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者血清microRNA表达谱分析

    作者:潘玉宁;顾宏伟;祁贤;李志锋;鲍倡俊;宋勇春;汤奋扬;周明浩

    目的 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感染急性期患者血清microRNAs (miRNAs)的表达谱,鉴定与病毒感染或宿主免疫应答相关miRNAs.方法 采用TaqMan低密度芯片获得血清miRNA的表达谱,分析患者与正常人miR-NA的表达差异,鉴定与病毒感染或免疫相关的miRNA,后用实时定量RT-PCR对部分miRNA进行验证.结果 TLDA芯片结果显示,与正常人血清相比,SFTS血清表达上调超过2倍的miRNA有117个,表达下调超过2倍的miRNA有30个.在表达差异较为明显的miRNA中,病毒感染或免疫相关miRNA有23个.对6个miRNA的表达进行定量RT-PCR验证,其中miR-155,miR-126,miR-15b,miR-19b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 通过TaqMan低密度芯片获得了SFTS病毒感染者血清miRNA的表达谱,其中部分miRNA与病毒感染或免疫相关.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人源巨噬细胞形成包涵体结构

    作者:金聪;宋敬东;韩颖;李川;仇佩虹;梁米芳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在我国首次发现的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一种新型病毒,是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病原.本研究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实验观察不同感染剂量和不同感染时相SFTSV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在THP-1细胞内的动态定位特点,并应用电镜方法在超微结构水平观察不同感染时相THP-1细胞的胞内形态结构特征,发现SFTSV感染THP-1在胞内形成包涵体结构.研究进一步显示感染后的第3天核衣壳蛋白NP所形成包涵体的形态大小与感染后第7天培养上清中的病毒载量之间存在相关.本研究揭示SFTSV感染人源巨噬细胞THP-1形成的包涵体结构可能是SFTSV利用宿主细胞形成的特殊胞内结构以利于大量合成和产生新的病毒颗粒.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Balb/C小鼠和金黄地鼠的免疫病理反应

    作者:金聪;韩颖;李川;顾雯;蒋虹;陈霆;朱华;魏强;仇佩虹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irus,SFTSV)是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病原,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一种新型病毒.为了分析SFTSV感染Balb/C小鼠和金黄地鼠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本研究采用两个攻毒剂量组分为高剂量组(105 TCID50),低剂量组(103TCID50),以及溶剂对照组,并采用经静脉、肌肉、脑、和腹腔4种途径分别进行攻毒.在攻毒后不同时间点取血样,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细胞亚群,Real-time PCR实验检测血液中病毒RNA拷贝数,悬浮芯片实验检测血浆中IgG和IgM抗体水平.在攻毒后第14d处死动物,收集心、肝、脾、肺、肾、小肠、肌肉和脑8种组织器官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研究结果显示,SFTSV可感染Balb/C小鼠和金黄地鼠,在攻毒后第7d检测到病毒特异性IgM和IgG,其中IgM在第7d达到峰值后下降,IgG在攻毒后第14d达到峰值.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病毒感染Balb/C小鼠和金黄地鼠的肝组织和肾组织出现明显病变.本研究揭示SFTSV可以感染不同品系的啮齿类动物,引起相似的免疫抗体反应和组织病理变化.

  • 长角血蜱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调查及基因特征分析

    作者:王黎源;杨振东;孙毅;庄璐;汤芳;崔宁;秦书理;王炳军;刘玮

    目的 探讨长角血蜱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情况及其基因特征,分析长角血蜱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传播中的作用. 方法 在SFTS严重流行区河南省信阳市采集长角血蜱,采用实时RT-PCR方法检测蜱中SFTSV核酸,阳性蜱进行SFTSV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与当地病人血液中的SFTSV序列及Gen-Bank中公布的SFTS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 结果 共检测285只长角血蜱,SFTSV携带率为20.4% (58/285).其中,游离蜱携带率31.9%(46/144),寄生蜱携带率8.5%(12/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136,P<0.01).基于SFTSV的L、M和S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信阳地区长角血蜱的SFTSV序列与来自当地病人的SFTSV序列聚在同一分支,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5%~99.7%,99.4%~99.5%和99.4%~99.5%. 结论 信阳地区SFTS高发病率与当地长角血蜱SFTSV高携带率有关,长角血蜱可能是SFTSV的传播媒介.

  • 江苏省东海县2010-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媒介及宿主动物监测研究

    作者:王庆奎;葛恒明;胡建利;张振宇;王燕萍;焦永军;李志锋;胡书铭;陆大江

    目的 调查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在动物及媒介中的分布情况,为该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鼠笼法在发病区野外及居民区捕鼠,计算捕获率并进行鼠种分类,取其心、肝、脾、肺、肾、脑脏器;无菌采集当地的牛、羊、猪、鸡、犬等动物血,并采集螨、蜱、蚊等节肢动物;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鼠体脏器及螨、蜱、蚊体内SFTSV核酸;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动物血清中SFTSV总抗体.结果 东海县鼠类主要有黑线姬鼠、大仓鼠、小仓鼠、臭鼩鼱、褐家鼠、小家鼠6种;野鼠捕获率较高为13.47%,主要鼠种为黑线姬鼠;家鼠捕获率相对较低为6.98%,主要鼠种为小家鼠、褐家鼠;各种鼠均有不同程度感染SFTSV,野鼠的心、肝、脾、肺、肾、脑脏器感染SFTSV构成比肝脏高为26.32%(5/19)>心、肺的21.05%(4/19)>肾、脾、脑的10.53%(2/19);室内鼠仅有心、脑脏器检出SFTSV核酸阳性,且为单一脏器感染;牛、鸡SFTSV的总感染率分别为4.55%和1.54%;节肢动物中的小盾纤恙螨及毒棘厉螨也携带SFTSV,而蜱和蚊未检出SFTSV核酸.结论 鼠类、牛、鸡及节肢动物中的小盾纤恙螨及毒棘厉螨可能是该地SFTSV的宿主动物或传播媒介.

  • 苏州市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病媒生物调查

    作者:顾灯安;马桢红;刘大鹏;吴治明;陈学良;陈红娜

    目的 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传播媒介的种群分布及其可疑宿主的感染情况.方法 于2016年6月14-18日,采用人工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法,在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窑上村SFTS患者住处周围及其经常劳作场所附近环境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鼠笼法捕获小兽,取其血清、心、肝、脾、肺、肾和脑标本,利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核酸.结果 共采集蜱4种100只,其中中华血蜱、褐黄血蜱和长角血蜱为优势蜱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7.00%、29.00%和26.00%.捕获小兽17只,其中啮齿动物3种、食虫动物和猬形动物各1种.蜱及小兽标本SFTSV的核酸经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江苏省苏州市具有SFTSV媒介蜱及相关宿主动物的分布,但其传播媒介和动物宿主间的传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黄冈市蜱及宿主动物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情况调查

    作者:熊进峰;占建波;谭梁飞;岳金亮;彭清华;姚璇

    目的 调查湖北省黄冈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在传播媒介蜱及其宿主动物中的携带情况,为防控该疾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13年4-6月,选择黄冈市已有2个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报告的行政村,采集疫区蜱及宿主动物牛、羊的血清样本,利用实时荧光PCR对蜱组织、牛、羊血清进行SFTSV核酸检测.结果 采集蜱1科4属4种共256只,优势种为长角血蜱;蜱组织及牛、羊血清SFTSV核酸阳性率分别为3.13%(8/256)、17.65%(3/17)和12.50%(1/8).结论 黄冈市长角血蜱为优势种,蜱及家畜牛、羊均检测出SFTSV核酸阳性,推测SFTSV在自然界可能以“宿主动物→蜱→人”的形式进行传播,避免蜱叮咬是预防SFTS的关键措施.

  • 基于高通量技术的SFTS病毒基因组测序方法的建立

    作者:俞维维;孙逸;颜浩;姚文武;楼秀玉;茅海燕;张严峻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vvere fv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基因组的测序方法.方法 提取SFTS病毒核酸,分别采用随机引物和oligo (dT)磁珠特异性抓取核酸的方法,优化扩增和纯化条件并建库,利用二代测序仪检测病毒核酸序列.结果 3株病毒采用两种方法测序结果差距较大,利用随机引物建库法获得的数据测序深度和覆盖度明显低于oligo(dT)磁珠抓取建库法.采用oligo(dT)磁珠抓取建库的方法,可对提取的核酸大于300ng的毒株进行测序,3株病毒测序深度都在900以上,覆盖度均超过99%,与NCBI上数据匹配度在90%以上.结论 利用oligo(dT)磁珠抓取SFTS病毒核酸的方法 进行建库,建立了基于二代测序平台的SFTS病毒基因组检测方法.

  • 表达SFTSV Gn蛋白的重组狂犬病病毒的构建、鉴定与免疫反应

    作者:傅倩芸;燕丽娜;赵忠欣;王化磊;杨松涛;郑文文;郑学星;王志玉

    目的 构建表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Gn蛋白的重组狂犬病病毒,并研究重组病毒的免疫反应.方法 将SFTSV的保护性抗原Gn蛋白基因插入至狂犬病病毒(RABV)SAD株基因组的假基因区,通过反向遗传技术拯救获得重组病毒SAD-Gn株.对SAD-Gn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并将SAD-Gn株免疫小鼠,测其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结果 通过酶切、RT-PCR和荧光抗体染色鉴定,证明SAD-Gn株基因组中含有Gn基因,且能正确表达Gn蛋白.该重组病毒细胞适应性好,滴度可达3.3×108 FFU/ml.免疫小鼠后,可同时诱导产生高效价的抗RABV和SFTSV的中和抗体.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病毒SAD-Gn,并诱导小鼠产生针对RABV和SFTSV的中和抗体,为进一步研制预防狂犬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二联疫苗奠定了基础.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中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刘丹丹;焦永军;章倩云;李志锋;祁贤;宋勇春

    本文旨在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中和抗体进行定性和效价评估,建立中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96 孔微量培养板培养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并接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以抗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单克隆抗体为一抗,使用间接ELISA检测SFTSV NP,根据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判断阳性孔数,采用Reed-Muench方法计算病毒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50%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以反映SFTSV在Vero-E6细胞中的复制水平.ELISA检测中和抗体作用后的病毒残余量,可间接反映中和抗体的作用效果并进行定量.应用以上建立的微量中和-ELISA对10例SFTS患者的双份血清进行中和抗体效价测定,8例患者恢复期血清效价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7份患者恢复期血清效价达1∶1 280,急性期血清效价高为1∶640.结果提示,本研究建立的ELISA操作简便,结果判定客观,所需时间短,可用于临床血清抗体诊断,也可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效果临床评价等.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细胞表面受体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硕;李建东;曲靖;张福顺;李川;梁米芳;李德新

    为初步研究树突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C-SIGN)是否能作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的细胞表面受体,首先通过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细胞系DC-SIGN mRNA水平及SFTSV感染水平,并用DC-SIGN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封闭SFTSV敏感细胞,研究其对SFTSV感染水平的影响。此外,将DC-SIGN表达载体转染不同细胞系,研究转染前后细胞中SFTSV感染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在SFTSV感染水平较高的 Vero细胞中,DC-SIGN mRNA水平较高;而在SFTSV感染水平低于Vero细胞的CHO-K1细胞中,DC-SIGN mRNA水平较低。DC-SIGN单克隆抗体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DC-SIGN可提高 Vero和 CHO-K1细胞中SFTSV的感染水平。本研究表明DC-SIGN为SFTSV的可能受体。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曾庆球;王秋景;张剑静;杨喆娟;黎运呈;朱慧敏;李世波

    目的 通过对中国东部沿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高发区舟山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致死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期降低该病致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收治的107例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分为SFTS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估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采用Kolmogorov-Smirnov Z检验;两组分类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中死亡17例,病死率为15.9%.SFTS死亡组患者2种及以上基础疾病、意识障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CK、乳酸脱氢酶(LDH)、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均P<0.05);死亡组患者Ca2+、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显著低于存活组(均P<0.05).将上述各组计量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计算出其截断值(cut-off值),将其作为佳诊断阈值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2+<1.625 mmol/L、APTT>73.45 s、SOFA评分>9是影响SFT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6.947、8.459和11.770,均P<0.05).结论 血Ca2+、APTT、SOFA评分是影响SFT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评价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东海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鼠携带情况调查

    作者:葛恒明;王庆奎;李志锋;王燕萍;胡建利;胡书铭;陆大江;王相化;刘瀚泽;韩俊阁

    目的 了解东海县鼠类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鼠笼法在野外及居民区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分类,并取其心、肝、脾、肺、肾、脑等脏器;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鼠体内SFTSV核酸.结果 主要鼠种有黑线姬鼠、大仓鼠、小仓鼠、麝鼳、褐家鼠、小家鼠等6种.野鼠密度为13.47%,主要鼠种为黑线姬鼠;家鼠密度为6.98%,主要鼠种为小家鼠、褐家鼠.野鼠SFTSV带毒率为6.90%,家鼠为7.87%;野鼠心、肝、脾、肺、肾、脑均带有病毒,且两种或两种以上脏器带毒;家鼠多为单一脏器感染.病毒核酸的基因测序与Gen Bank公布的SFTSV的NP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5%以上.结论 东海县6种鼠类除小仓鼠外,其余5种均携带SFTS病毒,是该地SFTSV的宿主动物,但作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染源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AllGlo探针Real-time RT-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作者:李志锋;胡建利;鲍倡俊;王笑辰;祁贤

    目的 建立基于AllGlo探针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的方法.方法 根据SFTSV基因组S片段的相对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AllGlo探针,建立和优化Real-time RT-PCR反应体系,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并检测临床疑似SFTSV病例标本,与普通RT-PCR法、病毒分离法和抗体检测法进行比较.结果 所建立AllGlo探针Real-time RT-PCR法检测SFTSV核酸,标准曲线方程为y=-3.38x +46.03(y为Ct值,x为核酸拷贝数10g值),r2>0.998,扩增效率为97.6%,Ct值变异系数(CV)均<1.2%,检测限为1.00×103 copy/mL.与汉坦病毒、H1N1、H3N2、登革病毒1~4型均无交叉.检测362份疑似病例标本,SFTSV核酸阳性检出率11.9%,高于普通RT-PCR法、病毒分离法和抗体检测法(P值均<0.05).结论 建立的AllGlo探针Real-time RT-PCR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性、特异性较高,可用于SFTSV核酸检测.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核衣壳蛋白特异性IgM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常海燕;严晓敏;张昭萍;吴卫华;贾蓓;吴超

    目的 探讨核衣壳蛋白(N蛋白)特异性IgM抗体水平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30例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N蛋白特异性IgM(+)组与N蛋白特异性IgM(-)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转归;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比较轻症组患者与重症组患者IgM抗体滴度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RNA载量的相关性;从而观察分析N蛋白特异性IgM抗体滴度、SFTSV-RNA载量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N蛋白特异性IgM(-)组中有神经症状、死亡及病重例数均明显较IgM(+)组多(均P<0.05);N蛋白特异性IgM抗体水平与SFTSV-RNA载量、凝血酶原时间(PT)、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95、-0.440、-0.367、-0.280,均P<0.05);而与血小板(PLT)呈正相关(r=0.335,P=0.002).SFTSV-RNA载量与PT、LDH、AS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6、0.604、0.587,均P<0.001);而与PLT呈负相关(r=-0.384,P<0.001).发病第10~13天时轻症组患者N蛋白特异性IgM抗体滴度高于重症组患者(P<0.05).结论 N蛋白特异性IgM抗体的出现及滴度的升高有助于SFTSV的清除,且对患者凝血功能及肝损伤、心肌损伤有修复作用;N蛋白特异性IgM抗体可能是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