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与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床效果Meta分析

    作者:蒙延海;王水云;张燕搏;于钦军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室间隔心肌切除术(SM)与化学消融术(AS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CBM disc及VIP里的比较SM和ASA治疗HOCM的对照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3年10月。根据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资料。对符合质量标准的对照研究采用Rev Man 5.2进行异质性检验及Meta分析。结果检出相关文献380篇,根据纳入标准终入选10篇文献;共入选病例927例。SM组与ASA组在术后住院病死率(OR:0.90;95% CI:0.23~3.47)、术后随访期病死率(OR:1.01;95% CI:0.60~1.70)上未见明显差异(分别 P=0.88,P=0.97)。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G)的下降和NYHA分级的提高均有意义(P<0.05);与ASA组相比,SM组患者的LVOTG下降(SMD:-0.46;95%CI:-0.60~0.32)及术后NYHA分级提高(SMD:-0.40;95%CI:-0.62~-0.17)均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M组在术后右束支传导阻滞(OR:0.08;95%CI:0.03~0.23;P<0.01)、完全性传导阻滞(OR:0.27;95% CI:0.11~0.70;P<0.01)、室性心律失常(OR:0.17;95% CI:0.04~0.75;P=0.02)及安装永久性起搏器(OR:0.22;95%CI:0.13~0.38;P<0.01)的发生率上均较 ASA 组明显降低。两组患者在术后植入性除颤器的安装率(OR:0.73;95%CI:0.31~1.71)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46)。结论 SM仍然是治疗药物难治性HOCM的金标准;ASA作为一种替代治疗,远期结果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随访。

  • 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疗效评价

    作者:杨建国;陈绪发;何亚峰;陶凉

    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外科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外科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65例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0例(61.5%),年龄18~ 70岁,平均(48.4±11.5)岁,术前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仍明显,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G)为62 ~ 140mmng(1mmHg =0.133kPa),平均(85.5±28.6) mmmHg,65例患者均有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全部患者均接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改良扩大的MORROW手术),其中8例(12.3%)合并心脏瓣膜手术,1例(1.53%)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观察手术疗效.结果:全组无住院死亡,手术无瓣叶损伤及室间隔穿孔发生.手术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G)、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YEDD)以及二尖瓣反流(MI)程度较术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3例发生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7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6~35个月,55例(84.6%)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其余10例患者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随访期患者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为Ⅰ-Ⅱ级.结论: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可以解除左心室流出道的梗阻,消除或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满意的近中期疗效.

  • 改良Morrow术治疗经皮室间隔消融术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作者:然錾;宋云虎;胡盛寿;王水云;孙寒松

    目的 研究经皮室间隔消融术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改良Morrow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我们回顾性研究了2002年12月至2015年9月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27例经皮室间隔消融术(PTSMA)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改良Morrow术的病例.其中男性17例(63%)、年龄49±8 (32-62)岁、所有病例均在接受了药物治疗和PTSMA后仍有临床症状且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压差达98±30mmHg(50-159mmHg).术式包括了单纯改良Morrow术17例(63%),9例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1例合并房颤射频消融术.结果 术后远期随访共19(13-38)月,随访率93%.全组病例近远期总死亡率为3.7%(n=1).术后远期随访78%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其1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6%和96%.术后共有2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和7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产生.超声提示绝大部分病例的左室流出道压差接近正常.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为Ⅰ级者占93%.结论 改良Morrow术可以安全的解除曾行经皮室间隔消融术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明确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生存率.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外科治疗及围术期治疗策略

    作者:常硕;王水云;于钦军;黄海波;孟颖;刘小希;张燕搏

    目的 总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围术期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我院由单一术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HOCM患者75例,男性47例(47/75,63%),女性28例(28/75,37%),年龄10-66(42.92±15.07)岁,术前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GP)为50-270(86.98±42.69) mmHg(1mmHg=0.133kPa).全部患者均接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改良扩大Morrow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室壁瘤切除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4,二尖瓣成形术9,主动脉瓣置换术2,三尖瓣成形术3,先心病2例.围术期常规行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检查,评价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二尖瓣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结果 全组无围术期或远期死亡.全组体外循环时间66-258(133.00±39.83)分钟,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5-157(84.71±25.85)分钟,机械通气时间8-396(24.47±44.78)小时,术后住ICU时间1-27(2.99±3.23)天,术后住院时间6-35(10.20±5.31)天,术后胸腔积液12例,二次插管1例,气管切开1例,床旁血液滤过治疗1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例,无气胸、无二次开胸探查及二次手术.术后左心房内径(37.31±4.34 mm vs 43.50±5.89 mm,P=0.000),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12.31±7.00 mmHg vs 86.98±42.69 mmHg,P=0.000),室间隔厚度(15.41±5.00 mm vs 22.34±6.20 mm,P=0.000)与术前比较均减小或降低.二尖瓣关闭好或仅有轻度反流,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征)基本消失.术后发生的主要心律失常包括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房颤动等.远期随访患者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度症状,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动能NYHA分级级别较术前降低Ⅰ-Ⅱ级,无远期死亡、并发症或再次手术.结论 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能够安全有效地解除左室流出道的梗阻,消除二尖瓣SAM征,改善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心律失常表现为传导束传导异常和心房颤动,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生存率.

  • 163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外科治疗及疗效评价

    作者:然鋆;宋云虎;胡盛寿;王巍;王水云;孙寒松;许建屏

    目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外科治疗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10至2011-12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HOCM患者163例,男性95例(58.3%),年龄41.0±15.5(6~74)岁,所有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仍有临床症状且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PG)为61~150(89.6±31.4) mmHg(1 mmHg = 0.133 kPa),全部患者均接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手术和改良扩大的MORROW手术).结果:163例患者单纯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108例(66.3%),20例(12.3%)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7例(22.6%)合并心脏瓣膜手术.术后LVOTPG值、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较术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术后75例(46.0%)发生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39例(23.9%)发生心房颤动(房颤);随访患者139例(85.3%),107例(77.0%)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115例(82.7%)患者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 为I级,随访期的NYHA分级级别较术前降低[(1.2±0.6)级 vs (2.4±0.7)级].术后及随访期共死亡6例(3.7%).结论: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可以安全地解除左心室流出道的梗阻,明确地解除患者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生存率.

  •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对低龄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随访结果

    作者:郭荣龙;王强;李巅远;罗国华;郭宏伟;高爽;尹朝华;张芃;徐海涛

    目的:探讨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对低龄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截至2014-11我院9例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低龄HOCM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诊断时平均年龄为(1.9±2.5)岁 (1天~6.4岁),手术时平均年龄(5.1±2.1)岁(8个月~7岁),平均体重(19.3±9.8)kg(4.3 kg~38.2 kg).术前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79.4±40.0)mmHg(1 mmHg=0.133 kPa).二尖瓣收缩期前移9例,二尖瓣中、重度反流7例.患儿在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经升主动脉根部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术后接受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儿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1例,右室间隔心肌切除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3例,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1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效果良好.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66.0±18.4)min(36~90 min),术后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由(79.4±40.0)mmHg降至(24.4±17.3)mmHg(P<0.01).二尖瓣反流分级由(2.6 ±1.4)级降至(0.4 ±0.5)级(P<0.01).术后残余二尖瓣收缩期前移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流出道压差61 mmHg)1例,短暂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1例低体重婴儿(4.3 kg)术后接受了120.8 h的体外膜肺支持.所有患儿均顺利出院.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11.1±8.7)个月(3~31个月),所有患儿症状改善,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Ⅰ~Ⅱ级.随访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为(24.7±20.7)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1).2例患儿残余二尖瓣收缩期前移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分别为49 mmHg和61 mmHg).1例患儿术后3个月置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对于解除低龄儿童HOCM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效果好,早期随访结果满意,但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

  • 小儿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非药物治疗

    作者:张旭;李渝芬;谢斌;陈纪言;钱明阳

    目的 总结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非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0年6月,4例在本院住院的药物治疗无效的HOCM患儿,术前跨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G)分别为60、147、58、114 mm Hg(1 mm Hg=0.133 kPa).例1、2采用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治疗,例3、4采用室间隔心肌切除术(SM)治疗.术后随访时间1~18(9.3±8.1)个月.结果 4例患儿症状均明显减轻;除例2外,其余3例心功能均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显示4例患儿术后即刻左室流出道梗阻(LVOTO)均明显缓解;随访中,除例2的LVOTG逐渐反弹外,其余3例均持续缓解.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例1行PTSMA术后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个月后转为心室内阻滞;例3和例4行SM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其中例4术后1个月后变为心室内阻滞,例3的CLBBB持续存在.结论 初步经验表明,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有明显症状的HOCM儿童,应用SM和PTSMA治疗安全、有效,近期疗效理想,远期疗效及并发症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

  • 扩大室间隔切除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海峰;陈绪发;周丹;陶凉

    目的 总结扩大室间隔切除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4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13~66(38±16)岁,体重45~85( 62.4± 14.7 )kg.手术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按常规经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改良Morrow技术),同期完成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围术期及术后随访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或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价左心房(LA)、左心室(LV)、左室流出道流速及压差(LVOT)、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结构和功能.结果 全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停机困难,体外循环(84.7±13.8)min,主动脉阻断(60.3±18.4)min.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小,左心室流出道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宽,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下降.SAM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示SAM消失.二次转机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住院时间11~23 d,平均12 d.34例获得6~26(14±3)个月随访,随访中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10 d、6个月及1年的超声心动图均提示LVOTG和室间隔厚度(IVST)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除术前外,其他各时间点的LVOTG和IVS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30例、Ⅱ级3例、Ⅲ级1例.结论 扩大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可避免行二尖瓣置换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善,有利于左心室的重塑.患者症状及心功能改善,治疗结果满意.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凤兰;王浩;王燕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比较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的疗效.方法 86例HOCM患者中35例采用室间隔切除术治疗(手术组),51例给予PTSMA治疗(消融组).分别用超声心动图于术前、术后测量HOCM患者的室间隔基底段厚度(IVS)、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OVTG).同时记录心功能等级并进行并发症比较.结果 两组都能明显地降低LVOTG和IVS,手术组LVOTG从术前的(108.9±31.3)mm Hg降到术后的(16.3±8.2)mm Hg,IVS从术前的(24.6±4.8)mm降到术后的(18.3±3.5)mm;消融组LVOTG从术前的(105.2±29.6)mm Hg降到术后的(19.0±7.7)mmHg,IVS从术前的(24.1±4.6)mm降到术后的(18.9±4.5)mm.两组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心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易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和主动脉返反流,消融组易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和PTSMA均能明显降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明显提高心功能,但各有利弊.

  • 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Meta分析

    作者:周艳丽;易欣;黎明江

    目的 综合评价国内外近十年来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VSM)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疗效.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获得有关PTSMA 与VSM治疗HOCM的研究文献,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HOCM患者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室间隔厚度(IVS)、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有7 篇文献进入Meta 分析,共获得病例362 例,其中PTSMA 组199 例,VSM组163 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LVOTPG、IVS、NYHA分级变化及不良反应基本相同,但VSM组结果更接近正常.敏感性分析显示两组在LVOTPG、IVS 及NYHA分级水平的差异结果可靠.结论 PTSMA治疗HOCM的疗效略低于VSM,但仍为非创性治疗HOCM的有效方法.

  • 心肌间隔切除术矫治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及围术期治疗策略

    作者:崔彬;许建屏;王巍;吕锋;熊辉;王水云

    目的 总结心肌间隔切除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的临床经验,探讨围术期治疗策略. 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了62例HOCM患者,男41例,女21例;年龄6~68岁,平均年龄34.05岁.手术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按常规经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经典或改良Morrow技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12例,二尖瓣成形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动脉导管闭合术2例.围术期常规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检查.评价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二尖瓣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04.23±47.14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6.76±36.32 min,气管内插管时间13.23±11.76 h,术后住监护室时间42.53±37.41 h.全组死亡4例,病死率6.45%(4/62),死于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顽固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心房扑动合并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合并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术后左心房内径(34.56±6.45 mm vs.43.46±7.21 mm,t=6.948,P=0.000),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37.14±6.31 mm vs.42.03±6.23 mm,t=3.145,P=0.020),左心室流出道压差(23.54±17.78 mm Hg vs.103.84±44.04 mm Hg,t=13.618,P=0.000),室间隔厚度(17.12±5.67 mm vs.26.93±5.23 mm,t=10.694,P=0.000)与术前比较均减小或降低.二尖瓣关闭好或仅有轻度反流,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征基本消失.术后发生的主要心律失常包括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房颤动等.58例生存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53例,随访时间3个月~12年,失访5例.随访期间无远期死亡、并发症及再次手术患者,症状均明显减轻,心功能Ⅰ~Ⅱ级,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结论 HOCM心肌间隔切除术可充分疏通左心室流出道,消除二尖瓣SAM征,满意的缓解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改善患者症状.术后主要心律失常表现为传导束传导异常和心房颤动.精确的手术技术和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近中期疗效评价

    作者:杨建国;陶凉;陈绪发;何亚峰

    目的 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外科治疗以及手术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65例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18~70 (48.4±11.5)岁.结果 全组无住院死亡,手术无瓣叶损伤及室间隔穿孔发生.手术后LVOTG、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以及二尖瓣反流(MI)程度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7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6~ 35个月,55例(84.6%)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其余10例患者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随访期患者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为Ⅰ~Ⅱ级.结论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可以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消除或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满意的近中期疗效.

  • 外科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主动脉瓣下隔膜14例临床特点及疗效

    作者:宋昌鹏;黄晓红;郭颖;郑欣馨;鲁洁;房晓楠;王水云

    目的 分析接受外科治疗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主动脉瓣下隔膜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阜外医院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和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术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主动脉瓣下隔膜患者的术前、术后和随访超声心动图结果,结合预后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4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48.1±11.9)岁;术前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Ⅵ级患者11例,Ⅱ级患者3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4例,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5例.术后室间隔厚度[(13.9±5.3)mm比(18.1±4.5)mm]、左心室流出道压差[(11.6±7.9)mmHg(1 mmHg=0.133 kPa)比(94.2±37.3)mmHg]、左心房内径[(38.1±6.9)mm比(44.4±6.6)mm]和左心室射血分数[(63.2%±4.2%)比(69.0%±8.6%)]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随访(5.6±0.9)个月期间未发生死亡及其他不良心血管事件.随访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除1例患者再次出现心室间隔增厚,其余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和左心房内径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主动脉瓣下隔膜患者临床合并症多,外科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