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致泻大肠埃希菌致腹泻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

    2004年6月下旬,广西南宁市一农村在暴雨后因水源受污染出现腹泻病暴发.经市、县疾病控制机构的及时调查处理,疫情得以控制.现报道如下.

  • 湖南省腹泻病人集聚性大肠埃希菌的调查

    作者:刘巧突;谭徽;陈小勇;李美兰;张小兰

    国际上将致泻大肠埃希菌分为五类:产毒大肠埃希菌(ET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HEC)、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和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ggEC)[1,2].

  • 太原地区携带OI-28毒力基因组岛致泻大肠埃希菌性小儿腹泻

    作者:李连青;黄永峰;戎建荣;武素梅;刘小玉;朱庆义;徐建国

    目的 探讨携带OI-28毒力基因组岛致泻大肠埃希菌在小儿腹泻中的病原学作用.方法 在山西省儿童医院采集257例腹泻病患儿粪便,做肠道病原菌常规培养和致泻大肠埃希菌血清学分型鉴定,用PCR和DNA斑点杂交检测致泻大肠埃希菌EHEC OI-28毒力基因组岛中与RTX相关的5个毒力基因.结果 257例腹泻病患儿检出病原菌206株(80.16%).其中大肠埃希菌149株(57.98%),其他肠道致病菌57株(22.18%).血清分型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EPEC 3株(2.01%)、ETEC 2株(1.34%)、EHEC 2株(1.34%),其余142株为"疑似致泻大肠埃希菌"(55.25%).149株大肠埃希菌中OI-28 5个基因全阳性者21株(14.09%),1个基因阳性者8株(5.37%),2个基因阳性者2株(1.34%).21例携带OI-28毒力基因组岛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腹泻患儿,以3岁以下小儿为主(80.95%).结论 携带OI-28毒力基因组岛大肠埃希菌是夏季小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 致泻大肠埃希菌及其毒力岛研究进展

    作者:朱庆义

    在大肠埃希菌中有些菌株能引起小儿和成人腹泻的称为致泻大肠埃希菌(DDEC).根据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致病特点,目前公认的至少有6类: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产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gg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SLTEC)等[1].在国内腹泻病原学研究中,还不断有新的致泻大肠埃希菌被发现,如高毒力岛大肠埃希菌(HPIEC)等[2].毒力岛也称致病岛(PAI)是近年来在医学细菌学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各种病原菌的毒力因子都有一个原核基因组的特殊编码区,这个区域命名为毒力岛.PAI初是在对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中发现的,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3].PAI的产生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从一种病原菌转移到另一种细菌中,细菌的遗传物质亦从这种细菌基因组转移到另一种细菌,并构建新的基因岛(genomic island)或PAI.细菌在短期内发生质与量的飞跃,产生许多新的变种,这种演变是细菌进化的关键.基因岛的功能是直接或间接地增强了细菌的适应性,使细菌和生存宿主之间相互影响,有助于细菌生态学的适应性和致病性,推进了细菌的演变[4].

  • 社区腹泻患者感染致泻大肠埃希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陈文燕;罗燕萍;王成彬;郭宇妮;徐舒敏;李芮冰;王正冠;高基民

    目的:了解社区腹泻患者感染致泻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 .coli ,DEC )的常见类型及耐药性,为制定有效治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7-11月442例门诊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针对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非典型EPEC(ATEC)、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凝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6种类型DEC共11对致病基因(escV、bf pB、stx1、stx2、elt、estIa、estIb、invE、astA、aggR、pic)的特异性引物对分离得到的大肠埃希菌进行多重 PCR测定;应用微量稀释法检测DEC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442例门诊腹泻患者中130例分离到DEC ,占29.4%,其中10例同时分离到两种致病菌,6例分离到同一种致病菌包括两种基因型;共分离到147株 DEC ,包括EAEC100株占68.0%、ETEC7株占4.8%、ATEC9株占6.1%、EIEC和STEC各1株,未分型29株占19.7%。结论社区DEC以EAEC为常见,且出现ATEC感染;DEC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因致病性不同而异,临床治疗需考虑D EC类型并加强耐药性监测。

  • 腹泻综合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的研究

    作者:周敬纲;贾艳丽;杨静

    目的 探讨腹泻综合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719份未使用抗生素腹泻患者的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增菌、各种选择性培养基筛选、生化试验,对符合株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分型,然后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本次检测共检出65株血清凝集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以EPEC为主,占83.08%,共8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O55:H59、O128:H67占58.47%,药物敏感性高的抗生素为CFX(87.7%)、CTX(83.1%)和CIP(86.2%),耐药性高的抗生素为TET(56.9%)、GEN(69.2%)和NAL(52.3%).结论 本地区腹泻综合征中血清学阳性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以EPEC为主,常见血清型为O55:H59、O128:H67.腹泻综合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检测菌株对CFX、CTX和CIP具有较高敏感性.

  • 2015年北京市房山区肠道多病原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刘海波;王云霞;史文凤;黄少平;阚震

    目的 了解北京市房山区腹泻患者的病原谱情况,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在房山区2家二级医院收集未用抗生素的腹泻患者肛拭子和粪便标本,进行志贺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及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 共收集377例腹泻患者的标本,其中男性217例,女性160例;20 ~39岁患者占56.23%.检出肠道致病菌58株,检出率为15.38%.其中副溶血弧菌24株(41.38%);致泻性大肠杆菌19株(32.76%),包括肠毒性大肠杆菌(ETEC)12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5株,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2株;沙门菌14株(24.2%),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检出肠道腹泻病毒42株(11.14%),其中诺如病毒GⅡ型多,30株.职业分布居于前3位的为:干部职员30例(31.25%),学生11例(11.46%),家务及待业11例(11.46%).腹泻致病菌检出时间主要分布于夏秋季,检出高峰为6-9月.腹泻病毒检出高峰为3-5月.结论 房山区腹泻患者病原菌种类多,应在继续加强监测的同时开展宣传教育.

  • 41株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药敏试验检测及结果分析

    作者:李顺姬;王树东;曹铁红;尹德秀;陈升珍;刘桂华

    目的 对来源于食源性疾病病人腹泻便标本中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情况检测,掌握通化市食源性疾病致病菌的耐药趋势和耐药谱.方法 根据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定量测定致泻大肠埃希菌的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 来源于通化市食源性疾病患者的41株致泻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CIP)、庆大霉素(GEN)、氯霉素(CHL)、头孢西丁(CFX)、萘啶酸(NAL)、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TMP/SMZ)、四环素(TET)、头孢噻肟(CTX)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吉林省通化市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存在多种抗生素耐药,应高度重视和加强食源性疾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监测,以保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 159株致泻大肠埃希菌病原学特征分析

    作者:周丽华;强鑫华;王萍

    目的 了解湖州市腹泻患者致泻大肠埃希菌(DEC)感染情况和毒力基因分型.方法 采集2016—2017年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腹泻门诊就诊患者的粪便/肛拭子标本,采用初步生化试验和多重PCR法检测致病菌和毒力基因.结果 共采集1058份标本,检出DEC 159份,检出率为15.03%.其中134株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84.28%),13株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8.18%),12株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7.54%),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DEC全年各月均有检出,6—8月为检出高峰期,检出率分别为23.33%、19.13%和21.00%.结论 湖州市DEC感染主要以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夏秋季为感染高峰期.

  • 致泻大肠埃希菌在水源水中的分布与腹泻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丁业荣;时全;李朝阳;范玉珍;杨杰;赵本海;黄新明

    目的探讨致泻大肠埃希菌在水源水中的分布与腹泻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腹泻病人粪便标本来自本市医院肠道门诊,水源水为本市的主要饮用水源.标本经增菌,分离培养、纯培养、生化反应、噬菌体裂解、血清学试验等微生物学鉴定确定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分布. 结果定点、定时采集1080份水源水,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149株,分属23个血清型,EPEC中以O86∶K61K62为多见,O128∶K67次之;EIEC中以O29∶K分离菌株数多,O28∶K73次之;ETEC中以O8∶K40K47为常见,O6∶K15次之;同一时期自1142份腹泻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致泻大肠埃希菌143株,分属23个血清型,EPEC中以O86∶K61K62检出率高,O142∶K86次之,EIEC中以O29∶k为多见,O28∶K73次之,ETEC中以O8∶K40K47分离菌株数多,O6∶K15次之;先后自腹泻病人粪便和水源水中分离到7株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结论比较同一时期自腹泻病人和水源水标本中检出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发现两者除极个别外,血清型分布几乎完全相同,两者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EPEC、EIEC、ETEC中均是分别以O86∶K61K62、O29∶K O8∶K40K47血清型为常见,表明腹泻病人感染致泻大肠埃希菌与水源水污染有密切关系,为制定相应的腹泻病防治对策提供了依据;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发现,填补了致泻大肠埃希菌家族的一项空白,提示临床医生在腹泻病防治工作中,同时也要关注生化学变异的腹泻病原菌的检测.

  • 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在腹泻病中地位的研究

    作者:时全;黄新明;李朝阳;范玉珍;陶琼;杨杰;毕景芳;丁业荣

    目的:全面了解腹泻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以及研究该菌感染在腹泻病中的地位.方法:本地医院送检的腹泻病人标本,经增菌、分离培养、纯培养、生化学、血清学等一系列微生物学鉴定,分别确定引起腹泻病的各种病原菌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142 份腹泻病人的标本中,检出肠道病原菌 199 株,阳性率为 17.43%,其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 143 例,占 71.86%,居首位.男、女感染人数分别占 12.03% 和 13.5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43株致泻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共23个血清型,其中 O86∶K61K62、O29∶K?和O8∶K40K47 血清型为多见,分别占 50.0%、22.58% 和 47.62%;自腹泻病人标本中分离到2株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结论:本地腹泻病人标本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居首位,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查清了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群、型分布规律以及该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制定腹泻病的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发现,为致泻大肠埃希菌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是一种新的腹泻病原菌.

  • 五类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污染状况调查

    作者:戴建华;陈太基;封幼玲

    目前已知致泻大肠埃希菌有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希菌(EIEC)、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ggEC)、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的大肠埃希菌(ESIEC)及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致泻大肠埃希菌是重要的食物中毒及腹泻病病原,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各类致泻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也占有重要比例,为了解该菌在我国食品中的污染状况,为预防该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正确、可靠的科学依据,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于1998年6月成立了"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污染状况调查"的课题协作组,我省为协作单位之一.按照协作组的要求,对我省五类食品包括生肉类、水产类、乳类、蔬菜类、禽蛋类计300份样品进行致泻大肠埃希菌污染状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致泻大肠埃希菌实验室检测工作的探讨与分析

    作者:燕勇;吉季梅;张建平

    致泻大肠埃希菌引发的肠道感染疾病越来越多,在肠道病原菌中所占比重已超过志贺菌成为常见的腹泻病原菌[1,2].近年来,嘉兴市陆续出现了多起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门诊病例,2002年本市所辖某县检出了一例由O157:H7(EHEC)引起的病例[3],2005年在本市食物中毒和门诊病例的腹泻病人标本中陆续检出3株与腹泻有关的O125:K70(EPEC)、O164:K?(EIEC)、O25:K19(ETEC),这引起了笔者的高度重视.

  • 食物中毒标本中检出一例少见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O164:K?

    作者:燕勇;沈志英;王恒辉

    本市自2001年所辖某县检出过一例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以来,多年未再检出过一例致泻大肠埃希菌.今年,在10月份的一起食物中毒标本中检出一例血清型为O164:K?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经多次试验确认该菌在培养特性、生化反应上与其它EIEC有不同之处,现将检验过程和体会叙述如下.

  • 选择性培养基对-20℃冷冻损伤致泻大肠埃希菌生长的影响

    作者:张勇;刘衡川;殷强仲;曾华书;刘哲民

    目的:分析常规检测中使用的伊红美蓝琼脂(EMB)、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LBB)、麦康凯琼脂(MCA)、肠道菌增菌肉汤(EEB)对-20℃冷冻损伤致泻大肠埃希菌生长的影响.方法:选用4株致泻大肠埃希菌作为研究菌株,-20℃冷冻贮存不同时间后,分析EMB、LBB、MCA、EEB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1.除EMB培养基外,LBB、MCA、EEB培养基可抑制-20℃冷冻损伤致泻大肠埃希菌的生长,MCA、EEB的抑制作用大于LBB的抑制作用;2.不同的菌株对冷冻的敏感性不同.在不同的冷冻时间,菌株的死亡率、损伤率不同.结论:常规检测中使用的LBB、MCA、EEB可抑制-20℃冷冻损伤致泻大肠埃希菌的生长.

  •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子分型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珍珍;陈应坚;金玉娟;刘渠

    能够引起肠道内感染,包括胃肠炎、腹泻等症状的大肠埃希菌称为致泻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它是现今引起全球感染性腹泻流行和地方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原体,国外研究显示,在腹泻患者中DEC检出率为17.4% ~ 28.0%[1-3],而国内研究中该菌检出率稍低,为12.7%~18.9%[4-5].根据不同的毒性特征可将DEC分为6类,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coli, 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dherent E.coli,EAEC)及弥散黏附性大肠埃希菌(Diffusely adherent E.coli,DAEC)[6].

  • 杭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病原菌构成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睿;赵雪琴;商晓春;帅慧群

    目的 了解杭州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患者病原菌的构成及其耐药性状况.方法 采集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患者新鲜粪便标本,进行增菌、分离、生化鉴定、血清分型、PCR独立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 165例样本共分离出肠道病原菌40株,阳性检出率为24.24%.其中致泻大肠埃希菌31株(18.79%);沙门菌属细菌6株(3.64%);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2株(1.21%);黏质沙雷菌1株(0.61%).检出的肠道病原菌对萘啶酸、氨苄西林、四环素、强力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明显耐药.结论 杭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病原菌检出以致泻大肠埃希菌为首;致泻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对萘啶酸、氨苄西林、四环素类等药物普遍耐药,对氟喹诺酮类、阿莫西林/棒酸、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较低;监测腹泻病原菌构成和耐药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十分重要.

  • 一株具有沙门菌O11抗原的EPEC O125:K70菌株的鉴定报告

    作者:倪文玲;蒋远萍;李家云

    在致泻大肠埃希菌中,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能引起腹泻腹痛型胃肠炎,亦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我们在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肛拭中检出-株具有沙门菌O11抗原的EPEC O125:K70菌株,属我市首次检出.现报告如下:

  • 2013-2014年北京市顺义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监测分析

    作者:邵占涛;王园园;李颖;朱美娟;王彦波

    目的 了解顺义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构成、流行特征及主要致病菌的血清型分布,为本地区感染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3年6月-2014年5月顺义区2家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进行致泻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对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366份标本中共分离到71株致病菌,检出率为19.13%,阳性率居首位的是致泻大肠埃希菌,占47.89%,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分别占26.76%和25.35%.致泻大肠埃希菌以产毒大肠埃希菌(ETEC)为主,沙门菌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和山夫登堡沙门菌为主要流行血清型.检出率以6-10月份较高,青年组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 结论 顺义区感染性腹泻致病菌以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为主,应在高发季节有针对性的加强主动监测,有效防控感染性腹泻.

  • 2013-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腹泻患者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的MLST分型

    作者:余红;董晓根;尉秀霞;秦萌;王兆娥;陈倩

    目的 了解2013-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腹泻患者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分布与分子分型特征,为ETEC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3-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采用MLST法,用eBURST V 3软件和MEGA 5.0对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及进化树分析.结果 从1599例腹泻病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ETEC 58株,分离率为3.6%(58/1599).58株ETEC分离株MLST分型结果为共分成19个型别,部分试验菌株形成2个ST克隆群,分别为STC-6007、STC-3103,分别同属于一个进化分支,多数菌株的遗传关系较远,可能与菌株来源多样有关.结论 ETEC感染2013-2015年在丰台区腹泻疾患中占较高比例,ST-6010与ST-69是主要的ST型别.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