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0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马亚辉;高习华;刘清池;李建英;庞宇慧

    目的 分析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有效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低危MDS病例的临床症状、血常规、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病理、Survivin基因、WT-1基因、c-kit基因、染色体检查、淋巴细胞亚群等特征.结果 低危MDS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相当,多表现轻中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两系病态造血多见,17%患者合并网硬蛋白纤维阳性.87.5%的患者survivin基因阳性.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低,部分患者存在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随诊时间长短不一.结论 低危MDS是一组异质性的疾病,生存期长,预后相对较好.

  •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汪伟;张立春;高峰;曹彬;曲久鑫

    目的 分析低危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疗效,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方法 选择呼吸科2010年11月-2012年3月收治的75例入选北京市肺炎监测网课题的低危CAP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其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疗效及相关因素.结果 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组中选择β-内酰胺类联合阿奇霉素的比例为63.16%,明显高于初治有效组;低危CAP的病原菌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肺炎支原体、病毒、肺炎支原体+病毒、肺炎链球菌,分别占44.74%、39.47%、10.53%、5.26%.结论 低危CAP患者中肺炎支原体是常见的致病原,其对阿奇霉素高度耐药;其次,低危CAP患者中病毒感染率高,目前经验性治疗方案中未能覆盖,均是导致CAP初始经验性治疗无效的原因.

  • 减低剂量地西他滨对输血依赖性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作者:方宝枝;刘真真;何广胜;苗瞄;王秀丽;仇惠英;金正明;唐晓文;韩悦

    目的 探讨减低剂量地西他滨对输血依赖性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5例输血依赖性低危[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评分为低危或中危-1]MDS患者,以减低剂量地西他滨(20 mg·m-2·d-1×3 d)治疗,评价疗效、不良反应、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结果 25例低危MDS患者中3例(12%)获完全缓解,4例(16%)脱离成分血输注,8例(32%)达血液学改善,2例(8%)达疾病稳定,总反应率达68% (17/25).在11例可行细胞遗传学评估的患者中,1例获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Rc).Ⅳ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为48%(12/25),Ⅲ~Ⅳ级感染发生率为20%(5/25),无Ⅲ~Ⅳ级出血、Ⅲ~Ⅳ级恶心呕吐和Ⅲ~Ⅳ级肝功能损伤.治疗前Karnofsky活动状态评分(KPS)分值为47±16,治疗后KPS分值升高,为66 ±22(P =0.001).治疗后更多患者预后改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的预后评分系统(WPSS)≤1或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MDACC)预后积分≤7的比例显著升高(44%比16%,P=0.031;64%比8%,P=0.022).中位随访时间467 d(14 ~881 d),随访期间2例死亡,死亡时间分别在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后的第14和156天.IPSS评分低危组和中危-1组治疗后第100天的预期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5.2%,第600天的预期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0.5%.结论 减低剂量地西他滨可以改善低危MDS患者的输血依赖,严重血液学毒性和早期病死率的发生率低,改善预后,可能延长生存期.

  • 老年低危PTE患者预后消化道出血的比较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任景锋;李伟;王忠;刘丹丹;冯敏娟

    目的 对老年低危肺血栓栓塞(PTE)患者接受华法林单一抗凝治疗后消化道的有关比较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初次诊断为PTE且年龄≥16岁的门诊及急诊患者530例,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下,规律性随访观察3个月,记录消化道出血的总例数及每个月发生频数,根据患者年龄进行划分,可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比较两者之间诊断前的临床资料以及两种人群在出血在当中的差异.统计老年组低危PTE患者中按照消化道是否出血分为两类,得出相对危险因素,后在这些相对危险因素中两两对比,得出老年特定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组在年龄上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15,P<0.01);老年组在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非老年组高(χ2=5.848、4.516、5.247、6.573,P=0.019、0.034、0.022、0.010);老年组低危PTE患者在接受相同治疗后在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χ2=13.884,P<0.01),而活动性肿瘤、慢性肝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RR值=1.322、2.122、7.252、2.131,P值=0.0353、0.0052、0.0073、0.0044).结论 老年低危PTE患者较非老年患者发生率高,而老年PTE患者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肝病、活动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单一华法林治疗后更易出现消化道出血.

  • 输血依赖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李锦

    依照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可以分为低危组(低危、中危-1级)和高危组(中危-2级、高危).目前MDS患者多依此选择治疗方案.MDS患者中,约2/3属于低危MDS患者[1-3].Dayyani等[4]通过统计1980-2004年273例只接受支持治疗的低危MDS患者的死亡原因发现,84%的患者发生MDS相关的死亡[包括感染、出血、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和疾病进展],其中感染、出血和向AML转化引起的死亡分别占38%、13%和15%,心血管事件占非MDS相关死亡原因的44%.

  • 对低危前列腺癌治疗策略的再认识及思考

    作者:熊建萍;石超

    前列腺癌被认为是老年男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PSA筛查技术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但许多低危的非致命性的前列腺癌患者却承受着过度治疗所带来的毒副反应风险.作者就当前用于减少低危前列腺癌过度治疗的新策略进行描述,如观察等待和主动监测策略,并指出癌症的过度治疗是很普遍的现象.未来需要发展更多的对恶性肿瘤进行优治疗的策略.

  • 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疗效比较

    作者:刘树红;高顺元;朱爱武

    目的:通过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以明确低危NVAF患者抗栓治疗的佳选择.方法:根据国际指南中关于NVAF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建议,明确低危NVAF患者,入选的低危NVAF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组(目标INR1.7 ~ 2.5)与阿司匹林组(150 mg/d),比较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脑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仅1例(1.39%)发生脑栓塞,阿司匹林组3例(3.70%)发生脑栓塞,华法林组脑栓塞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3例(4.17%)发生出血,阿司匹林组2例(2.47%),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危NVAF患者,华法林与阿司匹林疗效相似,但由于华法林需严密监测INR给临床用药带来不便,而阿司匹林具有有效、安全性好、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值得推荐.

  • 抗栓治疗在低危和中危非瓣膜性房颤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林文海;陈曦;湛晴宇

    目的 探讨抗栓治疗在低危和中危非瓣膜性房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02-2014-08间罗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依据CHA2DS2-VASc评分分成低危组与中危组,低危组分成甲组与乙组,甲组采用安慰剂治疗,乙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中危组分成丙组与丁组,丙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丁组采用华法林治疗.结果 四组患者的心功能主要是NYHA Ⅰ级,对比四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出血时国际标准化比值对比无明显差异;甲组与乙组患者发生脑卒中、血栓栓塞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几率对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丙组与丁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丙组患者发生短暂性脑缺血与血栓栓塞的几率要显著高于丁组.结论 低危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应用阿司匹林预防没有显著影响,中危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应用华法林预防具有显著效果,且不会提高患者的出血风险.

  • 前倾位体位训练对孕晚期低危初产妇的影响观察

    作者:孔森;陈洁;朱丹

    目的 探究前倾位体位训练应用于孕晚期低危初产妇对分娩结局、产程时间及临产时胎方位的影响.方法 便利抽样选取无锡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行常规护理的孕晚期低危初产妇76例作为对照组,同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行前倾位体位训练的孕晚期低危初产妇76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分娩结局、产程时间及临产时胎方位.结果 观察组分娩方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产程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枕前位多于对照组,枕后位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横位及其他位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前倾位体位训练应用于孕晚期低危初产妇,可有效改善分娩结局及临产胎方位,且缩短产程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 单一头孢吡肟经验性治疗急性白血病低危粒细胞缺乏感染临床研究

    作者:沈杨;杨晨敏;游建华;王爱华;李军民;陈钰;沈志祥

    目的:回顾性评估单一头孢吡肟经验性治疗急性白血病低危粒细胞缺乏(粒缺)发热的疗效.方法: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发生低危粒缺感染的155例次入选研究,其中男95例次,女60例次,年龄19~72岁,中位年龄38岁.低危的判断标准参考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标准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所制定的12条标准,治疗方法为头孢吡肟2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每日2次,静脉点滴.结果:在入选的155例次感染事件中,128例次(82.6%)临床好转,27例次(17.4%)临床无好转,没有患者发生死亡.41例患者(26.4%)可获得细菌学资料,共检出52例次.检出的菌株中革兰阳性菌为20例次(38.5%),革兰阴性菌为32例次(61.5%).在这41例患者中,35例(85.4%)获得痊愈,6例(14.6%)评判为无效,3例菌血症患者分别在治疗11、13和14 d后症状、体征完全正常,细菌培养转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单一头孢吡肟经验性治疗急性白血病低危粒缺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山东滨州地区性病门诊HPV亚型分布的研究

    作者:刘静;张玉杰;王艳春;郭科

    目的:了解山东滨州地区患者中HPV分型情况,为滨州地区HPV感染诊断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 013年12月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就诊年龄在18-60岁并自愿查HPV分型患者的临床检验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总结分布特征.结果:本研究就诊患者1320例,HPV检出阳性392例(29.67%),其中单纯高危型113例(28.97%);单纯低危型180例(45.92%);高危+低危的混合感染99例(25.26%),单一型的293例(74.74%);两种组合型65例(16.58%);三种组合型的29例(7.4%);四种组合型4例(1.37%);六种组合型1例(0.26%),其中感染型别多的1例为6个基因型.单一感染病例中HPV6感染率为29.35%,HPV11感染率为26.62%,HPV16感染率为10.24%.男性HPV6感染率为33.86%,HPV 11的感染率为30.69%,HPV16感染率为9.5%;女性HPV6的感染率为21.15%,HPV11感染率为19.23 7%,HPV16感染率为11.54%.结论:本地区人群HPV感染以单一感染型为主,且主要为HPV6、HPV 11、HPV16型,男女HPV基因型分布相对无差别.

  • 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在低危首次妊娠孕妇分娩中的应用

    作者:郝绘丽

    目的 分析低危首次妊娠孕妇分娩中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低危首次妊娠孕妇102例,随机分成常规组、研究组,每组各51例.常规组为传统接生技术,研究组为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比较两组的会阴裂伤程度、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以及产程疼痛程度.结果 ①研究组产后2小时出血量(161.29±93.49)ml低于常规组(179.48±92.43) ml,组别间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②研究组的产程轻度疼痛率(76.47%)高于常规组(47.06%),中度疼痛率(23.5 3%)低于常规组(50.98%),两组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③研究组会阴Ⅰ级裂伤率高于常规组,Ⅱ级裂伤率低于常规组,组别间比较有差异(P<0.05);④研究组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常规组(1.96% vs.13.73%),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低危首次妊娠孕妇分娩过程中,通过实施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能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控制产后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

  • 儿童低危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分析

    作者:孙斐斐;甄子俊;朱佳;王娟;路素英;黄俊廷;李鹏飞;郭晓芳;廖如

    目的 探讨低危神经母细胞瘤(NB)的佳治疗方式,分析低危NB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选择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年龄、分期及MYCN基因状态将NB患儿分为低、中、高危3组,低危患者包括所有1期,所有<1岁的2a/2b期及无MYCN基因扩增的≥1岁的2a/2b期与4s期患者.回顾性分析低危NB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选择、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和生存情况.结果 低危NB患者28例,男18例,女10例,初诊时的中位年龄2岁(1个月至10岁),1期18例,2a期1例,2b期5例,4s期4例.咳嗽、咳痰或体检发现肿物为常见的首发症状.原发部位主要为肾上腺和后纵隔.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升高者占71.4%,乳酸脱氢酶升高者占67.8%.15例检测MYCN基因,100%阴性.28例患者中,15例行单纯手术治疗(14例1期,1例4s期),13例行手术+化疗±放疗(4例1期,6例2a/2b期,3例4s期).主要化疗不良反应为1~2级胃肠道反应和2~3级血液学毒性.中位随访时间50.5个月(18~90个月) ,4年生存率为100%,4年无事件生存率为96.4%(1例患者治疗后继发白血病).结论 低危NB患者中,1期患者予单纯手术,2a/2b期和4s期患者术后予低剂量化疗可获得较高生存率.高强度化疗或放疗可能增加治疗并发症,并不能使低危患者获益.

  • 低危无偿献血者招募的探讨与研究

    作者:吴海霞;高巨广;万小春;张莉莉;钟展华

    目的探讨惠州自愿无偿献血人员现状,通过自愿无偿献血者招募,建立一支固定的献血者队伍,确保采集的血液充足、安全.方法应用社会关系学、心理学、营销理论、血液生理学等知识,通过与每位献血者进行面对面的解释及心理护理,做好献血后续服务,探讨一套招募程序和方法,使初次无偿献血者越来越多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结果<献血法>颁布初期,以指令性计划献血为主,国家工作人员、解放军官兵、大中专院校学生和医务人员成为献血的主力军.随着街头流动采血工作的拓展,私营企业员工、个体经营者、外来务工人员、城市流动人员,已成为具潜力的献血群,是取消计划献血后的无偿献血主力军,固定无偿献血者每年以5~6%速度递增.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充分理解无偿献血的深远意义;对无偿献血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积极提供优质的采血服务;努力改善采供血机构条件,切实加强血站全面建设及管理;不断建立和扩大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发展低危无偿献血者,对保证血液安全和无偿献血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 低危 无偿 献血 招募
  • AMC及 ALC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低危患者的预后关系分析

    作者:徐诣芝;何代英;罗治彬;李静;王琛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计数(AMC)及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低危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2013年42例初发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低危患者的AMC、ALC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相关性。结果据ROC曲线划分AMC、ALC、LMR对5年OS影响的界限值分别为475/mm3、1005/mm3和2.1。AMC≥475/mm3、ALC<1005/mm3是 PFS的独立不良因素(RR=4.271、3.023;P=0.01、0.39);AMC≥475/mm3是OS的独立不良因素(RR=4.680;P<0.01)。结论初发时高AMC、低ALC患者预后较差。推测外周血AMC、ALC可能成为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低危患者进一步分层的预后指标。

  • 低危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治疗进展

    作者:王新宇;谢幸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是对化疗高度敏感的妇科恶性肿瘤,根据预后不同分为高危和低危两类。对于低危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原则,是在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分期和评分,实施分层、个体化治疗。单药化疗是低危病例的首选治疗,适时联合手术,可使部分患者获益。

  • 浙江省血液中心低危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策略与评价

    作者:冯晴;夏晓寒;王艳红;孔福仙;徐健

    目的 对浙江省低危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策略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 建立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策略,包括成分献血者精准招募、献血环境改善、献血流程优化、成分献血服务规范提升、成分全过程整体护理、个性化机采方案制定、成分献血全过程宣教、关爱激励机制建立等措施,对2012-2015年固定成分献血者人数、人次、年献血频次(年献血频次=人次/人数)和血液检测结果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固定成分献血者人数由2012年1 278人增加至2015年1 922人,构成比由16.0%上升至29.7% (P <0.001),固定献血人次由7112人次增加至14440人次,构成比从48.2%上升至72.8% (P<0.001);成分献血者年均献血次数由2.22次/年上升至3.06次/年,固定献血者由6.46次/年上升至7.51次/年;2012-2015年固定、重复和初次献血者的血液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234%、0.672%和1.48% (P <0.001).结论 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策略是成分献血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机采血小板稳定、充足、安全供应的基石.

  • 沙利度胺联合十一酸睾酮和维甲酸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作者:叶娴;李汉冲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十一酸睾酮和维甲酸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9例低危MDS患者均为难治性贫血(RA),分为两组,A组使用十一酸睾酮和维甲酸,B组除该两种药物外还联合使用沙利度胺.比较两组的疗效,观察沙利度胺的副反应.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39.1%,缓解率为26.1%;B组总有效率为75.0%,缓解率为54.2%,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血红蛋白(Hb)增加大于30g/L的平均时间为135.9±23.7天,B组为93.8±33.5天,差异非常显著(P<0.005).A组平均红细胞输注量为18.1±8.0单位,B组为10.6±7.0单位,差异也有显著性(P<0.005).沙利度胺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嗜睡、便秘和水肿.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十一酸睾酮和维甲酸治疗低危MDS优于仅用十一酸睾酮和维甲酸,且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低危初产妇病房待产至活跃期在产程进展中的影响

    作者:周春燕

    目的低危初产妇病房待产至活>期在产程进展的影响。方法将680例初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0例,对照组常规宫口开至2 cm后进产房待产由助产士陪伴分娩,观察组初产妇在病房由家属陪伴,宫口开至3~4 cm后进产房待产准备生产,观察产程进展情况,顺产率的影响,助产士工作量的影响。结果采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产程缩短、顺产率提高、助产士工作量减少、家属满意度提高。结论非高危初产妇病房待产,减少工作量,提高孕妇及家属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使用。

  • 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作者:唐旭东;张路;杨秀鹏;唐玉凤;王德秀

    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指国际预后积分系统修订版(IPSS-R)评分≤3.5分的MDS,支持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染色体5q缺失[del(5q)]MDS患者,如果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500 U/L(好<200 U/L),红系造血刺激剂(ESA)仍是佳选择.对应用EPO无效或脱离输血后复发的患者,可以选择免疫抑制剂、转化生长因子抑制剂和来那度胺.del(5q)患者可以从来那度胺长期受益.血小板减少造成严重出血的情况较少,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类似物可以减少出血,提高血小板数,可用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0.05的患者.治疗失败或有进展为高危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风险者,可能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文章结合第59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道,介绍有关低危MDS的治疗策略.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