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对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患者睡眠障碍评估的推荐

    作者:刘俊骞;吕俊丽;张赛;闫晨璐;李冬;张笑青;顾平

    对轻度认知障碍(MCI)及痴呆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临床评估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睡眠不好导致痴呆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并成为加重照料者负担的原因之一.睡眠障碍在MCI和痴呆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它们常以共病形式存在.因此,临床上应常规对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仔细进行睡眠障碍的临床评估及管理.意大利痴呆研究协会的睡眠研究小组将2013年12月前发表的原始论文、荟萃分析和系统性综述,进行了回顾.这些证据按照等级(Ⅰ、Ⅱ、Ⅲ)和推荐强度(A、B、C、D、E)进行分类.

  • 食蟹猴急性偏侧帕金森病模型过程中睡眠状况的动态评价研究

    作者:王洁;沈岳飞;唐荣平;陶国现

    目的 动态评价偏侧帕金森模型中实验猴的运动和睡眠状态,以了解帕金森病过程睡眠障碍的状况.方法 以广西南宁灵康赛诺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正常食蟹猴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只).给予老年食蟹猴单侧颈内动脉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3 mg/只)建立偏侧帕金森病模型.用非人灵长类动物帕金森病模型行为学评分量表进行动态行为学评分,评价其运动障碍的严重程度.并在建模期间及建模稳定后用行为-身体活动监视器(PAMs)记录帕金森病模型猴睡眠状态的改变.结果 (1)建模成功后1.5年内行为学评分持续稳定,无显著波动,表明均已达到稳定的帕金森病状态.(2)注射MPTP后到成模前这一段时间日间睡眠时间及睡眠频次较对照组有显著增加(P=0.000、0.002),表明日间睡眠过度可能是帕金森病早出现的睡眠异常.结论 非人灵长类动物患帕金森病后出现夜间及日间睡眠时间延长且日间睡眠频次增多,表明在帕金森病过程中伴随有睡眠障碍的发生.

  • 以嗜睡为突出表现的抗Ma-2抗体相关脑炎

    作者:郝红琳;黄颜;关鸿志;任海涛;高晶;孙鹤阳;彭斌;朱以诚;崔丽英

    目的 分析抗Ma-2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睡眠特点,探索睡眠障碍的机制.方法 回顾我院确诊的以过度嗜睡为首发症状的抗Ma-2抗体相关脑炎1例,分析其临床、影像、多导睡眠监测、脑脊液、病理检查等特点,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本例以嗜睡为突出症状,伴记忆力减退、精神行为异常、行走不稳等,磁共振成像提示边缘系统、下丘脑、上位脑干损害,多导睡眠监测表现为发作性睡病样特点及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水平正常(186 pg/ml),血及脑脊液抗Ma-2抗体阳性,结肠组织病理检查为淋巴瘤,确诊为淋巴瘤合并抗Ma-2抗体相关脑炎.结论 抗Ma-2抗体相关脑炎的睡眠障碍可以表现为过度嗜睡、发作性睡病样症状及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等多种形式,与下丘脑、脑干、边缘系统等睡眠相关结构损害有关,下丘脑分泌素之外的递质系统可能参与发作性睡病症状的发生.

  •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多导睡眠图、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分析

    作者:严金柱;季晓林;叶华;林细康

    目的 使用多导睡眠图、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客观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特征.方法 对26例临床确诊的PD患者(PD组)和31名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对照者(对照组)行全夜可移动视频多导睡眠监测及次日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分析比较2组患者睡眠结构及平均睡眠潜伏期、入睡期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SOREMPs)、睡眠发作(Sas)情况.结果 PD组N2睡眠期百分比(32.8%±13.1%)、REM睡眠期百分比(8.6%±5.3%)、平均睡眠潜伏期[(9.6±4.4)min]较对照组[40.2%±9.1%、11.5%±5.1%、(15.7±3.1)min]明显降低(t=-2.515、-2.054、-6.164,P<0.05),PD组醒觉指数[(41.8±32.1)次/h]较对照组[(28.6±11.0)次/h]明显升高(t=2.151,P<0.05).PD患者中出现日间过度瞌睡(EDS)7例(7/26,26.9%),明显高于对照组(1/31,3.2%;×2=4.764,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睡眠效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醒觉指数,PD患者平均睡眠潜伏期的缩短与年龄(β=-0.328)、左旋多巴等效剂量(β=-0.008)的增加呈线性相关(t=-2.829、-2.352,均P<0.05).PD组有5例(5/26,19.2%)出现SOREMPs,3例(11.5%)出现Sas,而对照组均无出现SOREMPs和Sas.结论 PD患者睡眠结构改变和EDS较常见,虽然PD患者中Sas不多见,但临床医师需提高警惕.

  • 鼻阻塞性疾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姬巍;尹金淑;彭洪

    目的 探讨鼻阻塞性疾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关系.方法 选用2001~2005年我科OSAHS手术病例132例,合并鼻阻塞性疾病的有36例,其中先行鼻部手术后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者22例,设为分期手术组,同期手术者14例,设为同期手术组.结果 ①分期手术组鼻部手术以后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ore,ESS)评分从(13.64±5.09)分降至(5.40±3.17)分,鼾声指数从(196.73±113.58)次/h降至(67.72±43.57)次/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and hypopnea index,AHI)和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2)在鼻部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均>0.1),其中19例行改良悬雍垂构腭咽成形术,术后AHI、LSaO2、鼾声指数和ESS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1);②同期手术组手术前后AHI、LSaO2、鼾声指数和ESS评分有显著差异(P均<0.01).结论 ①OSAHS患者的嗜睡和打鼾症状与鼻阻塞性疾病有关,鼻部手术可以解决;②OSAHS患者的AHI、LSaO2与鼻阻塞性疾病无关,应联合进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

  • 改良双颌前徙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主观症状变化的调查

    作者:李阳;伊彪;王兴;李自力;梁成;王晓霞

    目的:评估改良双颌前徙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主观症状的变化.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颌外科中心2005年9月到2011年12月诊治的OSAHS患者15名,进行改良双颌前徙术治疗.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仪(polysomnography,PSG)检查.于术前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睡眠打鼾情况、睡眠期间被发现呼吸暂停情况、术后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使用情况及手术满意度.结果:15名患者术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and hypopnea index,AHI)为(40.5±12.8)次/h,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desaturation,LSAT)为73.0%±7.4%;术后AHI为(6.5±3.5)次/h,LSAT为90.8%±2.1%.术前ESS平均为17.6,术后所有患者ESS均小于11,平均为4.3.其中9名患者术前接受CPAP治疗,术后这9名患者不再需要进行CPAP治疗.所有患者对改良双颌前徙手术治疗的效果均感到十分满意,都希望将此种治疗方法介绍给其他患者.结论:应用改良双颌前徙术治疗OSAHS,不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睡眠时低血氧饱和度等客观指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并且患者的日间极度嗜睡等主观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 特发性过度睡眠

    作者:孙鹤阳;刘秀琴;黄颜;董立羚

    目的 探讨特发性过度睡眠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多导睡眠图特征.方法 与结果回顾分析4 例特发性过度睡眠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以白天过度嗜睡首发,无猝倒、睡眠麻痹、睡前幻觉及睡眠行为障碍,其中2 例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4 例患者Epworth 嗜睡量表评分均> 11 分;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平均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未见睡眠起始快速眼动期;例3 患者全夜多导睡眠图监测显示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总睡眠时间延长,但夜间睡眠结构正常.结论 明确诊断特发性过度睡眠需结合患者病史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考虑,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和全夜多导睡眠图监测是鉴别诊断特发性过度睡眠与发作性睡病的有效方法.

  •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分析

    作者:李琳;刘振国;干静;周明珠;周桢源

    目的 评价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质量,分析其睡眠障碍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英国帕金森病协会(UKPDS)诊断标准,选择连续就诊且诊断明确的早期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级Ⅰ~Ⅱ级)患者67例和年龄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60例,采用Hoehn-Yahr分级、汉密尔顿抑郁评价量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和Epworth嗜睡量表对其疾病严重程度、抑郁程度及睡眠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 早期帕金森病组患者帕金森病睡眠量表总评分[(119.56±15.7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33.36±16.73)分](P=0.000).在各分项的比较中.除入睡困难(PDSS-2)、幻觉(PDSS-7)、尿失禁(PDSS-9)和晨起困倦(PDSS-14)等问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项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类型为失眠,其中入睡困难占23.88%(16/67)、睡眠维持困难占38.81%(26/67)、早醒占16.42%(11/67).在导致失眠的原因中以夜尿症为常见,约占55.22%(37/67),其次是逼真梦境(25.37%,17/67)、震颤(22.39%,15/67)、翻身困难(17.91%,12/67)和肢体痉挛疼痛(7.46%,5/67).不宁腿综合征、白天过度嗜睡等亦可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中出现.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与年龄无关(P>0.05);而与Hoehn-Yahr分级、汉密尔顿抑郁评价量表评分及多巴胺剂量有关(均P<0.05).结论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即存在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其发生与病情严重程度、服药剂量以及抑郁程度有关.除对运动症状进行治疗外,尚需注意对睡眠障碍的处理.

  • 社区低龄老年人白天过度嗜睡症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郑文韬;刘申;叶露

    目的 调查白天过度嗜睡症(EDS)在社区低龄老年人中的发生率及探讨相关因素.方法 对989例社区低龄老年人采用国际通用的Epworth嗜睡量表(ESS)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10份,有效回收率为92.0%,对影响EDS的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社区低龄老年人ESS评分为(4.1±0.1)分,以ESS评分≥8分为EDS,社区低龄老年人EDS的发生率为 6.0 %.以EDS为应变量,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独睡一床、夜间观看电视时间过长、习惯性打鼾、入睡困难4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215、3.442、1.778、1.784(P<0.05).结论 低龄老年人独睡一床、夜间观看电视时间过长、习惯性打鼾、入睡困难是独立于老年人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睡眠时间、早醒等因素以外导致老年人EDS的相关因素.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白天嗜睡程度的评价及意义

    作者:鲁建光;韩晶;王超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出现白天嗜睡及其程度与病情的相关性,以及OSAHS患者白天嗜睡程度的评价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疑似OSAHS的患者65例,行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检查,符合OSAHS诊断标准者57例,纳入此研究,其余8例作为对照组(非OSAHS组).排除标准为有头部创伤、癫痫、脑肿瘤、脑出血、代谢中毒、感染等病史,以及服用影响神经系统兴奋性药物病史者.OSAHS组57例,根据PSG结果分为轻度组(15例)、中度组(9例)和重度组(33例)3组.采用Epowrth嗜睡评估表(Epowrth sleepiness scale,ESS)对所有65例患者进行测评,比较非OSAHS组及不同程度OSAHS组ESS评分的差异及其与疾病程度的相关性.结果:ESS评分与呼吸紊乱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呈正相关(r=0.81,P<0.01);与睡眠中低血氧饱和度(SP02)呈负相关(r=-0.62,P<0.01);OSAHS组ESS评分显著高于非OSAHS组(t=2.82,P<0.01);重度OSAHS组ESS评分显著高于中度组,中度OSAHS组ESS评分显著高于轻度组,3组之间ESS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19.19,P<0.01).结论:ESS是评价OSAHS患者白天嗜睡程度的较好指标,ESS评分对于OSAHS的轻重程度有明显的预测价值.

  •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2版内容简介

    作者:张景行

    自1990年第1次出版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CSD-1)后,随着对睡眠障碍性疾病的认识不断扩展和加深,国际睡眠医学界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于2005年发布了新版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CSD-2),这次分类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结构形式,并与国际疾病分类第9、10版(ICD-9和ICD-10)的命名学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协调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其特点是逻辑性和临床实用性方面均有提高,并增强了与国际疾病分类法的通用性.本文对此内容作一简单介绍.

  • 醒脾化湿汤治疗嗜眠症42例

    作者:刘同珍;刘昭坤

    嗜眠又称嗜睡、嗜卧、善寐、多寐等.自1993年6月~2004年6月期间,笔者用自拟醒脾化湿汤治疗嗜眠症,收到满意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 Kleine-Levin综合征

    作者:陈静;陈贵海

    1925年神经病学家Kleine首次描述了一组症状:复发性嗜睡、行为障碍(暴食和无节制的性冲动)及精神障碍[1].1936年精神病学家Levin建议将这组症状命名为"周期性嗜睡一病态饥饿综合征"[2].1942年被重新命名为Kleine-Levin综合征(KLS)[3].1990年国际睡眠障碍分类中其被纳入复发性嗜眠症范畴[4].国内外KLS的相关研究资料一直很少,直至2005年Arnulf等[5]对既往零星报道的病例进行系统综述后才引起广泛关注.为提高对本病的识别能力,避免漏诊和误诊,本文对KLS做一系统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