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女性HPV感染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作者:冯亮;左中

    目的 研究女性HPV感染与其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关系,为临床预防宫颈癌发生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537例HPV感染阳性患者样本来源于解放军第210医院妇科门诊,分析患者感染HPV基因亚型与数量及患者年龄数据,研究其与患者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统计学关系.结果 单一高危亚型HPV感染患者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病率高于单一低危亚型HPV感染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高危亚型HPV感染患者4种具体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病率均高于低危亚型HPV感染患者,其中ASC-H及LSIL发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多重HPV感染患者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病率差别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HPV感染患者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病率高于单一HPV感染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HPV感染患者ASC-US发病率高于单一HPV感染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患者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病率在41 ~ 50年龄组高,65.04%(80/123),与其它各年龄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感染基因亚型种类、数量及感染者年龄均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生有一定关联,其中高危亚型HPV感染、多重HPV感染与中年妇女三种因素,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 300例宫颈细胞学阴性高危人乳头瘤病毒阳性病例的病理分析

    作者:罗燕艳;罗小婉;栾峰;符丽华;林钰叶;齐青萍;刘燕婷

    目的 探讨年龄及人乳头瘤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uman Papilloma Virusdeoxyribonucleic acid,HPV-DNA)病毒载量在细胞学阴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阳性病例临床管理中的意义.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妇科宫颈病变中心诊治的细胞学阴性高危型HPV阳性并且行阴道镜下活检有病理结果的病例300例,对其病理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300例细胞学阴性高危型HPV阳性中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ILM)、低度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分别为167例(55.7%)、101例(33.6%)、32例(10.7%),无宫颈癌病例.HSIL组患者初次性生活年龄低于NILM组(F =4.738,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不同病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26,P=0.489).LSIL在低、中、高病毒载量组分别检出42例(42.6%)、17例(16.8%)、42例(41.6%),LSIL在低、高病毒载量组明显高于中病毒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964,P<0.01;x2=14.964,P<0.01),但在低、高病毒载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1.0).HSIL在低、中、高病毒载量组分别检出5例(15.6%)、13例(40.6%)、14例(43.8%),病毒载量组HSIL在中、高病毒载量组明显高于低病毒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47,P<0.01;x2 =6.063,P<0.01),但在中、高病毒载量组间无明显差异(x2=0.064,P =0.800). 结论 对于宫颈细胞学阴性而高危型HPV病毒阳性的女性,不同年龄组均可能存在宫颈病变,尤其对初次性生活早、产次多的高病毒载量的女性更需要充分的评估,给予合理的临床管理,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估,以免遗漏高度病变,延误治疗.

  • 阴道镜下隐匿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病变的HPV亚型感染特征及鳞状上皮厚度分析

    作者:陈晴;杜辉;王纯;唐金龙;吴瑞芳

    目的 探讨阴道镜下隐匿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病变的HPV亚型感染特征及鳞状上皮厚度.方法 对2009—2010年期间进行的深圳子宫颈癌筛查项目Ⅱ(SHENCCASTⅡ)研究中有完整资料、病理诊断为CINⅢ的93例患者的169个象限的CINⅢ组织的石蜡标本采用"三明治"法重新制作6张连续切片,其中第1张和后1张行HE染色以明确病理诊断并确保其间的切片中含有同样级别的病变,第3~5张(第2张用于其他研究)共3张白片用于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法HPV分型检测,并在显微镜下(×10)对CINⅢ病变部位的鳞状上皮厚度进行测量.其中,由阴道镜指示对可见病灶进行活检发现的CINⅢ定为"可见CINⅢ",通过子宫颈随机多点活检发现的CINⅢ定为"隐匿CINⅢ".结果(1)169个象限中,43个象限为隐匿CINⅢ、126个象限为可见CINⅢ,其HPV16型阳性率分别为37.2%(16/43)和55.6%(70/12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8,P=0.038).93例CINⅢ患者中,HPV16型阳性和非HPV16型阳性患者分别为49和44例,其中年龄≥45岁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0.4%(10/49)和40.9%(18/4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31);CINⅢ病灶>1个象限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9.6%(39/49)和52.3%(23/44),两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7.786,P=0.005).(2)阴道镜下可见CINⅢ病变的鳞状上皮厚度为(161±9)μm,较隐匿CINⅢ病变者[(140±12)μm]厚,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3,P=0.038).HPV16型阳性与非HPV16型阳性患者的CINⅢ病变的鳞状上皮厚度分别为(172±11)和(130±10)μ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4,P=0.031).结论 阴道镜下隐匿CINⅢ不易识别,可能与非HPV16型阳性、病灶范围小、病灶的鳞状上皮较薄有关.对非HPV16型阳性及年龄偏大者行阴道镜检查时,通过在子宫颈转化区域行病灶活检及多点随机活检,可提高CINⅢ的检出率,减少漏诊率.

  • 绝经后妇女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霄;管晓静;李建琼;张留杭;杨建华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升级(指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较细胞学检查或阴道镜下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严重)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妇科门诊行子宫颈锥切术的患者共750例,其中绝经后129例,未绝经621例.收集所有患者的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及其活检病理检查、子宫颈锥切术及其术后病理检查等结果,分析阴道镜下子宫颈活检与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情况及影响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不同绝经状态患者的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升级情况.结果 (1)750例患者中,阴道镜下子宫颈活检与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者329例,占43.9%(329/750);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升级者216例,占28.8%(216/750).TCT检查结果、绝经状态与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升级均明显相关(P<0.05),而HPV感染状况与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升级无关(P>0.05).(2)对于TCT检查的不同结果[包括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细胞(NILM)、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绝经后患者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的比例与未绝经患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时间>5年患者的总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升级比例明显高于绝经时间≤5年者(分别为40.3%、27.7%,OR=1.8,95%CI为1.1~2.8,P=0.029),其中,在TCT检查结果为LSIL时,绝经时间>5年患者的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升级比例明显高于绝经时间≤5年者(分别为6/10、26.3%,OR=4.2,95%CI为1.1~15.8,P=0.033);而在TCT检查结果为NILM、ASCUS、HSIL时,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TCT检查结果为LSIL的143例患者中,与阴道镜下活检结果比较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升级为子宫颈癌的患者共9例,占6.3%(9/143),其中,绝经时间>5年的10例患者中,2例(2/10)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升级为子宫颈癌;绝经时间≤5年的133例患者中,7例(5.3%)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升级为子宫颈癌.绝经时间>5年患者的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升级为癌的比例虽高于绝经时间≤5年者,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0,P>0.05).结论 绝经后妇女尤其是绝经时间>5年者,阴道镜下活检后行子宫颈锥切术患者病理升级的比例升高,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升级与TCT检查结果、绝经状态明显相关.故临床上应谨慎对待阴道镜下活检的病理检查结果,可以考虑结合TCT检查结果直接行小范围子宫颈环形电极切除(LEEP)术取材,以避免漏诊.

  • 阴道镜直视下子宫颈活检诊断的HSIL中镜下浸润癌的检出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钱晓月;尤志学;曹倩文;周斌兵;邢燕

    目的 观察阴道镜直视下子宫颈活检诊断的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中镜下浸润癌(ICUM)的检出情况,并分析影响检出ICUM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非妊娠期、年龄≤50岁并经阴道镜直视下子宫颈活检诊断为HSIL后接受了子宫颈环形、电极切除(LEEP)术的患者共1425例.选择其中子宫颈体积无明显增大、有初筛子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既往未行子宫颈有创性治疗、保存的阴道镜图像足够清晰可满足再次评估的HSIL患者283例纳入本研究,以子宫颈活检或LEEP术后组织学诊断中级别高者作为终病理检查结果,观察阴道镜直视下子宫颈活检诊断的HSIL中ICUM的检出情况,并分析影响检出ICUM的相关因素.结果 (1)283例阴道镜直视下子宫颈活检诊断的HSIL患者中,LEEP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颈ICUM者44例,其中Ⅰa1、Ⅰa2和Ⅰb1期分别为29、4和11例,子宫颈活检术诊断的HSIL中ICUM的检出率为15.5%(44/283).(2)检出ICUM的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年龄增加检出ICUM的风险增加(<30岁、30~39岁、40~50岁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7.7%、11.5%、22.0%;χ2=6.254,P=0.012);阴道镜下高级别病变的图像数目越多,检出ICUM的风险增加(图像数目为1、2、3、4个时检出率分别为10.2%、17.6%、23.8%、30.8%;χ2=7.686,P=0.006);HSIL病变位置为仅位于子宫颈管内、仅位于子宫颈阴道部及同时位于子宫颈阴道部和子宫颈管内,其检出率分别为2.8%、5.1%及28.7%,病变同时位于子宫颈阴道部和子宫颈管内时检出ICUM的风险明显增加(χ2=26.193,P<0.01);鳞柱交界(SCJ)不完全可见者检出ICUM的风险明显高于完全可见者(检出率分别为22.3%、2.1%;χ2=19.680,P<0.01);可见非典型血管者检出ICUM的风险明显高于非典型血管不可见者(检出率分别为60.7%、10.6%;χ2=48.279,P<0.01);可见病变面积≥40 mm2者检出ICUM的风险明显高于<40 mm2者(检出率分别为27.3%、4.2%;χ2=28.921,P<0.01);可见病变面积占子宫颈阴道部面积的比例≥0.75者检出ICUM的风险较<0.75者明显增加(检出率分别为83.3%、14.1%;P<0.01);可见病变的长线性长度≥10 mm者检出ICUM的风险明显高于<10 mm者(检出率分别为46.9%、9.0%;χ2=44.473,P<0.01);而初筛时子宫颈细胞学严重程度的不同与检出ICUM的风险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阴道镜下SCJ不可见、可见非典型血管、可见病变面积≥40 mm2、可见病变的长线性长度≥10 mm是检出ICUM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阴道镜直视下子宫颈活检诊断的HSIL中存在ICUM;对于年龄≤50岁的子宫颈活检诊断为HSIL的患者,阴道镜下评估的SCJ可见性、有无非典型血管、可见病变的面积、可见病变的长线性长度是影响检出ICUM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积极干预.

  • LEEP标本的切缘状态与全子宫标本中HSIL及以上病变残留关系的研究

    作者:肖银平;陶祥;赵晨燕;曲玉清;谢锋;宁燕

    目的 探讨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标本的不同切缘状态与全子宫标本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以上病变残留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LEEP且术后6个月内进一步行子宫全切除术的94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根据LEEP标本的切缘状态分为3组,即切缘阳性组、切缘阴性组、切缘距离<1 mm组(指病变与切缘的距离<1 mm),比较3组患者的病变残留率;(2)对LEEP标本受累切缘数量明确(包括一侧、两侧、三侧切缘受累)的患者,进一步比较不同受累切缘数量患者的病变残留率;(3)对LEEP标本一侧切缘阳性且受累切缘类型明确(包括子宫颈颈管侧、外口侧和基底侧切缘受累)的患者,进一步比较不同切缘受累类型患者的病变残留率.结果 (1)947例患者中,全子宫标本中有病变残留者234例,总的病变残留率为24.7%(234/947);其中切缘阳性组、切缘阴性组、切缘距离<1 mm组的病变残留率分别为33.2%(211/635)、7.3%(21/286)、7.7%(2/26),切缘阳性组分别与切缘阴性组、切缘距离<1 m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切缘阴性组、切缘距离<1 mm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2)635例LEEP切缘阳性患者中,受累切缘数量明确者621例,其全子宫标本中有病变残留者206例,总的病变残留率为33.2%(206/621);其中一侧、两侧、三侧切缘受累患者的病变残留率分别为25.3%(111/438)、47.4%(74/156)、77.8%(21/27),两两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438例LEEP一侧切缘阳性患者中,受累切缘类型明确者418例,其全子宫标本中有病变残留者109例,总的病变残留率为26.1%(109/418);其中子宫颈颈管侧、外口侧和基底侧切缘受累患者的病变残留率分别为31.0%(62/200)、18.2%(31/170)和33.3%(16/48),子宫颈颈管侧、基底侧切缘受累者均明显高于外口侧切缘受累者(P<0.05).结论 子宫颈LEEP切缘阳性是全子宫标本中HSIL及以上病变残留的高危因素,子宫颈颈管侧和基底侧切缘受累均可显著增加病变残留的风险,而病变与切缘的距离<1 mm并不是病变残留的高危因素,临床医师应避免将其视为切缘阳性,防止过度治疗.

  • 宫颈鳞状细胞前驱病变命名及其相应临床处理原则--基于《第四版世界卫生组织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

    作者:沈丹华

    2014年5月,《第四版世界卫生组织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出版,该分类对于宫颈鳞状细胞前驱病变的分类及命名进行了修订,提出将其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这一分类有助于提高病理医师对宫颈鳞状细胞前驱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及一致性,同时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管理宫颈鳞状细胞前驱病变患者。笔者拟重点介绍这一分类变化及使用时病理诊断及临床处理中应关注的问题。

  • 低度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自然史的系统评价

    作者:闫小龙;井明霞;张眉;刘明珠

    目的 目前对于低度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自然史的研究,LSIL转归情况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LSIL自然消退及进展率,为制定LSIL人群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VIP、CBM及万方数据库,并辅以参考文献追溯和手工检索方法,查找LSIL自然转归随访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为1980-09-28-2015-09-28.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出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使用R 3.2.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21篇文献,共16 717例LSIL病例.结果显示,LSIL年消退率为20.24%(95%CI为17.01%~24.09%),LSIL进展为高度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的年进展率为3.29%(95%CI为1.78%~6.08%).Meta回归及亚组分析发现随访时间与观察例数是主要异质性来源(P<0.05);敏感性分析表明本研究所得结果较为稳定.结论 LSIL自然年消退率比进展率要高,建议此类患者以随访观察为主,并视病情进展程度进行适当的治疗.

  • 宫颈鳞状上皮肿瘤的病理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刘宗;王淑华

    目的 探讨宫颈鳞状上皮肿瘤的病理诊断价值.方法 对193例妇女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涂片及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回顾性分析准确率.结果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正常及炎症9例,ASCUS 45例,LSIL 36例,HSIL 103例,病理学检查结果CIN I 39 例;CIN II 50 例;CIN III 49 例,和病理学结果比较,细胞学的假阴性率为3.11%.结论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临床误诊情况多见,建议应用细胞学与组织学联合诊断,以有效提高正确诊断率.

  • 冷刀锥切术对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妊娠影响的 临床分析

    作者:王琦;巢金珍;伍琼芳;涂开家

    目的 分析冷刀锥切术及锥切长度对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生育能力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实施宫颈冷刀锥切术且有生育要求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另将观察组患者按锥切长度不同亚分组(锥切长度<10 mm、10~15 mm、15~25 mm或>25 mm);收集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有生育要求的健康妇女100例为对照组.随访并比较各组人员妊娠率,足月产率及早产率等指标,探讨冷刀锥切术及锥切长度对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术后生育能力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术后6月内妊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异位妊娠、早产及足月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锥切长度<10 mm、10~15 mm、15~25 mm及>25 mm各亚分组间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1),但足月产率随着锥切长度显著递减(P=0.001),早产率随着锥切长度显著递增(P=0.004).结论 冷刀锥切术对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妊娠、早产及足月产的发生无明显影响.锥切长度与患者妊娠结局有一定相关性,锥切长度增加可能会降低足月产率并增加早产风险.

  •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转阴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杨建梅;邓慧;朱建雯;吴凯逸;魏婷婷;韩春荣

    目的 探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转阴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 方便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之间在该院诊断并实施治疗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8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在经过治疗后6个月高危型HPV是否转阴分为两个组,其中HPV转阴组66例,HPV未转阴组14例,对两个组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利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筛选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高危型HPV转阴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80例患者中,HPV转阴66例,未转阴14例,病毒负荷量低,病理切缘结果为阴性,使用避孕套避孕,性伴侣个数少,是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出现高危型HPV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OR=26.180、141.740、10.114,0.799,P<0.05).结论 导致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患者在治疗后高危型HPV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较多,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 P16、Ki67在宫颈低级别病变转归中的价值

    作者:石琴;徐玲;杨荣;孟亚萍;徐晓锋;邱丽华

    目的 探讨P16、Ki67在不同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表达,分析其对LSIL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160例宫颈病变患者根据阴道镜活检结果分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16、Ki67的表达水平.同时对LSIL组随访2年,观察其转归,分析P16、Ki67在不同LSIL转归组中的表达.结果 P16蛋白在对照组、LSIL组、HSIL组及宫颈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9.3%、65.6%、100.0%,Ki67在对照组、LSIL组、HSIL组及宫颈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50.6%、62.3%、100.0%,P16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IL组共89例,随访2年后,其中病变进展组9例,病变持续组43例,病变消退组37例.病变进展组P16阳性表达率(77.8%)高于病变持续组(32.6%)和病变消退组(37.8%),病变进展组Ki67阳性表达率(88.9%)高于病变持续组(55.8%)和病变消退组(3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IL组中P16和Ki67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12,P<0.05).结论 P16、Ki67的检测对宫颈病变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且可作为LSIL转归结局的预警提示,对LSIL的分流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 P16与Ki-67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应用

    作者:郭晓宁;洪蕾;方长青;李建华

    ①目的 探讨P16与Ki-67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表达及应用.②方法 收集宫颈活检标本共计262例,其中宫颈炎(对照组)组117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87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51例,鳞状细胞癌(SCC)组7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16与Ki-67在各组病变中的表达情况.③结果 P16与Ki-67在SCC组 、HSIL组及LSIL组中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宫颈炎组(P<0.05);在SCC组及HSIL组中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LSIL组(P<0.05);SCC组与HSIL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且P16阳性率与Ki-67阳性率呈正相关(r=0.908,P<0.05);Ki-67在HSIL及SCC组中以分布于上皮中下2/3直至全层为主,LSIL组以分布于上皮下1/3为主.④结论 免疫组化法检测P16与Ki-67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可以对宫颈病变的准确分级起协助作用.

  • Sirt1和 ProExC 在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细胞学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莫祥兰;韦荣干;卢军营;申小雄;李雪;王琳;周祥祯

    目的:探讨 Sirt1和 ProExC 在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细胞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436例液基细胞涂片(意义未明非典型鳞状上皮[ASCUS]213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01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22例)Sirt1和 ProEx C 表达情况;统计其在诊断宫颈 HSIL 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等评价指标。结果(1)Sirt1和 ProEx C 在预测 ASCUS 及 LSIL 中 HSIL 的敏感度分别为81.48%和74.07%,特异度分别为59.58%和71.43%,准确度分别为61.46%和71.65%,平行试验显示:Sirt1和 ProEx C 联合应用在预测 ASCUS 及 LSIL 中 HSIL 的敏感度为96.30%,特异度为42.51%。(2)Sirt1和 ProEx C 在诊断宫颈 HSIL 的敏感度分别为98.97%和100%,特异度为64%和76%,准确度为91.80%和95.08%,平行试验显示:两者联合应用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48.00%。结论Sirt1和 ProEx C 联合检测可提高宫颈 HSIL 细胞学诊断敏感度,降低漏诊率。

  • P16、Ki67及HPV联合检测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诊断意义

    作者:陈芳芳;李卫东;张艳丽;高亮;孙汝亮

    目的:探讨P16、Ki67及HPV联合检测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随机选择不同级别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10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患者宫颈黏膜组织中P16、Ki67及HPV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P16、Ki67及HPV检测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果与正常宫颈相比,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中P16、Ki67及HPV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P16、Ki67及HPV三者联合诊断与单个诊断相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论 P16、Ki67及HPV联合检测可有提高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对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丽水地区高危型HPV分型特点及其在宫颈癌筛查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焕勉;项艳;杜惠惠;陈杰;徐玲超

    目的 分析丽水地区女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分布特点,了解其与宫颈病变的关系,为防治HPV感染、预防宫颈癌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常规体检患者8869例,根据年龄分为≤30岁、31~40岁、41~50岁、≥50岁四组.应用Cervista技术进行高危型HPV检测并分型.对其中1133例进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并确定宫颈病变病理分级,比较HPV分型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 (1)所有检测患者中HPV检测率24.30%,HPV感染高组别为A9组.(2)年龄≤30岁及≥50岁者HPV阳性率较高.(3)随着宫颈病变病理级别增高,HPV感染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宫颈活检组织对应HPV检测结果中,A9组感染率明显高于A5/A6组及A7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丽水地区HPV感染情况与国内HPV感染相似,以年轻人及中老年人感染率高.在宫颈病变中A9组HPV感染率高,应加强对此型HPV感染患者的随访以便及早发现宫颈病变.

  • 对比冷刀锥切术与宫颈环形电锥切术治疗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铭芬;章林燕;斯小芳

    目的 对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进行冷刀锥切术(CKC)与宫颈环形电锥切术(LEEP)治疗,对其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医院收治的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CKC组(n=30)与LEEP组(n=30),CKC组采用冷刀锥切术治疗,LEEP组采用宫颈环形电锥切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手术情况方面,LEE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EEP组并发症发生率3.3%与CKC并发症发生率16.7%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效果方面,两组间治愈率、残留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进行CKC治疗与LEEP治疗均能取得良好效果,但LEEP治疗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p16和ProEx C在宫颈活检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潘升华;安慧敏;吴文珍;孙利敏;张亮;陈国荣;夏康;池晓萍

    目的:探讨p16和ProEx C在宫颈活检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141例宫颈活检诊断LSIL的病例,包括术后诊断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 83例及LSIL 58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法检测其p16和ProEx C的表达情况.结果:①p16在LSIL组和HSIL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5.9% (15/58)和78.3% (65/83),ProEx C在LSIL组和HSIL中阳性率分别为36.2% (21/58)和63.9% (53/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当p16和ProEx C同时阳性时其特异度达87.9%,当p16和ProEx C其中之一阳性时其灵敏度达89.2%.结论:p16和ProEx C是预测HSIL的有用指标,对p16和ProEx C阳性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16、Ki67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郑艳;陈珊珊;罗卉丽

    目的 分析免疫组化P16、Ki67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收集经活检或手术切除宫颈组织标本,其中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80例将其作为病例组,此外将30例非宫颈病变手术切除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所有标本进行P16、Ki67表达的检测,并分析其表达及意义.结果 P16阳性率依次由对照组、CINⅠ、CINⅡ、CINⅢ组呈上升趋势,对照组与病例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Ki67阳性率明显低于病例组CINⅠ、CINⅡ、CIN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Ki67的关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i67和P16的表达情况可有效甄别子宫颈良性反应病变情况,但二指标的关联性不强,提示其对病变的指示方向并非相同,因此,对于Ki67和P16的表达情况进行联合检测,可以更为公允的帮助相关人员鉴定子宫颈病变情况,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 p16、Ki-67在慢性宫颈炎及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应利侠

    目的 探讨p16、Ki-67在慢性宫颈炎及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CIN)中的表达及意义,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2月-2017年6月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或宫颈活检标本240例,其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119例(CIN Ⅲ 57例,CIN Ⅱ 62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 Ⅰ)58例,慢性宫颈炎63例.以免疫组化SP法测定标本中的Ki-67、p16表达情况.结果 p16在慢性宫颈炎组、CIN Ⅰ组、CIN Ⅱ组、CIN Ⅲ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35%、48.28%、83.87%、100.00%;Ki-67在慢性宫颈炎组、CIN Ⅰ组、CIN Ⅱ组、CIN Ⅲ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23%、75.86%、90.32%、100.00%;慢性宫颈炎和CIN各组间Ki-67和p16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组p16阳性细胞和CIN级别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i-67联合p16检测有助于诊断CIN和慢性宫颈炎,可有效提高CIN分级诊断符合率,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筛查.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