶的高表达,从而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 临床常见产AmpC β-内酰胺酶菌株中染色质ampC共同序列的研究

    作者:赵虎;王寅;涂婉;方毅;庞立峰

    目的 分析临床常见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产酶菌株中染色质ampC的基因序列,从而为AmpC酶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57株临床常见AmpC酶产酶菌株分离自医院感染患者样本,抽提细菌染色质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mpC基因并连接入pMD19-T载体,双链测序后比对同种细菌之间和不同种细菌之间染色质ampC基因的同源性和共同序列.根据共同序列设计引物,进一步利用该引物检测染色质ampC.结果 57株细菌的基因组中,使用PCR扩增出染色质ampC基因41株,并成功测定了其ampC基因的序列.比对后发现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产气肠杆菌的染色质ampC菌种内有很高的同源性,但细菌之间的同源性较低.根据共同序列设计出菌种特异性PCR引物,能够有效的鉴定出染色质ampC基因.结论 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各自染色质ampC具有高度同源性,其菌种特异性的ampC引物可用来检测其染色质ampC的存在.

  • 医院感染中革兰阴性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产酶率分析

    作者:赵虎;涂婉;蒙杰;唐轩

    目的 了解华东医院的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 β-内酰胺酶的情况.方法 用改良的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持续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结果 华东医院的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产持续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的产酶率为7.20%,其中阴沟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和黏质沙雷菌产酶率高,分别为36.85%、33.34%和33.34%.结论 华东医院的医院感染菌株产酶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 革兰阴性杆菌AmpC酶的检测及分析

    作者:汪雅萍;应春妹;张灏旻

    目的分析产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的革兰阴性杆菌检测方法,并探讨影响初筛与确诊符合率的因素.方法采用头孢西丁初筛试验筛选出符合AmpC酶表型筛选条件的菌株,再用三维试验确认产AmpC酶菌株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1 801株革兰阴性杆菌中,筛选出327株产AmpC酶菌株,三维试验阳性菌株161株,总检出率9.0%(161/1 801),其中阴沟肠杆菌检出多(71株),且头孢西丁和头孢吡肟抑菌圈直径中位数(P50)分别为6.7和20.4 mm.结论产AmpC酶菌株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以阴沟肠杆菌为主;确认产AmpC酶菌株中,头孢西丁抑菌圈直径越小,头孢吡肟越敏感,初筛与确诊符合率越高.

  • 从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中检出质粒介导的AmpC DHA-1型β-内酰胺酶基因

    作者:王勇;蒋晓飞;孙景勇;韩立中;倪语星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检测肺炎克雷伯菌中AmpC酶的基因.方法用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和三相水解试验,从23株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中初筛产AmpC酶的菌株;用PCR扩增耐药基因,将试验产物测序,并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用转化试验确证耐药基因是否通过质粒传播.结果发现3株肺炎克雷伯菌产诱导型质粒介导的DHA-1型AmpC β-内酰胺酶.结论国内首次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出现质粒介导的DHA-1型AmpC β-内酰胺酶.

  • 4株AmpC启动子和衰减子突变大肠埃希菌的分析研究

    作者:蒋燕群;倪语星;Nancy D.Hanson

    目的研究启动子和衰减子突变与大肠埃希菌高产AmpC酶的关系.方法用琼脂稀释法、双纸片法、三相试验、等电聚焦电泳(IEF)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耐药机制,并对其AmpC的启动子和衰减子直接进行基因序列分析.衰减子的发夹状二级结构用DNASIS软件分析.结果琼脂稀释法、双纸片法、三相试验、IEF和PCR证明这4株菌都产染色体AmpC酶,基因序列分析提示它们在启动子和衰减子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突变,同时还观察到其中一株菌的衰减子的G-C发夹状二级结构由于突变导致△G 7.6 kcal/mol的变化.结论大肠埃希菌AmpC酶的表达同时受到启动子和衰减子的调节.

  • 产气肠杆菌持续高产型AmpC β-内酰胺酶的产生与抗菌药物应用关系的研究

    作者:赵付菊;方毅;张景皓;刘文健;周丽芳;庞立峰;赵虎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的应用与产气肠杆菌持续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分离自华东医院老年病区住院患者的产气肠杆菌临床菌株,用改良的三维试验检测产酶类型,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同源性,选择感染野生型和持续高产型AmpC酶的产气肠杆菌的临床病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结果 分离出产气肠杆菌19株,单产持续高产型AmpC酶的阳性率为31.58% (6/19),野生型AmpC酶的阳性率为26.32%(5/19).呼吸道分离的痰标本中持续高产型AmpC酶菌株阳性率为83.33%,尿标本分离的阳性率为33.33%.治疗持续高产型组所用抗菌药物剂量和天数明显高于野生型组.使用头霉素类抗菌药物2周以上出现产酶类型由野生型转变为持续高产型.结论 华东医院产气肠杆菌的持续高产型AmpC酶菌株阳性率高,尤以呼吸道来源的菌株更为严重,慎用或避免使用第3代及以下头孢菌素类和头霉素类抗菌药物,加强产酶类型检测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染色体介导 AmpC β-内酰胺酶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付菊(综述);赵虎(审校)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引起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失败已成为全球性的医疗保健问题,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 AmpC 酶)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有关其诱导表达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日渐更新,现就 AmpC 酶染色体介导的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AmpC β-内酰胺酶调控基因ampD的研究进展

    作者:侯伟伟;蒋燕群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以及临床治疗学的快速发展,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不仅细菌的组成发生显著变化,而且细菌耐药性也更趋复杂,终导致医院感染率上升和耐药菌株增加.自1970年,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已经成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1].了解AmpC酶的产生机制对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流行、确定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对AmpC酶的调控基因ampD做简要的概述,并着重阐述近几年操纵子中调控基因ampD的研究进展.

  • 铜绿假单胞菌产 AmpC β-内酰胺酶及外膜孔蛋白 OprD2基因缺失分析

    作者:徐伟红;徐斌;姚怡婷;黄明敏;张骏;赵虎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产 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 ampC 酶)及外膜孔蛋白 OprD2基因缺失的情况。方法采用三维试验检测 ampC 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外膜孔蛋白 OprD2基因和 ampC 酶结构基因 amp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3株铜绿假单胞菌中 ampC 酶阳性14株(22.22%);OprD2基因阳性22株(OprD2基因缺失率65.08%);ampC 基因阳性62株(93.94%)。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替坦、头孢曲松和头孢唑啉的耐药率达100.00%。产 ampC 酶的菌株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42.85%、64.29%和57.14%,不产 ampC 酶的菌株分别为30.61%、6.12%和14.29%,二者对庆大霉素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株 OprD2缺失合并产 ampC 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66.67%和55.56%,8株 OprD2正常表达合并产 ampC 酶的菌株分别为0.00%、25.00%和37.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可能是由多种机制共同控制的,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产酶的监测及耐药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血流感染病原菌AmpC酶及相关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侯伟伟;蒋燕群

    目的 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中产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菌株的分布情况和临床病例特点,并对相关基因ampC和ampD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8年9月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181株,分别采用头孢西丁初筛试验和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菌株和高产AmpC酶菌株;对初筛试验阳性相关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初筛试验阳性菌株ampC,ampD基因PCR扩增、测序和比对,Rep-PCR分析ampC阳性菌株基因型.结果 181株病原菌中头孢西丁初筛试验法检出产AmpC酶39株,概率为21.5%(39/181);三维试验法检出高产AmpC酶菌株的概率为43.6%(17/39).PCR结果显示ampC和ampD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1%(16/39)和56.4%(22/39).对16株ampC阳性菌进行基因测序,与GenBank相应ampC核酸序列比对发现同源性达98%-100%;2株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的测序发现在ampD基因羧基端存在可疑的突变位点.结论 本研究相关败血症患者血流耐药病原菌感染主要源自院内感染.在产AmpC酶的血流病原菌中,ampC基因突变比较少见,而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发生率比较高,且ampD蛋白羧基末端氨基酸的缺失或替代可能与AmpC酶去阻遏表达高度相关.

  • 阴沟肠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的机制

    作者:涂婉;赵虎

    目的 研究质粒传播和ampD基因突变两种机制对阴沟肠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的影响作用和比率.方法 收集医院感染患者标本,将诱导型阴沟肠杆菌和其转变后的组成型阴沟肠杆菌分为一组.对每组细菌的质粒ampC基因和染色质ampD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 195例感染拟似诱导型阴沟肠杆菌患者中,25例(12.82%)的菌株转变为组成型.其中,10组菌株的阳性转变为单纯的质粒传播所致,10组为单纯的ampD基因突变所致,1组既有质粒传播又存在ampD基因突变,另外4组则两者全无.12株转变的组成型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存在有意义的突变位点,其中7株存在移码突变,另外5株为点突变.结论 阴沟肠杆菌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已经达到较高的比率,质粒传播和染色质突变均为引起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质粒介导的AmpC酶已经跨种、跨区域传播,染色质ampD基因的突变率也远远高于其自然突变率,这两种机制均应在临床医疗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 多剂量协同法检测AmpCβ-内酰胺酶

    作者:曾吉;吴正学;戴立人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测AmpC β-内酰胺酶的方法.方法以邻氯西林作为AmpC β-内酰胺酶的抑制剂,采用多剂量协同法检测14株肠杆菌科细菌中的AmpC并作分型,用双纸片确证法和纸片协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同时用亚胺培南作诱导试验,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细菌对4种抗生素的MIC.结果14株菌中有3株产持续高产型AmpC β-内酰胺酶,7株产诱导高产型AmpC β-内酰胺酶;6株产ESBL..产诱导高产型AmpC β-内酰胺酶细菌诱导前后MIC变化较大,而产持续高产型AmpC β-内酰胺酶细菌诱导前后MIC变化不大.结论多剂量协同法方法简便,成本低廉,可作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产AmpC 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细菌的初步检测方法.

  • 质粒介导的AmpC 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作者:蒙杰;赵虎

    质粒介导的AmpC β-内酰胺酶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β-内酰胺酶.革蓝阴性杆菌中质粒介导的AmpC酶引起的耐药,因其耐药范围扩大、耐药性由质粒转移、发生率快速增长及新基因型的不断发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大多数质粒介导的AmpC β-内酰胺酶是非诱导表达,其耐药基因在质粒与染色体间及质粒问转移可能是通过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多种途径实现.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