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间日疟原虫MSP-1 和 CSP 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作者:张山鹰;许龙善;黄天谊;谢汉国;黄江宏;陆惠民

    目的比较间日疟原虫两种主要分子标志(MSP-1 和 CSP)的遗传多样性. 方法分别用MSP-1和CSP基因分型方法鉴定间日疟原虫现场分离株,并进行基因多态性比较和分析. 结果共检测32份海南省现场确诊的间日疟病人血样,MSP-1等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18.75%,平均克隆数1.16;CSP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35.29%,平均克隆数为1.47.如果同时考虑两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则为50.00%.空间对应分析发现,热带族与Sal-1型关系密切,PvⅡ型与重组Ⅲ型分布靠近,其他基因型则较分散. 结论同时用MSP-1和CSP两种分子标志检测间日疟原虫,其基因型混合感染率高于用单一标志检测,两种标志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对应关系.

  • 间日疟原虫MSP1C端基因亚克隆及在肠埃希菌中的融合表达

    作者:高世同;吴少庭;张仁利;袁仕善;黄达娜;雷明军;秦莉;潘晖榕

    目的在大肠埃希菌中融合表达间日疟原虫MSP1 C端编码基因,以获得能作为检测抗原的重组蛋白GST-PvMSP1 C. 方法以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SalⅠ双酶切质粒pMD/PvMSP1C,获得间日疟原虫MSP1 C端编码基因片段,柱纯化后,插入表达质粒载体的多克隆位点,构建重组体pGEX-4T-2/PvMSP1C,并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阳性克隆以限制性酶切分析鉴定后,以IPTG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以SDS-PAGE电泳与免疫印迹分析. 结果双酶切质粒pMD/PvMSP1C,获得1 119 bp的 PvMSP1 C编码基因片段,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所构建的pGEX-4T-2/PvMSP1C重组体阳性克隆经双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SDS-PAGE电泳显示,GST-PvMSP1C融合表达蛋白的大小约63 ku,且能够分别被GST抗体与间日疟患者的血清所识别. 结论成功亚克隆并构建了间日疟原虫MSP1 C 端编码基因pGEX-4T-2/PvMSP1C表达质粒,诱导表达了GST-PvMSP1C融合蛋白,表达蛋白具有一定免疫活性.

  • 3种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基因的测序和序列分析

    作者:单志新;余新炳;徐劲;吴忠道;马长玲;李学荣

    目的测定我国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谷氨酸富集蛋白(GARP)、丝氨酸重复抗原(SERA)和裂殖子表面蛋白1(MSA1)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 方法采用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GARP、SERA和MSA1基因片段,分别插入到测序载体上进行测序.应用DNAstar软件辅助分析3种抗原基因的结构及3种抗原在不同恶性疟原虫株间的分化情况. 结果恶性疟原虫FCC1/HN株GARP基因全长2 263 bp,编码682个氨基酸残基,谷氨酸占23.61 %,包含5个典型的氨基酸重复序列;SERA基因全长3 448 bp,编码995个氨基酸残基,丝氨酸含量为10.65 %,包含1个连续32个丝氨酸(S)残基的序列;MSA1基因全长5 085 bp,编码1 694个氨基酸残基,MSA1的氨基酸序列符合MAD20型特征.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3D7、FC27株GARP的序列差异主要集中于C-末端;FCC1/HN株与FCR3、3D7、FCBR、Hondulas-1株SERA的序列差异主要集中于N-端.FCC1/HN株与MAD20、3D7、HN1、HN2、FC27、RO-71、RO-33、CAMP和Palo-alto株MSA1的同源性高,K1和WELLCOME株MSA1的同源性高,各分离株MSA1的序列差异主要处于第2至16分区. 结论了解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GARP、SERA和MSA1的初级结构及其编码基因结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其它分离株GARP和SERA的氨基酸序列差异集中于特定区段,FCC1/HN株MSA1不同分区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分离株MSA1的对应序列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17区片段基因复合核酸疫苗诱导小鼠抗体免疫性的研究

    作者:缪军;李珣;薛采芳;刘忠湘;甄荣芬;秦恩强

    目的 检测以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17区片段基因为基础的复合核酸疫苗(分泌性的VR1012/TPA/HG-MSP1-17和非分泌性的VR1012/HG-MSP1-17)诱导小鼠的体液免疫反应和免疫血清对疟原虫生长的抑制能力.方法 以200μg/100μl或100μg/100μl每次每只VR1012/HG-MSP1-17或VR1012/TPA/HG-MSP1-17肌注免疫BALB/c或C57BL/6小鼠.用ELISA间接法测定小鼠血清的特异性抗体,用体外抑制试验检测免疫血清抑制疟原虫生长效果.结果 经3次100μg/100μl每次每只VR1012/HG-MSP1-17免疫后,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均产生了明显的HG和YMSP119抗体.但总体抗体水平不高.BALB/c小鼠经3次200μg/100μl每次每只的VR1012/HG-MSP1-17免疫后,产生了较高的HG抗体,但MSP1-17的抗体无明显变化,经3次200μg/100μl每次每只VR1012/TPA/HG-MSP1-17免疫后,仅产生较低的HG抗体,无MSP1-17抗体的产生.用200μg/100μl VR1012/HG-MSP1-17免疫的BALB/c小鼠血清做体外抑制试验,结果抑制效果明显.结论 VR1012/HG-MSP1-17比VR1012/TPA/HG-MSP-17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其免疫鼠血清能明显地抑制疟原虫生长.

  • 赤道几内亚比奥科岛恶性疟原虫MSP-1和MSP-2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陈江涛;李健;潘雪峰;Urbano Monsuy Eyi;Rocio Apicante Matesa;Maximo Miko Ondo Obono;Carlos Sala Ehapo;查广才;黄广;黄芝秀;林敏

    目的 研究赤道几内亚比奥科岛(Bioko Island)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PfMSP-1)基因和裂殖子表面蛋白2(PfMSP-2)基因分型.方法 从比奥科岛采集疟疾患者血样181份,用显微镜法和荧光定量PCR鉴定虫种.采用巢式PCR分别扩增PfMSP-1和PfMSP-2中具有型特异性的片段,进行等位基因分型.结果 PfMSP-1基因分型:181份恶性疟患者血样中有178份扩增出PfMSP-1基因片段(98.34%),其中K1、MAD20和RO33基因型片段分别为171份(94.48%)、175份(96.69%)和126份(69.61%).混合感染率为97.24%;PfMSP-2基因分型:181份血样中有173份PfMSP-2基因片段(95.58%),其中48份(26.52%)单独扩增到3D7型基因片段,4份(2.21%)单独扩增到FC27型基因片段,混合感染率为66.85%.结论 赤道几内亚比奥科岛PfMSP-1和PfMSP-2等位基因型分布范围极广.混合感染是比奥科岛疟疾的主要类型.

  • 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2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张苍林;杨亚明;叶润;聂仁华;刘慧;潘卫庆

    目的 对云南省及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的裂殖子表面蛋白(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MSP)1,2基因进行分型研究,确定其等位基因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结合当地的恶性疟原虫株流行病学信息,为该地区疟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缅甸拉咱、那威和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德宏瑞丽、保山腾冲采集恶性疟患者血样.用巢式PCR (nest-PCR)扩增18S rRNA基因,确定感染疟原虫的种类.对检测为恶性疟原虫以及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的样本,进行恶性疟原虫MSP-1、MSP-2基因的扩增并作测序、验证与序列分析. 结果 共采集89份恶性疟样本,经18S rRNA基因检测,确定间日疟9例,恶性疟78例和混合感染2例.在检测为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的80份样本中,69例扩增出MSP-1基因片段,77例扩增出MSP-2基因片段.在MSP-1等位基因中,以MAD20型68.75%为主,RO33型23.75%和K1型20.00%次之.来源于勐腊的样本均未检出RO33型和K1型;MSP-2等位基因FC27型和3D7型的感染率均为91.25%,无明显的优势虫株;MSP-1和MSP-2基因多克隆样本所占百分比与多重性感染(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分别为22.50%、1.81和86.25%、3.51.MSP-1和MSP-2等位基因目的片段多样性与其原虫密度之间存在相关性(Spearman's r=0.496,P<0.05;Spearman's r=0.240,P<0.05).MSP-1和MSP-2等位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在FC27型基因序列3'端发现1个新的APK序列,在3D7基因型序列中检测到1个新的PAT重复序列和其它19个新的序列. 结论 云南省及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分离株MSP-1等位基因存在MAD20型、K1型和RO33型3种类型,以MAD20型为优势虫株,勐腊样本未发现K1型和RO33型;MSP-2等位基因存在FC27型和3D7型2种类型,其优势均不明显.

  •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MSP1-42基因的合成及其表达

    作者:陈勤;梁婉琪;钱炳俊;曹建平;徐馀信;张大兵;汤林华

    目的 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可溶性的恶性疟原虫(3D7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C末端MSP1-42蛋白.方法 采用两步PCR法拼接合成全长msp1-42基因,将测序正确的msp1-42基因构建至pET32a(+)表达载体,获得pET32amsp表达质粒,热激转化至宿主菌Rosetta gami(DE3)中进行诱导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表达产物.结果 全合成了恶性疟原虫3D7株msp1-42基因,合成基因在Rosetta gami(DE3)中以可溶性形式高水平表达,所表达的重组蛋白能与识别MSP1-19构象表位的单克隆抗体mAb5.9、PfCP2.9兔血清及恶性疟患者血清发生免疫反应.结论 合成的msp1-42基因能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以可溶性的形式表达,所表达的重组蛋白MSP1-42具有抗原性.

  • 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2基因分型研究

    作者:贾西帅;周水茂;杨燕;徐明星;吴凯

    目的 了解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裂殖子表面蛋白1(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1,MSP1)和MSP2的等位基因型特征. 方法 于2010-2015年采集武汉市从非洲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中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收集患者流行病学资料.提取患者血样中的恶性疟原虫DNA,采用巢式PCR分别扩增恶性疟原虫MSP1、MSP2基因型特异性片段,分析各等位基因型的构成比和不同感染来源地患者的基因型频数分布,分析重症患者不同基因型的相关性.不同基因型的重症患者比例差异采用x2检验. 结果 共采集输入性恶性疟患者血样175份,其中轻度症状患者血样137份,重症患者血样38份.巢式PCR结果显示,MSP1等位基因K1、RO33、MAD20型分别扩增出260~390、270和150 bp目的条带;MSP2等位基因3D7、FC27型分别扩增出200~330、330~500 bp目的条带.MSP1和MSP2基因均未检出的有9份.检出MSP1等位基因136份,检出率为77.7%,等位基因MAD20、K1、RO33、MAD20+ K1、MAD20+ RO33、K1+RO33、MAD20+ K1+RO33型的构成比分别为5.1% (7/136)、37.5% (51/136)、20.6% (28/136)、5.9% (8/136)、4.4% (6/136)、16.9% (23/136)、9.5% (13/136).检出MSP2等位基因143份,检出率为81.7%,FC27、3D7和FC27+3D7型的构成比为20.2%(29/143)、39.9% (57/143)、39.9% (57/143).MAD20型和K1以南非多,分别占10.5% (4/38)和34.2% (13/38);RO33型以东非多,占2/7;FC27型东非和北非均未检出,南非占比高,为18.4% (7/38);3D7型以东非多,占4/7.MSP1基因MAD20、K1、RO33、MAD20+ K1、MAD20+ RO33、K1+RO33、MAD20+ K1+RO33型的重症患者分别占1/7、19.6% (10/51)、32.1% (9/28)、1/8、4/6、13.0% (3/23)、46.2% (6/13),MAD20+ RO33、MAD20+K1+ RO33和RO33 (P> 0.05),与其他4种基因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P2基因3D7、FC27、FC27+3D7型的重症患者比例分别为19.3% (11/57)、20.7% (6/29)、24.6% (14/57),各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MSP1存在MAD20、Kl和R033等3种单基因型以及4种多基因型,以K1型和R033型为优势基因型;MSP2存在FC27、3D7和FC27+ 3D7型,3D7型的比例大于FC27型.

  • 云南省输入性及本地感染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5区序列的多态性分析

    作者:董莹;孙艾明;陈梦妮;徐艳春;毛祥华;邓艳

    目的 分析云南省输入性及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的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lasmodium vivax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1,PvMSP-1)基因5区序列及其等位基因的多态性. 方法 2012年8月-2015年9月,收集云南省输入性及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的滤纸血样和流行病学史等相关信息.提取疟原虫DNA,PCR扩增PvMSP-1基因5区并测序,与M75674、AAN86237、M60807、ABJ53045、AAN86238、BAA18977等参比序列进行比对,用Mega 5.04、Arlequin3.5.1软件分析PvMSP-1基因5区的序列多态性,计算序列间保守位点、遗传距离和多样性指数,并根据氨基酸序列间的遗传距离绘制聚类树状图. 结果 2012年8月-2015年9月,共收集间日疟病例血样847份.其中,云南省本地感染61份,非洲、缅甸感染的分别为66和720份.847份血样中278份扩增出Pv MSP-1基因5区片段,206份测序成功.PvMSP-1基因5区片段编码氨基酸长193~222 aa.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Sal-1、Belem和Recombine基因型分别占59.2%(122/206)、23.3% (48/206)和17.5%(36/206),缅甸、非洲感染和云南本地感染血样中Sal-1基因型分别占58.8% (104/177)、11/15和7/14.Sal-1、Belem、Recombine基因型分别有51、9和6个亚型.这66个亚型的Shannon-wiener指数(H')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955和0.567.206条DNA序列的同源位点为665 bp、保守位点为11.3% (75/665)、变异位点为88.7% (590/665),不同感染来源地的分离株与不同的氨基酸参比序列的遗传距离均小于0.4.聚类分析显示,206条PvMSP-1基因5区氨基酸序列按基因型聚类成2个大类,有3个次级分支,其中,Recombine与Belem基因型的相似度为91%~92%,高于与Sal-1基因型的82%~83%. 结论 云南省输入性及本地感染的间日疟原虫分离株PvMSP-1基因5区存在多种亚型,在Sal-1、Belem、Recombine等3种基因型中,Sal-1型占优势.

  • 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病例裂殖子表面蛋白1等位基因型检测

    作者:周水茂;杨燕;吴凯;陈智;徐明星;贾西帅

    目的 了解输入性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MSP1)等位基因型特征. 方法 采集非洲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中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采用巢式PCR方法,用恶性疟原虫MSP1基因特异引物扩增疟原虫虫株MSP1基因第2区与第3区部分片段,并对MSP1等位基因型进行分析. 结果 135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中检出MSP1等位基因117例,检出率为86.7%.117例扩增阳性的患者中,MAD20、K1、RO33、MAD20 +K1、MAD20+RO33、K1 +RO33和MAD20+K1 +RO33型的检出率分别为6.0% (7/117)、36.8% (43/117)、20.5% (24/117)、6.8% (8/117)、3.4% (4/117)、17.1% (20/117)和9.4% (11/117),其中混合型感染占36.8% (43/135),MSP1等位基因多重感染平均数(MOI)为1.46.MAD20型、K1型和RO33型恶性疟患者中重症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4例单一型和43例混合型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比例分别为25.7% (19/74)和32.6% (14/43),2种感染者回国前在国外停留的平均天数分别为(241±176)d和(285±216)d,两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非洲输入性恶性疟患者感染的疟原虫MSP1基因的3种基因型和4种混合型均存在,以K1型和RO33型为优势基因型.

  •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C末端基因导入烟草叶绿体的研究

    作者:陈勤;梁婉琪;钱炳俊;申慧峰;曹建平;徐馀信;张大兵;汤林华

    目的 将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C末端,msp1-42基因(3D7株)导入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并进行同质化筛选,为利用叶绿体表达系统生产MSP1-42蛋白提供基础材料.方法 利用烟草偏爱密码子设计克隆恶性疟原虫(3D7株)msp1-42基因的引物,从含msp1-42基因的pBluntmsp质粒中扩增出msp1-42,构建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LRrrmsp.通过基因枪转化法转化烟草叶片,在500mg/L壮观霉素的选择压力下筛选抗性植株,采用PCR鉴定抗性植株的msp1-42基冈及aadA基因.对鉴定阳性植株进行同质化筛选(叶片切碎、在含500 mg/L壮观霉素分化培养基上分化出新的植株)3轮以上,并采用多重PCR分析其同质化情况.结果 构建了恶性疟原虫msp1-42基因的叶绿体表达载体LRrrmsp.基因枪转化后获得6个转化子,转化频率为0.6个/枪.转化3~5 d后,小块叶片开始增大增厚,并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绿色,7~10d后黄化或白化,再经约30d的筛选培养,叶片上出现绿色小芽.PCR检测抗性植株的msp142及aadA基因,分别扩增出约900 bp与500 bp的条带.与预期相符.多重PCR分析从经过3轮同质化筛选植株的叶绿体基因中扩增出与未转基因烟草对照大小一致的弱条带,表明经过3轮同质化筛选的转基因植株仍含有未插入外源基因的叶绿体基因组.结论 获得含恶性疟原虫msp1-42的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并将恶性疟原虫msp1-42基因导入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获得尚未完全同质化的转基因烟草.

  •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DNA与改良痘苗病毒组合疫苗诱导小鼠抗体应答

    作者:李淑梅;李珣;薛采芳;缪军;雷俊川;刘忠湘;王宪锋

    目的探索DNA与改良痘苗病毒(MVA)组合免疫对增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抗体应答的作用.方法以人工合成MSP1全基因为基础分别构建DNA免疫质粒VR1020/190和重组MVA,单用VR1020/190或与表达质粒GM-CSF共同对小鼠进行初始免疫后,用重组病毒追加强化,采用DNA/MVA组合方案免疫BALB/c小鼠,ELISA测定血清IgG及其亚类水平,经腹腔接种转基因伯氏疟原虫Pb-PfM19进行攻击.结果DNA免疫能有效诱导小鼠产生抗MSP1-190抗体,其终点稀释度为1:2500,GM-CSF质粒共免疫组抗体的终点稀释度为1:11150,抗体亚类的测定表明GM-CSF质粒显著促进了IgG1类抗体应答,MVA追加可使单独免疫组和共免疫组抗体分别增加53和10倍;两实验组产生了水平相近的抗19 000抗体(1:32 000),其含量占血清中MSP1总IgG的1/4-1/3.经转基因伯氏疟原虫Pb-PfM19攻击后小鼠的存活时间并没有明显延长(P>0.05).结论采用合成MSP1全基因进行DNA/MVA组合免疫可诱导小鼠产生显著的抗体应答,抗体的详细特性和保护作用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 用四环素调控启动子调控表达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全合成基因

    作者:钱锋;潘卫庆

    [目的]用含四环素调控启动子(PLtetO-1启动子)的pZE11质粒表达恶性疟原虫MSP1全合成基因及其C末端42 kDa片段.[方法]将MSP1全合成基因和MSP1 C末端42 kDa片段基因分别克隆入受四环素诱导调控的质粒pZE11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Z1,质粒经酶切、SDS-PAGE电泳和Westem blotting反应鉴定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重组质粒在DH5αZ1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地构建了重组pZE11/MSP1质粒和pZE11/MSP1-42质粒,SDS-PAGE电泳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反应证明两个重组质粒在DH5αZ1中表达了190和42kDa蛋白.[结论]含PLtetO-1启动子的新型表达载体成功地表达了恶性疟原虫MSP1蛋白,降低表达产物对宿主细胞的毒性,并可为构建受四环素诱导的疟疾--伤寒口服疫苗株提供依据.

  • 辽宁丹东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等位基因型分析

    作者:耿英芝;毛玲玲;腾聪;安春丽;王博;陈静乙;姚文清

    用套式PCR方法扩增辽宁丹东地区间日疟原虫裂殖于表面蛋白1(MSP-1)基因ICB5-ICB6片段,经PvuⅡ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1份镜检确诊的间日疟患者血液标本经套式PCR扩增均出现大小约为470bp (Sal-1型)或400bp(Belem型)的特异性片段.经PvuⅡ内切酶消化后,其中5份血样(470bp),出现120和350bp酶切片段,为Sal-Ⅰ型;其余6份血样(400bp)中,1份出现400bp片段,为Belem型,1份出现120和280bp两种酶切片段,为重组Ⅲ型,4份出现120和240bp两种酶切片段,为朝鲜型.辽宁省丹东地区的间日疟原虫PvMSP-1基因存在3种不同的等位基因型,以Sal-1型和朝鲜型为主,但无不同等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

  • 用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分析福建输入性疟疾病例

    作者:张山鹰;许龙善;张莹珍;谢汉国;李莉莎;欧阳榕;陆惠民

    [目的]探讨福建输入性疟疾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追踪传染源. [方法]病人血样用套式PCR-RFLP检测,扩增PvMSP-1基因ICB5-ICB6片段,测定DNA序列并进行BLAST相似性搜索和进化树分析. [结果]16例镜检确诊的间日疟病人血样经套式PCR- RFLP检测,7份属Sal-1型,1份为Belem 型,8份为重组Ⅲ型.对其中7份样本PCR产物进行DNA直接测序,发现没有两个DNA序列完全相同,PvMSP-1基因ICB5-ICB6片段存在高度多态性,DNA序列搜索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可初步确定感染来源. [结论]PvMSP-1基因用于疟疾基因分型和判断感染来源有一定价值,可作为疟疾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之一.

  • 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肖方震;张山鹰;许龙善;黄江宏;谢汉国;欧阳榕

    目的 分析我国部分地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PvMSP-3α)基因多态性.方法 套式PCR分别对PvMSP-3α和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进行扩增,并应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对PvMSP-3α的PCR扩增产物酶切进行分析.结果 31个PvMSP-3α基因型中Ⅰ型、Ⅱ型和Ⅲ型比例分别占77.42%、6.45%和16.13%.其中云南勐腊24份样本中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79.17%、4.17%和16.17%.PvMSP-3α的Ⅱ型和Ⅲ型均为PvMSP-1的Belem型,而PvMSP-1的Sal-1型均为PvMSP-3α中的Ⅰ型.结论 云南分离株的PvMSP-3α存在广泛多态性,PvMSP-3α和PvMSP-1之间的联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间日疟原虫不同MSP-1等位基因型形态学观察

    作者:张山鹰;许龙善;张莹珍;谢汉国;高琪;陆惠民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间日疟原虫生物学形态特征.方法现场采集间日疟病人血样并进行基因分型,镜下观察形态并测量大小.结果与结论 72份现场分离株基因分型为Sal-1型40份,Belem型25份,混合感染7份,均查到典型的间日疟原虫,6例多重感染病例均发现在海南分离株,多重感染与基因型混合感染无关联.测量正常红细胞、寄生红细胞、环状体以及核大小差别有显著意义,Belem型比Sal-1型大,两种不同基因型差异的分子机制需进一步探讨.

  • 我国不同疟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张山鹰;陆惠民;许龙善;高琪;沈毓祖;黄伟达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疟疾流行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布.方法用套式PCR扩增间日疟原虫现场分离株MSP-1第五多态区(ICB5-ICB6)基因片段,部分样本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和比对.结果 82份间日疟原虫现场分离株扩增出470 bp片段50份,400 bp 片段39份,其中7份为两种片段的混合型. 海南分离株混合型为20%(6/30),平均克隆数为1.20(36/30),安徽分离株混合型仅为2.3%,平均克隆数1.02.对33份样本进行序列测定,Sal-1型17份,Belem 型2份,12份重组型(Ⅲ型)和朝鲜型2份为我国新发现基因型.结论我国间日疟原虫PvMSP-1存在4种不同的等位基因型,以Sal-1型和重组型(Ⅲ型)占优势,南部疟区基因型比北部复杂.

  • 我国华南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等位基因分型和序列分析

    作者:江钢锋;李娟兰;吴少廷;王善青

    目的了解我国间日疟原虫MSP1(PvMSP1)的等位基因类型和序列的多态性.方法用特异的引物通过套式PCR方法体外扩增包含PvMSP1的ICB5与ICB6之间的基因片段,并对部分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7份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中,有16份(59.9%)扩增得到Belem型基因产物,25(92.6%)份扩增出Sal-1型基因产物;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虫株的混合感染率为51.9%.序列分析结果发现一个以前未见报告的基因内重组类型.结论我国间日疟原虫虫株存在两种PvMSP1等位基因型,Sal-1型可能是主导型;不同等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率较高.

  •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17区基因的原核表达、纯化及表达产物鉴定

    作者:缪军;薛采芳;李旬;甄荣芬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17区基因(MSP1-17),本文原核表达了FUP株MSP1的17区基因,并纯化及鉴定了表达蛋白. 方法将MSP1-17基因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形成pGEX-4T-1/MSP1-17.IPTG诱导pGEX-4T-1/MSP1-17转化的BL21菌,纯化并用MSP1-17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鉴定表达产物.结果成功地构建了pGEX-4T-1/MSP1-17,转化菌经诱导表达出与GST融合的蛋白(约40KD),纯化后纯度达72%,MSP1-17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识别表达蛋白.结论成功表达并纯化了MSP1-17蛋白,为深入研究和应用MSP1-17打下基础.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