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舌咽、三叉神经痛1例

    作者:孙瑾;田新华;张俊卿;陈锷;李泉清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因"右侧舌缘阵发性刀割样疼痛5年,加剧1年余"入院.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舌缘阵发性刀割样疼痛,进食、刷牙、说话可诱发,伴舌后部、咽部及右侧下颌角阵发性刺痛,进行性加重致吞咽困难,诊断"右侧舌咽神经痛",予强的松、卡马西平等及注射肉毒碱、针灸、封闭等处理,症状无缓解.

  • 伽玛刀治疗舌咽神经痛患者的护理

    作者:刘静;李莺

    目的 探讨舌咽神经痛伽玛刀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舌咽神经痛患者3例,均选择伽玛刀治疗,术前针对疾病特点制定心理护理措施;术中密切配合;术后观察疼痛的变化,进行出院指导和随访.结果 3例患者充分理解和配合治疗,经伽玛刀治疗后取得满意效果,疼痛缓解.结论 伽玛刀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治疗样本较少,本研究为该方面的护理积累经验,为进一步完善整体护理方法提供思路.

  • 迷路后径路内镜下桥小脑角区手术

    作者:李佩忠;朱杭军

    目的:评价内镜在迷路后径路桥脑小脑三角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舌咽神经痛患者行迷路后径路内镜下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根上部1~2根丝切断术,术中对该手术径路在内镜下能获得的手术视野进行观察,对该手术的适应症以及优缺点进行评价.结果:2例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并获得满意疗效.通过迷路后开窗导入内镜可以获得上至三叉神经下达迷走神经的暴露范围,内耳门因其位置相对固定且较容易分辨,可以作为内镜手术的定位标志.结论:迷路后径路桥小脑角区内镜手术径路短,较显微镜手术而青具有微创、能多角度观察病变区域、更清晰分辨血管神经关系等优点,更适合耳科医生采用;缺点是手术操作相对复杂,需丰富的解剖知识以及熟练的内镜操作技巧.

  • 内镜下经颅舌咽神经切断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

    作者:白艳霞;赵继元;李随勤;姚小宝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经颅舌咽神经切断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新方法.方法:分析2例内镜下经颅舌咽神经切断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效果以及随访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讨论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治疗进展以及内镜下经颅舌咽神经切断术的优势.结果:2例患者经颅舌咽神经切断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均取得满意效果,内镜下手术具有创伤小、损伤轻、视野清晰、操作精确、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结论:在内镜下经颅舌咽神经切断术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下咽癌患者临床多次误诊1例原因分析

    作者:樊佳敏;温树信;王斌全;韩瑞;杨雨燕;朱乔乔

    1 病例报告患者,男,61岁,因“咽痛1年半,加重伴吞咽不畅2个月,右颈包块1周”就诊入院.患者既往有吸烟史30余年,20支/d;间断饮酒.入院前1年半开始出现咽痛、咽部异物感,症状时轻时重,吞咽动作可以诱发咽痛.就诊当地县级医院,行纤维喉镜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为慢性咽炎.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间断用药1月余,症状仍持续存在,有时咽痛会放射至右侧耳部.患者遂就诊于北京某三甲医院,电子喉镜检查未发现异常;查体发现双侧扁桃体窝可触及硬性突起物;茎突CT示左、右茎突长度分别为4.0cm和4.2 cm,考虑为茎突综合征,予以颈外入路双侧茎突切除术.术后患者咽痛未缓解,间断抗炎对症治疗.之后患者自觉咽痛程度逐渐加重,术后1年再次去北京同一家医院就诊.经过电子喉镜、头颅MRI及CT等检查,诊断为右侧舌咽神经痛,在神经外科行右侧舌咽神经减压术,疼痛仍未见缓解.

  • 内镜下舌咽神经切断加迷走神经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

    作者:梁继锋;李光华;申妍;李秋丽;师伟;乔淑华;郑晓燕

    经乙状窦后入路桥脑小脑角舌咽神经切断术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常规手术,但疼痛缓解率和复发率的报道不一~([1-8]).我们采用内镜下乙状窦后入路舌咽神经切断加迷走神经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现回顾性分析2000-06-2008-06共收治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疗效及有关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 以单侧咽痛为特点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云高;何志刚;刘健民;欧江勇;黄涛;殷朝兴

    咽痛是咽喉部常见的症状,多为双侧或中间疼痛,较易诊断和治疗.单侧咽痛虽较少见,但易误诊、误治.现将我科近5年来经确诊和治愈的典型的单侧咽痛病例3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26例舌咽神经根切断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樊兆民;贺舒曼;樊忠

    我科自1985年5月~2001年4月收治舌咽神经痛患者26例,均采用乙状窦后进路行舌咽神经根切断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桥小脑角内镜下神经减压术

    作者:梁继锋;李光华;刘国伟;师伟;刘琪

    目的:探讨内镜在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及部分桥小脑角肿瘤手术中应用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经内镜下耳后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神经减压术或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的9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0例三叉神经痛(含28例桥小脑角肿瘤)、487例面肌痉挛和66例舌咽神经痛.结果:420例三叉神经痛中,发现责任血管390例(92.9%),用Teflon隔离;蛛网膜粘连但未发现责任血管2例(0.5%);桥小脑角肿瘤继发三叉神经痛28例.487例面肌痉挛中486例有责任血管,用Teflon隔离.66例舌咽神经痛均采用舌咽神经切断加迷走神经减压术治疗.出现脑脊液耳鼻漏3例,小脑梗塞1例,小脑出血2例,颅内积气3例;均治愈.无其他并发症及死亡病例.随访1~5年,三叉神经痛复发4例,面肌痉挛复发4例,舌咽神经痛无复发.结论:内镜用于耳后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神经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手术中可获得满意疗效,提高了责任血管的发现率,有助于脑组织和神经功能的保护,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舌咽神经根丝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

    作者:张文豪;陈敏洁;柴盈;张伟杰

    目的:通过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舌咽神经切断术(selective rhizotomy of glossopharyngeal nerve,SRGN)治疗舌咽神经痛,以提高有效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2009年12月~2012年5月对8例舌咽神经痛患者进行舌咽神经切断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首先刺激舌咽神经,分别在软腭和环甲肌得到一个波形,记录波幅Aa和Ab,其次,刺激下方的迷走神经,即远离舌咽神经的迷走神经根丝,在软腭和环甲肌各得到一个波形,记录波幅Am和An.再次,刺激邻近舌咽神经下方的混合根丝,在软腭和环甲肌分别得到一个波形,记录波幅Ax和Ay.若Ay/An<50%,则予以切断,若Ay/An>50%,则予以保留.结果:Aa平均为(54±8.3) μV(40~80μV),Ax平均为(138±18.9) μV(120~160μV),Am平均为(192±8.1) μV(180~200μV),Ab平均为(12±9.5)μV(10~30μV),Ay平均为(22±5.5) μV(20~30μV),An平均为(36±7.2) μV(30~50μV).8例患者经3月~3年的随访,有效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0%.7例(87.5%)疼痛完全缓解(优),其中6例术后即刻缓解;1例术后1月完全缓解.1例(12.5%)中度缓解,卡马西平600mg/d可控制(良).7例疗效为“优”的患者未发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等并发症.1例疗效为“良”的患者却有呛咳症状,术后2月缓解.结论:术中刺激舌咽、迷走神经及其交通支,在软腭及环甲肌记录的监测方法可获得一个量化标准,提高SRGN有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 舌咽﹑迷走神经根的动脉供应及其与邻近动脉的关系

    作者:张元鑫;王福;张奎启

    目的:研究舌咽﹑迷走神经根的动脉供应及其与邻近血管间的关系.方法:解剖45侧脑干和脑血管标本,观测了舌咽﹑迷走神经根的动脉来源及其与邻近动脉间的关系.结果:舌咽﹑迷走神经根主要由小脑下后动脉的分支﹑椎动脉发出的延髓外侧动脉、小脑下前动脉、脑桥下外侧动脉供应.舌咽﹑迷走神经根有24.4%与邻近动脉有接触,其中主要接触的动脉为小脑下后动脉和移位的椎动脉.结论:小脑下后动脉是第9~10对脑神经根主要动脉来源.它有可能对第9~10对脑神经根造成压迫,产生舌咽﹑迷走神经痛.

  • 29例三叉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临床病因分析

    作者:张萍;姜加维;林武延

    尽管临床上习惯将三叉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分为原发、继发二型,然而,许多表现完全符合原发性疼痛的患者术中却发现明显的病理改变。本文对我科19891998年间因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而采用乙状窦后径路手术治疗的2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如下。

  • 舌咽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云;李元涛;秦成名;刘菊英

    舌咽神经解剖临近关系复杂,其部分传入冲动通过弧束到达迷走神经背核,有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髓束核,因此舌咽神经痛往往可能累及迷走神经和三叉神经.尽管舌咽神经痛发病率远远低于三叉神经痛,但二者疼痛性质极其相似,容易混淆.本文对舌咽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作一总结,提醒疼痛医生对其重视.

  • 舌咽神经痛的针刀康复治疗1例分析

    作者:杨寅

    笔者致力于神经相关疾病和软组织损伤疾病的临床康复研究,在针刀治疗神经损伤疾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得到了一些个人体会.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进展

    作者:朱蔚林;漆松涛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MVD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等,其临床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安全性高,MVD成为目前桥小脑角区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发病机制不清楚,MVD减压部位不明确,直接导致手术方式的不同,疗效和复发率也不同.本文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机制、MVD减压部位、减压方式、复发病例的治疗原则,以期为临床上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提供帮助.

  • 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赵冬青;刘宝来;范秀莲;田新华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微血管减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等微血管压迫病症,尤其是不能耐受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以及年轻患者.其临床疗效持久、肯定,目前已成为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由于显微内窥镜等设备的应用,以及手术入路、方法的不断改进,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 乙状窦后径路内镜下神经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8例

    作者:王锡温;张天振;张庆泉;赵利敏;张华;文真;陈秀梅

    舌咽神经痛为一少见病,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乙状窦后径路内镜下神经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8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 乙状窦后径路舌咽神经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

    作者:邓安春;黄德亮;杨仕明;武文明;韩东一;杨伟炎

    目的 分析26例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特征,探讨舌咽神经痛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进入小脑脑桥角,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颈静脉孔周围进行探查并切断舌咽神经根;伴有耳痛者同期切断迷走神经上支;如发现占位病灶须切除病灶并行病理检查.结果 术中发现3例舌咽神经表面有小脑后下动脉压迫;2例舌咽神经根周围有明显的蛛网膜增厚、粘连;2例小脑脑桥角占位性病变,病检为脑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术后随访0.5~5年,平均3.9年,除3例复发外,其余患者舌咽神经痛症状完全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均遗有术侧轻度舌后1/3麻木不适感,1例术后出现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经气管切开后治愈,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及后遗症.3例复发者再次手术,将迷走神经上支切断,分离舌咽神经纤维断端与邻近迷走神经的粘连,并用双极电凝烧灼断端,术后疼痛彻底消失.结论 对确诊的舌咽神经痛,乙状窦后径路舌咽神经切断术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要重视对可能因累及神经、断端双极电凝烧灼以及老年病人手术风险的评估.

  • 舌咽神经痛的手术治疗

    作者:丛建军;段云平;高宝山;汪大庆;黄昆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GPN)的疗效,并介绍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及神经根切断术(rhizotomy,RZT)的治疗经验.方法 自1986年以来共对63例舌咽神经痛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其中施行微血管减压术55例,神经根切断术8例.结果 所有患者的疼痛症状术后均得到缓解,且随访6个月内无复发.38例患者随访5~12年,没有复发.手术治疗无并发症.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及神经根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效果明确.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43例临床分析

    作者:颜山;夏鹰;史克珊;陈敏;郑忠涛;于正涛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应用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43例(面肌痉挛21例,三叉神经痛20例,舌咽神经痛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20例三叉神经痛及2例舌咽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21例面肌痉挛患者中19例术后痉挛立即消失,2例术后3 d痉挛消失.未见听力下降、面瘫、眩晕、血肿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24个月,43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MVD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目前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佳方法.

127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