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位置不同,风景不同

    作者:程应峰

    一阵微风吹来,刚才潭水中还层次分明的倒影,一下子模糊起来,没有了层次,剩下的只是乱影迷离.目光自然投向了远处,远处的风景于雾霭的飘离中,有的清新如水洗,有的似隔着毛玻璃,有的在若隐若现中浮泛.这种亦静亦动的风景,让感觉有了分明的层次.因为视觉差异,构架成风景的空间物像,并非都是清朗明白,一目了然.于是由近及远的景致,在清晰与模糊之间,形成了近景、中景、远景.

  • 老年人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立体视觉异常原因探讨

    作者:郭晓萍;夏群;张尧贞

    目的探讨老年人白内障摘除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立体视觉异常的原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随机抽取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150例,常规眼部检查并矫正屈光不正和老视,采用同视机检查双眼同时视功能和融合功能,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立体视功能.对其中立体视功能未恢复或异常的患者97例进行分析.结果97例中,53例(54.6%)术前已患有影响视力和双眼单视的眼病,其中以眼底黄斑病变常见(13只眼);27例(27.8%)手术合并角膜散光、后发白内障、眼肌麻痹性斜视、复视及黄斑水肿等;此外另一侧未手术眼的白内障17只眼(17.5%)和术后两眼屈光参差9例(9.3%)亦是影响立体视的常见原因;8例患者原因不明. 结论老年白内障患者原有眼病、手术并发症、对侧未手术眼的白内障及两眼屈光参差均是影响视力康复和双眼立体视重建的主要因素.

  • 视觉专家技能化脑加工机制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作者:李胜辉;李敏;姜庆军;李勃;杨晓;李理;孙钢

    目的:研究专家技能化对胸部平片视觉识别脑加工机制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专家化技能影响物体识别的机制。方法对26名志愿者进行功能磁共振( fMRI)研究,其中高年资放射科医师(主治医师以上)11名(高年资放射医师组),非放射专业实习学员15名(非放射专业组)。实验采用组块设计方案。任务状态组块与控制状态组块采用的刺激分别为面孔图片与物体(花)图片以及胸部平片与物体(花)图片,任务组块与控制组块交替进行,其间无休息模块。每位受试者均进行8个任务组块与控制组块的刺激,每个组块内呈现9幅图片,同时,每个模块中出现一幅与目标图片一致的目标,要求被试者发现相同图片时按键,记录其反应时间与判断正确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非放射专业组胸片判断准确率为(23.3±8.0)%,反应时间为(0.78±0.11)s;高年资放射医师组胸片判断准确率为(87.5±9.7)%,反应时间为(0.36±0.06)s。高年资放射医师组与非放射专业组相比胸片判断准确率提高,反应时间缩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1,P<0.001;t=198,P<0.001)。非放射专业组中,面孔-物体均引起“梭状回面孔区”( FFA)激活,激活峰值为(0.26±0.04)%,胸片-物体FFA无激活。高年资放射医师组中,面孔-物体与胸片-物体FFA激活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7±0.02)%vs (0.26±0.02)%,t=-1.9,P=0.08]。高年资放射医师组右侧梭状回FFA激活峰值高于左侧梭状回,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6±0.02)% vs (0.16±0.06)%,t=6.1,P<0.001]。胸片-物体FFA激活峰值与反应时间呈负相关(r=-0.71,P=0.01),与判断准率呈正相关(r=0.61,P=0.048)。结论随着专家技能化的增加,胸部平片亦可形成类似面孔识别的加工机制,产生右侧梭状回明显激活;出现专家技能化时,物体识别由局部加工变为整体加工,进而提升加工效率。

  • 屈光参差对双眼视的影响

    作者:

    立体视锐度对视锐度在20/20至20/40范围内的单眼变化比双眼对称性变化更为敏感.Simons指出,定量的双眼视检查对于由轻度屈光不正引起的少量的对称性的视觉差异是不敏感的,而对于与双眼视觉差异有关的双眼视功能障碍则是敏感的.已经发现,Titmus检查,即一种显示轮廓的立体视检测,因有许多单眼线索并不可靠.随机点立体图的图形仅在有深度觉时才能看见,因而用于检测弱视.但是Campos与Enoch发现一些屈光参差性弱视病人因影象不等而无中心融合,然而他们有立体视觉,甚至能进行随机点立体图检查,由此认为通过检查立体视觉来筛选弱视可能是一种误导.Lang也注意到许多屈光参差性弱视病人通过了随机点立体图检测和Titmus检查.为此,作者研究观察了屈光参差对双眼视的影响以及屈光参差病人立体视与融合功能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对25例屈光参差病人进行研究,记录每例病人屈光检查状况和佳矫正视力.病人戴镜矫正后进行线状镜、4-D三棱镜试验、Worth四点检查和TNO立体视检查. 结果:屈光参差的程度和弱视程度呈正相关,但差异无显著性.所有病人经线状镜检查均未发现中心抑制.25例病人经4-D三棱镜试验屈光度高侧眼均为阳性,但19例屈光度高侧眼的快速扫视运动速度都较对侧眼慢.Worth四点检查,远距离测定时15例(60%)病人有融合,而9例(30%)有抑制,1例(4%)有复视.有抑制或复视的病人屈光参差程度明显高于有融合的病人;近距离测定时,有3例表现抑制.对于7例视远抑制或复视而视近有融合的病人,其屈光参差程度和弱视程度无显著性差异.TNO检查中,19例有立体视的病人平均立体视锐度为634.7秒弧.6例(24%)有正常的立体视,13例(52%)立体视锐度下降,6例未测出立体视.立体视锐度的降低与远距离Worth四点检查融合阴性成正比.立体视的降低与弱视程度成正比.Snellen视力表上差异≥3.29行的屈光参差性弱视与立体视的降低或丧失相关. 通过研究作者认为弱视程度比屈光参差的程度更能引起双眼视的损害.几乎所有屈光参差病人都有融合,中心抑制暗点并不存在,所谓的"周边融合"实际上是旁中心融合.融合功能减弱、立体视锐度下降都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程度成正比.屈光参差性弱视在Snellen视力表上差异>3行就能够引起对立体视的损害.作者建议可以用TNO立体视检查来筛选有意义的弱视.

  • 正视眼与近视眼阅读简体字与繁体字的调节微波动差异研究

    作者:信伟;沈品呈;郑晨琛;刘昱;徐丹

    目的 探讨正视眼与近视眼阅读简体字与繁体字的调节微波动差异.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招募平均年龄(23.9±1.8)岁受试者36名,其中近视眼18名,等效球镜度数(-3.74±1.22)D,正视眼18名,等效球镜度数(-0.14±0.22)D.于40 cm外阅读液晶屏幕呈现的两种大小(8、12磅)、两种字体(简体字与繁体字)组成的4组视标共135 s,应用近红外开放视野自动验光仪连续测量受试者阅读视标时的调节反应并计算调节微波动.对调节微波动量的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近视组受试者阅读繁体字和简体字的调节微波动量分别为(0.35±0.17)和(0.29±0.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4,P=0.017);正视组受试者阅读繁体字和简体字调节微波动量分别为(0.24±0.11)和(0.24±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996).近视组受试者阅读繁体字的调节微波动量大于正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0,P=0.02),近视组与正视组阅读简体字的调节微波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6,P=0.066).结论 在阅读过程中,近视眼在调节微波动方面较正视眼更容易受到高空间频率字体的影响.

  •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在不同注视条件下双眼调节反应差异的相关研究

    作者:沈品呈;张杨;刘昱;姜俭;徐菁菁;林惠玲;徐丹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注视眼和偏斜眼的调节反应特点及其保持双眼融像时的调节反应变化.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4例以及健康志愿者24名,年龄10~ 27岁,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其中病例组男性11例,女性13例;对照组男性7名,女性17名.采用开放视野式自动验光仪分别测量受试者在双眼注视和单眼注视条件下视近(40 cm)和远距(5 m)视标时右眼和左眼的调节反应,测量过程中患者配戴视远全矫框架眼镜.采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资料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双眼注视和单眼注视条件下病例组患者注视眼及偏斜眼的调节反应及对照组右眼和左眼的调节反应,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两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调节反应、调节不对称性和调节负荷量变化值.结果 视近(40 cm)时,在双眼注视条件下,病例组注视眼的调节反应为(-1.915±0.301)D,偏斜眼调节反应为-1.649(-2.020,-0.304)D,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14,P<0.001);单眼注视条件下,病例组注视眼的调节反应为(-1.653±0.271)D,偏斜眼调节反应为-1.565(-2.031,-0.667)D,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71,P=0.003);双眼注视时病例组患者两眼之间调节反应不对称性值为0.389(0.102,1.458)D与对照组0.155(0.009,0.573)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05,P<0.001),而在单眼注视条件下两组患者的两眼调节反应不对称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08,P=0.056).病例组患者的注视眼的调节负荷量变化值为-0.228(-0.796,0.382)D大于对照组右眼相应的变化值-0.086(-0.606,0.6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9,P=0.023).视远(5 m)时,病例组患者在双眼注视及单眼注视条件下注视眼与偏斜眼之间的调节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5,-1.729;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调节反应不对称性在双眼注视和单眼注视条件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433,-0.938;P>0.05),病例组患者注视眼与对照组右眼以及偏斜眼与左眼的调节负荷量变化值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0.041,-1.433;P>0.05).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近目标时注视眼和偏斜眼之间的调节反应不对称,偏斜眼表现出调节反应降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保持双眼融像时所增加的调节反应比健康人群明显增多.

  • 动态随机点立体图视差诱发电位的研究

    作者:刘红;严密;曾丽芳;侯川;刘隆黔

    目的 从电生理学角度探讨立体视的机制,为客观检测立体视提供参数.方法 由微机产生动态随机点立体图刺激,记录30名近距离立体视健康成年人4'~150'不同大小交叉和非交叉引起的视差诱发电位(disparity evoked potential,DEP).结果 (1)不同视差的DEP均为宽大负正波;(2)45'交叉视差DEP的N波潜伏时长,150'的N波潜伏时短;4'和30'非交叉视差DEP的N波潜伏时长,124'的N波潜伏时短;(3)交叉视差DEP的P波振幅高峰出现在23'、60'及150',非交叉视差DEP出现在15'、45'及72';(4)各视差DEP的N波潜伏时、P波振幅的非交叉视差变化曲线较交叉视差整体性左移;小视差的交差视差与非交差视差DEP的N波潜伏时演变规律不同.结论 DEP的N波潜伏时、P波振幅能够为客观检测立体视提供参数;立体视宜分为精细交叉与精细非交叉、粗略交叉与粗略非交叉立体视.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立体视觉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楠;卢炜;王京辉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的临床变化规律.方法将10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为4组,使用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手术前后的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使用同视机测定远融合范围和远立体视,分析、比较检查结果.结果在全部患者中,手术前后均无近零视差仅与非交叉视差共存者和交叉视差仅与非交叉视差共存者,也无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独立存在者.4组患者术后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远融合范围及远立体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远融合范围4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立体视4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组和2组患者远立体视的重建均优于3组和4组.结论 (1)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不健全,损伤次序依次为非交叉视差、交叉视差、近零视差,重建顺序与之相反.(2)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严重受损或消失,也应视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指征,此时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以利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 视差辨别正确率检测在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封利霞;姚婕颖;陈丽;汤勇;侯方

    目的 探讨视差辨别正确率检测在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斜视矫正术后眼球正位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随访,使用Titmus图谱、Randot图谱和Frisby立体板分别进行立体视功能的检测,筛选出20例立体视功能恢复正常的成年人患者作为斜视组,门诊随机选取2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自行编写的视差辨别正确率检测程序进行立体视功能检测.对两组的视差辨别正确率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对重复测量结果进行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结果 对健康对照组的重复测量结果分析显示视差辨别正确率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ICC=0.99,P<0.01).斜视组对具有不同视差的组合光栅的辨别正确率分别为0.56±0.09、0.67±0.14、0.77±0.15、0.82±0.14、0.85±0.11、0.85±0.14、0.87±0.10、0.84±0.16,与对照组的辨别正确率0.77±0.09、0.88±0.09、0.93±0.08、0.91±0.09、0.95±0.08、0.96±0.05、0.97±0.06、0.96±0.0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06,P<0.01);两组对组合光栅的辨别能力还受到了不同大小视差的影响,小视差条件下斜视组辨别正确率(0.67±0.12)和对照组的辨别正确率(0.86±0.07)的差异更大(F=4.84,P<0.05).结论 视差辨别正确率检测可较全面地评估被试者对具有不同视差的组合光栅的辨别能力,可发现常规立体图检测正常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所存在的立体视功能异常.

  •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的临床观察

    作者:卢炜;王京辉

    目的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的临床变化.方法对5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应用颜少明的<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其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并根据检测情况分为3组进行分析.结果第1组25例,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正常者占48.0%,其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检测值均不在正常范围,交叉视差者的立体感知度检测值比非交叉视差者大,差异有显著意义(t=843.5,P<0.000 1).第2组26例,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正常者占30.8%,其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检测值不在正常范围,未见有非交叉视差者.第3组4例,为仅查到不正常的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者.55例中,无近零视差仅和非交叉视差共存者,也无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各自独立存在者,亦无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两者共存者.结论 (1)本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及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不健全;(2)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视差的损害顺序依次为非交叉视差、交叉视差、近零视差.(3)双眼黄斑颞侧视网膜对应的是交叉视差,双眼黄斑鼻侧视网膜对应的是非交叉视差.

  • 正常视力儿童双眼视差信息的检测

    作者:成娟娟;赵国宏;卢炜;阎丽;罗琨

    用计算机检测平台量化评估97名正常儿童的双眼视差信息,检测随机点0阶视差、线条0阶视差、2阶视差、随机点动态视差的通过率.97名儿童中,随机点0阶和线条0阶视差均达到100″的儿童94名(占96.9%),动态视差及2阶视差检查亦通过94名(占96.9%),正常视力儿童立体视觉发育正常.

    关键词: 视觉差异 视觉 双眼
  • 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小琴;谢青

    立体视觉是视觉器官分辨周围物体三维空间位置的感知能力,是建立在双眼同时视和融合基础上的高级视功能.双眼视差是产生立体视的生理基础,是形成立体视觉的主要机制,但立体视觉的中枢神经机制至今仍不明确.

  • 沈阳市儿童青少年视觉简单反应时测定分析

    作者:陈容;汤天趵;赵忠诚;白春玉;张迪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视觉简单反应时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反应时测定软件系统,对沈阳市7~21岁大、中、小学生1 166名进行了视觉简单反应时测定.结果 7~21岁大、中、小学生视觉简单反应时随年龄增长而加快,平均、慢、快反应时、反应错漏率在大、中、小学生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其中小学生反应时随年龄增长变化显著(P<0.05);平均反应时男性快于女性,在8~17岁年龄段(10岁、16岁除外)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7~21岁大、中、小学生视觉简单反应时随年龄增长而加快,反应时男性快于女性,在某些年龄段性别间差异显著.

  • 远视性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关系的研究

    作者:马鲁新;于秀敏;孙红

    研究了68例12岁以下的远视性屈光参差弱视及合并屈光参差的斜视性弱视,以探讨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的关系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病的机制及临床意义.远视性中心注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中,弱视深度与屈光参差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弱视深度与引起弱视时的屈光参差程度、发生年龄及其他因素有关,屈光参差程度的增加为伴随现象.

  •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后视物变形及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评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葛丽娜;张旭;沈丽君

    目的 评估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后视物变形和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VRQoL)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临床队列研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IMH患者30例30只眼纳入研究.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医学验光、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统计时换算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OCT检查测量黄斑裂孔基底部直径、黄斑裂孔窄直径及裂孔边缘厚度,计算黄斑裂孔指数(MHI).患者均为单眼发病,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1.02±0.07;平均MHI值为0.47±0.02.对侧眼裸眼logMAR视力均<0.1.手术由同一位医生完成;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后6个月时测量患眼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采用M-chart表检查患眼的垂直变形度(MV)和水平变形度(MH);采用中文版VRQoL表(CVRQoL-25)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患者手术后VRQoL.手术后VRQoL与手术后BCVA、视物变形度以及手术前MHI之间的相关性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手术后6个月,所有患眼黄斑裂孔均闭合.平均MV为(0.17±0.03)°,平均MH为(0.11±0.03)°;CVRQoL-25总体平均分值为79.81±1.29.logMAR BCVA为0.59±0.05;平均CRT值为(155.10±6.27) μm.手术后VRQoL与手术前MHI呈正相关(r=0.491,P=0.002);与手术前后BCVA均呈负相关(r=-0.445、-0.53,P=0.014、0.003);与手术后视物变形度呈负相关(r=-0.532,P=0.006);与手术后CRT无明显相关(r=0.231,P>0.05).结论 IMH患者手术治疗后视力提高,但存在视物变形;VRQoL与视物变形度呈负相关,与手术前MHI呈正相关.

  •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与视力及视物变形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曾苗;陈晓;洪玲;蔡春艳;晏颖;黄志坚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眼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与视力及视物变形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43例43只眼(IEM组)及正常者35名35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受检者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视物变形评分表(M-chart表)、彩色眼底照相、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BCVA统计时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IEM组、对照组受检眼平均logMAR 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379、-7.560,P<0.001).对比观察IEM组、对照组受检眼FAZ面积;同时分析IEM组患眼FAZ面积与BCVA、视物变形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受检眼比较,IEM组患眼视网膜浅层、深层FAZ面积均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16、-27.606,P<0.001).IEM组患眼平均视物变形度为0.41±0.32,其中平均水平变形(MH)、垂直变形(MV)分别为0.49±0.40、0.32±0.29.与MV比较,MH明显较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0,P=0.046).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EM组患眼视网膜浅层FAZ面积与视物变形度呈负相关(r=-0.709,P<0.001);视网膜深层FAZ面积与视物变形度、BCVA呈负相关(r=-0.533、-0.838,P<0.001).结论 IMEM患眼FAZ面积较正常眼明显减少.视网膜浅层FAZ面积与视物变形度明显相关;视网膜深层FAZ面积与视物变形度及BCVA明显相关.

  • 眼底荧光造影及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巩膜扣带术后视物变形患者黄斑特征

    作者:刘蓓;李佩君;孙建华;朱忠桥;郑波

    目的:应用眼底荧光造影(FFA)及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3D‐OCT )检查巩膜扣带术后视物变形患者黄斑特征,评价黄斑形态变化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仍主诉视物变形患者53例53只眼,利用FFA及3D‐OCT检查黄斑区,分析黄斑形态变化与视功能的关系。结果:术前与术后6月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6月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眼存在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92.5%),所有患眼均可见光感受器细胞的内节与外节(IS/OS)反射不连续,有中断现象。结论: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接受巩膜扣带术后视物变形的存在与IS/OS反射不连续有关,持续的黄斑区视网膜下液的存在对视功能也造成影响。FFA的结果与3D‐OCT的结果并不完全对应。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