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海南某镇钩虫感染现状及家庭聚集性分析

    作者:王卫;臧照芳;林绍雄;夏云婷;付彦芬

    目的 了解海南省新竹镇农村村民钩虫感染情况,研究分析该地区钩虫感染的家庭聚集性.方法 采用改良Kato-Katz涂片法进行粪检;对10岁及以上村民进行现场调查,采用二项分布拟合原理对钩虫感染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 共调查了425户1 011人,钩虫感染率为31.16%,感染率随文化程度的增长而降低,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但20 ~ 30岁女性组的感染率高,其分布存在家庭聚集性(x2 =17.67,P <0.01).结论 海南省新竹镇钩虫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存在家庭聚集性,今后应加强以家庭为主体的健康教育,有效降低钩虫感染率.

  • 浙江省湖州市自然人群甲型及戊型肝炎IgG抗体平行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沈建勇;韩建康;金玫华;姚文庭;邹勇

    目的 分析浙江省湖州市甲、戊型肝炎(甲肝、戊肝)血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制对策.方法 在湖州市范围内按农村平原水乡、农村山区和城镇3群,随机抽取1666名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血清甲型肝炎抗体(抗-HAV-IgG)及戊型肝炎(抗-HEV-IgG)检测.结果 湖州市自然人群甲肝、戊肝标化感染率分别为55.74%和38.88%,感染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甲肝感染率城镇高于水乡,戊肝则城镇和平原水乡高于山区;甲戊型肝炎重叠感染率32.23%,两型肝炎感染存在统计学关联;戊肝及甲戊型肝炎重叠感染均存在家庭聚集性现象.结论 应结合甲肝、戊肝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开展相关防制工作,同时在检测HAV时应注意HEV的检测.

  • 5例家庭聚集性肺结核病例调查报告

    作者:龙昌国

    2002年4月8日发生一户人家患有5例肺结核病例,家庭人员发病率为100%.为了查明流行原因,探讨防治对策,现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2016年湖北省随州市一起成人百日咳传播导致家庭聚集性发病的调查报告

    作者:聂丹文;聂富;郭芳;李月;梅萍;张秋莹;邵祝军;高源

    近年来许多国家出现了“百日咳重现”,且主要发病人群出现新的特征.2016年湖北省随州市主动监测到一起百日咳家庭聚集性发病,一个家庭5人中有4人被感染,出现续发病例,为随州市首次发现成人百日咳病例,为研究其流行病学特征,特开展调查.

  • 一起家庭聚集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吴爱兰;庞志峰;徐悦辰;陈茂芳;张静

    2014年2月浙江省东阳市一家庭发生2例儿童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与病例发病相关的活禽外环境标本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30%.为探索病例感染来源及判定是否存在人际传播,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与暴露矩阵分析,认为病例A感染来源于暴露活禽,病例B感染来源于活禽暴露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人传人的可能性.

  • 钟南山谈非典

    作者:

    感染主要靠近距离接触这次的非典型肺炎早要追溯到2002年7月份,但是我们对它做出非常明确的、认为它有传染性的结论是在今年的1月23日.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大家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知道它跟一般肺炎不同;到了12月份,在河源发现病人,靠近后才感觉它有很大的传染性.这个病的传播有两个特点,一是有家庭聚集性,二是有医院聚集性,因此这与普通的肺炎不同.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家庭聚集性不太好说,一家人吃东西,互相之间不太注意,就会互相感染;但是从医院聚集性看,就无法用单纯的靠吃东西传染的了,更大的可能是它主要靠病人的分泌物或者飞沫传播的.

  • 陕西省麟游县大骨节病家庭聚集性病例对照家系研究

    作者:张永忠;郭宏霞;曹春霞;郭雄;史晓薇;吕爱丽

    目的:探讨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KBD)的家族聚集性及其相关的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和对照家系设计,运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陕西省麟游县212例KBD患者家系和212例对照家系数据进行拟合,以AIC值小作为判断拟合优度的标准.结果:饮用河水是KBD家庭聚集性的危险因素,饮用自来水是保护因素;父母表型与子女KBD发病相关.结论:KBD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饮用河水可能是引起陕西省麟游地区KBD家庭聚集性的主要原因.

  • 湖州市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及其重叠感染的家庭分布研究房

    作者:沈建勇;韩建康;金玫华;姚文庭;邹勇

    目的 分析甲肝、戊肝及其重叠感染的家庭聚集性现象.方法 在湖州市自然人群中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 682 户家庭,共计 1 666 人作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 测定其血清 HAV-IgG、HEV-IgG,并用二项分布齐性检验的 G 统计量法,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 甲肝、戊肝及其重叠感染率分别为 61.10%、44.96% 和 32.23%,其中戊肝及甲、戊肝重叠感染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结论 湖州属甲肝、戊肝的高流行区,在制定防控措施及健教方案时,应特别注意家庭的单元性和重视发挥家庭单元的特殊作用.

  •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庭生活方式相关性调查

    作者:刘润生;李海枫;刘跃进

    为探讨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庭生活习性的相关因素,作者以反复腹痛小儿及其父和/母亲同时查IgG-H·pylori,并设计表格进行相关性调查.结果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而致的慢性胃炎有家庭聚集性且与生活习性、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卫生条件、教育程度有关.

  • 一起家庭聚集性布氏杆菌病的调查报告

    作者:成洪旗;耿兴义

    2004年4月8日接疫情报告,济南市平阴县某村发生1起布病疫情,接疫情报告后联合畜牧部门对疫点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处理,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现将调查处理结果报告如下.

  • 上海市乙型肝炎感染者家庭成员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黎健;刘景壹;胡家瑜;李燕婷

    目的 了解上海市乙型肝炎(乙肝)感染者家庭成员HBV的感染状况,并分析其感染HBV的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0年随机抽取上海市6个区的乙肝患者304例和HBsAg阳性者288例,对其本人及全部家庭成员进行调查,并采集静脉血5 ml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按是否感染HBV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拟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家庭成员感染HBV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部592户1485名调查对象中有1137例感染HBV,总感染率为76.57%.共15种HBV感染模式,其中以抗-HBs和抗-HBc两项阳性,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抗-HBs、抗-HBe、抗-HBc三项阳性模式为主,构成比分别为30.69%、26.65%和10.03%.HBV感染年限与家庭成员中HBV感染人数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女的感染率(42.86%)显著低于夫妻感染率(87.54%) (P<0.001).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性别、年龄、共用餐具、乙肝疫苗接种史和口腔诊疗史是家庭成员感染HBV的影响因素(P<0.05),而未接种乙肝疫苗、年龄40岁以上、年龄21~ 40岁、共用餐具、有口腔诊疗史、男性家庭成员的OR值分别为9.009、3.817、2.283、2.222、2.124和1.339.结论 上海市HBV感染呈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 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家庭聚集性分析

    作者:席波;米杰;王俐;段佳丽;赵地;张明明;程红;侯冬青

    目的 探讨父母高血压史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早期预防或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4个城区和3个郊区(县)19 088名6~17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收集父母高血压史以及子女高血压的其他生活环境因素,同时测量儿童青少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BCAMS)资料中血压参考值,儿童青少年的高血压患病率为9.13%.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性(P<0.001).控制儿童青少年的性别、年龄、居住地、BMI、青春期、吸烟、饮酒、吃肉类食物、体力活动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等协变量后,父母高血压史人数与儿童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其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980(95%CI:0.524~1.437)和0.832(95%CI:0.463~1.201).控制上述的协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与父母均无高血压史者相比,父亲高血压、母亲高血压、双亲高血压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性OR值分别为1.688(1.385~2.059)、1.559(1.164~2.087)和1.273(0.673~2.406).结论父母高血压史可能是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控制应重视遗传因素的影响.

  • 中国大陆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的调查与确认

    作者:余宏杰;陈裕旭;舒跃龙;李俊华;高占成;胡世雄;董捷;张红;向妮娟;张烨;胡英惠;徐翠玲;高立冬;王敏;李中杰;周蕾;刘志涛;李德新;王茂武;王子军;王宇;杨维中

    目的确认2005年10月湖南省湘潭县发生的一起家庭聚集性(姐弟二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病因.方法访谈病例发病前后的相关知情人,重现病家暴露环境及发病时间序列,查阅临床病志,对病例和病死禽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采集病例咽拭子,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H5N1亚型特异的核酸片段,接种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应用马血球血凝抑制试验和微量中和试验检测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A/H5特异性抗体滴度.结果姐(病例1)弟(病例2)二人分别在其家鸡开始死亡2天和4天后出现发热和肺炎症状,病例1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例2痊愈.病例1病后第8天的血清A/H5抗体阴性,病例2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192名密切接触者中,仅1名(接诊过病例1的医生)出现上呼吸道症状,但血清标本经微量中和试验阴性.结论病例2为中国大陆第一例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的确诊病例,病例1为临床诊断病例.二者发病可能是感染了相同家庭环境中病死禽传播的H5N1病毒,调查中未发现两病例之间有互相传播的证据.

  • 云南省116例不明原因猝死回顾性研究

    作者:施国庆;张健;黄文丽;杨涛;叶绍东;孙晓冬;李兆祥;解晓华;李芙蓉;王跃兵;任金马;Robert E.Fontaine;曾光

    目的了解云南省不明原因猝死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选择祥云、鹤庆、南涧和大姚4个县既往不明原因猝死病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调查表,调查猝死者家庭成员、见证人和诊治医生,查阅诊治记录,收集病例信息.结果1984-2004年,21个自然村发生116例不明原因猝死;7月和8月病例分别占66%和29%,10~39岁年龄组发生率(1.6/1000)高于其他年龄组(x2=16,P<0.01),女性高于男性(RR=1.6,95%CI:1.1~2.3);70%为家庭聚集性病例,61%家庭续发猝死发生在首例猝死后的24小时内(中位数20小时);63%病例死亡前主诉头晕、头昏、恶心、昏迷、晕厥、乏力、心悸等症状,急性发病至死亡时间中位数2小时.结论云南省不明原因猝死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聚集性,表明危险因素在特定条件下存在;家庭猝死集中,提示同源暴露;急性发病表现为心源性疾病症状,死亡突然.

  • 贵港市409例毒鼠强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冼明甫;李玉霞;王力珩;范进南;覃兆览;梁其松

    为掌握毒鼠强中毒规律,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对贵港市1999~2002年血液、尿液、洗胃液等生物材料中一种及以上定性或定量检出毒鼠强的全部409例病例,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409例中毒病例,死亡40例,年均中毒率为2.2/10万,病死率为9.78%.每年3~4月份为中毒高峰,9~10月份出现第二次小高峰.中毒者中年龄小为6月龄,大为82岁,以10岁以下儿童发生中毒多(83.1%),其中又以2~5岁的儿童为中毒高峰人群(54.3%);中毒人群中男性229例,女性180例;中毒发生地乡镇占95.8%,市区占4.2%;中毒途径主要是误食与自杀自服、投毒,其中以误食居多,占59.7%,无明确毒鼠强接触史次之,占27.9%,误食的食物以拌鼠药的红薯粒、花生粒(鼠饵)为主,占46.9%.中毒方式以单人散发性为主,占64.3%,家庭聚集性占29.3%,学校集体性中毒占6.4%.

  • 天津市百日咳家庭聚集性发病的传播特征研究

    作者:黄海涛;李永成;刘勇;刘鹏;孙静;高志刚;张颖;张之伦

    2010年天津市百日咳发病率显著上升,报告发病率(1.03/10万)与2009年(0.18/10万)相比上升了472%,同时监测到未到免疫接种年龄或未完成全程接种的婴幼儿(67.77%)为高发人群[1].天津市在加强个案管理的同时,开展了续发病例的主动监测,并监测到20起家庭聚集性发病事件.为此本研究对家庭内百日咳聚集性发病的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

  • 山西省77个家庭家族性乙型肝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张晓红;张缭云

    乙型肝炎(乙肝)是目前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传染病之一;我国占1/3之多,其中70%~80%以上具有家庭聚集性[1],而且观察到生活在同一家庭中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其感染HBV与否以及感染HBV后的转归也有所不同.本文对山西省77个乙肝家庭进行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 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及其基因亚型的重叠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家庭聚集性的关系

    作者:吴继周;罗光汉;苏明华;陈茂伟;梁任祥;韦忠亮;江建宁;黄力毅

    广西自治区原发性肝癌(HCC)高发区人群中,在相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条件、生活水平中却存在明显的肝癌家庭聚集现象.初步研究结果提示,HCC的家庭聚集现象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有明显关系.但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HBV与HCV重叠感染及其相互作用对肝癌家庭聚集性的影响如何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

  •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几种设计

    作者:郜艳晖;姜庆五

    许多常见慢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的病因都是极其复杂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和这些疾病有关.识别这些复杂的病因是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研究者共同的目标,两门学科的相互渗透形成了遗传流行病学.相对来说,遗传流行病学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它将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的设计和方法结合起来,以探索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单独作用以及它们对疾病的联合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评价环境因素与疾病状态的关联;评价疾病的家庭聚集性;通过分离分析判断疾病的遗传模式;从而终通过和遗传标记连锁定位出致病基因.

  • 双生子研究在慢性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领域中的进展

    作者:吕筠;李立明

    双生子是人类性状和疾病遗传学研究的极好材料.通过双生子研究可以确定研究性状或疾病的家庭聚集性是否是遗传因素作用的结果,然后对异卵(dizygotic, DZ)双生子(1/2相同的遗传物质、共同的生活环境)和同卵(monozygotic, MZ)双生子(有完全一致的遗传物质、共同的生活环境)的同病率或数量性状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定量估计遗传因素的作用大小.

151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