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胃电节律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探讨

    作者:谢胜;张越;周晓玲;税典奎;侯秋科;梁谊深;颜春艳;赵正孝;蒋应玲

    目的 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胃电节律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对象为120例胃食管反流病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患者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电图的分析,评价背俞指针疗法对胃电节律的影响;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主频率、主导功率均较治疗前增高显著(P<0.01),有统计学差异;节律紊乱系数均较前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第7天、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而对照组则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第14天与第7天相比任脉穴位皮温下降明显(P<0.05).结论 背俞指针疗法能提高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可增强胃主频率、主导功率,减少胃电的紊乱系数;这一作用考虑与背俞指针治疗改善任督二脉交会,改善脾胃、肝胆枢机,补元气、泻阴火促进胃动力进而改善胃电生理活动相关.

  • 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

    作者:谢胜;欧阳波;韦金秀;周晓玲;张越;侯秋科;税典奎;梁谊深;颜春艳;赵正孝;蒋应玲;徐宏;刘园园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反流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及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共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长酸反流时间变化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随访6个月时LES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长酸反流时间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LESP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LE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能通过改善LESP减少食管酸反流,且LESP改善持续时间较长。

  • 小柴胡汤配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鑫;穆秋红;陈峭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配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以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30例,痊愈12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在中医主症积分、次症积分、证候总积分比较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配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仲景桂枝人参汤联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虚寒型胃食管反流病30例

    作者:宁庆云;谢胜;周晓玲;李灿

    目的:评价仲景桂枝人参汤联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虚寒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虚寒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仲景桂枝人参汤,并每日在双侧脾俞穴、胃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行一次指针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雷贝拉唑和莫沙必利,疗程均为3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烧心、反酸等典型症状,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黏膜的修复方面,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经过3周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虚寒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仲景桂枝人参汤联合背俞指针疗法组疗效优于西药组.

  • 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探讨

    作者:谢胜;侯秋科;韦金秀;周晓玲;张越;刘园园;税典奎;梁谊深;颜春艳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停治疗后半年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变化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d、治疗第14 d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较治疗前均改善明显(P<0.05);停治疗后半年随访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差异明显(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7d与治疗第14 d任督二脉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而对照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结论:任督二脉经气交会有利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改善;背俞指针疗法利于肝胆之气条达,肝升脾升,胆降胃降,达到改善脾胃的升降;该疗法通过膀胱之“俞”调“肝胆之枢”达到“以俞调枢”的目的.

  • 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临床观察

    作者:谢胜;周晓玲;韦金秀;侯秋科

    目的:观察采用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38例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42例予654-2或10%颠茄酊治疗,总疗程4周.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腹痛症状明显改善(P<0.05),疗效指数显著改善(P<0.01);在腹胀、恶心欲吐、厌食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纽(P<0.05);治疗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背俞指针疗法,可调任督二脉经气,调脾胃气机升降,终通过经络调脏腑而达到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目的.

  • 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42例

    作者:谢胜;韦金秀;周晓玲;侯秋科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OC)临床疗效,探讨背俞指针疗法对OOC肛门直肠压力影响.方法:84例OOC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2例用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42例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剂.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肛门直肠压力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肛门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均降低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肛直肠初始感觉阈值、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阚值、直肠大容量感觉阈值比较下降显著(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下降明显(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对OOC患者肛门直肠压力矛盾运动状态的改善作用较对照组疗效明显.

  • 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

    作者:侯秋科;税典奎;陈峭;谢胜;周晓玲;蒋应玲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背俞指针疗法,中药组给予枳术丸,西药组予以莫沙必利分散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5%,中药组有效率为95.0%,西药组有效率为92.5%,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3组早饱、脘腹痞满、纳呆症状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餐后胃电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胃电主频率、增高电幅值、减低胃电节律紊乱系数,虽然治疗后其主频率、增高电幅值的提高程度不及西药对照组,但其可以明显减低胃电节律紊乱系数,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各组胃肠激素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很好的疗效.

  • 背俞指针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作者:税典奎;陈峭;侯秋科;谢胜;周晓玲

    目的 采用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通过分析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达到探讨背俞指针疗法对F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目的.方法 选取FD患者共120例,肝郁气滞证40例、肝郁脾虚证30例、脾虚痰湿证40例、寒热错杂证10例,分析各证型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比较情况.结果 治疗组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①肝郁气滞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②寒热错杂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有差异(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脾虚痰湿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治疗第7天及第14天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④肝郁脾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有差异(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①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寒凝经脉的情况下,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的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②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 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影响的研究

    作者:谢胜;韦金秀;周晓玲;张越;侯秋科;税典奎;梁谊深;颜春艳

    目的 分析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变化特点,探讨其对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影响.方法 观察对象为86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43例予背俞指针治疗,对照组43例予兰索拉唑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治疗;检测不同时间点命门、至阳、大椎、膻中、中脘及关元穴位皮温.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侧重于提高督脉穴位皮温(P<0.05);同时对任脉的穴位皮温有先升后降之趋势.对照组偏重于降低任督脉的穴位皮温(P<0.05),特别是对任脉的穴位皮温降低幅度较大.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治疗后可使穴位皮温降低(P<0.05);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治疗后可使穴位皮温升高(P<0.05).结论 背俞指针疗法对任督二脉皮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可使激发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并使其变得更加连续、清晰.该疗法通过改善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而对穴位皮温产生双向的调节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 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酸反流的影响及其相关性

    作者:谢胜;韦金秀;周晓玲;张越;侯秋科;税典奎;梁谊深;颜春艳;赵正孝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酸反流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120例GERD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长酸反流时间这3个反映酸反流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长酸反流时间均显著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7、14天任督二脉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酸反流有改善作用,可改善任督二脉经气交会失衡,任督二脉经气交会的改善有助于减少酸反流.本研究初步证明“任督二脉交会失衡是GERD发病的经络病机”.

  • 中药联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抑郁患者40例

    作者:朱初良;谢胜;周晓玲;陈峭;侯秋科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伴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黛力新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均给予相同的心理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进行评分,对其抑郁程度进行评定并计算减分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对照组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主要症状积分及SDS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背俞指针疗法可作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抑郁症患者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背俞指针疗法对OOC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作者:韦金秀;谢胜;周晓玲;侯秋科;刘园园;欧阳波;杨成宁;廖婷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OC患者82例分为肠胃积热证、气机郁滞证、脾胃气虚证、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分析比较各证型及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情况。结果: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①胃肠积热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②气机郁滞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脾胃气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与治疗第7天及第14天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④肾阳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⑤阴虚肠燥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P<0.01)。结论:①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及寒凝经脉时,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者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②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肺与大肠表里之枢、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