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能量创伤髋臼骨折78例治疗分析

    作者:徐伟;沙广钊;缪昌杰;沙磊

    我科自2001年1月-2004年7月共收治高能量创伤髋臼骨折78例,64例获得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髋臼骨折不同移位类型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董伊隆;钱约男;刘良乐;张元勋;蔡春元;杨国敬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术后的复位质量,并且分析复位质量对髋臼骨折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77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19~78岁,平均42.4岁.按照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骨折41例,复杂骨折36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50例,>2周27例.采用Matta复位标准对患者术后进行复位质量和远期影像学评价;根据改良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髋关节临床功能行评估,分析复位质量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2.5~10.5 h,平均4.5 h;术中出血量400~5 500 ml,平均1 652 ml.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末次随访时d'Aubigné-Postel评分:疼痛4.60±1.35,行走4.80±1.14,关节活动度4.50±1.37,总分14.60±2.73;其中优12例,良43例,可15例,差7例,优良率71.4%(55/7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位质量与手术疗效有关(P<0.05).内旋阶梯状移位和外旋阶梯状移位同手术疗效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复位质量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而阶梯状移位对髋臼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明显,故主张手术时要注意阶梯状移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大限度地恢复髋臼骨折术后患者的功能.

  • 髋臼横断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对臼顶负重面积的影响

    作者: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李亚洲;宋朝晖;赵立力;韩长伶

    目的:采用压敏片技术测量髋臼横断骨折及采用不同内固定方法后臼顶负重区的负重面积.方法:取成年男性防腐尸体骨盆5具(含双侧股骨中上段).标本分为如下各组:Ⅰ组(完整骨盆),A组(前柱单钢板内固定),B组(后柱单钢板内固定),C组(前柱单钢板加后柱单钢板内固定),D组(前柱拉力螺钉加后柱单钢板内固定),用特制的夹具将骨盆和股骨固定于单足站立中立位,去除髋关节囊,将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分别测量各组标本髋臼臼顶负重区的负重面积,对所得数据通过SPSS 10.0软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LSD法多重比较.结果:Ⅰ组,A组,B组,C组,D组的臼顶负重区负重面积(cm2)分别为:4.43±0.57、2.36±0.42、2.61±0.44、3.30±0.52、34±0.41.对以上5组中臼顶负重面积进行LSD法多重比较,结果为Ⅰ组与A、B、C、D四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ⅠA<0.01,PⅠB<0.01,PⅠC<0.05,PⅠD<0.05),A组与B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AB>0.05),C组与D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CD>0.05),A、B两组与C、D两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AC<0.05,PAD<0.05,PBC<0.05,PBD<0.05).结论:对于髋臼横断骨折,即使给予解剖复位内固定,髋臼臼顶负重面积也不能恢复至正常.双柱内固定同单柱内固定相比,能增加臼顶负重区负重面积,因此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看,对于髋臼横断骨折,双柱内固定优于单柱内固定.

  • 髋臼后壁重建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贾献荣

    目的:在尸体上模拟髋臼后壁缺损的模型,评价不同后壁重建方法对髋臼与股骨头接触特性的影响.方法:获取6具成人尸体的骨盆股骨标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均采用后壁截骨法建立髋臼后壁60°弧1/2缺损的模型;两侧缺损区分别选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其中,A组凿取髂前上棘后方的自体髂骨以制作解剖性自体髂骨;B组于髂后上棘前方凿取髂骨块.将髋关节置于直立位、屈曲位及后伸位,从10~250N分级加载,使载荷直接作用于髋臼后壁上.采用压敏片检测不同状态下形变位移、载荷、头臼接触面积及接触应力.结果:在不同的髋关节状态下,A组在一定载荷下的形变位移略大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05).与完整髋臼相比,后壁重建使头臼接触面积有所减少;在250 N载荷下,A组(解剖重建组)头臼接触面积与B组(普通重建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乃0.05);其平均接触应力小于B组(P<0.05),说明A组应力集中小于B组.结论:后壁截骨法建立的尸体髋臼后壁缺损模型可有效模拟临床实际;解剖重建使后壁头臼接触面积及应力分布恢复比较理想,接近正常髋关节,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

  • 髋臼生物力学实验中骨盆位置选择的体会

    作者:韩长伶;邢志书;张奉琪;王巧军;崔春艳

    骨盆骨折由高能量创伤所致,随着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增多,骨盆骨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开放性骨盆骨折是严重致命性创伤.由骨盆骨折波及髋臼,由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所致髋臼骨折,治疗难度较大.对移位的髋臼骨折应以手术治疗为主,但髋臼骨折固定方法优劣,需要生物力学实验验证,同时生物力学实验推动骨外科学向新的阶段发展.

    关键词: 髋臼 骨盆 生物力学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形技术在复杂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作者:胡维界;刘峰;张军钰

    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和快速成形技术(rapid prototyping,RP)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及功能疗效.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3例复杂髋臼骨折利用CAD和RP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男14例,女9例;年龄22~68岁,平均39.96岁.骨折按Letoum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X)13例,T形骨折(Ⅷ)5例,前柱及后半横行骨折(Ⅸ)5例.术后采用改良Matta髋臼骨折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d'Aubigné-Postel功能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并记录随访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结果:23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0~38个月,平均20.6个月.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3 min;术中出血量400~1 400 ml,平均728 ml;根据改良Matta髋臼骨折复位标准:解剖复位14例,良好复位8例,不满意复位1例;末次随访时改良d'Aubigé-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5例,良6例,可1例,差1例;随访过程中发现3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髋臼脱位,2例异位骨化,1例股骨头坏死.结论:利用CAD和RP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固定可靠,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临床疗效良好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 髋臼骨折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分析

    作者:刘日光;尹培荣;杨启友;杨述华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分类、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从1993年6月至2002年7月,共收治51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30例髋臼骨折采用骨牵引治疗,牵引时间为4~6周,3个月后开始负重;21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均作骨牵引,术后鼓励活动肌肉和关节,结合使用CPM机进行持续被动功能活动,2~3个月开始逐渐负重.结果:44例获1.5~10年随访,其中骨牵引治疗组25例,手术治疗组19例.疗效评定参照美国矫形外科学会提出的髋关节功能评价方法,采用非手术治疗组疗效优11例,良8例,可2例,差4例;采用手术治疗组疗效优10例,良6例,可1例,差2例.结论:Letournel分类中只有单纯的前后壁或前后柱骨折,骨折块小而未累及髋臼负重区的骨折,分离移位<3 mm,才适用牵引治疗;而对于复杂的髋臼骨折或分离移位>3 mm的单纯性骨折,只有应用手术治疗才可能有效恢复髋臼与股骨头的对合,提高临床疗效.

  • 髋臼前柱骨折与前壁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王先泉;张进禄;周东生

    目的:探讨髋臼前柱骨折与前壁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自1994年5月-2003年12月共收治髋臼前柱骨折和前壁骨折(A3型)31例,其中A3-1型5例,A3-2型9例,A3-3型17例.其中1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18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入路:髂腹股沟入路13例,髂股入路5例.结果:随访1~4年,平均2年.结果手术治疗组关节功能表现优良者17例,可1例.非手术治疗组关节功能表现优良者10例,可2例,差1例.结论:骨折块较大、移位比较严重且伴有髋关节前脱位的髋臼前壁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高位型前柱骨折多数需要行手术治疗.低位型前柱骨折多数行非手术治疗,少数移位非常严重的骨折需要行手术治疗.

    关键词: 髋臼 前柱 前壁 骨折
  • 复合型髋臼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毛伟民;徐荣明;朱文杰

    目的:探讨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复合型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8例患者,按Letournel分类,后壁伴后柱骨折15例,横形伴后壁骨折17例,T型骨折6例,双柱骨折12例,前柱骨折伴后半横形骨折8例.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髂腹股沟入路7例,Kocher-Langenbech入路9例,联合入路31例,延长髂股入路11例,全部采用重建钢板进行固定.结果:5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4.6个月,根据Matta评分,优41例,良9例,可7例,差1例.异位骨化3例,中重度创伤性关节炎2例,股骨头坏死1例,骨折块有移位2例.结论: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及时的手术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外科手术
  • 髋臼骨折的手术策略

    作者:唐佩福;王岩

    髋臼骨折位置深在,解剖复杂,手术显露和固定都非常困难.对于移位较大的髋臼骨折,闭合复位必然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切开复位内固定虽然能获得解剖复位,但是手术并发症非常多.髋臼骨折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治疗,其结局均可能为创伤性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外科手术
  • 改良Stoppa入路在治疗骨盆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樊良;金以军;何磊;吕佐;范宏辉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在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16例骨盆骨折和7例髋白骨折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17~65岁,平均39岁.16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1型1例,B2型2例,B3型3例;C1-1型4例,C1-2型2例,C1-3型2例,C2型2例.7例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l例,横形骨折1例,T形骨折2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1例,双柱骨折2例.16例骨盆骨折中单独使用改良Stoppa入路9例,联合髂窝入路6例,联合后路1例.7例髋臼骨折中单独使用改良Stoppa入路4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2例,联合髂窝入路及Kocher-Langenbeck入路1例.结果:23例患者手术时间50~350 min,平均130 min;出血量100~1200 ml,平均320 ml;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16例骨盆骨折均复位优;髋臼骨折复位优4例,良3例.2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2.5~5个月,平均3.2个月.螺钉松动1例,1例屈髋轻度受限,无钢板断裂,无腹壁疝情况.结论: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其操作安全简捷、并发症少的优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经皮逆行髋臼前柱螺钉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辉;祖罡;毕大卫;郑琦;陈亿民;魏威;韩雷

    目的:探讨经皮逆行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1月对伴有髋臼前柱骨折的27例患者进行了经皮逆行髋臼前柱螺钉固定治疗,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20~61岁,平均35岁.按髋臼骨折Tile分型:A型5例,B型18例,C型4例.对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及螺钉位置进行观测.结果:术后摄骨盆入口位及出口位X线片并行CT检查,所有骨折复位良好.骨折复位根据Matta标准:优10例,良15例,差2例.所有骨折愈合,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经皮逆行髋臼前柱螺钉技术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点,可以有效应用于临床.

  • 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的设计与1122例多中心研究分析

    作者:张春才;许硕贵;禹宝庆;纪方;付青格;刘欣伟;章云童;牛云飞;王攀峰;苏佳灿;曹烈虎;徐永清;阮墨;陈庄洪;黄继峰;蔡贤华;沈惠良;刘利民;王继芳;王岩;唐佩福;梁雨田;王家让;王愉思;王振昊;刘文德;李文锐;李文虎;王序全;周东生;张鹏;王仁;王刚;陈育岳;丛永健

    目的:设计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并通过1122例髋臼骨折多中心分析研究,探索该系统的可行性与临床实用价值.方法:根据髋臼三柱壁概念,参考髋臼骨折多米诺骨牌效应所致的骨盆环损伤方向和股骨近端关节损伤程度,设A类为髋臼任何一柱、壁骨折;B类为任何二柱、壁骨折;C类为髋臼前、中(臼顶)、后柱/壁混合骨折.小写英文字母a、m、p,分别代表前、中、后柱/壁骨折.采取损伤变数分型:髋臼损伤变数,1系简单移位骨折;2系粉碎骨折;3系压缩性缺损.盆环损伤变数:α系骶髂关节/骶髂处骨折呈水平位分离变位;β系前者垂直方向分离变位;γ系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上、下支骨折变位;δ系αβγ综合性的浮动损伤.股近端关节损伤变数:Ⅰ系股骨头骨折;Ⅱ系股骨颈骨折;Ⅲ系股骨转子部骨折;Ⅳ系Ⅰ~Ⅲ混合性骨折.应用上述构成的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统计1997年3月至2010年2月,1122例髋臼骨折.其中18例双侧髋臼骨折,共1140例髋.分析研究骨盆前后位片,髂骨、闭孔斜位片及2/3D-CT资料.结果:1140例组别各损伤变数构成比:A类骨折237例(20.8%),B类骨折605例(53.1%),C类骨折298例(26.1%).涉及前柱壁骨折808例,发生率为70.9%,中柱壁骨折507例,发生率为44.5%,后柱壁骨折1026例,发生率为90%.涉及髋臼变数1,即简单移位骨折203例(17.8%);变数2,即粉碎性骨折516例(45.3%);变数3,即压缩性骨折缺损421例(36.9%);涉及骨盆环损伤249例,占总数21.8%;涉及股骨近端骨折75例.占总数的6.6%;双侧髋臼骨折与相关盆环、股骨近端变数组18例(1.6%).1140例髋臼骨折之关键部位与疗效要素:涉及髋臼中(臼顶)柱/壁骨折507例(44.5%);压缩性缺损421例(36.9%);盆环变数249例(21.8%);股近端关节变数75例(6.6%);而相对简单的Aa/p1/2、Bap1/2型髋臼骨折486例(42.6%).结论:研究表明髋臼损伤变数中粉碎压缩,尤其是压缩缺损骨折占重要比重,同时彰显了髋臼骨折合并骨盆环或股骨近端损伤变数并非少见.该研究揭示了髋臼骨折损伤变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百分比表明了临床治疗的重点和要素:负重之臼项44.5%;压缩之缺损36.9%:盆环之浮动21.8%;"头-臼"之双折6.6%.该系统在伤情评估、解剖定位、难度指数、选择对策、手术入路、疗效预后等方面,起到临床指导作用,创建了同类型骨折损伤变数的比较,为"同质语言"的交流,探索了新的途径.

  • 开窗法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合并臼顶区关节面压缩塌陷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国富;朱忠;梁军波;林列;陈海啸

    目的:探讨开窗法复位植骨内固定和单纯行前柱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合并臼顶区关节面压缩塌陷的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7月至2007年2月,收治合并有臼顶区关节面压缩塌陷的髋臼前柱骨折52例,其中24例采用开窗法整复关节面、植骨后再行前柱复位内固定治疗,男17例,女7例;年龄(35.2±6.4)岁;28例单纯行前柱复位内固定,男19例,女9例;年龄(36.4±4.8)岁.所有患者术后采用改良d'Aubigne-Postel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比较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出现股神经损伤1例,术后2个月恢复,无其他并发症发生.52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51个月,平均31.5个月.根据改良d'Aubigne-Postel功能评分,两组患者在疼痛、行走、关节活动范围、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窗法治疗组:优13例,良9例,可1例,差1例;单纯前柱复住组:优9例,良11例,可6例,差2例(u=0.613,P<0.05).结论:开窗法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合并臼顶区关节面压缩塌陷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且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

  • 涉及臼顶负重区髋臼骨折的诊疗与对策

    作者:章云童;王攀峰;张春才

    髋臼作为承载上半身体重的重要关节,具有独特的解剖学特点及复杂的生理功能,而臼顶区月状关节面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是承担髋臼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涉及此处骨折会导致股骨头与髋臼之间的接触面积和应力等关系发生改变,加之臼项区解剖位置深在,周围解剖关系复杂,骨性结构不规则,手术治疗难度较大,特别是一些复杂的粉碎压缩骨折,即使达到良好暴露也难以达到满意的解剖复位,从而使远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因此涉及臼顶负重区的髋臼骨折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在国内外的重视程度逐年增高,本文就其解剖学特点及生理功能、诊断标准与骨折分型的关系、临床治疗对策等做一综述.

  • 采用小臼杯置换与髋臼加深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 Ⅳ型髋脱位

    作者:孙俊英;郝跃峰;杨沛彦;杨玉生

    目的:总结Crowe Ⅳ型先天性髋脱位采用小臼杯置换和髋臼加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14例(16髋)患者,其中男2例,女12例;单髋12例,双髋2例;年龄38~75岁,平均4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Crowe分型标准的Ⅳ型诊断.手术指征:因髋关节严重疼痛和下肢不等长影响日常行走和活动者.臼杯均采用金属杯+聚乙烯内衬组装设计,外径42~44 mm,内径22.225 mm,聚乙烯内衬厚6~7mm,其中Duraloc(Depuy,Warsaw,USA)10髋,Pressfit S Ⅱ(LINK,Germany)6髋.全部患者均采用髋臼内壁磨锉加深,以改善髋臼对臼杯的覆盖,无一例因臼杯覆盖不满意而采用大块骨植骨加盖.评定指标: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均采用Harris标准评分,臀中肌按5级肌力标准和Trendelenburg征检查.术后X线摄片检查包括臼杯的固定区域(真臼区的大小和位置按Ranawat三角测量法确定)、覆盖度(以臼杯内和外缘距离的百分率表示)以及外展角等.结果:术后X线摄片显示臼杯负重区获髋臼覆盖达98%以上,臼杯平均从Ranawat三角内移(5.8±1.2)mm,上移(6.2±1.7)mm.随访3~9年,髋关节功能从术前的25~32分改善至手术后1年的90~98分.X线片显示:加深后的髋臼内壁缺损和骨水泥覆盖区均在手术4~8个月后获骨性愈合,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率每年(0.10±0.03)mm,至今无一髋需行翻修术治疗,也无一髋假体显示有肯定松动或可能松动以及骨溶解.结论:采用小臼杯置换与髋臼加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 1V型髋脱位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且早、中期疗效满意.

  • 手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66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文平;靳方运;郭斌;吴若丹;刘坤;卢斌;白云鹤;安灵芝

    目的:研究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并发症及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和操作要点.方法:66例髋臼骨折患者中男58例,女8例;年龄22~61岁,平均35.5岁.新鲜骨折63例,陈旧性骨折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40例采用后方切口,20例前方切口,6例采用前后联合切口.36例采用髋臼钢板固定,26例采用单纯加压螺钉固定,4例采用钢板内固定结合克氏针固定.63例伤后5~10 d内施行手术,3例伤后14 d手术.术后穿"丁"字鞋2~3周,术后3~5 d用CPM机逐渐被动关节功能锻炼,8~12周后恢复负重活动.结果:随访58例,时间24~110个月,平均30个月.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异位骨化,4例发生股骨头坏死,2例发生深静脉栓塞.参照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评价标准,优33例,良16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84.5%.结论: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要掌握手术适应证,把握良好的手术时机,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尽量采用无创技术,对改善临床疗效十分重要.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臼杯外展角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崔瑞开;左建林;吴海贺;高建朋;高忠礼

    目的: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双髋正位X线上相关参数的测量,分析各参数间关系,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安放髋臼的可靠解剖标志及参考标准,精确控制髋臼外展角.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的182例患者235髋,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157髋.其中男91例,女37例;左髋82例,右髋75例;年龄22~78岁,平均55.1岁.在术后双髋正位X线上测量:外展角(β),髂骨厚度(a),髋臼上缘臼杯置入深度(b),坐骨厚度(c),髋臼下缘臼杯置入深度(d),髋臼磨挫深度(e),并对测量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β与b呈正相关(r=0.424,P=0.000),β与d呈负相关(r=-0.407,P=0.000),β与b/a呈正相关(r=0.419,P=0.000),β与d/c呈负相关(r=-0.472,P=0.000),并且β与b/a呈线性相关(t=5.753,P=0.000),β与d/c呈线性相关(t=-6.671,P=0.000).结论:术中主要以臼杯外缘距坐骨外缘的距离d来控制外展角,而臼杯外缘距离正常髋臼上缘的距离b可作为参考.

  • 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陶;王军;李宗原;刘刚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3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男18例,女14例;年龄18~62岁,平均38岁。Tile骨盆骨折分型:B1型11例,B2.1型8例,B2.2型7例,C1.1型3例,C1.2型2例,C3型1例。Judet-Letournel髋臼骨折分型:前柱骨折1例,横形骨折8例,横形加后壁骨折6例,“T”形骨折1例,前柱加后半横形骨折5例,双柱骨折11例。早期处理其他合并6.5 h,平均3 h;术中失血450~3200 ml,平均1200 ml。有2例肥胖患者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换药后愈合,无切口感染病例。1例失访,3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3个月。骨盆骨折愈合时间8~18周,平均10.6周。按照Matta和Tornetta的评分标准评价复位情况,优15例,良14例,可1例,差1例。Majeed功能评分为83.65±7.67,优15例,良12例,可4例。髋臼骨折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0.2周。采用Matta评定标准评估术后复位质量,优15例,良12例,差4例。按Brooker标准评价异位骨化,Ⅰ度4例,Ⅱ度1例。无股骨头坏死及骨折不愈合发生,5例并有神经损伤者4~6个月后均完全恢复。结论: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早期病情危重,运用损伤控制理念及时抢救生命为主。后期把握手术时机,治疗时髋臼骨折尽量解剖复位,骨盆骨折以重建稳定为主,手术复位顺序先固定骨盆后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

  • 骨盆Teepee像的影像解剖研究

    作者:蔡鸿敏;成传德;吴学建;王武超;汤金城;常守亚;段卫峰;李无阴

    目的:研究骨盆Teepee像主体结构的影像解剖,包括其方位走行及影像解剖构成。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进行骨盆CT检查的成人检查结果进行筛选,排除骨骼畸形及由肿瘤、创伤等所导致骨盆骨性破坏的应用Mimics 10.01对9例无病损全骨盆2.0 mm层厚轴向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出的骨盆三维图像进行透明化处理后向髋臼闭孔斜位及骨盆出口位逐渐旋转,直至髋臼上方区域出现标准的“圆锥形帐篷”(即Teepee)样外观。此时的图像即骨盆Teepee像“,圆锥形帐篷”即此投照像的主体。沿主体的边缘进行剪切,对主体及其以外的骨盆结构同时显示,然后研究其于整个骨盆内的方位走行及影像解剖构成。结果:骨盆Teepee像所示主体起自髂前下棘后外侧骨皮质,经尾端、前方、外侧到头端、后方、内侧的指向,止于髂后上棘及髂后下棘之间的骨皮质。其由一顶、一底及两缘围成。其顶由髂骨的内板(形成其内缘)及外板(形成其外缘)的骨皮质相交形成,其底由坐骨大切迹形成。其内侧、下部、后方总包括小部分骶髂关节及所对应的骶骨侧骨质。结论:骨盆Teepee像的主体为丰富的骨性结构,除其内下方小部分区域外可作为容纳某些类型骨盆、髋臼骨折固定物的安全区域。骨盆Teepee像可用于指导固定物的安全置入。

1268 条记录 4/64 页 « 12345678...636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