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学生内疚与羞耻差异的对比研究

    作者:杨玲;樊召锋

    目的:探讨中学生内疚与羞耻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内疚事件与羞耻事件问卷对1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同时对24名做深度访谈.结果:(1)中学生自我报告内疚事件中体验的内疚程度大于羞耻程度(6.0±1.2/5.0±1.7,P<0.001),羞耻事件中内疚程度小于羞耻程度(5.1±1.9/5.7±1.4,P<0.001);内疚在内疚事件里的评价高于在羞耻事件里的评价(6.0±1.2/5.1±1.9,P<0.001),羞耻在羞耻事件里的评价高于在内疚事件里的评价(5.0±1.7/5.7±1.4,P<0.001);(2)在内疚事件中,除初一年级外,其余各年级体验到的内疚程度均高于羞耻程度(如,初二5.8±1.4/5.1±1.6,P<0.001);在羞耻事件中,除初一和初二年级外,其余各年级体验到的内疚程度均低于羞耻程度(如,初三4.7±2.0/5.6±1.3,P<0.001);(3)内疚事件和羞耻事件在发生场合、伤害对象、后悔与面子方面的发生频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如,内疚事件主要发生于私人化场合314(64.3%),羞耻事件主要发生于公开化场合329(65.9%)(X<,2=181.504,P<0.001);(4)中学生在内疚事件上的归因得分大于在羞耻事件上的归因得分(5.2±1.6/3.8±1.8,P=0.001).结论:中学生内疚和羞耻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存在一个由相同到分化的关键期,大致在初三年级;"公开化和私人化"假没以及"伤害自我与伤害他人"假设同样适合于中国中学生群体;存在"后悔与面子"假设;个体对内疚事件更倾向于内归因,对羞耻事件更倾向于外归因.

    关键词: 内疚 羞耻 中学生
  • 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的回归分析

    作者:李波;钟杰;钱铭怡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与各种可能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名大学本科生施测了社交焦虑量表、羞耻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应付方式问卷、贝克抑郁量表、特质焦虑问卷.结果: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易感性主要与羞耻感、人格中的精神质、内外向等因素相关;社交焦虑易感性高的个体更易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且缺乏消极的应对方式;而易感性低的个体在人格的精神质、外向方面表现更明显、突出.结论:羞耻感和人格因素中的精神质、内外向是对大学生个体的社交焦虑易感性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对自己行为的羞耻,且不善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加剧了个体的焦虑体验;个性中的精神质、外倾的特征可以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易感性.

  • 神经症病人羞耻感初步研究

    作者:吴江华;施琪嘉

    目的:研究神经症病人羞耻感的某些特征.方法:52名核心神经症病人填写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羞耻量表(Shame Scale)和童年创伤经历量表(CTQ).30名正常人为对照组,只填写羞耻量表.结果:神经症组的羞耻感总分以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总分69.0±20.4/48.7±10.2, 个性29.4±9.7/19.8±5.8,行为23.5±6.5/18.0±4.2,身体8.3±3.4/5.7±2.2,家庭7.7±3.9/5.2±1.7,t=3.15~5.09,P=0.001或<0.001);神经症组中男性与女性羞耻感总分以及各因子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神经症组的羞耻总分及其各因子同SCL-90总分呈正相关(r=0.443、0.383、0.402、0.546、0.503, 均P<0.001),同SCL-90各因子分多数呈正相关;神经症组的羞耻及其各因子同创伤总分呈正相关(r=0.56、0.51、0.40、0.17、0.66, 均P<0.001),同创伤各因子大多呈正相关.结论:羞耻感强是神经症病人区别于正常人群的一个重要特点;家庭羞耻较其他因子更直接影响神经症心理症状;情感虐待因子较其他因子更直接影响羞耻感.

  • 中学生羞耻应对在羞耻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丁欣放;高隽;张祖贤;钱铭怡

    目的:考察中学生羞耻应对在羞耻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方便选取北京某高中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6月两个时间点分别填写儿童抑郁问卷(CDI)、中学生羞耻体验量表(MSSS)、羞耻应对方式量表(CSS),时间点1回收有效问卷224份,时间点2回收与时间点1信息匹配的问卷166份.结果:使用纵向数据进行中介作用检验,结果显示,羞耻应对中的攻击自我、攻击他人两个维度对羞耻和抑郁起到中介作用,其中以时间点1的羞耻为自变量,攻击自我为中介变量的模型共可以解释时间点2抑郁方差的19%;而攻击他人作为中介变量的模型共可解释时间点2抑郁方差的13%.结论:羞耻可能通过羞耻应对而影响抑郁水平.

  • 内疚和羞耻关系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综述)

    作者:高学德;周爱保;夏瑞雪

    1 序言内疚(guilt)(guilt在汉语中有不同的译法.如内疚、负疚感、负罪感、罪感等.

  • 羞耻情绪的两面性:功能与病理作用

    作者:高隽;钱铭怡

    通常认为羞耻情绪(shame)是自我意识情绪的一种,即以某种程度的自省和自我评价为核心特征的情绪[1-4].在这一类别下,羞耻是一种指向自我的痛苦、难堪、耻辱的负性情感体验,自我是这种体验中被审视和给予负性评价的中心[2].

  • 癫痫患者羞耻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宋杰;李真;许阳;李浩;绳宇

    目的 调查描述癫痫患者羞耻感的现状,分析癫痫患者羞耻感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某医院就诊的109例癫痫患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患者自主填写一般资料、Kilifi癫痫患者羞耻感中文版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对癫痫患者羞耻感和11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09例研究对象羞耻感得分为(8.27±5.21).家庭人均月收入(回归系数为-1.325,标准回归系数为-0.209)、病程(回归系数为1.382,标准回归系数为0.269)、客观支持(回归系数为-0.474,标准回归系数为-0.228)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回归系数为-0.877,标准回归系数为-0.291)是癫痫患者羞耻感的影响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27.4%.结论 国内癫痫患者的羞耻感水平对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较低;社会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越高、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病程越短,癫痫患者的羞耻感越低.

  • 社区女性尿失禁患者疾病困扰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万小娟;张瑜;吴臣;刘妍;王克芳

    目的 了解社区女性尿失禁患者疾病困扰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济南市3个社区的506例尿失禁女性进行问卷调查.对各因素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x2检验筛选影响疾病困扰的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疾病困扰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有33.4%的尿失禁女性受到疾病的困扰,尿失禁严重程度、疾病羞耻感、应对效能和患病时间是困扰性尿失禁的独立影响因素,这4个因素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49.8%.结论 对尿失禁患者可根据其疾病困扰程度进行个性化干预,减轻疾病症状、降低患者的疾病羞耻感、增强应对疾病的信心可减少疾病对患者的困扰.

  • 吸毒患者家庭环境与抑郁等关系研究及其对未来心理干预的启示

    作者:易春丽;陈凌隽;魏依;周婷

    目的:对家庭环境给吸毒患者带来的抑郁、羞耻、自尊和社会期望的影响进行考察,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了一些相关的心理干预策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第3版(FES-CV-III)、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自尊量表(SES)和社会期望量表(MCSD),对来自湖北5个针对吸毒患者康复的治疗社区(therapeutic community, TC)的105名成员进行了考察.结果:(1)吸毒患者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与社会期望、抑郁呈非常显著和显著负相关(P<0.001/0.05),与自尊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01);矛盾性与社会期望、抑郁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0.001),与自尊呈非常显著负相关(P<0.01);知识性与社会期望、抑郁呈非常显著负相关(P<0.01),与自尊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2)吸毒患者的自尊和社会期望有显著的负相关(P<0.01),社会期望与羞耻、抑郁有显著的正相关(P<0.01),但吸毒患者的自尊和羞耻的相关不显著.结论:吸毒患者的家庭环境因素与其抑郁、社会期望和自尊水平有很高的相关性,尤其是亲密度、矛盾性和知识性.这些结果也给针对吸毒患者未来的心理干预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

  • 吸毒者与一般对照人群的家庭环境、羞耻感、自尊、社会期望及抑郁水平的比较

    作者:易春丽;周婷;陈凌隽;崔忱

    目的:比较吸毒者与一般对照人群的家庭环境、羞耻感、自尊、社会期望以及抑郁水平的差异,了解吸毒者不同于一般人群的家庭环境特征、自我意识特征及其情绪问题,为做好预防吸毒和戒毒工作提供思路.方法:对照设计,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第三版(FES-CV-III)、抑郁量表(CES-D)、羞耻量表(Shame Scale)、自尊量表(SES)和社会期望量表(MSCD),对来自湖北5个治疗社区的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105名成员以及108名非吸毒正常对照者进行调查.结果:(1)吸毒组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显著低于常模,矛盾性和控制性显著高于常模;(2)吸毒人员组社会期望得分显著高于常模;(3)吸毒人员组羞耻感显著高于对照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吸毒人员中,抑郁水平与羞耻感、社会期望呈正相关;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抑郁水平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呈显著负相关,与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吸毒者的家庭环境低亲密度、高矛盾性和高控制性的特点显著;吸毒者自我意识呈现高羞耻、低自尊和高社会期望的特点;吸毒者中存在严重抑郁问题,其抑郁水平与其负性家庭环境及负性自我意识密切相关.

  • 中学生敌意愤怒在羞耻倾向和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杨坤;刘勇

    目的 考察中学生羞耻倾向与敌意、愤怒、攻击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精神卫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Buss-Perry攻击问卷,对方便抽取的哈尔滨市851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中学生羞耻倾向、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性别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7.04,6.87,2.98,P值均<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中学生羞耻倾向、愤怒、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年级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73,3.63,5.77,4.05,P值均<0.05),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发展过程.羞耻倾向、敌意、愤怒与攻击行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间均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敌意与愤怒在羞耻倾向预测攻击行为间多重中介作用(x2/df=4.11,CFI=0.901,TLI=0.907,RMSEA=0.047,SRMR=0.054).结论 中学生羞耻倾向可直接影响攻击行为,也可通过敌意、愤怒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 哈尔滨市中学生自尊羞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作者:刘勇;孟庆新;赵建芳

    目的 考察中学生自尊、羞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和Buss&Perry攻击问卷,对从哈尔滨市方便抽取的l 17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主要攻击形式为敌意和言语攻击.男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愤怒和身体攻击水平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2.806,3.864,4.279,P值均<0.05);高一学生攻击行为水平高,初一学生的攻击行为得分低于初三和高一学生(P<0.05);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维度上的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尊与羞耻、攻击行为及各维度间呈负相关,羞耻与攻击行为及各维度间呈正相关(P值均<0.05).自尊不仅能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攻击行为,还可通过羞耻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攻击行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172,0.150,中介模型拟合指标x2/df=2.924,CFI=0.899,TLI=0.912,RMSEA=0.038,SRMR=0.044.结论 中学生自尊、羞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密切,且羞耻在自尊预测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初中生欺负行为及其与自尊关系分析

    作者:刘丽琼;朱海研;熊晓;王雷萍;刘丽淑;闫岩;叶阳阳

    目的 探讨初中学生欺负行为发生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为学校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海口市2所中学的363名中学生,采用自编欺负行为问卷与Rosenberg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受欺负、欺负及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率分别为18.5%,4.4%与32.2%.女生受言语欺负、网络侵权与身体欺负的比例均低于男生(P值均<0.01).言语受欺负存在是否寄宿与年级差异(P值均<0.05).欺负严重程度、言语欺负、网络侵权与自尊存在负相关(P值均<0.01),在控制性别与年龄后,欺负严重程度、言语欺负与自尊的偏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欺负/受欺负者的自尊低于欺负者与未卷入者(P<0.01).结论 初中生欺负行为具有稳定性,低自尊与欺负行为有关.

  • 青少年人群感知抑郁症病耻感与求助意向研究

    作者:孙思伟;常春;孙玮;刘宝花

    目的 研究青少年人群感知抑郁症病耻感的水平及其对求助意向的影响,为制定青年抑郁患者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感知抑郁症病耻感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求助对象倾向问卷,于2008年5-9月对方便抽取的北京市15 ~ 24岁青少年83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的感知抑郁症病耻感得分为(19.48±4.18).15~ 18岁年龄组感知抑郁症病耻感水平(20.16±4.23)高于19~ 24岁年龄组(18.75±4.01),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的调查对象病耻感水平(19.79±4.37)高于大学及以上者(19.12±3.92),出生地为北京的青年感知抑郁症病耻感(20.19±4.21)高于外地者(18.96±4.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年长者、外地居民倾向于向专业机构和师长亲戚求助;男性求助意向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求助意向越高;抑郁水平和感知抑郁症病耻感与青少年的求助意向呈负相关.结论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出生地的青少年之间感知抑郁症病耻感存在差异.感知抑郁病耻感会降低青年人群的心理求助意向.

  • 中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发生特点分析

    作者:刘丽琼;肖锋;饶知航;陈婷

    目的 探讨中学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行为的发生特点,为网络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海口市3所中学的599名中学生,采用青少年网络欺负与安全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欺负者与受欺负者的报告率分别为27.5%和40.2%.女生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均高于男生,高中生受欺负的比例高于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电话与网站是中学生常遭遇及常实施的欺负类型.36.5% ~ 53.6%的受欺负者不知道欺负者是谁.22% ~27%的受欺负者不会告诉任何人,40%-50%会告诉朋友,约20%会告诉父母,不到5%会告诉教师.结论 中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存在性别与年级差异,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电话与网站是中学生常遭遇及实施的欺负类型.

  • 高年级小学生校园欺负特点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作者:胡芳芳;桑青松

    目的 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欺负现状以及自我意识的一般特点,以期为学校欺负干预实践提供事实资料和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苏州市479名小学五~六年级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小学生欺负行为随年级增长而降低,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欺负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小学高年级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但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整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存在年龄差异.在行为、合群性及自我意识总分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显著高于男生.欺负行为与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发展存在一定相关.欺负者自我意识高,然后是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自我意识水平低.结论 欺负行为与自我意识某些特质存在相关,在研究和疏导欺负权为的同时应结合性别和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 受欺负小学生求助心理与行为分析

    作者:刘丽琼;肖少北

    目的 了解受欺负儿童的求助心理与求助行为,为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从海口市分层整群抽取6所小学三~六年级742名学生,筛选出受欺负者241名,进行求助心理与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52.3%的受欺负者会求助于教师,50.6%会求助于父母,66.8%会求助于朋友.求助于父母、教师及同学的受欺负者成功体验均高于未求助者(P值均<0.01),求助于同学的羞耻感低于未求助者(P<0.05).结论 约半数受欺负小学生不会求助.影响求助的主要因素在于求助是否成功.

  • 欺负及受欺负小学生同伴关系分析

    作者:肖少北;刘丽琼;朱铭;张燕妮

    目的 探讨欺负、受欺负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为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海口市6所小学的742名三~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拒绝显著高于受欺负者(P<0.05).男生受欺负者的同伴接纳显著低于女生,女生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接纳显著低于男生(P<0.05).求助者的同伴接纳高于不求助者(P<0.01).男生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的被拒绝比例高于其他组,欺负者受欢迎比例高于受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而受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的被忽视比例高(P<0.01).结论 小学生同伴关系存在欺负行为角色与性别差异.

  • 汉族和彝族高中女生身体不满意影响因子预测模型比较

    作者:陈瑞;陈红;高笑;彭光秀;羊晓莹

    目的 比较汉、彝族高中女生身体不满意影响因素的预测模型,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负面身体自我-胖量表、知觉到的社会压力量表、理想身体内化量表、外貌社会比较量表和知觉到的嘲笑量表,对西昌彝族自治州236名彝族女生和河南某地237名汉族女生进行调查.结果 对于汉、彝族女生来说,知觉到的社会压力都直接影响,并通过社会比较间接影响了身体不满意;BMI都直接预测并间接预测了身体不满意.嘲笑对汉族女生的身体不满意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对彝族女生没有影响.理想身体的内化对汉族女生的身体不满意没有影响,对于彝族女生的身体不满意存在影响.结论 汉族、彝族女孩的身体不满意预测模型存在差异.

  • 四川省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与同伴嘲笑的关系研究

    作者:周天梅;陈红

    目的 了解四川省中学生被同伴嘲笑的状况,探讨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与同伴嘲笑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选取四川地区6所中学594名学生,以负面身体自我量表和嘲笑量表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结果 中学生的负面身体自我与同伴嘲笑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中学生被同伴嘲笑的前3个因素分别是身高、体重和智力,"智力"被女生认为是继"体重"之后受嘲笑的第二大因素;从性别、年级和城乡差异看,中学生被间伴嘲笑存在年级差异和城乡差异.结论 中学生的负面身体自我与同伴嘲笑之间存在相关性.学校、家长既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审美观教育,也要对同伴嘲笑进行干预,减少嘲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