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血性脑卒中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含量变化

    作者:宋水江;闻树群;黄鉴政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1(sICAM-1)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55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sICAM-1含量变化,并与32例非脑梗死疾病患者和30例正常健康者血清sICAM-1含量比较.结果:①脑梗死患者无论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其血清sICAM-1含量[分别为(766±179)μg/L和(602±155)μg/L]均较两对照组[分别为(530±77)μg/L和(521±116)μg/L]明显升高(P<0.01);②脑梗死急性期血清sICAM-1含量与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285,P<0.05),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呈负相关(r=-0.333,P<0.05);③脑皮质梗死组与基底节区梗死组间血清sICAM-1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分别为(773±178)μg/L和(758±183)μg/L;④脑梗死伴有高血压组与不伴高血压组间血清sICAM-1含量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分别为(774±189)μg/L和(754±165)μg/L.结论:ICAM-1通过炎症性白细胞变化机制参与了脑梗死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急性期时测定血清sICAM-1含量可以作为判断脑梗死发作的一个指标;脑梗死时血清sICAM-1的浓度变化与病灶部位和有无高血压关系不密切.

  • 352例腔隙梗塞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李袁华;王斌;赵德明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1988年10月~1996年5月收治腔隙梗塞352例,其中男265例,女性87例;年龄43~82岁,平均62.5岁.既往高血压史241例,糖尿病史84例,高脂血症5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53例,冠心病史36例.

  •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在脑梗塞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王沛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年龄在48~72岁之间,采用SONELINE Versa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增厚情况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有22例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合并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占37%;全部22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病例中有19例同侧有脑梗死,占86%.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小儿脑梗塞86例临床与CT分析

    作者:冯兴柱

    小儿脑梗塞并非少见,自头颅CT广泛应用以来,为诊断提供了方便、准确的检查手段,但临床报导不多,我们综合86例小儿脑梗塞的临床CT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6例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5月~1岁18例,~3岁35例,~6岁23例,>6岁10例.急性起病81例,慢性起病5例,其中有上感史者32例,肠道感染史16例,卒中型38例.

  • 外伤性脑梗死25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欧阳锡华;贾军;仪立志;彭文君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理,寻找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探讨改善预后的有效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本科诊治的25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25例中手术治疗16例,其中单纯外减压术11例(包括扩大骨窗减压术2例),同时行内外减压术5例.非手术治疗9例,对其影像学资料,诊治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并根据GOS评分判定疗效.[结果]本组25例中恢复良好12例,中残6例,重残4例,死亡3例,无植物状态生存(PVS).[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发生机制复杂,有针对性的动态影像学检查能帮助早期确诊;而合理的早期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 脑电图与经颅多普勒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徐素珍;周和平

    [目的]探讨脑电图与经颅多普勒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在发病24h内对38例脑梗死患者行脑电图(EEG)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比较两种方法检查异常率.[结果]38例脑梗死患者EEG异常率73.7%(28/38)与TCD异常率92.1%(35/38)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EEG及TCD均有较高的异常率,TCD异常率高于EEG,二者结合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

  • 1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颜永忠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出血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CT(MRI)影像学特点,并对120例患者根据其个体情况停止使用抗凝溶栓类药物,应用脱水剂、止血药、脑保护药以及降压、外科手术等治疗.[结果]12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21例,显著进步66例,进步31例,死亡2例.[结论]对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CT(或MRI)复查是早期发现本病的关键;针对不同的患者,要施行个体化治疗.

  •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影像学及临床研究

    作者:谢春;袁荣峰;高小平;梁辉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ACI)的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特征.[方法]对1999~2003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或有眩晕、头痛而无明确卒中病史的18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行CT或MRl检查,并对43例影像学检查有ACI者做了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和老年认知功能测验.[结果]CT检查的110例显示有ACl者18例(占16.38%),MRI检查的70例显示有ACI者25例(占35.71%),43例有ACI者中有38例的心理学测验得分均低于非ACI者.[结论]ACI并非无临床症状,只是症状轻徽、短暂,或者没有经过仔细、敏感的量化检测而被忽略,终将演变成血管性痴呆.

    关键词: 脑梗塞/诊断
  • 外伤后脑梗死24例诊疗体会

    作者:熊文

    外伤后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但随着CT及MRI检查的普及,该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它的发生加重了原发性脑损伤,往往引起严重的脑损害,伴有病情恶化或病情长期无改善,从而影响临床病程及患者预后[1].本院1996~2003年共收治此类患者24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 低血糖偏瘫误诊脑梗死11例临床分析

    作者:谭秀革;高玉苹;王文忠

    偏瘫常见于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低血糖症临床上常以饥饿感、心动过速、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但老年患者低血糖发生时出现意识程度改变、失语和偏瘫,与急性脑血管病极其相似.随着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及降糖药物的广泛应用,由低血糖合并孤立局灶的神经系统体征临床上时有发生, 极易被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现将本科自1999年7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低血糖偏瘫病例11例报道如下.

  • 小儿外伤性脑血管痉挛和梗塞的临床诊治

    作者:杨明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血管痉挛和梗塞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4年收治的外伤性偏瘫患儿82例.结果全部行头颅CT检查,65例发现无颅内血肿,22例头颅基底节区或侧脑室旁有低密度区病灶,43例头颅CT无异常,均采用内科保守综合治疗,恢复良好.结论外伤性脑血管痉挛和梗塞不需外科干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可得到较好预后.

  •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治

    作者:蔡春泉;张庆江;马骁;孙宁

    目的总结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儿均由较轻的颅脑外伤致一侧或两侧肢体偏瘫;CT示左、右或双侧基底节区梗塞;经治疗后多数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非手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效果满意;基底节区钙化也是腔隙性梗塞的致病因素之一.

  • 78例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治

    作者:翟瑄;梁平;夏佐中;李映良;周渝冬;李禄生

    目的 探讨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患儿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全部患儿均发生于颅脑损伤后,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头痛、呕吐等,经CT和MRI扫描明确诊断,予药物、高压氧及肢体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痊愈64例(82.1%),遗留轻度残疾12例(15.3%),重度残疾2例(2.6%). 结论 在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上,MRI优于CT检查,早诊断、早期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作者:段圣武;李一辉;郭国华;张曼玉;王晓玲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结果 收集经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病例58例,其中超急性期脑梗死10例,急性期脑梗死15例,亚急性期闹脑梗死33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和弥散成像检查,比较两者对病灶检出率和临床关系.结果 1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灶在弥散成像清晰显示,而在常规MRI上未显示或显示不清晰.15例急性期脑梗死灶在弥散成像及常规MRI均能显示.33例亚急性期脑梗死灶在弥散成像上显示无特异性,常规MRI均能明确显示.结论 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诊断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和明显优势,特别是对于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灶的诊断具有极大的优势.

  • CT、MRI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诊断的对照观察

    作者:黄勇;谢独;林丛;朱丹;李健萍

    为比较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对30例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在48h内分别进行MRI和CT检查.结果:MRI检查T2W及T2W/IR水压抑扫描发现病灶254个,CT扫描发现病灶37个.MRI检出率为100%,而CT为14%(P<0.005).MRI对微小的病变,早期的病变及颅底、颅顶部的病变的显示均较CT优越.结论:MRI应作为早期腔隙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 急性低灌注性脑梗塞18例临床分析

    作者:杜福文;林晖;黄丽华;杜福亮

    目的 探讨急性低灌注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8例急性低灌注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急性低灌注性脑梗塞均有明确病因和持续急性低灌注状态,15例合并有侧支循环不良危险因素占83.3%,临床表现和头颅CT或MRI的特点与其他脑梗塞相似;治愈6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1例,总有效率为88.89%.结论 持续急性低灌注合并有侧支循环不良危险因素的患者容易发生急性低灌注性脑梗塞,该病临床表现和头颅CT或MRI的特点与其他脑梗塞比较缺乏特异性,预后较好,重视该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 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脑梗塞53例临床分析

    作者:农文军

    脑血管意外是高血压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在高血压病中的发病率甚高,也是致残的主要疾病,现将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并发脑梗塞53例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 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中医证候及CT特点的对比观察

    作者:张慧;闫咏梅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候及CT特点.方法:对50例糖尿病性脑梗死与50例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的中医证候、CT特点进行比较.结果:50例糖尿病性脑梗死中,以痰、瘀、阴虚阳亢三证出现的多,出现率依次为64%、56%、44%,其中有40例腔隙性脑梗死,38例为多发性梗死病灶;50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中,以风、火、瘀三证出现的多,出现率依次为70%、58%、48%,其中有36例腔隙性脑梗死,21例为多发性梗死病灶,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各证型之间比较, 糖尿病性脑梗死痰证出现率较非糖尿病性脑梗死高(P<0.01).非糖尿病性脑梗死较糖尿病性脑梗死风证、火热证的出现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常见痰、瘀、阴虚阳亢三证,以多发性腔隙性梗死为主要特点.

  •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34例诊治体会

    作者:刘东;李传坤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脑梗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术前经头颅CT诊断为脑挫裂伤26例,硬膜外血肿6例,脑内血肿2例,均经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等手术治疗后3~17h出现脑梗表现(术后麻醉影响消失后患者未苏醒7例,术后意识障碍较术前加重13例,苏醒后意识障碍再次加重7例,新出现瘫痪2例,失语3例,呼吸功能紊乱2例),CT及MRI提示:单发梗死20例,多发梗死14例,经及时停用止血药物、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同对抗血管痉挛、补液及行高压氧舱等治疗后,预后良好11例,中残6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8例.结论:伤后严密观察、动态监测CT或MRI,早期预防和诊断,积极正确的治疗,有助于改善并发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 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54例临床分析

    作者:姚淑芳

    目的:分析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定位错误的原因.方法:对首发急性脑梗死就诊时行头颅CT平扫,结合1~7d内的头颅MRI检查,筛出的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患者均无桥脑梗死典型的交叉性瘫痪,而表现为同侧中枢性面、舌瘫、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等貌似对侧大脑半球病灶的定位体征.头颅CT均未检出桥脑病灶,MRI准确检出了桥脑责任病灶.结论:早期行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对于起病时有构音障碍及头晕,临床表现为同侧中枢性面、舌瘫、偏身运动和(或)感觉障碍的患者应考虑到病变有可能在桥脑.

159 条记录 6/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