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类疱疹病毒6型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作者:陈倩倩;张兵;谢志萍;李金松;高寒春;肖霓光;谢乐云;余阗;曾赛珍

    目的 建立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检测临床样本.方法 根据文献合成HHV-6 U65-66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构建质粒制备标准品,评估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并用该方法检测93份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标本.结果 本实验检测HHV-6的灵敏度为3×10(0)拷贝/μl;标准曲线间线性关系(R2)为0.999,扩增效率为97.9%;同一样本重复检测3次,组内Ct值的变异系数大为0.61%,组间为3.13%;特异性检测中只有HHV-6阳性标本出现扩增曲线.93份临床标本中检出HHV-6阳性2例,检出率为2.15%.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检测HHV-6的方法特异强、灵敏高、重复性好,具有应用于临床检测的潜在价值.

  • 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人疱疹病毒6型的检测

    作者:刘军连;徐志凯;郑成中;闫庆国;张永清

    为了探讨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与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关系,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了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血清抗HHV-6 IgG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HV-6 DNA的序列.报告如下.

  • 人疱疹病毒6型荧光定量分型方法的建立和临床应用

    作者:蔡美婷;吴亦栋;吴秀静;尚世强

    目的 建立对人疱疹病毒6型(HHV-6)能同时进行定量和分型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新方法,运用该方法对临床疑似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检测.方法 以HHV-6聚合酶基因区(U38)为靶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和特异性分型探针,建立能同时检测HHV-6型A/B亚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实验.对临床445例疑似脑炎患儿的脑脊液标本进行HHV-6荧光定量分型检测,阳性结果测序验证.结果 HHV-6A和HHV-6B病毒株荧光定鼍分型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两亚型之间无交叉.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爱泼斯坦.马尔病毒、乙肝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人类基因组DNA及空白对照均为阴性.HHV-6荧光定量分型低能检测到10拷贝/μl HHV-6A/B.在临床445例疑似脑炎患儿脑脊液标本中检出HHV-6阳性21例(4.72%),其中HHV-6A阳性4例,HHV-6B阳性16例,HHV-6A和HHV-6B混合感染1例.整个PCR操作过程2-3 h.结论 HHV-6荧光定量分型方法能对HHV-6同时进行定量和分型,具有特异、敏感、简便、快速的特点,可为临床HHV-6感染性脑炎提供早期、敏感的诊断依据.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关系初探

    作者:董学君;刘忠民;傅佳萍;詹乾钢;钟永根

    目的:了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间的关系.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外周血中的HHV-6-DNA,健康体检者和缺铁性贫血者为对照组.结果:20例 ITP 患者、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的 HHV-6-DNA 检出率分别为25%(5/20)、10%(1/10)和3.33%(1/30),ITP患者组与健康体检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ITP患者组与缺铁性贫血组间差异无显著性.15例ITP患者骨髓和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HHV-6-DNA 检出率分别为46.67%(7/15)和0,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10例ITP治疗前、治疗第5天、第10天时外周血HHV-6-DNA检测,分别有3、3、2例阳性.结论:ITP与HHV-6的感染呈正相关;骨髓中HHV-6-DNA检出率高于外周血中.

  • HHV6、HPV16/18感染与头颈肿瘤

    作者:姚姣利;刘涛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18在喉癌的恶性转化过程中起很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组织及喉良性肿瘤中也发现其表达.在部分恶性肿瘤组织中已检测到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 6,HHV6)的存在.本文对HHV6、HPV16/18感染与头颈肿瘤的关系做一综述.

  • PCR检测肠黏膜HHV6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重度腹泻患者中的意义

    作者:韩婷婷;赵晓甦;黄晓军;张晓辉;刘开彦;王昱;闫晨华;许兰平

    目的 探讨肠黏膜人疱疹病毒6型(HHV6)检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重度腹泻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行allo-HSCT后出现重度腹泻并行肠镜检查及肠黏膜活检的患者资料;HHV6、CMV、EBV检测采用RT-PCR方法;肠黏膜病理检查也包括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MV早期抗原、CMV晚期抗原,原位杂交检测EBV.结果 共有4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1例(46.7%)肠黏膜活检HHV6阳性,包括男13例,女8例,中位年龄29(14~54)岁;肠黏膜HHV6阳性与阴性组患者血CMV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2%对87.5%,P>0.05),但EBV血症发生率前者(6/21,28.6%)明显高于后者(1/24,4.2%)(P=0.028);两组患者在腹泻发生的时间、次数及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5例患者中44例接受了膦甲酸钠和(或)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并没有影响腹泻的进程.结论 肠黏膜HHV6阳性在allo-HSCT术后重症腹泻患者中发生率高,未发现其对于治疗及预后有临床意义.肠黏膜HHV6阳性并不能证明HHV6在肠道的感染.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人类疱疹病毒6型活化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立茹;董陆佳;陆道培

    目的 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活化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性.方法 移植前以及移植后每周1次连续采集72例患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HV-6基因序列,Hind Ⅲ酶切对HHV-6基因分型.结果 72例患者移植后45例(62.5%)检出HHV-6 血症,中位时间为第14(7~63)天;40例(55.6%)患者发生Ⅰ~Ⅳ度aGVHD,中位时间第26(9~73)天.HHV-6血症发生的中位时间显著早于Ⅰ~Ⅳ度aGVHD发生时间(P=0.018).Ⅰ~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在HHV-6阳性组为68.9%(45例中31例),显著高于HHV-6阴性组的33.3%(27例中9例)(P=0.003).Ⅱ~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HHV-6阳性组为35.6%,显著高于HHV-6阴性组的14.8%(P=0.027).移植后Ⅰ~Ⅳ度aGVHD的发生率在巨细胞病毒(CMV)和HHV-6共感染(CMV+/HHV-6+)组、CMV阳性HHV-6阴性(CMV+/HHV-6-)组、CMV阴性HHV-6阳性(CMV-/HHV-6+)组和CMV与HHV-6均阴性(CMV/HHV-6-)组分别为78.9%,55.6%,14.3%和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Ⅱ~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在CMV+/HHV-6+、CMV+/HHV-6-、CMV-/HHV-6+和CMV-/HHV-6-组分别为42.1%,22.2%,0%和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HSCT后HHV-6感染以及HHV-6和CMV共感染与aGVHD发生率存在显著相关性.

  • 幼儿急疹31例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云

    目的 分析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对31例幼儿急疹患者的症状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儿均有发热3~4 d、热退疹出的临床特征.治疗上给予抗病毒及对症等综合治疗,均治愈.结论 幼儿急疹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引起的一种小儿发疹性疾病,临床以发热3~4 d、热退疹出为特征,经口服抗病毒药物及适当的对症治疗均可治愈,但临床上应注意是否有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损害.

  • 人类疱疹病毒6型引起的细胞融合机制

    作者:黄红兰;李凡;森康子;山西弘一

    目的:观察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A)引起的细胞融合不依赖于病毒的复制(FFWO).方法:细胞用103-4TCID50HHV-6感染1h,在感染后2~3d用HE染色,观察细胞融合现象.Vero细胞用103-4TCID50HHV-6感染1h后培养液中加入磷甲酸(PFA)(终浓度300 mg·L-1)和环已酰亚胺(CHX)(终浓度100 mg·L-1),分别在感染后2 h和24 h经HE染色鉴定以确定是否产生FFWO.结果:HHV-6A感染细胞2 h后可观察到细胞融合现象,加入CHX时这种现象亦可观察到,提示HHV-6A感染可引起FFWO这种细胞融合现象的出现依赖于HHV-6的受体CD46表达于靶细胞表面.结论:HHV-6A通过其受体CD46在多种人类细胞引起FFWO.

  •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石平荣;李凯;段逸群;周小勇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是一种具有特异征候的重症药疹.目前认为,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机体对药物活性代谢产物解毒功能的缺陷是其病因之一,人疱疹病毒-6感染再激活也参与了此病的发生.药物及病毒再激活引发的免疫过敏反应所致组织损害主要由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造成.针对其病理生理改变,有效的治疗是采用激素与免疫球蛋白联合疗法.

  • 内侧颞叶癫痫与人类疱疹病毒-6型的相关性

    作者:于臻;孙若鹏

    目的 探讨内侧颞叶癫痫与人类疱疹病毒-6(HHV-6)感染的关系.方法 利用PCR技术检测HHV-6在27例难治性癫痫脑组织和血标本中的感染情况.其中,内侧颞叶癫痫(MTLE) 15例,其他类型难治性癫痫(non-MTLE)12例,并用20例无癫痫病史的脑肿瘤周围正常脑组织和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HHV-6 DNA在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4.4%.其中,15例MTLE组患者脑组织中10例阳性,阳性率为66.7%;而在12例其他类型难治性癫痫中仅2例阳性,阳性率为16.7%;对照组均显示阴性.血标本显示MTLE 11例、非MTLE 3例、对照组1例阳性.结论 难治性癫痫,尤其是内侧颞叶癫痫与人类疱疹病毒-6感染具有明确的相关性.

  • 首次热性惊厥与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关系

    作者:张冬青;孙若鹏

    目的 探讨首次热性惊厥与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的关系友其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PCR技术对75名首次发生热性惊厥的患儿进行HHV-6检测,并对比患儿HHV-6感染与否的临床特征.结果 75名首次热性惊厥患儿中有26人感染HHV-6,感染HHV-6患儿的平均年龄明显低于未感染者(P<0.01).首次热性惊厥合并HHV-6感染患儿丛集性发作、持续性发作、部分性发作、和发作后麻痹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未感染者(P<0.05).小于1岁的感染HHV-6的首次热性惊厥患儿非典型发作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未感染患儿(P<0.05).结论 HHV-6感染与婴幼儿首次热性惊厥发作密切相关,可导致更严重惊厥形式的产生,并可能是继发性癫痫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

  • 人疱疹病毒6型101K被膜蛋白主要抗原决定簇区原核表达克隆的构建和表达

    作者:阎丽平;王云;王笑峰;罗兵

    目的构建人疱疹病毒6型(HHV-6)101K被膜蛋白的原核高效表达克隆,并进行原核表达.方法PCR扩增HHV-6B 101K被膜蛋白的主要抗原决定簇区(666~834aa)编码基因片段(nt2 347~2 853),并导入T载体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HHV-6标准毒株序列比较以进一步鉴定.目的基因及表达载体pThioHis A分别经双酶切后连接,转化宿主菌E.coli BL21,应用PCR法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双重鉴定原核表达质粒,并经测序证实.IPTG诱导蛋白表达,SDS-PAGE电泳鉴定重组蛋白.结果 PCR获得的目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HHV-6B标准毒株Z29序列一致,重组质粒诱导菌表达产物出现相对分子质量为31 900的融合蛋白条带.结论HHV-6 101K蛋白的原核表达克隆构建和表达成功,为进一步完善HHV-6活动性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提供了实验基础.

  • 200例玫瑰糠疹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人类疱疹毒6感染的关系

    作者:赵晓芳;王国安;杜秋燕

    目的分析玫瑰糠疹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人类疱疹病毒6感染的关系,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 方法对200例玫瑰糠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发病特点;同时采用PCR法对其中44例急性期患者的血浆、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皮损、唾液标本中人类疱疹病毒6(HHV-6)的DNA进行检测.结果经对200例患者发病的分季统计显示,春、夏、秋季间玫瑰糠疹发病率无显著差异(均P>0.05),对皮损特点、分布情况和自觉症状统计发现存在不典型的皮损、不典型的分布部位与自觉症状的患者.此外,经PCR检测证实44例急性期患者中部分存在HHV-6感染.结论除春秋季外,夏季也是玫瑰糠疹的高发季节;其可表现为不典型的皮损、不典型的发病部位及伴有显著瘙痒,值得临床医师重视;其发病可能与HHV-6感染有关.

  • 某些血液病病人血清人类疱疹病毒6型抗体的检测

    作者:王笃初;肖扬名;罗敏华;张兴华

    为了解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状况,用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HHV-6的抗体水平.结果病例组HHV-6抗体阳性率为75.6%(149/197),献血员为45.6%(115/252),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在所检病例中存在HHV-6感染,其中与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关系尤为密切.

  • 器官移植病人HHV-6和HCMV感染的追踪研究

    作者:罗敏华;肖扬名;戴橄;邬国军;陈淑珍

    用病毒分离、PCR和血清学方法追踪研究31例器官移植病人HCMV和HHV-6感染情况及其对移植的影响.结果显示:HCMV和HHV-6分离率分别为35.5%和45.2%.术后DNA阳性率分别为25.8%和32.3%;术前相应的IgM阳性率分别为0%和3.2%,术后IgM阳性率分别为19.4%和25.8%;术前DNA阳性率分别为35.0%和45.2%.术后DNA阳性率分别高达45.2%和61.3%,并在3个月内维持高水平.早期死亡病例100%有HCMV和/或HHV-6感染.活动性HHV-6和HCMV感染率分别为32.3%和25.8%,多为复发性,术后2周出现,3~4周达高峰,3月内均可发生.提示术后HHV-6和/或HCMV感染是移植成败的关键之一.

  • 热性惊厥患儿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检测分析

    作者:孙岩;王锋;于静;马兰红;古丽比亚;余亮;罗新辉;孙荷

    目的 了解热性惊厥患儿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患儿血清及脑脊液样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样本中的HHV-6 IgM、IgG抗体,采用巢氏PCR法检测样本中的HHV-6 DNA.结果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HHV-6 IgM阳性率为17.00%(9/53),IgG阳性率为66.00%(35/53);脑脊液HHV-6 IgM和IgG均未检出阳性.血清样本中,HHV-6 DNA扩增阳性率为18.90%(10/53),其中有7例IgM为阳性,95份脑脊液样本均未扩增出HHV-6 DNA.结论 热性惊厥和HHV-6感染可能有相关性,但本研究仅在部分热性惊厥患儿血清中查出HHV-6 IgM或HHV-6 DNA,脑脊液样本均未查出HHV-6 IgM或HHV-6 DNA,因此本研究未能证实HHV-6的噬神经特点,有待加大样本量进一步深入研究.

  • 献血者EBV、HHV-6和HHV-7 DNA检测对输血意义

    作者:杨永洁;尼宏莉;李欣;王笑峰;王云;于琦;罗兵

    目的 了解青岛地区献血者单个核细胞(PBMC)和唾液标本中EB病毒(EBV)、人疱疹病毒6型(HHV-6)和人疱疹病毒7型(HHV-7)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PCR-Southern blotting检测109名健康无偿献血者外周血PBMC和唾液标本中EBV DNA,巢式 PCR技术检测HHV-6和HHV-7 DNA,限制性酶切分析分别对HHV-6、HHV-7进行分型和鉴定.结果 109名献血者外周血PBMC中EBV DNA检出率为21.10%(23109),HHV-6 DNA检出率为50.46%(55109),HHV-7 DNA检出率为57.80%(63109).唾液标本中EBV、HHV-6和HHV-7 DNA检出率分别为24.77%(27109)、 66.06%(72109)和90.83%(99109).PBMC中EBV、HHV-6和HHV-7均阳性者7例,占6.4%;唾液标本中均阳性者17例,占15.6%.酶切分析结果显示,55例献血者外周血PBMC HHV-6阳性标本中HHV-6A型占18.2%(1055),HHV-6B型占81.8%(4555);72例唾液HHV-6阳性标本中HHV-6A型占16.7%(1272),HHV-6B型为83.3%(6072).结论 外周血PBMC和口咽部上皮细胞是EBV、HHV-6和HHV-7潜伏的重要部位,献血员中存在上述病毒的共感染.

  • 药疹病人EB病毒和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检测

    作者:杨婷婷;朱桂芝;陈官芝;罗兵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和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在药疹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PCR-Southern blotting检测药疹病人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EBV DNA;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HV6 DNA,并对HHV6阳性标本进行酶切分型;采用ELISA法检测EBV VCA-IgM;采用RT-PCR-Southern blotting检测EBV即刻早期基因 BZLF1 mRNA.结果 药疹病人EBV DNA阳性率(77.42%,24/3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χ2=77.84,P<0.01),但HHV6阳性率(32.26%,10/3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3.00,P>0.05).10例HHV6阳性药疹病人全部为HHV6A 亚型,未检测到HHV6B亚型;而正常对照组73例HHV6阳性标本中有13例为HHV6A亚型.药疹病人EBV VCA-IgM阳性率(19.34%,6/3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χ2=4.61,P<0.05).10例HHV6阳性药疹病人中有9例检出EBV DNA,5例BZLF1 mRNA阳性病人中有4例检出HHV6 DNA,药疹病人BZLF1 mRNA检出率与HHV6有明显的相关性(r=0.45,P<0.05).结论 药疹病人存在EBV的活动性感染,且EBV和HHV6可能有相互激活作用.

  • HHV6和HHV7感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性

    作者:王笑峰;孙迎娟;罗兵;李慧;王云

    目的探讨人疱疹病毒6型(HHV6)和7型(HHV7)感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因学中作用.方法用巢式PCR技术,检测6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和138例健康献血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和血浆中HHV6和HHV7 DNA.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组PBMCs中HHV6和HHV7 DNA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血浆中可检出HHV6和HHV7 DNA,而对照组血浆中则为阴性.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中可能存在HHV6或HHV7的活动性感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