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硬化癌变CT、MRI早期诊断的现状

    作者:黄志成;袁庆海;孙戈新;康志明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CT、MRI设备以及相关软件的不断更新升级,目前医学影像诊断已成为肝癌的关键诊断方法之一.综述如下.

  • 原发性肝细胞癌少见始发症状2例

    作者:张素娟

    1病例报告例1男,39岁.1996-05自觉左股中部外侧不适,可触及约2αI1×3αn硬结,按皮肌炎治疗无效.4mo后感右上腹不适,超声及Cr发现肝脏弥漫性占位性病变.查体: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见异常,肝脾不大,腹水征阴性.左股中部外侧可触及约6αI1×3αI1硬结,无疼痛,边界不清.EBV三对正常,抗HCV(一),ALT正常.左股硬结活检及肝超声引导下活检,病理报告肝细胞癌.

  • 局灶性肝病的MRI鉴别诊断

    作者:王绪;冯守信;汪秀玲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文收集1997年因局灶性肝病而行MRI扫描的9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全部病例经过活检、手术与随访确诊. 其中包括HCC 43例,转移癌21例,血管瘤16例,肝囊肿7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

  • AFP增高与乙肝各种血清学指标模式的关系及癌变风险分析

    作者:王翠红;山海鹰;谭磊

    目的:探讨乙肝各血清学模式中发生癌变的风险.方法:应用ELISA法对436例AFP介于20~400 ng/mL的乙型肝炎患者及64例有乙肝感染史的肝细胞癌患者(AFP:431~897 ng/mL)进行了乙肝血清学指标和HBV-DNA测定.结果:乙肝血清学指标各模式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436例乙肝患者中HBsAg(+)、HBeAg(+)、HBcAg(+)模式占27.3%,HBsAg(+)、HBeAb(+)、HBcAb(+)模式占48.1%,HBsAb(+)、HBeAb(+)、HBcAb(+)模式占6%,HBeAb(+)、HBcAb(+)模式占18.6%;64例肝细胞癌患者中HBsAg(+)、HBeAg(+)、HBcAb(+)模式占25.0%,HBsAg(+)、HBeAb(+)、HBcAb(+)模式占45.3%,HBsAb(+)、HBeAb(+)、HBcAb(+)模式占10.9%,HBeAb(+)、HBcAb(+)模式占18.8%.结论:乙肝各种模式AFP的增高有高度相关性.

  • MR和CT动态扫描对小肝癌强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作者:严福华;周康荣;沈继章;曾蒙苏;杨军;吴东;龚静山;施卫斌

    目的前瞻性比较研究小肝癌(SHCC)在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探讨MR优于螺旋CT的原因.方法 53例SHCC患者,均行螺旋CT和MR动态增强扫描.螺旋CT全肝平扫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增强扫描.MR行SE序列和FMPSPGR序列动态增强多期扫描.结果 53例患者共发现病灶76个,MR和CT动脉期扫描分别有69个病灶和49个病灶有明显强化. SHCC在MR和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中的典型表现为高-低-低信号(密度)和高-等-低信号(密度);不典型的表现为高-高-高信号(密度)、高-等-等信号(密度)和低-低-低信号(密度).结论动态MR和螺旋CT 多期增强扫描均可显示SHCC的强化特征.MR动脉期扫描更能充分反映SHCC富血供的特点;在定性诊断方面,结合SE序列上的一些信号特征,MR更优于螺旋CT.

  • 首发肝外症状的原发性肝癌

    作者:林天胜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部分病人常以其转移灶、伴癌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为首发,易导致误诊.本文结合典型病例及文献,试图从肝癌的解剖及病理生理表现为基础,对以肝外症状为首发的原发性肝癌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1 病例资料1.1 以慢性腹泻为首发男,47岁.因无痛性腹泻1个月就诊.近1个月来反复腹泻水样便,每日7~8次,每于进食半小时后即感便意,发病以来伴乏力,无畏寒、发热及里急后重.既往无肝炎病史.查体: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活跃.血常规未见异常;粪常规:镜下见大量未消化食物残渣及脂肪球.门诊拟诊胃肠道感染,治疗2个月后感肝区不适.肝功能:总蛋白58 g/L,白蛋白32 g/L,球蛋白26 g/L;丙氨酸转氨酶(ALT)<30 U/L;碱性磷酸酶(ALP)300 U/L,乳酸脱氢酶(LDH)420 U/L;甲胎蛋白(AFP)500 μg/L;乙肝表面抗原(HBsAg)(+);肝脏B超提示左肝小肝癌.入院行左肝外侧叶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1年出现右肝叶转移,1年8个月后死亡.

  • 血清TK1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郑小蔚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 1,TK1)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及化学发光法检测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肝良性疾病组及8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TK1、AFP及LDH. 结果 肝癌组血清TK1、AFP及LDH分别是3.24(s=2.12)pmol/L、19.21(s=2.32)ng/mL和281(s=2.32)IU/mL,均高于肝良性疾病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的阳性率依次为TK1 78.2%、AFP 60.27%和LDH 55.2%.血清TK1的阳性率高,TK1+ AFP联合检测,其阳性率进一步提高至86.5%. 结论 血清TK1检测对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测定在肝癌及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顾锋;和小华;邓桂敏;王素琴

    目的 研究肿瘤相关物质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肝癌、肝硬化及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探讨TSGF在肝癌与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光电比色法检测53例肝癌患者治疗前后以及66例健康体检者、6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TSGF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肝癌治疗前TSGF明显高于对照组(t =31.67,P<0.01)及肝硬化组(t=12.77,P<0.01).肝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TSGF明显降低(t=10.215,P<0.01).结论 血清TSGF测定对肝癌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在监测治疗效果、转移及复发、人群普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 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在乙型肝炎向肝癌演变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海蔚;伍勇;陈道瑾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与原发性肝癌(PHC)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302例PHC患者的血清学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前S1抗原.结果 302例PHC患者,HBVM检出率为99.0%(299/302).其中单项阳性率HBsAg 94.0%(284/302)、AntiHBs 5.6%(17/302)、HBeAg 20.2%(61/302)、AntiHBe 72.8%(220/302)、AntiHBc 97.4%(294/302).61例HBeAg阳性样本中前S1抗原阳性46例(75.4%);而196例HBeAg阴性AntiHBe阳性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98例(50.0%);而35例HBeAg和AntiHBe均阴性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10例(26.3%).前S1抗原在血清学表达上与HBeAg的阳性符合率高达75.4%.结论 血清前S1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标志,通过检测血清前S1抗原有助于提高认识PHC发生的可能性.

  • β-HCG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邢正云;冯国安;王光红

    目的评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用微粒子酶免发光技术(MEIA)测定83例HCC患者,25例肝硬化患者和62名正常人血清的5种HCC血清标志物,包括β-HCG、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结果通过5种血清学指标检测,HCC患者5种血清学指标与肝硬化组和正常人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β-HCG和AFP在Ⅰ期HCC和Ⅱ、Ⅲ期HCC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部分AFP阴性患者β-HCG可阳性.结论β-HCG检测可提高HCC早期诊断率,同时,也可能为HCC生物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 肝癌患者呼气中挥发性标志物的筛选与定量分析

    作者:秦涛;刘虎;高署;宋琪;孙国平;陈振东

    目的 筛选肝癌患者呼气中的挥发性标志物,并评估它们用于临床肝癌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用Tedlar 采样袋收集30份肝癌患者呼气样品,收集27份肝硬化患者和36份健康人的样品作为对照,同时收集周围空气作为参照.经固相微萃取浓缩,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呼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筛选肝癌患者呼气中的挥发性标志物,标准曲线法定量,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通过ROC曲线评估它们用于临床肝癌诊断的可行性.结果 筛选出3个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的VOCs:3-羟基-2-丁酮、苯乙烯和癸烷,它们在肝癌患者呼气中的中位浓度均高于健康人或肝硬化患者.3-羟基-2-丁酮用于肝癌的诊断效果较好,在健康人与肝癌中,诊断肝癌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可达到83.3%与91.7%;在肝硬化与肝癌人群中,诊断肝癌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可达到70.0%与70.4%.肝癌患者中,AFP>400μg/L与AFP<400μg/L两组患者呼气中,这3种VOCs的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Ⅰ~Ⅱ期与Ⅲ~Ⅳ期肝癌患者呼气中,它们的浓度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 3-羟基-2-丁酮,苯乙烯和癸烷这3种VOCs可能作为肝癌患者呼气中的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与肝癌患者的AFP水平和临床分期无关联.

  • 肝细胞腺瘤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王军;朱伟;王治全

    [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HCA)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4例HCA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4例病例中1例有口服避孕药史.术前确诊4例,确诊率28.5%(4/14).1例破裂出血,1例发生癌变.13例无肝炎病史,AFP均正常,影像学检查边界清晰,无癌栓形成.13例经手术治疗.[结论]HCA的术前确诊较困难,影像学检查结合肝炎病史,AFP等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率.HCA应积极手术治疗.

  • 原发性肝细胞癌736例诊疗分析

    作者:欧阳永忠;李炳华;莫胜川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采用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各种新的治疗手段,使肝癌的疗效得到了提高.本院199l~1997年共收治HCC患者736例 ,作者针对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对肝癌的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 外生型肝癌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作者:侍阳;李向农;李文美;路逵阳;沈士刚

    目的探讨外生型肝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外生型肝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体积巨大,平均直径为(12.4±4.3)cm.均有完整包膜.肿瘤位于左叶6例,右叶3例,尾状叶2例.行肝段切除6例,肝叶切除4例,未切除1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1%,62.3%,47.6%.结论外生型肝癌虽瘤体巨大,但切除率高,预后较好.根治手术应包括相应肝段或肝叶的切除.

  • 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microRNAlet-7a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陈勇治;舒健;王俊;吕品;张红辉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microRNAlet-7a(let-7a)水平的变化及其对HCC的诊断价值.方法:用qRT-PCR检测60例HCC患者及4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let-7a的表达,分析血清let-7a水平与HCC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其对HCC的诊断效能.结果:HCC患者血清let-7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人群(0.538 w.1.571,P<0.05);HCC患者血清let-7a水平达与癌栓形成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HBV感染、肝硬化、肿瘤直径、肿瘤个数、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AFP水平均无关(均P>0.05);以0.529为let-7a诊断HCC的佳临界值,其灵敏度为79%,特异度为71%,曲线下面积(AUC)为0.77(95% CI=0.624~0.839);联合检测血清let-7a与AFP,诊断HCC的灵敏度为83%,特异性为97%,AUC为0.92(95% CI=0.866~0.987).结论:HCC患者血清let-7a水平降低,let-7a可能成为诊断HCC的新的分子标志物,联合AFP检测可提高对HCC的诊断的准确性.

  • GPC-3mRNA与GGT联合检测诊断AFP阴性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作者:范钦桥;陈书伟;陈小雪;杨正;袁超;黄军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磷酸肌醇蛋白聚糖3(GPC-3)mRNA联合血浆γ-谷氨酰转肽酶(GGT)检测诊断甲胎蛋白(AFP)阴性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的价值.方法:采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39例AFP阴性HCC患者、39例非HCC肝病患者及40例健康自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GPC-3 mRNA的表达;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39例AFP阴性HCC患者血浆GGT水平(>58 U/L为阳性),分析两者单独和联合检测阳性率的差异.结果:39例HC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GPC-3 mRNA表达检出率为62%(24/39),而在非HCC的肝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GPC-3 mRNA表达均为阴性,特异度达100%; 39例HCC患者血浆GGT升高阳性率80% (31/39).GPC-3 mRNA联合GGT检测的阳性率95%,明显高于两者单独检测的阳性率(均P<0.05).结论:AFP阴性HC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GPC-3 mRNA有较高的特异性表达,GPC-3 mRNA联合GGT检测有助于AFP阴性的HCC早期发现.

  • GP7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侯旭;李学华;吕国悦;侯守智;王广义

    目的:探讨GP7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例肝癌、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GP7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GP7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1.25±0.17 vs.0.62±0.06,0.46±0.03; 2.20±0.26 vs.0.87±0.07,0.26±0.04) (均P<0.05);GP7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在血管有无侵犯及肿瘤分化程度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低者GP73表达水平高于无侵犯及分化高者(均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及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GP73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肝癌侵袭性密切相关;它有望成为新的判断肝癌侵袭性及术后转移复发的标志物.

  • 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与单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

    作者:黄宇琨;范学工;邱氟;王志明

    目的 探讨外周血甲胎蛋白(AFP)mRNA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逆转录PCR(Nest RT-PCR)法检测HCC、肝脏良性肿瘤、慢性肝病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的AFP mRNA表达,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ELISA)检测PBMC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1)AFP mRNA在HCC外周血中阳性率为73.3%(22/30),在肝脏良性肿瘤、慢性肝病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无表达(分别为0/10,0/30,0/30),(均P<0.001).(2)HCC患者PBMC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93.3%,28/30)显著高于肝脏良性肿瘤患者(40%,4/10)和慢性肝病患者(6.7%,2/30)及正常人(0),(分别P<0.01,<0.001,<0.001).(3)外周血AFP mRNA与HCC PBMC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742,P<0.05).结论 AFP mRNA是外周血HCC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两者的联合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GP73联合AFP检测价值及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侯旭;刘凯;王广义

    甲胎蛋白( AFP)是临床上诊断肝细胞癌几乎惟一可用的血清标志物,其诊断准确率并不理想;高尔基体糖蛋白73( GP73)是当前被认为是肝细胞癌早期诊断的一个新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笔者就GP73及AFP两种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的应用价值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

    作者:黄宇琨;范学工;邱氟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在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ELISA)检测HCC、肝脏良性肿瘤、慢性肝病患者及正常人血PBMC和HCC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端粒酶活性在HCC患者的血 PBMC和癌组织分别为1.29±0.68和1.40±0.88,取端粒酶活性>0.7 为阳性标准,则HCC肝癌组织阳性表达的28例全部为PBMC阳性表达, 两者有显著一致性(Kappa=1, P<0.001).血PBMC端粒酶活性在肝脏良性肿瘤组为0.65±0.32,慢性肝病组为0.43±0.23,正常对照组为0.38±0.14,均显著低于HCC组 (分别P<0.01, <0.001, <0.001).HCC中,在血清AFP高表达(>200μg/L)的18例中PBMC端粒酶活性全部为阳性(100%),在血清AFP低表达(< 200μg/L)的12例中有83.3%(10/12)PBMC端粒酶活性为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且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清AFP(18/30,60%,P<0.01). 结论 HCC患者的血 PBMC端粒酶活性可准确反映癌组织端粒酶的表达情况,检测血PBMC 端粒酶活性可能是一种灵敏、微创的早期诊断肝癌的有效方法.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