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围术期心电图变化

    作者:曹东芳;方丕华;闫朝武;刘俊;李晓枫;乔树宾

    目的 探讨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前后心电图变化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48例 HOCM 患者行 PTSMA,手术前后记录常规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QRS波群、sT-T、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等变化特点,分析心电图改变的特征及与心肌肥厚部位、程度和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的关系.结果 (1)HOCM患者的术前QRS形态可归纳为4种类型.(2)与术前相比,术后QRS时限延长[(O.15±0.20)s比(0.10±0.10)s,P<0.05],但排除束支传导阻滞病例后,QRS时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9±0.14)s比(0.09±0.10)s,P>0.05].(3)术后sTv1 抬高幅度增加[(0.25±0.12)mV比(0.11±0.06)mV,P<0.05].(4)术后右束支传导阻滞增加[47%(23/48)比4%(2/48),P<0.05],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增加[103(0-5819)个比56(0~4623)个,P<0.05],加速性室性心律增加[4l%(20/48)比0(0/48),P

  • 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的远期随访

    作者:朱汉东;朱国英;苏晞;陈国洪;蔡建华;宋丹;彭剑

    目的 研究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67例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在PTSMA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2周、6个月、1年,以后每年电话随访一次,长至8年.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心律失常)、临床心功能(NYHA分级)、患者自我评估的运动耐力和病情改善情况.结果 1年、4年、8年生存率分别为98.5%、95.3%、93.0%.全因死亡率为6.0%,猝死发生率为1.5%,年均猝死发生率为0.2%.4例死亡(6.0%)原因分别为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脑栓塞、猝死.1例(1.5%)术后2 d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1.5%)术后3 d出现迟发的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1.5%)术后12个月因心房颤动导致局灶性脑梗死.无PTSMA手术相关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病例.其余病例的临床心功能由术前NYHA(3.2±0.6)级改善至术后6个月NYHA(1.4±0.4)级(P<0.01)、术后1年NYHA(1.5±0.5)级(P<0.01)及末次随访时NYHA(1.6±0.7)级(P<0.01.患者自我评估的运动耐力改善[术前爬(2.7±3.7)层楼vs术后爬(5.1±3.4)层楼,P<0.01].自我评估病情好转比例为91%.结论 PTSMA后远期的心功能改善、生存率高、死亡率和猝死发生率低,提示PTSMA是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围术期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少见,但提示手术风险大,仅推荐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推广.合并心房颤动者,需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 小儿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非药物治疗

    作者:张旭;李渝芬;谢斌;陈纪言;钱明阳

    目的 总结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非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0年6月,4例在本院住院的药物治疗无效的HOCM患儿,术前跨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G)分别为60、147、58、114 mm Hg(1 mm Hg=0.133 kPa).例1、2采用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治疗,例3、4采用室间隔心肌切除术(SM)治疗.术后随访时间1~18(9.3±8.1)个月.结果 4例患儿症状均明显减轻;除例2外,其余3例心功能均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显示4例患儿术后即刻左室流出道梗阻(LVOTO)均明显缓解;随访中,除例2的LVOTG逐渐反弹外,其余3例均持续缓解.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例1行PTSMA术后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个月后转为心室内阻滞;例3和例4行SM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其中例4术后1个月后变为心室内阻滞,例3的CLBBB持续存在.结论 初步经验表明,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有明显症状的HOCM儿童,应用SM和PTSMA治疗安全、有效,近期疗效理想,远期疗效及并发症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

  • 经胸超声心动图术中监测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作者:吴洋;马小静;何亚峰;余正春;袁媛;吴春霞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术中监测对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治疗有症状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对39例HOCM患者行心肌造影(MCE),超声定位及矫正与肥厚梗阻靶区域相匹配的拟消融靶血管,测量心脏PTSMA术前及术后各参数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2例(5%)HOCM患者未找到匹配的间隔支血管,37例(95%)找到与梗阻区域相匹配的靶血管支并成功行PTSMA.舒张期室间隔厚度术前(2.12±0.32)mm,术后(2.05±0.31)mm;收缩期左室流出道内径术前(1.19±0.39)mm,术后(1.41±0.38)mm;超声测量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术前(70.01±40.30)mm Hg,术后(29.00± 16.99)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VOTPG超声及导管测量术前及术后均有较好相关性,术前r=0.505,术后r=0.501,P<0.01.37例患者术前均伴不同程度的SAM运动,术后SAM运动均消失.二尖瓣反流程度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未发现室间隔穿孔、心包填塞、室间隔及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的术中监测对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靶血管的选择具有重大作用,并可实时动态观察消融术中心脏各参数变化,使患者既能获得治疗上的大收益又能降低医疗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对心电指标的影响

    作者:朱汉东;王人彭;苏唏;万海燕;彭剑;宋丹;陈国洪;朱国英

    目的研究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对心电指标的影响.方法对50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记录术前、术中和术后出现的心律失常类型,配对分析术前、术后心电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QRS时限[(122.0±24.0)ms对(97.3±15.5)ms,P=0.000]明显延长,QTc[(469.3±32.2)ms对(434.3±41.5)ms,P=0.004]、PR间期[(169±26)ms对(162±24)ms,P=0.044]稍延长.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右束支传导阻滞70%(35/50),左束支传导阻滞8%(4/50),一过性AVB 38%(19/50),频发室性早搏24%(12/50),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4%(12/50);未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右束支传导阻滞56%(28/50),左束支传导阻滞8%(4/50),交界区性心动过速4%(2/50),频发室性早搏16%(8/50),短阵室性心动过速8%(4/50).无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及死亡病例.结论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右束支传导阻滞为常见.严格选择适应证后谨慎地行PTSMA术是安全、可行的.

  • 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评价

    作者:王川怡;黄伟剑;林捷;张怀勤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12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接受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观察手术前后参数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10例手术成功.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由术前的77.3±3.2mmHg下降至术后的33.8±7.5mmHg,收缩期二尖瓣前向移动均从术前阳性转为术后的阴性,室间隔厚度由术前的29.0±1.4mm降至术后的25.5±1.3mm,左室后壁厚度术前为12.5±2.4mm术后为12.0±2.2mm.心肌酶均明显升高呈急性心肌梗死的动态演变.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听诊心脏杂音较术前减轻Ⅰ~Ⅱ级.10例均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失败2例中1例在预阻断时出现心脏骤停;另1例出现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持续室速、间歇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右心衰,植入永久性DDD起搏器.结论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是治疗HOCM的一种新的介入技术,其术中及术后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对心源性猝死的影响需要长期观察.选择恰当的一支或多支间隔支动脉行化学消融,提高技术熟练性,加强监护,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1例报道及随访

    作者:徐锋;卜元园;邹宝明;徐敏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HOCM)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以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特点的心肌病,常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晕厥甚至猝死。近年来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已成为治疗HOCM的有效方法,在此报道1例HOCM 行消融术及随访结果。

  •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疗效评价

    作者:李春生;魏运亮;王明空;王筠;徐红岩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的临床意义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7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接受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观察比较术前术后参数指标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由术前65.10+8.32mmHg降至术后的10.76±9.2mmHg,室间隔厚度由术前25.66±3.17mm降至术后的14.36±3.08mm.心肌酶峰值时间为11.2±3.5h.3例出现短阵加速性室速,后转为短暂Ⅲ度AVB.3例为右束转传导阻滞.无胸导联异常Q波发生.结论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可致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但多为一过性,只要病例选择适当,靶血管寻找正确,术中观察严密、操作熟练,手术是安全的.

  • 微球栓塞替代酒精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

    作者:刘丽稳;李星星;王效增

    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约70%患者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这是由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所造成的[1].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应用负性肌力药、心肌切除术或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目的都在于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的程度[2-3].与外科心肌切除术相比,PTSMA不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胸骨切开和体外循环,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但是,PTSMA可能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高,而有较高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率[4].然而,外科心肌切除术是否存在潜在致心律失常风险,目前还存在争议[5].关于肥厚型心肌病,2011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基金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F/AHA)的诊疗指南及2003年美国/欧洲心脏病协会临床专家一致认为:对于非外科佳适应证的患者,PTSMA可以作为手术治疗的替代疗法[2-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