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景洪市一起皮肤炭疽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吴诗梅;黄梅;李天军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近10年来,景洪市一直无炭疽病例发生.但2002年6月,发生了一起皮肤炭疽.6月14日一例患者到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皮肤炭疽",当日接到州人民医院报告的疫情,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领导及专业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采取防治措施,控制病情.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关键词: 炭疽 皮肤
  • 从炭疽防治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策略研究

    作者:胡娜;傅璟;闵理;刘力克

    2002年至2003年间,全球大规模暴发以亚洲、北美洲为代表的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而作为人员流动频繁的美国,SARS患者数量少,无一死亡病例.早发现、早治疗、隔离检疫和预警应急措施为其成功防治SARS奠定了基础.美国严密编织、快速反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绝非纸上谈兵,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经验和教训的累积,尤其是2001年炭疽恐怖袭击事件,提供了考验突发公共卫生体系和"演习"的机会.本文对美国的炭疽事件中和事后的成功举措进行了回顾,旨在为国家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提供参考.

  • 2005-2011年红原县炭疽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谢刚;张国明;温念平;陈潇

    目的 分析2005-2011年红原县炭疽流行特征,找出规律和流行特点,提出控制炭疽疫情的方法和措施.方法 对2005-2011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炭疽发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1年红原县炭疽发病192例,年均发病率为69.33/10万,年发病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3.468,P>0.05);全年各月都均有病例发生,4~9月发病占比74.49%;牧民发病占比88.54%,年龄集中在20 ~49岁间,瓦切乡、邛溪镇、色地乡发病较为集中.结论 2005-2011年红原县炭疽发病率较高,重点人群为中青年牧民,需要加强重点人群和畜间预防接种,病死牲畜管理,依靠部门间协调沟通配合做好疫点管理、消毒,健康教育等措施以有效控制红原县炭疽疫情.

    关键词: 炭疽 疫情 监测
  • 2011年四川省炭疽个案调查

    作者:李帆;汪立茂;吴朝学;魏敏;祁腾

    目的 分析四川省2011年炭疽病例发病特征,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1年所有通过网络报告病例的个案调查表,按发病日期和现住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全省共报告炭疽病例86例,均为皮肤型炭疽;男性占69.77%,明显多于女性;职业以牧民为主(72.09%),其次为农民(19.77%);平均年龄39.12岁,青壮年发病较多;发病高峰出现在7~9月;接触、剥食病死动物是主要的感染来源(61.63%),接触感染是主要的感染方式(98.84%).结论 2011年四川省炭疽病例主要为青壮年男性,剥食和接触病死动物成为引起人间炭疽的感染的主要方式,应加强健康教育和畜间疫情的控制力度.

  • 1958-2010年阿坝州炭疽流行状况分析

    作者:敬琼

    目的 分析阿坝州1958 -2010年炭疽发病情况,找出发病规律和特点,探讨有效降低炭疽病发病的措施和方法.方法 对53年来的炭疽疫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53年来累计报告炭疽病例1 349例,死亡21例,年均发病率3.47/10万、死亡率0.06/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但集中在4~10月,3个牧区县的发病占报告总数的89.03%;职业以牧民为主,发病年龄集中在20~44岁.1958 - 2001年发病率在0.8/10万~2.52/10万之间,2002-2010年发病率在6.33/10万~12.66/10万之间.结论 阿坝州1958 -2001年炭疽发病较平稳,2002年起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主要在牧区,应加强健康教育和畜牧业管理,做好疫点、外环境消毒和预防接种,有效控制牧区炭疽流行.

    关键词: 炭疽 流行状况 分析
  • 2004-2009年四川省炭疽疫情分析

    作者:汪立茂;李帆;祝小平;魏敏;吴建林

    目的 分析四川省炭疽疫情动态及流行因素,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疫情资料及暴发疫情现场流调报告,对疫情资料进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2004 - 2009年四川省共报告炭疽病例712例,发病呈现小的上升趋势,流行表现形式以常年散发伴局部地区小暴发为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主要发病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阿坝州较高(9.33/10万)、高于甘孜州(1.96/10万)和凉山州(0.46/10万),发病季节多见于夏秋季的7~9月(55.90%),发病年龄以农牧民中的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结论 四川省炭疽疫情呈小上升趋势,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加强对畜间的免疫和监管,卫生、畜牧部门相互配合,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 1960-2004年四川省甘孜州炭疽疫情分析

    作者:黄建华;王波;曲珍;王淑兰

    目的分析甘孜州45年炭疽疫情动态及流行因素,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疫情资料及暴发疫情现场流调报告,对疫情资料进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45年间,甘孜州共报告炭疽病例1 005例,死亡84例.流行表现形式以常年散发伴局部地区暴发为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主要发病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发病季节多见于夏秋季,发病年龄以农牧民中的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病例以农业型为主.资料显示,疫情发生与暴发的主要因素是农牧民缺乏科学的自我防范意识,就地宰杀病死畜.畜间检疫和监管力度不严,菌苗接种率低.结论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加强对畜间的免疫和监管,卫生、畜牧部门相互配合,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 1990-2003年阿坝州炭疽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敬琼;方世梅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广大牧民的身体健康.为制订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现将阿坝州1990-2003年炭疽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关键词: 炭疽 流行特征分析
  • 阿坝州2006年炭疽初步鉴定分析

    作者:谷明惠;杨惠琼;鄢碧蓉

    炭疽是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近10年来,阿坝州每年都有皮肤炭疽的发生,阿坝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对全州所报炭疽病例要求采样送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初步分离鉴定.现将初步分离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炭疽 分离鉴定 分析
  • 剥食病死牛肉引发人炭疽感染报告

    作者:鄢碧蓉;张礼军

    调查2014-09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色地乡发生的因剥食病死牛肉而引起家庭聚集性皮肤炭疽感染的危险因素,按照炭疽诊断标准(WS283-2008),结合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展开调查、分析,并采集感染者3人的疱疹液和剩余牛肉2份进行病原学诊断.2份剩余牛肉和2份疱疹液标本中检出炭疽杆菌,另1份疱疹液中未检出炭疽杆菌.

  • 炭疽病研究进展

    作者:王刚;刘玉峰

    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使炭疽病(Anthrax)再次受到广泛的关注,该事件使5名受害者死于吸入性炭疽,并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1,2].

    关键词: 炭疽 预防 治疗
  • 人源化抗炭疽芽胞杆菌保护性抗原单链抗体的设计和表达

    作者:李冰;张军;徐俊杰;刘树玲;付玲;李建民;陈薇

    目的:应用抗体"框架区重塑"技术,对鼠单克隆抗体(mAb)框架区进行人源化,制备人源化单链抗体(scFv)并检测其活性.方法:在获得抗炭疽芽胞杆菌保护性抗原鼠mAb(5El)可变区基因的基础上,保持鼠mAb互补决定区fCDR)不变,选择与框架区同源性高的人源序列替换鼠mAb的框架区,保留个别关键的鼠源残基.通过融合PCR技术构建人源化的scFv,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通过变性、镍柱亲和层析和复性,获得复性后的可溶蛋白.对纯化产物进行了SDS-PAGE、ELISA和抑制炭疽毒素中和活性的检测.结果:人源化后的序列具有与鼠源scFv一致的抗原结合活性和细胞水平的中和炭疽毒素活性.结论:获得了具有功能的人源化的抗体基因序列,为表达具有中和炭疽毒素活性的全分子人源化抗体奠定了基础.

  • 皮肤炭疽继发脑膜炎型炭疽致死亡的应对和调查(附1例报告)

    作者:程伊;江阿泰;吐尔洪;张书江;张新华;巴合提江

    目的 调查一起皮肤炭疽继发脑膜炎炭疽致死亡病例事件,查明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方法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诊断及实验室检测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该村属于炭疽自然疫源地,近3年无炭疽疫情报告,但经过病例排查后发现3例皮肤炭疽;畜间疫情不明;该死亡病例由皮肤炭疽继发脑膜炎型炭疽,因治疗延误而死亡.结论 加强县、乡(镇)医疗机构、村医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临床诊断治疗能力应该作为今后边远农牧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

  • 炭疽芽孢DNA适配子结构与长度对亲和力的影响

    作者:甄蓓;宋亚军;郭兆彪;王津;俞守义;杨瑞馥

    目的研究炭疽芽孢适配子结构与长度变化对其与芽孢之间亲和力的影响. 方法人工合成f77-1适配子序列,并构建在其7条突变体序列,将这些寡核苷酸序列分别与炭疽芽孢结合,利用TMB显色系统判断读取吸光度A值,确定各序列与芽孢间亲和力大小;同时通过核酸序列分析软件包模拟各序列的二级结构,推断适配子的结构与亲和力之间的关系. 结果适配子f77-1与突变体中的f77-3与芽孢亲和力较好,约是突变体中f77-4亲和力的11倍,二级结构显示:f77-1,f77-3都具有茎环或发卡结构,且3'端都有连续3个G. 结论适配子5'端的茎环结构和发卡结构是这些寡核苷酸序列与芽孢结合的结构基础,3'端的连续3个G可能对提高亲和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 甘肃省1958~2004年炭疽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杨建军;杨枢敏;赵新华

    炭疽是一种典型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其致病菌炭疽杆菌是一种土壤病原菌,形成芽孢后存活数十年并不失其致病性.我省一直是全国炭疽高发省之一,发病虽以散发为主,但时有暴发.甘肃省的炭疽防治工作依然艰巨.为有效控制炭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我省1958~2004年炭疽流行趋势分析如下.

  • 炭疽芽胞杆菌及炭疽疾病概述

    作者:马晓冬;马文丽;郑文岭

    美国炭疽恐怖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曾经被忽略的炭疽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加剧了人们对它的恐惧感,为认识这种细菌的毒力和致病机制,本文就炭疽芽胞杆菌的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治疗预防并结合其作为生物武器的特点等问题予以综述.

  • 中国的炭疽杆菌DNA分型及其地理分布

    作者:王秉翔;Smith KL;Keys C;CokerP;Keimp;Jones M H

    炭疽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并经常造成人畜疾病.在一项合作研究中,用多位点VNTR分析(MLVA)对从1952~1998年自中国主要地理流行区域分离的病人、病畜和土壤等来源的炭疽杆菌进行了基因分型.MLVA分析结果揭示了21种新的基因型,其等位基因组合在以前世界范围分离物的研究中未曾发现.此外,分离物的分群显示,A3b组是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基因组,说明该组可能是中国的"地方流行株".而来自古丝绸之路重要贸易中心新疆的大量分离株其基因型特别分散.

  • 对12例皮肤炭疽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张春燕

    目的:针对患者的病情及特点,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有效预防感染和交叉感染.方法: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手卫生、个人防护及环境管理等制度,杜绝院内交叉感染.结果:12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做好预防指导,坚持合理用药,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是患者较快愈合出院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皮肤 炭疽 护理
  • 重症皮肤炭疽患者一例护理体会

    作者:姜红;史生华

    目的:总结重症皮肤炭疽患者的各项护理方法与经验,进一步做好重症皮肤炭疽患者的护理,减轻缓和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方法:根据该患者局部皮肤病变的特殊性,给予合理的皮肤护理、消毒隔离、心理护理等措施,展开相应的健康指导,进一步预防炭疽的发生.结果:通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患者三周后痊愈出院,未发生局部感染及院内交叉感染.结论:重症皮肤炭疽的护理关键在于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及局部皮肤的情况,给予及时、有效和尽心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小肠炭疽急性致死一例报告

    作者:李正强

    患者,男,41岁,藏族,牧民,以“腹部疼痛不适3天”为主诉,于2017年1月3日15时收住入院.入院查体T 36.5℃,P125min-1,R21min-1,BP:70/40mmHg,右腕部可见一约8.0cm×6.0cm×1.0cm大小皮肤隆起,中央坏死色黑紫,并有少量液体渗出,腹膨隆,腹肌紧张,剑突下及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墨菲氏征(士),肝脾脏未触及,肝浊音界增大,肾区无压痛、无叩痛音,移动性浊音(+),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肠鸣音弱,腹腔穿刺抽出淡黄色黏稠液.查血细胞分析:WBC 14.55×109/L,N 0.871,L 0.81,RBC 6.74×1012/L,HB 199g/L;电解质:CL 88.3mmol/L,Na 131.0mmol/L,K 3.41mmol/L;肝肾功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2min-1;全腹CT:大量腹腔积液、盆腔积液.

227 条记录 11/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