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宁波市镇海区2000年伤寒发病情况分析

    作者:张亚芬

    2000年我区共报告伤寒52例,致病菌为清一色的副伤寒甲型沙门氏菌.现将发病情况报告于后,供同道批评指正.

  • 宁波市北仑区1985~1999年伤寒疫情分析

    作者:张勤勇;贺佩;张幼萍

    宁波市北仑区地处浙东沿海,自1985年建区以来,伤寒(副伤寒)疫情波动较大,年均发病率为26.59/10万,有些年份出现了较大流行,发病率高达117.3/10万。为分析伤寒的疫情特点和流行规律,有效地落实防制措施,现对北仑区1985~1999年伤寒疫情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 疫情资料来自区卫生防疫站档案室疫情资料汇编;人口资料来自区公安局人口统计报表;病例确诊依据按卫生部传染病诊断标准。为便于比较,根据我区发病情况,将发病率≥20/10万的年份称高流行年,发病率<20/10万称低流行年。

  • 伤寒、副伤寒30例误诊分析

    作者:何伟春

    伤寒、副伤寒是由沙门属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典型临床表现有稽留热、玫瑰疹、相对缓脉、肝脾大、粒细胞减少等,少数病例有肠出血或肠穿孔.但近年来出现伤寒和副伤寒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再加上抗菌药物及预防接种的广泛应用,典型病例已较少见,不典型轻症病例则较前增多,极易造成误诊、误治.现将我院2001-2009年收治的经细菌培养后确诊为伤寒和副伤寒的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 江北区小海产品卫生监测结果

    作者:陈美芬;徐奋奋;裘立晓

    伤寒、副伤寒及甲肝是我市重点防制的传染病,为及时掌握发病情况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有效遏制可能出现的冬春季发病高峰,2008年第1季度中心对辖区内重点海产品进行了相关调查及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 海淀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华伟玉;李洋;刘锋;焦扬;郭黎;赵振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伤寒、 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寒、 副伤寒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5—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伤寒、 副伤寒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时间、 地区、 人群分布.结果 2005—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报告伤寒32例,副伤寒27例,年均发病率为0.16/10万,呈现散发状态,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P>0.05).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3—4月和7—8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28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7.46%.海淀区82.76%的乡镇(街道)有伤寒、 副伤寒病例报告,主要发生在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男性38例,女性21例,男女性别比为1.81:1;20岁~组发病多,为16例,占27.12%;职业以学生为主,为16例,占27.12%.结论 2005—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伤寒、 副伤寒发病呈散发,春夏季是高发季节,学生是高发人群,流动人口较多地区是高发地区,应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制措施降低伤寒、 副伤寒发病率.

  • 副伤寒、败血症血浆凝血酶调节蛋检测的意义

    作者:徐志;范贤斌;卢兴国

    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为血管内皮细胞所合成又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是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受体,其介导蛋白C系统的激活以调节血液凝固和血小板的功能.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可使内皮细胞表面的TM水解或脱落于血中,引起血浆TM(PTM)水平的升高.因此,PTM可以作为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的一个指标.PTM在伤寒及败血症中的检测及意义国内鲜见报道,现将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 中药配方颗粒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伤寒、副伤寒30例

    作者:王洁

    伤寒、副伤寒均为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水、食物以及日常生活接触引起传播,在浙江沿海一带多发[1-2].目前西药多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但病程较长,症状缓解较慢.作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小柴胡汤治疗伤寒、副伤寒3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 甲型副伤寒30例分析

    作者:叶伟;陈一华;高秋琦

    伤寒沙门菌属感染是夏季较常见的细菌感染,以伤寒杆菌感染尤为多见.但是我院及温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00年6月至9月间共收治甲型副伤寒30例,较往年的发病数明显升高. 现报告如下.

  • 以双下肢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副伤寒乙一例

    作者:吕洪华

    患者,男,29岁,因"双下肢疼痛五天,伴发热皮疹四天",于1999年9月23日入院.胃纳可,无腹痛.体格检查:体温39.4℃,呈弛张热,心率90次/分.躯干四肢可见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红色斑丘疹,直径从0.5~3cm不等.压之褪色,无压痛,手掌足底也有累及.皮疹以小腿处明显,多数融合成片.

  • ARIMA时间序列和BP神经网络在传染病预测中的比较

    作者:董选军;贾伟娜

    目的 比较自回归滑动平均时间序列模型和神经网络对传染病的预测效率.方法 根据1985-2004年伤寒、副伤寒按季度发病率数据资料,利用dps7.55软件中的ARIMA时间序列、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用2005-2007年的伤寒、副伤寒季度发病率对二种预测模型进行检验,从而比较二种模型的优劣.结果 用ARIMA时间序列分析得到拟合度为50.15%,验证模型的残差平方和为5154.38;用神经网络分析得到拟合度为73.12%,验证模型的残差平方和为3559.24.结论 神经网络模型更为适用于预测宁波市镇海区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

  • 副伤寒患者回肠末端及大肠病变观察

    作者:黄晓烽;杨增上;周建波

    副伤寒属常见病、多发病,有时仍可在局部地区小流行,门诊常以"发热待查"收住入院,确诊有赖于血液或骨髓细菌培养.对副伤寒患者回肠末端病变用内镜观察的报道不多.本文报告我院1998年7~11月32例经血和/或骨髓培养确诊的副伤寒患者的电子大肠镜检查结果.

  • 2004-2010年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对比分析

    作者:李永红;林玫;廖和壮

    目的 了解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的异同点,为有效防控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4 - 2010年广西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年报告发病率基本呈平行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分别在每年7月和8月,后者晚1个月,两者发病曲线相似;二者呈现明显地区流行特征,且地区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r=0.938,P<0.001);两病病例男性均多于女性,但发病率很接近;伤寒在各年龄段人群的发病率较为均衡,甲型副伤寒则以5~3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率较高;两病病例均以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工人为主,伤寒以农民发病多,而甲型副伤寒以学生多.结论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应以农村和学校作为防控重点,且均应加强病人的规范治疗与管理.

  • 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生的气象及地质因素研究

    作者:

    目的 研究桂林地区气象及地质因素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汇总桂林市辖区12县1991-2005年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资料及气温、降雨量等气象资料,收集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高的2个县和低的2个县共46个乡镇地质因素资料,应用SPSS 10. 0统计软件进行气象和地质因素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影响分析.结果 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平均发病率高的县达到69.0/10万,低的县为7.3/10万.伤寒副伤寒多年月平均发病率与多年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多年月平均降雨量无统计学相关.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岩溶分布中的岩溶区、岩性条件中的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饮用水类型中的岩溶水、地下水类型中的裸露型岩溶水-裂隙溶洞水等5个地质因素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伤寒副伤寒发病影响作用大小的地质因素依次是:岩溶区分布>地下水类型>岩性条件>饮用水类型.岩溶分布为岩溶区、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岩性条件为碳酸盐岩、饮用水类型为岩溶水的乡镇其伤寒副伤寒发病等级显著高于其对应的其他地质因素类型.结论 气温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相关;岩溶区分布是影响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病重要的地质因素;岩溶区、碳酸盐岩岩性地质类型、裸露型岩溶水地下水类型、岩溶饮用水类型为影响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地质因素.

  • 伤寒、副伤寒疾病负担研究现状

    作者:张莹;张静

    国内外关于伤寒、副伤寒的疾病负担研究,大多从疾病流行病学负担方面进行评价,仅有少量有关伤寒疫苗的研究从成本效果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在伤寒中高流行地区开展普遍的疫苗接种有较好的成本效果,在这些地区把伤寒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描述,以期为我国伤寒、副伤寒疾病的负担评价提供参考.

  • 乡镇中小学生伤寒副伤寒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作者:孟宪鹏;黎慕

    目的 评价乡镇中小学校开展伤寒副伤寒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在农村地区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平坝县内伤寒副伤寒高发区3个乡镇9所学校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进行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伤寒副伤寒知识、态度、行为改变情况.结果 干预后小学生的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行为持有率分别为70.68%,87.95%,19.18%,初中生为73.62%,90.69%,21.72%,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值均<0.05).干预前小学生的知识知晓率和态度持有率低于初中生(P值均<0.05),干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和危险因素集中地区中小学生的相关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亟待改善,健康教育效果显著.

  • 广西全州县寄宿制学生伤寒副伤寒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作者:李永红;杨进;林玫;廖和壮;唐昌新;马小磊;房天喜;董柏青;张静;孙军玲

    目的 探讨农村中小学校伤寒副伤寒综合干预效果.为校区伤寒副伤寒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全州县城乡寄宿中小学20所作为干预学校,18所为对照学校;对干预学校采取健康教育和饮水消毒综合干预措施.对照学校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前、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学生伤寒副伤寒认知、态度、行为的变化和终干预结果,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干预学校学生伤寒副伤寒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和卫生行为形成率较干预前以及对照学校均有明显提高,干预期间干预学校学生伤寒副伤寒累积发病率(0.39‰)显著低于对照学校(2.53‰)(P<0.01).干预措施对学生发生伤寒副伤寒的保护率为84.58%.结论 综合干预能够明显改善学生卫生行为及大幅度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是有效防制措施.

  • 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疫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李永红;林玫;廖和壮;马小垒;唐高峰;唐昌新

    2007年5月,桂林市全州县某初级中学出现发热疫情,从5月6日至5月26日,累计出现发热病人61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此次疫情为甲型副伤寒爆发,爆发原因为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水井)雨后污染和部分学生有喝生水的习惯.

  • 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叶方友;黄宝定;王亚萍

    2003年9月17和18日,温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接到该市某中学2例可疑伤寒和市第一医院1例伤寒疫情的报告后,立即派出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使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 广西壮族自治区14起学校重大伤寒、副伤寒疫情分析

    作者:唐振柱;林玫;曾峻;董柏青;李翠云;王鸣柳;谭冬梅;权怡;龚健

    目的了解学校发生伤寒、副伤寒重大疫情的原因及其流行因素,为控制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统计和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各地、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报告和学校重大伤寒、副伤寒疫情调查处理报告.结果1996~2002年广西共发生14起学校内重大伤寒、副伤寒疫情,其中甲型副伤寒11起,伤寒2起,甲型副伤寒和伤寒混合流行1起;发生在大专院校3起,高级中学3起,初级中学8起;农村10起,城市4起.各学校学生罹患率1.9%~31.1%,平均10.3%,教职工平均1.6%,差异有显著性(P<0.01);流行时间短15 d,长115 d;传播途径水型11起,食物型3起.每年5~6月和10~11月为流行高峰期.学校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状况恶劣,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低,疫情迟报、误诊和缺乏预警机制是疫情发生的重要原因.结论伤寒、副伤寒已成为广西各级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采取标本兼治和针对性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 柳州市3所院校伤寒、副伤寒爆发调查

    作者:侯玲;吴才仰;黄全诚;王禹国

    近年,伤寒副伤寒在一些地区不断爆发.尤其近10年来,伤寒在广西区内局部地区和单位屡有爆发[1].1999~2000年柳州市3所大中专院校相继发生伤寒、副伤寒爆发.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认,2起是由食物引起,1起由水源引起,各有不同特点,病例在短时间内增多,经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疫情得到迅速控制.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学生 爆发
298 条记录 8/15 页 « 12...567891011...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