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敌意行为与冠心病危险因素联系的横断面研究

    作者:顾东风;辛雪;高玖鸣;朱燕;汪红;郑润平;段秀芳;刘竹;王楠;吴锡桂;陈绍建

    目的 探讨敌意与冠心病行为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不良健康行为在敌意个体的聚集性.方法 在心血管疾病防治区的两个工厂选取年龄18~60岁的男性职工共1 010人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结果 随Cook-Medley所测查的敌意分值的增高伴有体重指数的增加,吸烟量和饮酒量的增加(P<0.01),从同事中获得的社会支持低,敌意高分组受教育年限少,其他慢性疾患的伴发率高(P<0.05),随着敌意分值的增高多个不良健康行为的个体聚集率增高(趋势χ2检验P<0.01),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年龄、血压、受教育程度、慢性疾患及社会支持程度的混杂影响后,敌意第4分位数组多个不良健康行为的个体聚集危险为第1分位数组的2.37倍(95%CI:1.84~3.07).结论 由Cook-Medley敌意量表测查的敌意与冠心病行为危险因素的存在和聚集相关联,提示敌意可能通过影响健康行为增加冠心病发生危险.

  • 精神分裂症患者敌意归因偏向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

    作者:陈学全;李慧;耿峰;李丽;董毅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敌意归因偏向与自尊的关系.方法:对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164例分别以中文版模棱两可、目的和敌意问卷(AIHQ—C)和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评测敌意归因偏向与自尊水平,患者组同时作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敌意归因偏向与自尊水平的关系.此外,将患者组分成有被害妄想患者组(n=60)和无被害妄想患者组(n=42),比较两组之间敌意归因偏向及自尊水平的差异.结果:患者组AIHQ—C的敌意偏向分(HB)、责备偏向分(BB)及攻击偏向分(AB)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3.635,4.438,5.634;P<0.01),患者组SES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5.068,P<0.01).与无被害妄想患者组相比,有被害妄想患者组AIHQ—C的HB、BB及AB分均显著较高(t=-4.395,-6.680,-3.954;P<0.01),SES评分显著较低(t=2.180,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AIHQ—C的HB、BB及AB分与SES分呈负相关(r=-0.249,-0.209,-0.203;P<0.05),与PANSS总分(r=0.275,0.286,0.413;P<0.01)、阳性症状分(r=0.353,0.341,0.351;P<0.01)及偏执分(r=0.240,P<0.05;r=0.316,0.314;P<0.01)呈正相关;患者组AIHQ—C的AB分与PANSS抑郁因子分呈正相关(r=0.243,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尤其有被害妄想患者组存在明显的敌意归因偏向及较低的自尊水平,这种敌意归因偏向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提示低自尊水平患者更可能出现敌意、责备及攻击倾向.

  • 罗夏测验攻击变量的信效度及与BPRS敌对猜疑因子的相关性

    作者:阎燕燕;孟宪璋

    罗夏测验攻击变量主要有8个指标:初级攻击(A1)、次级攻击(A2)、攻击性运动(AG)、病理性内容(MOR)、攻击性内容(AgC)、潜在攻击(AgPot)、过去攻击(AgPast)、施虐/受虐(SM)[1],对于区分精神病、人格障碍和罪犯等的攻击性有重要价值[2].本研究将7个攻击变量(SM除外)用于临床并与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3]的敌对猜疑因子做相关分析,为测量和预测攻击提供借鉴.

  • 离退休干部心身疾病与A型行为模式的调查

    作者:张美兰;叶瑞繁

    对200例广州市60~80岁的离退休干部作健康检查,同时让他们做"A型行为问卷",分别统计心身疾病种类和数量,并统计A型行为量表分值.结果显示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溃疡、糖尿病等都与A型行为模式有关,其中与敌意性有显著性相关.A型行为模式与心身疾病的发病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敌意性因子影响更为明显,提示改善行为模式对心身疾病的一级预防是有意义的措施.

  • 中学生敌意愤怒在羞耻倾向和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杨坤;刘勇

    目的 考察中学生羞耻倾向与敌意、愤怒、攻击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精神卫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Buss-Perry攻击问卷,对方便抽取的哈尔滨市851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中学生羞耻倾向、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性别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7.04,6.87,2.98,P值均<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中学生羞耻倾向、愤怒、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年级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73,3.63,5.77,4.05,P值均<0.05),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发展过程.羞耻倾向、敌意、愤怒与攻击行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间均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敌意与愤怒在羞耻倾向预测攻击行为间多重中介作用(x2/df=4.11,CFI=0.901,TLI=0.907,RMSEA=0.047,SRMR=0.054).结论 中学生羞耻倾向可直接影响攻击行为,也可通过敌意、愤怒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 少年犯与普通中学生攻击敌意归因偏向分析

    作者:李静华;申田;郑涌

    目的 了解重庆市普通中学生与少年犯攻击行为及敌意归因偏向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选取重庆市某未教所少年犯198名和某中学学生170名,采用攻击行为问卷及敌意归因偏向同卷进行调查,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少年犯的攻击和敌意归因偏向得分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采用回归分析,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生源地影响的基础上,不同类型的被试对攻击行为具有独立预测作用;去除中学生样本,敌意归因偏向对攻击行为有显著影响.结论 与普通中学生相比,少年犯拥有较高的攻击性和敌意归因偏向.应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攻击性的敌意归因偏向.

  • 哈尔滨城镇中学生敌对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海霞;王丽敏;贾秋芳;李晶焱

    目的 了解城镇中学生敌对问题的现状及其与人格、家庭因素的关系,为探索早期人格、家庭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等对722名城镇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敌对问题检出率为11.2%,其中男生11.7%,女生为10.8%;敌对组的学生神经质、精神质得分明显高于非敌对组;父母经常吵架家庭的学生发生敌对问题是不吵架家庭的4.43倍.回归分析显示:父母经常吵架、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具有神经质(N)、精神质(P)人格是中学生敌对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改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素质,加强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 精神分裂症患者敌意归因偏向与共情能力及精神症状的关系

    作者:陈学全;汪凯;董毅;朱道民;万兴松;杜晓玮;刘巍;刘丹丹;孙娜娜

    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敌意归因偏向和共情能力,探讨患者敌意归因偏向与共情能力及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文版模棱两可、目的和敌意问卷(AIHQ-C)和人际反应指征量表(IRI-C)对81例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敌意归因偏向和共情能力作评估,与100例正常者作比较,患者组同时作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结果 患者组AIHQ-C的各项评分均高于正常组(P<0.01,P<0.05),患者组的IRI-C总分、想象力和共情性关心因子分均低于正常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AIHQ-C评分与IRI-C总分、观点采择因子分及共情性关心因子分呈负相关(P<0.01,P<0.05),与PANSS评分呈正相关(P <0.01,P<0.05),IRI-C总分与阴性症状(r=-0.28,P=0.011)呈负相关,共情性关心因子分与PANSS总分(r=-0.22,P=0.045)和阴性症状分(r=-0.26,P=0.019)呈负相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明显的敌意归因偏向和共情能力的损害,这种归因偏差可能与患者的共情能力缺陷有关,并且对患者的精神症状严重程度产生影响.

  • 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A型行为、BDNF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游林林;吴爱勤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A型行为、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脑卒中患者(n=116)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根据HAMD-17评分分为脑卒中后抑郁组(PSD组,n=36)和非脑卒中后抑郁组(NPSD组,n=80).采用A型行为问卷(TABP)、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社会支持量表分别评估PSD组和NPSD组的行为类型、社会支持及认知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Barthel指数(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测定PSD组、NPSD组及健康对照组(NC组)血清BDNF及hs-CRP水平,分析神经生化及免疫系统功能.结果 (1)急性期PSD的发生率是31.03%;(2) PSD组A型行为的构成比显著高于NPSD组(83.33% vs 57.50%,P<0.01),PSD组的CH及TH+CH各因子分显著高于NPSD组(P<0.01);PSD组社会支持、MMSE评分均显著低于NPSD组(P<0.01,P<0.05);PSD组NIHSS和mRS评分显著高于NPSD组(P<0.01),BI评分显著低于NPSD组(P<0.01);(3)PSD组、NPSD组及NC组的血清BDNF、hs-CRP水平分别为[617.24(274.98,976.22)] pg/ml,[938.19(615.88,1 714.76)] pg/ml,[4 149.46(1 658.83,7 583.34)] pg/ml;[6.47(2.66, 11.21)]mg/L,[1.77(0.74,6.51)]mg/L,[0.86(0.47,1.59) mg/L].PSD组血清BDNF水平较NPSD组及NC组显著降低(P<0.01),血清hs-CRP水平较NPSD组及NC组显著升高(P<0.01);(4) HAMD-17评分与CH、TH+CH因子分成正相关(r=0.38,P<0.05;r=0.43,P<0.01);CH因子分与社会支持成负相关(r=-0.38,P<0.05),与血清hs-CRP水平成正相关(r=0.34,P<0.05).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BDNF水平降低及hs-CRP水平升高更显著,但抑郁程度和认知功能与血清BDNF无相关性;敌意竞争(CH)因子分与血清hs-CRP水平增高具有相关性,A型行为类型尤其是CH因子分较高的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社会支持更低.敌意、过度竞争是PSD发生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

  •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敌意归因偏向及童年创伤的关系

    作者:陈学全;汪凯;董毅;李文飞;夏海涛;季益富;靳胜春;白伟;曹小梅;余家快;王瑞斌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敌意归因偏向和童年创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13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攻击行为评估,将患者分为攻击组(58例)和非攻击组(77例),同时做中文版模棱两可、目的和敌意问卷( AIHQ-C)以及童年创伤问卷(CTQ)评估,分析童年创伤、敌意归因偏向与攻击行为间的关系.结果 攻击组患者AIHQ-C敌意偏向总分[(6.27±1.20)分]、责备偏向总分[(8.04±1.97)分]和攻击偏向总分[(6.17±1.02)分]均高于非攻击组患者[分别为:(5.90±0.97)分、(6.91±2.10)分、(5.59±1.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相关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AIHQ-C评分、CTQ总分和MOAS分两两间均呈正相关(r=0.171~0.350,P<0.05~0.01);回归分析显示,敌意归因偏向可直接预测患者攻击行为(β=0.342,P<0.05),在童年创伤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童年创伤经历及归因方式相关,童年创伤通过敌意归因偏向的中介作用对患者的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 中文版模棱两可、目的和敌意问卷的信效度

    作者:陈学全;董毅;Dennis R.Combs;汪凯;钟慧;夏海森;孔晓明;耿峰;方萍

    目的 分析中文版模棱两可、目的和敌意问卷(AIHQ-C)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采用中文版模棱两可、目的和敌意问卷(AIHQ-C)对303名正常健康者和20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间隔两周后,随机抽取110名正常健康者和70名患者进行重测,并以偏执量表(Pa)为效标,计算校标关联效度.结果 信度检验:AIHQ-C的敌意偏向总分(THB)、责备偏向总分(TBB)和攻击偏向总分(TAB)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8,0.94,0.84(P<0.01),每个场景下敌意偏向分(HB)、责备偏向分(BB)和攻击偏向分(AB)的Cronbach α系数在0.51 ~0.90之间.AIHQ-C的THB、TBB和TAB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1,0.73,0.68(P<0.01),每个场景下HB、BB和AB的重测信度在0.48~0.73之间.效度检验:AIHQ-C的THB、TBB和TAB与P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37,0.41 (P<0.01),每个场景下HB、BB和AB与Pa的相关系 数在0.23~0.52之间,表明AIHQ-C具有较好的校标关联效度.精神分裂症患者AIHQ-C的THB、TBB和 TAB及其每个场景下HB、BB和AB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者,表明AIHQ-C具有较好的实证效度.结论 AIHQ-C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群的敌意归因偏向.

  • 国内A型行为研究现状

    作者:李丽;谢光荣

    20世纪50年代,美国医生Friedman提出A型行为概念,并用A型行为者的外显行为特征描述这些人的心理状态:不可抑制的进取心,争强好胜的驱力、敌意、醉心于工作、时间紧迫感等.

  • 罗夏测验攻击变量与外显攻击敌意的关系

    作者:阎燕燕;孟宪璋

    目的:探索国内提出的罗夏测验攻击变量与外显的攻击敌意行为的关系.方法:按照CCMD-3标准选择30名病人施测罗夏测验,做简明精神病量表的评定.结果:①攻击变量的克伦巴赫α系数均在0.78以上;②因素分析将攻击变量归纳为3个因子:攻击行为(28.91)、攻击主体(23.95)、被攻击的结果(23.11),总方差贡献率为76%;③攻击变量中:攻击性内容、潜在的攻击、攻击性情绪、心理伤害和攻击变量总分与简明精神病量表的敌对猜疑因子显著相关,攻击性内容和攻击变量总分在敌对猜疑因子的高低分组上差异显著.结论:部分支持使用罗夏测验攻击变量测量攻击,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 罪犯自制力对敌意抑制效应的中介与调节变量

    作者:应贤慧;戴春林

    目的:考察罪犯自制力对其自尊和敌意认知的抑制作用,揭示这一过程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方法:采用自我控制能力量表、自尊量表和敌意问卷,对164名罪犯进行测量. 结果:罪犯自制力可有效抑制敌意认知(总效应=-0.39,t=-5.46,P<0.01),自尊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0.05,t=-1.99,P<0.05);自尊与敌意认知存在显著负相关(r=-0.277,P<0.001);交互作用项"年龄×自制力"的回归系数在以敌意和自尊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均达显著水平(B=0.216,t=2.513,P<0.01;B=-0.197.t=-2.293,P<0.01),年龄对自制力与敌意、自制力与自尊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结论:罪犯自制力对敌意有抑制效应.自尊起部分中介作用,年龄起调节作用,年龄越大,自制力对自尊和敌意的影响越小.

  • 缓解大学生敌意:宽恕干预与叙事干预的比较

    作者:刘丽;赵永婧;杨继平;刘春梦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宽恕干预与叙事干预对降低大学生敌意的效果.方法:选取18名高敌意大学生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十次宽恕团体干预与叙事团体干预,采用宽恕可能性量表、宽恕量表、短式华人敌意量表进行前测、后测和追踪后测.结果:后测时,宽恕干预组的情境性宽恕和敌意的改变量非常显著地高于叙事干预组;3个月后追踪后测时,宽恕干预组的情境性宽恕和敌意的改变量极其显著地高于叙事干预组;两组被试的特质宽恕都没有发生显著改变.结论:宽恕干预比叙事干预更能有效地降低大学生的敌意.

  •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与敌意归因偏向及孤独感的相关性

    作者:林绍英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与敌意归因偏向及孤独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14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评分将其分为较高自尊水平组(H组,n =88)和较低自尊水平组(L组,n =59),分别以中文版模棱两可、目的和敌意问卷(AIHQ-C)及中文版孤独量表(UCLA)评测敌意归因偏向及孤独感,同时作阳性和阴症状量表(PANSS)测评,比较两组敌意归因偏向、自尊水平及孤独感的差异,分析患者自尊水平与敌意归因偏向和孤独感的相关性.[结果]H 组UCLA评分显著低于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IHQ-C THB、AIHQ-C TBB、AIHQ-C TAB 评分显著高于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中147例患者中无孤独感患者41例(27.87%),较少孤独感患者89例(60.54%),有时有孤独感患者17例(11.56%),较少孤独感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孤独感及有时有孤独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SES评分与AIHQ-C THB、AIHQ-C TBB、AIHQ-C TAB、UCLA评分、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均呈负相关性(均 P <0.05);患者UCLA评分与AIHQ-C THB、AIHQ-C TBB、AIHQ-C TAB、UCLA评分、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性(均 P <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较低的患者存在明显的敌意归因偏向和较高的孤独水平,且自尊水平与敌意归因偏向及孤独水平呈负相关,而孤独水平与敌意归因偏向呈正相关,说明低自尊水平和(或)孤独感较强患者更易出现敌意、责备、攻击等倾向.

  •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

    作者:吴宝沛;张雷

    妒忌是个体因为意识到别人拥有自己所缺乏的优势时体验到的一种消极感受,表现为自卑、敌意和怨恨的一种混合情绪,包括特质和状态两种界定角度.相似性、自我相关是妒忌的近因,资源竞争则是妒忌的远因,前扣带皮层、腹侧纹状体和腹中侧前额叶是妒忌加工和识别的相关脑区.妒忌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攻击行为、道德行为、幸灾乐祸、亲社会性以及业绩表现.未来研究可以在善意妒忌、内在机制、进化视角、文化差异等方面进一步扩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