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胃电节律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探讨

    作者:谢胜;张越;周晓玲;税典奎;侯秋科;梁谊深;颜春艳;赵正孝;蒋应玲

    目的 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胃电节律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对象为120例胃食管反流病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患者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电图的分析,评价背俞指针疗法对胃电节律的影响;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主频率、主导功率均较治疗前增高显著(P<0.01),有统计学差异;节律紊乱系数均较前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第7天、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而对照组则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第14天与第7天相比任脉穴位皮温下降明显(P<0.05).结论 背俞指针疗法能提高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可增强胃主频率、主导功率,减少胃电的紊乱系数;这一作用考虑与背俞指针治疗改善任督二脉交会,改善脾胃、肝胆枢机,补元气、泻阴火促进胃动力进而改善胃电生理活动相关.

  • “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肠动力学及其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作者:陈峭;谢胜;周晓玲;宋征福;马高峰;税典奎;覃婧;侯秋科;颜春艳;刘珊;覃凤传;刘礼剑;韦金秀;刘静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治疗ICC缺失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ICC缺失模型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治疗组各30只,同时设空白组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空白治疗组各3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 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 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经络均温等指标.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下降(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降低(P<0.05);(2)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在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等方面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治疗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比率显著升高(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得以升高(P<0.05).结论:“以俞调枢”法具有较好的改善胃肠动力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任督二脉经气的运行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 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探讨

    作者:谢胜;侯秋科;韦金秀;周晓玲;张越;刘园园;税典奎;梁谊深;颜春艳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停治疗后半年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变化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d、治疗第14 d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较治疗前均改善明显(P<0.05);停治疗后半年随访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差异明显(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7d与治疗第14 d任督二脉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而对照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结论:任督二脉经气交会有利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改善;背俞指针疗法利于肝胆之气条达,肝升脾升,胆降胃降,达到改善脾胃的升降;该疗法通过膀胱之“俞”调“肝胆之枢”达到“以俞调枢”的目的.

  • 补坎益离汤对GERD大鼠模型任督二脉皮温的影响

    作者:谢胜;陈广文;刘园园;刘礼剑;杨成宁;刘倩;黄晓燕;李建锋;李娟;谢洁如

    目的 观察补坎益离汤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大鼠模型任督二脉皮温及食道炎症的影响,从温度角度探讨补坎益离汤对GERD大鼠模型任督二脉经气、升降交会的影响.方法 按照完全随机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进行比较,每组10只.采用贲门钢圈固定法制作GERD大鼠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予兰索拉唑肠溶片联合莫沙必利分散片灌胃治疗;中药组予补坎益离汤灌胃治疗.应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4组大鼠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第14天任督二脉皮温变化,采用光镜观察14天后4组大鼠食道中下段组织的鳞状上皮、粘膜固有层、上皮细胞层的变化,确定病理分级.结果 GERD大鼠模型任督二脉皮温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组、西药组治疗第7天、第14天后任督二脉温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中药组治疗14天后任督二脉皮温高于西药组(P<0.01)并与正常组任督二脉皮温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治愈食管炎能力与西药组相当(P>0.05).结论 GERD大鼠模型的任督二脉穴位皮温较正常组大鼠低;中药组与西药组皆可调节GERD大鼠模型任督二脉皮温,且中药组更强,但治愈食管炎能力与西药组相当;进一步推测补坎益离汤可能通过改善任督二脉经气,促进胃肠动力,减少酸反流,从而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 “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消化道动力学及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作者:胡雄丽;陈峭;谢胜;税典奎;覃婧;侯秋科;颜春艳;刘珊;覃凤传;刘礼剑;韦金秀;梁梦月;陈家坤

    目的 观察“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消化道动力学及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各30只,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天.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电图、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Cajal间质细胞分布数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治疗组在胃电主频率和平均振幅、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Caja1间质细胞数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②模型对照组与模型治疗组、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其胃电主频率和平均振幅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③模型对照组与模型治疗组、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降低(P<0.01);④模型对照组与模型治疗组、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其Cajal间质细胞数量得以显著降低(P<0.01).结论 “以俞调枢”法具有较好的改善胃肠动力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调节Cajal间质细胞的表达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 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影响的研究

    作者:谢胜;韦金秀;周晓玲;张越;侯秋科;税典奎;梁谊深;颜春艳

    目的 分析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变化特点,探讨其对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影响.方法 观察对象为86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43例予背俞指针治疗,对照组43例予兰索拉唑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治疗;检测不同时间点命门、至阳、大椎、膻中、中脘及关元穴位皮温.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侧重于提高督脉穴位皮温(P<0.05);同时对任脉的穴位皮温有先升后降之趋势.对照组偏重于降低任督脉的穴位皮温(P<0.05),特别是对任脉的穴位皮温降低幅度较大.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治疗后可使穴位皮温降低(P<0.05);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治疗后可使穴位皮温升高(P<0.05).结论 背俞指针疗法对任督二脉皮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可使激发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并使其变得更加连续、清晰.该疗法通过改善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而对穴位皮温产生双向的调节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 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酸反流的影响及其相关性

    作者:谢胜;韦金秀;周晓玲;张越;侯秋科;税典奎;梁谊深;颜春艳;赵正孝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酸反流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120例GERD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长酸反流时间这3个反映酸反流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长酸反流时间均显著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7、14天任督二脉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酸反流有改善作用,可改善任督二脉经气交会失衡,任督二脉经气交会的改善有助于减少酸反流.本研究初步证明“任督二脉交会失衡是GERD发病的经络病机”.

  • 中医任督经穴与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三脉七轮初步比较研究

    作者:张安平;赵玲

    中医和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都是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产生了经络理论.中医经络以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为主体,穴位大多位于经脉循行路线上.在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中,人体经络的主体是三脉七轮.同样是关于人体,但是两种经络学说存在很多差异.探求两种经络学说的异同,有助于更深入认识和运用经络理论.把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任督二脉和相关穴位与阿育吠陀医学中的三脉七轮相比较,初步探求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 浅析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从任督二脉论治

    作者:范志勇;陈利国;彭志允

    本文从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根据现代医学的认识和中医学任督二脉的循行以及在治疗方面的特点相结合来论述从任督二脉论治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有其经络学基础,通调任督二脉治疗该病,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 针刺治疗儿童多动症60例

    作者:孟建国;周红军;马小允;徐智广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小儿多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多动症患儿进行针刺治疗.取穴大椎、长强、鸠尾,均强刺激,不留针,每周针剌1次,6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愈40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3%.结论 大椎、长强、鸠尾三穴联合应用,可通任督二脉,以调心、肝、肾之生理功能,共同起到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良好效果.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