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18例病理分析

    作者:武阿丽;许长起;任玉波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thyroid microearcinoma,TMC)是指直径≤1 cm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由于癌灶小、隐匿,无症状,术前常常难以发现,通常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良性甲状腺疾病切除标本外检中偶然发现.

  •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基因V600E位点突变及半乳糖凝集素-3、间皮表面微绒毛抗原、细胞角蛋白19表达特征研究

    作者:朱子鹏;张爱龙;肖雪明;王瑞娟;陈兴;游振辉

    目的 观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组织中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3)、间皮表面微绒毛抗原(MC)、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特征,探讨Gal-3、MC、CK19表达与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48例PTMC、74例甲状腺良性疾病(4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5例甲状腺腺瘤)中Gal-3、MC、CK19蛋白表达,分析这些蛋白与PTM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MC组织中BRAF突变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疾病(67.6%比4.1%,P=0.000);Gal-3、MC、CK19在PTM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疾病(91.2%比8.1%、83.8%比13.5%、95.9%比4.1%,P=0.000);Gal-3、MC、CK19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07、0.000、0.036);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包膜侵犯、颈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 =0.000、0.005);联合检测BRAF+ Gal-3、BRAF+ MC、BRAF+ CK19诊断PTMC的灵敏度分别为93.2%、85.1%、96.6%,并以BRAF+ CK19组合检测诊断PTMC的灵敏度高.结论 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及Gal-3、MC、CK19蛋白表达有助于PTMC的诊断;联合检测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及Gal-3、MC、CK19蛋白表达有助于提高PTMC的诊断;Gal-3、MC、CK19蛋白的表达可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BRAF基因的突变可能使肿瘤更具有侵袭性,更容易发现淋巴结转移.

  •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临床病理分析及术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探讨

    作者:杨映红;连渊娥;赵文新;冯昌银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术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病理诊断方法.方法 复习存档病理资料125例PTMC(2010年),详细描述其组织学诊断标准,并与近3年来PTMC病理资料作比较.结果 微小乳头状癌以女性患者居多,共107例,占85.6%(男女比例为1∶6);≤45岁58例(46.4%),>45岁64例(5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49例(39.38%),右侧63例(50.4%).双侧12例(9.6%),峡部1例.术中冰冻切片检查121例,未做4例,确诊113例(88.43%),冰冻切片漏诊8例(6.6%).确诊病例中92例做了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淋巴结出现转移28例(30.44%),无转移64例(69.7%).其中原发灶≥0.5 cm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4.0% (18/53),<0.5 cm者转移率为25.6% (10/39),两者比例为1.7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91).结论 术中冰冻切片确诊为PTMC者应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cNO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邱凯;林梃;江珊

    目的:探讨影响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其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甲状腺外科2011-2013年期间临床诊断为cN0 PTMC的患者199例,对其临床资料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的研究对象中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共88例,转移率为44.22%,其中多病灶患者中央淋巴转移率为47.27%.侵犯被膜患者的淋巴转移率为50.49%;以纳入标准为0.1,剔除标准为0.15对cN0期PTMC患者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OR=2.919,95%CI:1.36-6.27)、年龄(OR=0.423,95%CI:0.24-0.76)、癌灶直径(OR=1.94,95% CI:1.26-2.98)、有无侵犯被膜(OR=1.70,95%CI:0.97-2.99)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1).将性别、年龄分组、癌灶直径分组、被膜有无侵犯等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发现性别为女性、癌灶直径越大可能为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年龄小于45岁是其保护因素.结论:cN0期PTMC患者的中央区转移率较高,尤其有被膜浸润的患者更为突出.对于癌灶直径大于0.8 cm、年龄大于45岁或存在被膜浸润的患者应行患侧甲状腺切除术加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而对于不具备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保守治疗,其对患者预后的生存率没有太大影响.

  •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用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作者:林东

    目的 探讨对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患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4月~2011年5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8例PTMC作为研究对象,将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同一侧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3.33%、17.8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33%、21.43%,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需要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来降低转移.

  •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在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疗效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李建如;王志涛;刘宁;刘媛;宫石磊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射频消融治疗后随访过程中的超声造影和剪切波弹性成像的表现,旨在探讨两种新的成像技术在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疗效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53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随访中,同时进行了超声造影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记录了结节及消融灶的内部回声、形态、边界、血流信号、硬度及体积.结果:常规超声表现:消融灶的周围正常甲状腺体组织的血流信号没有异常改变.治疗后不同时期消融灶的体积呈逐渐减小趋势,射频消融术后第1个月3个月、第6个月和12个月体积缩小率分别为21.51% 、51.16% 、84.29% 、92.27%,1年后有12例患者的消融区完全消失.造影检查:在随访过程中消融区表现为无增强,有1例患者消融灶局部发现微灌注,1例患者发现颈部异常淋巴结.SWE检查:1)术后结节不同时期(1、3、6、12个月)杨氏模量值的大值分别为:(71.34±23.90)kpa、(40.89±20.61)kpa、(29.26±10.15)kpa、(23.23±5.13)kpa,平均值分别:(55.59±16.38)kpa、(28.02±14.04)kpa、(20.66±6.52)kpa、(16.14±5.13)kpa.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随访的甲状腺结节杨氏模量值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消融灶的内部的杨氏模量值也存在先增高再逐渐降低的趋势.术后1个月消融灶的杨氏模量值与术前结节的杨氏模量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后消融灶硬度逐渐减低,术后1年有1例结节局部硬度增大,该结节的术前杨氏模量值高于结节;术后穿刺活检:1例患者原发灶的组织内及1例患者同侧淋巴结发现有核沟及核内包涵体,考虑乳头状癌复发.结论: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在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疗效分析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16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余鹏飞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常规对300例经手术切除的甲状腺良性疾病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筛选出微小癌病例,应用光镜观察其形态、特点.结果 300例患者共检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16例,检出率为5.3%,具有诊断意义的主要组织学特征为毛玻璃状(透明)细胞核、核沟、核内假包涵体、纤维性间质反应或砂粒体.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为乳头状癌变型的特殊表现,常与其它良性疾病伴发,需在外检时细致、系统地多取材,仔细阅片,以免造成漏诊,引起医疗纠纷.

  • 术前血清TSH水平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其阿米西·别孜尔见;哈力木拉提·木尔提扎;哈尔满·阿吉汉;赛力克·马高维亚

    目的 研究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近5年来收住笔者所在医院科室首次行手术切除的甲状腺病变患者806例,其中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PTMC 403例,甲状腺良性病变403例,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的病史资料,并比较2组患者术前TSH及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id globulin antibody,TGAb)水平,以及比较不同TSH水平之间PTMC患者所占比例,对PTMC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前TSH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33,P=0.001);2组间男女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46,P=0.072);2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55,P=0.001);2组间民族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96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TSH水平是PTMC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0.914,P=0.027;TSH:OR=4.662,P=0.008).结论 PTMC患者血清TSH水平较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高,血清TSH水平的高低可能与PTMC的发生有关,血清TSH是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风险的指标之一.

  •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作者:孙宇;石铁锋;于江涛;石臣磊;秦华东

    目的 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预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6例PTMC组织样本中BRAFV600E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对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6例PTMC样本中56例出现了BRAFV600E基因突变,其突变发生率为65.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RAFV600E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相关趋势(P=0.05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RAFV600E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肿瘤直径>5 mm但≤10 mm时,BRAFV600E基因突变的情况对淋巴结转移无影响(P>0.05);当BRAFV600E基因突变阴性患者的肿瘤直径≤5 mm时,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病例.结论 BRAFV600E基因突变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对术前检测到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者,应重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重要性,并应常规清扫该区域淋巴脂肪组织.但当BRAFV600E基因突变阴性患者的肿瘤直径≤5 mm时,应重新审视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

  • CCR7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柴吉鑫;贺青卿;庄大勇;郑鲁明;席晨辉;朱见

    目的 探讨CCR7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表达情况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34例直径>1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3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12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对侧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CR7的表达情况.结果 CCR7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及直径>1cm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均为10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CR7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7%和33.3%,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7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侵犯甲状腺被膜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 CCR7的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和直径>1cm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均呈高表达,两者可能具有相同的生物学特性,两者均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均需要进行颈淋巴结(中央区)清扫.

  •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基因表达及侵袭性研究

    作者:于波洋;杨盼;马步云;彭玉兰;熊升华;邹秀和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和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PTC)BRAF基因表达及其侵袭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同时有BRAF基因检测结果的27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大小分为3组,分别是直径≤1 cm组、1cm<直径≤2 cm组和直径>2 cm组,比较其BRAF基因突变比例以及甲状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程度.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TC的肿瘤大小与患者年龄、性别及BRAF基因突变率均无关(P>0.05),而肿瘤大小与甲状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BRAF基因突变率与甲状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与甲状腺外侵犯(P=0.009)及淋巴结转移(P=0.000)密切相关.结论 BRAF基因的突变会增加PTC甲状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风险,其与PTC的肿瘤大小无关;PTC的侵袭性随着肿瘤大小增大而增加,但BRAF基因突变阳性的微小乳头状癌仍需积极的临床干预.

  •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微淋巴管密度和微血管密度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于德浩;胡斌;徐晋洋;李珀;何常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的检测及意义.方法:收集60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标本及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两种标本中D2-40和CD31表达情况,分别定量计数D2-40阳性表达的MLD和CD31阳性表达的MVD,分析它们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转移的关系,并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MLD与MVD的相关性.结果: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MLD与MVD值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标本MLD与MVD值明显高于无转移淋巴结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MLD与MVD呈正相关关系(r=0.742,P<0.05).结论:检测D2-40和CD31标记的MLD和MVD,对预测肿瘤淋巴结转移有潜在应用价值.

  •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20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杨春梅

    目的:总结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提高病理诊断水平,防止漏诊、误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一侧乳头状微小癌(TMC)11例,左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左侧TMC5例,右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右侧TMC4例.肿块切面见不同质地的多发结节,灰棕色至灰白色,境界清楚.其中可见夹杂TMC的结节质地较硬,灰白、灰黄色,细颗粒状,边界不清,有不同程度纤维化.结论:典型的乳头状癌具有纤维血管轴心,被覆大而异型的细胞,排列紊乱,癌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可见核沟,有时出现核内包涵体.乳头结构不明显时,但见到明显的间质纤维化,毛玻璃样核时要考虑到乳头状微小癌亚型的可能.

  •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外科诊治

    作者:徐明;全应军;崔鹏;叶敏;倪熊;庄彪;闵志均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是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一个特殊亚型,是指癌灶直径不超过10 mm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约占甲状腺癌的6%~35%[1].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浦东医院普外科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5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PTMC诊断方法和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

  • 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分子特征

    作者:宋建鲁;杨治力

    近年来,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而死亡率变化却不明显,造成了临床处理的迷惑与困境.多数学者认为,侵袭性PTMC需立即手术治疗,但尚无准确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测或评估PTMC的侵袭性.本文就侵袭性PTMC的分子遗传特征,从基因突变、微小RNA (microRNA,miRNA)、单基因表达3个层面进行综述.

  • 纳米碳在腔镜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饶尚锐;王中林;王毅;潘忠良;林哲;俞健

    目的 初步探讨在腔镜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手术中使用纳米碳悬液的价值及使用方法.方法 74例拟行腔镜手术的PTMC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术中使用纳米碳悬液者34例,对照组:未使用纳米碳悬液者40例,统计病理标本中癌灶大小、淋巴结检出情况、甲状旁腺损伤情况.结果 7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理标本结果显示2组癌灶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清扫出淋巴结177枚和220枚(其中淋巴结黑染率89%),实验组平均每例检出淋巴结(6.47±2.13)枚,明显多于对照组平均每例检出淋巴结(4.42±1.91)枚;对照组中甲状旁腺检出例数多于实验组(11例与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例数均为2例,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腔镜PTMC手术中使用纳米碳悬液同样能增加淋巴结检出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甲状旁腺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但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污染腔镜视野.

  •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多灶性病变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作者:郑伟慧;王可敬;吴军舟;王文栋;赏金标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的PTMC 2 511例.单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多灶性、腺外侵犯和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因素与CLNM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多灶性、腺外侵犯和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45岁(P<0.001,x2=17.442),性别为(P<0.001,x2=17.029),肿瘤<5 mm(P<0.001,x2=70.164.),腺外侵犯因素(P<0.001,x2=63.197).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因素(P=0.0 17,x2=5.611).其中多灶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x2=39.454).多因素分析中:≥2个病灶PTMC的出现CLNM的风险是单灶PTMC的1.587倍.在多灶病变PTMC中≥3个病灶是2个病灶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近3倍(OR=2.730).肿瘤>5 mm(OR=1.926),伴有腺外侵犯(OR=1.606).结论 多灶性、肿瘤大小和腺外侵犯是PTMC出现CLNM的主要预测因素.其中≥3个以上的多灶是显著的预测因素.PTMC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指征除了考虑肿瘤大小、腺外侵犯等常规因素外,尚需考虑多灶性因素.

  •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术后复发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许远;王兆洪;叶兵

    目的 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手术病理证实的126例多灶性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多灶性PTMC术后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6例中位年龄为46(15 ~78)岁,中位随访时间为75(24 ~150)个月.多灶性PTMC的术后复发率为14.3%(18/126),总的生存率为98.4%.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侵犯甲状腺包膜(P =0.008)、淋巴结转移(P =0.027)、非甲状腺全/近全切除(P =0.022)为影响多灶性PTMC术后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腺体外浸润及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多灶性PTMC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行甲状腺全/近全切除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

  •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术后管理及动态风险评估

    作者:刘晓莉;孙辉

    规范化的术后管理同样是甲状腺微小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初治期及随访期.初治期术后管理基于初治期复发风险分层,初治复发风险分层确立后可指导初治的TSH抑制治疗及RAI辅助治疗,并指导后续随访计划的制定,但初治复发风险分层作为一种静态病情评估,不能有效反映患者术后长时间状态变化.随访期术后管理应依据术后长期随访的所有资料对患者进行复发风险再分层.复发风险再分层确立后可指导TSH抑制治疗程度的调整、随访计划及相应治疗方案的制定.兼顾TSH抑制治疗副作用风险,根据双风险评估体系,制定TSH抑制目标值,以达到保证治疗效果同时,大限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 冰冻切片诊断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清华

    目的 :观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应用冰冻切片诊断的病理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64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为探究对象,将这些患者按照双盲、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石蜡切片病理诊断法,予以对照组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法,对两种诊断方式的符合率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为96.88%,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进行冰冻切片诊断可充分指导临床手术范围,有效诊断患者的病情,充分体现其价值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61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