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北京市门头沟区莱姆病调查

    作者:野京城;许礼成;高云鹏;田兴宽;韩明会;贺雄;沈壮;王劲;张凤琴

    作者于1992~1993年两年内,在北京市门头沟区齐家庄乡、黄塔乡调查莱姆病431人,抗体阳性15人,阳性率3.48%.并于1992年4~6月,在齐家庄乡采集蜱168只,其中长角血蜱164只(当地优势种).采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50只蜱的中肠涂片,7只阳性,带菌率14.00%;在剩余长角血蜱中分离到两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SZ21、SZ22.首次证实北京市门头沟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 长角血蜱实验室繁殖规律研究与种群的建立

    作者:孙继民;吴海霞;王君;崔保新;刘起勇

    目的 研究长角血蜱的繁殖规律和饲养条件,建立长角血蜱的实验种群.方法 从自然界抓捕蜱,放在光照培养箱或干燥器中饲养,以小鼠和兔为饲血动物.对长角血蜱进行繁殖传代.记录饲血动物特异性、各虫态时间以及饲养条件.结果 长角血蜱适宜养殖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22±2)C、(85±10)%,小鼠和兔可以作为长角血蜱的饲血动物,长脚血蜱一个生活周期约4~5个月.结论 本研究基本摸清了长角血蜱的繁殖规律和饲养条件,并建立了实验种群.

  • 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的形态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作者:覃新程;田俊华;王剑波;卢昕;孙强正;金东;周敦金;徐建国;张永振

    目的 建立鉴定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方法 采集自湖北和河南省布尼亚新病毒疫区家养动物体表寄生的蜱及草丛、灌木中的蜱;先以形态学鉴定,后用PCR方法扩增得到蜱的12S rDNA,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形态学方法鉴定采集到两种蜱: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和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蜱的12S rDNA经克隆、测序,用PAUP 4.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湖北、河南省两种蜱的12S rDNA序列分别与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聚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更准确地鉴定蜱的种类.

  • 一组长角血蜱中检出莱姆病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

    作者:孟真;姜理平;陆群英;程苏云;叶菊莲;占利

    目的 了解浙江省山区野生动物和蜱中莱姆病、斑点热、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PCR对采集的鼠、蜱标本进行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埃立克体(无形体)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分析.结果 从121份鼠标本和105组蜱标本中检出阳性结果 14份.鼠标本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1份和埃立克体(无形体)16SrDNA 5'端片段2份.蜱标本中检出阳性11份,包括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3份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OmpA基因5'端片段8份.其中1组长角血蜱成虫标本为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和ompA基因片段均阳性,分别与伯氏疏螺旋体法雷氏基因型和马赛立克次体株等关系较近.结论 在同一组长角血蜱成虫中同时检出莱姆病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

  • 首次调查发现山东省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作者:王丽娟;万康林;刘士礼;陈志林;冯开军;侯学霞;史翠霞

    目的 调查山东省的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方法 于1992~1999年,在山东省的山林地区设点,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进行人群莱姆病感染调查,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莱姆病病例诊断;对主要媒介蜱进行调查,用布旗法采集蜱类,分类鉴定,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进行中肠带螺旋体率的调查,用BSK培养基分离病原;宿主动物调查,用鼠笼和鼠夹捕获鼠类,分类,解剖,取肾脏、膀胱等,用BSK培养基分离病原.结果 山东省的山林地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的感染,平均感染率为6.25%,经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检查结果确诊典型病例19例;该地区的蜱类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该蜱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12.0%,从86组长角血蜱培养物中获得2株莱姆病螺旋体;肾脏带菌率检查46只鼠类,发现6只鼠的肾脏内带有典型的莱姆病螺旋体,带菌率为13.04%.结论 首次调查证实山东省的山林地区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 北京市房山区长角血蜱携带山羊无形体的调查?

    作者:王亚伟;江佳富;贾娜;郭东辉;江瑞若;常巧呈;蒋宝贵;刘洪波;魏然;曹务春

    为确认我国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长角血蜱是否携带新近发现的山羊无形体Anaplasma capra,2012、2015年5~9月期间,在北京房山地区采集长角血蜱并进行检测。结果共采集游离的长角血蜱311只,其中成蜱95只,若蜱156只,幼蜱60只。提取蜱基因组DNA后对山羊无形体的gltA和16S rRNA两个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共有3(3?2%)只成蜱阳性,若蜱和幼蜱中未检测到山羊无形体。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扩增出的gltA和16S rRNA序列和早先报道的牡丹江人感染的A. capra的序列相一致。证实了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媒介蜱携带该新发现的山羊无形体,该地区为山羊无形体潜在的自然疫源地。加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 长角血蜱唾液腺Apyrase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的研究

    作者:程远国;吴厚永;李德昌;李成文;赵彤言

    长角血蜱在吸血时,其唾液腺中的apyrase可明显地抑制由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并呈剂量反应关系,1/2对唾液腺可以完全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反应.通过apyrase的动力学、HPLC分子筛、等电聚焦电泳和温度敏感性实验证明,水解ATP和ADP并不是ATP酶、ADP酶或几种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是一种酶即apyrase的作用结果.Apyrase对Ca2+具有依赖性.而Mg2+、Zn2+、Mn2+对之影响较小,Hg2+和EDTA是apyrase的抑制剂.吸血对蜱唾液腺apyrase活性影响较大,吸血6天时其活性大,吸血后活力明显下降.Apyrase与哺乳动物的5′-核苷酸酶相似,它是一种糖基-磷脂酰肌醇(GPI)膜锚结构蛋白.

  • 湖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地区蜱种群与疾病流行的关系

    作者:谭梁飞;熊进峰;刘力;张令要;徐军强;官旭华;占发先

    2008年以来湖北省监测发现较多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主要发病地区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和桐柏山地区.本研究旨在了解湖北省麻城市、英山县、随州市、咸宁市和兴山县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地区蜱种群构成的地区分布,以及随州市蜱季节密度消长情况,为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采集发病地区的各种蜱,并对这些蜱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2011年湖北随县长角血蜱的季节消长呈单峰型,五月达到高为112.5只/旗子/小时,随后逐渐下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实验室检测阳性病例同样呈单峰型,在六月达到高峰(23例).蜱的季节密度消长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紧密相关,推测长角血蜱是主要传播媒介节肢动物之一.

  • 孤雌生殖长角血蜱各虫期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杨彩明;杨光友;谢幼新;吴开波;贾小勇

    用扫描电镜对采自四川地区孤雌生殖的长角血蜱的各期虫体及虫卵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雌成蜱的口下板齿式4|4或4-5|5-4,多孔区小孔30~35个,两多孔区的间距为孔区长径的2倍,气门板"D"字状,肛毛5对;若蜱齿式2-3|3-2,须肢第3节背面后缘无刺,无多孔区和生殖孔,气门板亚圆形,无气门斑,肛毛3对;幼蜱齿式2|2,无气门板,肛毛1对,无肛后沟,爪垫明显超过爪长的2/3.各期虫体的哈氏器结构基本相同,但成蜱前窝内感毛7根,而若蜱、幼蜱均为6根.卵表面光滑无特殊结构.首次观察到孤雌生殖长角血蜱成蜱气门板腹面前方有7、8个小孔,肛瓣下方有密集成带的小刺以及十几个气孔样物.

  • 动物对长角血蜱幼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作者:赵忠芳;孔繁瑶;杨汉春;纪炳纯

    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幼虫长时间感染Wistar大鼠后,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被抑制.兔在长角血蜱幼虫第2次感染24h后,引起蜱叮咬处皮肤嗜酸性粒细胞聚集,表现为超敏反应.

  • 辽宁省东部山区长角血蜱中SFGR DNA的检测和序列分析

    作者:王卓;王建伟;杨慎江;于淼;寇庆河;冯立;王秀红;田圃;吴益民

    目的 调查辽宁省东部地区蜱类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情况及种型分布. 方法 采集辽宁省本溪、宽甸长角血蜱,提取DNA,采用PCR扩增SFGR ompA基因,并进行测序和聚类分析. 结果 65份(368只)长角血蜱标本有7份扩增出SFGR OmpA基因片段,阳性率为10.77%.对其中3份标本的扩增片段(BH36、BH30、KD9)测序后进行聚类分析,ompA基因序列与SFGR河北株暂定种Candidatus R.hebeiii (HQ651815、HQ651817)同处于一个分支,同源性为99.83%~100%;与R.heilongjiangensis和R.japonica遗传距离较近,与其他SFGR遗传距离较远. 结论 辽宁省东部地区长角血蜱携带SFGR Candidatus R.hebeiii,且感染较普遍.

  • 长角血蜱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调查及基因特征分析

    作者:王黎源;杨振东;孙毅;庄璐;汤芳;崔宁;秦书理;王炳军;刘玮

    目的 探讨长角血蜱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情况及其基因特征,分析长角血蜱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传播中的作用. 方法 在SFTS严重流行区河南省信阳市采集长角血蜱,采用实时RT-PCR方法检测蜱中SFTSV核酸,阳性蜱进行SFTSV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与当地病人血液中的SFTSV序列及Gen-Bank中公布的SFTS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 结果 共检测285只长角血蜱,SFTSV携带率为20.4% (58/285).其中,游离蜱携带率31.9%(46/144),寄生蜱携带率8.5%(12/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136,P<0.01).基于SFTSV的L、M和S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信阳地区长角血蜱的SFTSV序列与来自当地病人的SFTSV序列聚在同一分支,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5%~99.7%,99.4%~99.5%和99.4%~99.5%. 结论 信阳地区SFTS高发病率与当地长角血蜱SFTSV高携带率有关,长角血蜱可能是SFTSV的传播媒介.

  • 长角血蜱雌雄个体间共生菌多样性比较

    作者:党利红;张瑞玲

    目的 了解长角血蜱雌雄个体间共生细菌多样性的差异. 方法 采用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长角血蜱总DNA,PCR扩增16S rDNA V3和V4区.构建基因文库,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未吸血雌、雄成蜱的共生细菌情况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 基于399只长角血蜱的分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 teria)在雌、雄蜱标本丰度为94.0%,其次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 roidetes).柯克斯体属(Coxiella)在雌雄个体中所占比例均>90%.雌、雄蜱组间比较菌群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1,P<O.05).雌、雄个体中均检测出埃立克体属(Ehrlichia)、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和无形体属(Anaplasma)3种人兽共患病原体. 结论 雌、雄长角血蜱共生细菌组成和多样性上均有显著区别,雌蜱的共生菌群多样性低于雄蜱.

  • 草原革蜱中肠抗原诱导宿主产生的抗长角血蜱的交叉免疫

    作者:史智勇;杨银书;赵红斌;宫占威;李强;第五进学

    用同种抗原诱导动物宿主产生的免疫反应防治同一种蜱已有研究[1,2],媒介硬蜱间的交叉免疫抵抗报道不多,研究内容仅限于对吸血量的影响[2],为了探讨异种媒介硬蜱间的交叉免疫现象,作者等进行了草原革蜱(D.Nuttalli)中肠抗原诱导的免疫反应对长角血蜱(H.longicornis)的交叉免疫抵抗研究.

  • 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实验观察

    作者:安京媛;周国萍;姚桂玲;艾承绪;李全民

    目的:实验观察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形态结构.方法: 1994~1996年在北京西山地区采集长角血蜱180只.标本应用蜱整体封片法、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HE染色和硝酸银染色法分别检测和光镜观察.结果:蜱整体封片法直接镜检即可观察到蜱外部基本形态结构.HE染色观察蜱内部器官细微形态结构.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硝酸银染色,检出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包括幼蜱、若蜱、成蜱和饱血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23%,显微镜下可清晰观察到蜱体伯氏疏螺旋体多种不同的形态.结论:上述方法对莱姆病媒介蜱及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病学研究有一定价值.

  • 在辽宁省长角血蜱中检测出土拉弗朗西斯菌

    作者:王艳华;毛玲玲;彭遥;孙英伟;王子江;张家勇;张稷博;田疆

    目的 检测辽宁省长角血蜱中弗朗西斯菌属及其内共生体的携带情况.方法 2013年7月,在辽宁省采集长角血蜱357只共分成38组,进行土拉弗朗西斯菌(土拉菌)的特异培养和弗朗西斯菌属及其共生体16S rRNA的巢式PCR检测.对有目的片段扩增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和同源性比对,并与网上已公布的弗朗西斯菌属和弗朗西斯菌属(类)内共生体的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有测序结果的13组蜱中,5组为土拉菌,8组为弗朗西斯菌属(类)内共生体.由此推算,河栏镇长角血蜱对于土拉菌的小携带率为2.12%.系统进化分析显示,5组蜱和土拉菌聚在一个分支上,其余8组和弗朗西斯菌属(类)内共生体聚在一个主干分支上.结论 首次发现辽宁省长角血蜱携带土拉菌及弗朗西斯菌属(类)内共生体,对于提醒当地卫生部门做好土拉热防控具有一定意义.

  • 河北省西部山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冯帅;吴含;张力文;路朝旭;张成龙;李志平;张荣贞;周慧

    目的 调查河北省西部山区蜱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带菌情况,为蜱传斑点热群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已发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外膜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河北省西部山区采集的长角血蜱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建立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 在1227份蜱DNA样本中检测出91份阳性,阳性率为7.42%;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西部山区长角血蜱携带立克次体与河北株暂定种(登录号:HQ651815、HQ651817、HQ651818、HQ651819、HQ651823、HQ651824)、福建株FUJ(登录号:AF169629)同处于一个分支,与河北株立克次体暂定种同源性高(99.02%),其次是福建株(98.50%)、黑龙江立克次体绥芬株HLJ-054(登录号:AF179362)和黑龙江立克次体虎林株HL-93(登录号:AF179364)(98.13%)、日本株YM(登录号:U43795)(97.92%).结论 河北省西部山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较为严重,应尽快制定防制措施,以免危及动物及人类健康.

  • 微波免疫组化SP法在长角血蜱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形态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安京媛;姚桂玲;周国萍;吴霞;林涛;艾承绪;李全民

    目的观察长角血蜱体内伯氏疏螺旋体的免疫形态特征.方法 1996年5月,对北京西山采集的羊体表长角血蜱寄生蜱标本行微波免疫组化SP法检测和伯氏疏螺旋体形态观察.结果光镜下,寄生蜱中肠内显示伯氏疏螺旋体菌体数量多且形态多样.螺旋体螺旋波纹呈不规则锯齿形,或呈纤细疏螺旋形.短形螺旋体有3~10个疏螺旋,而长形螺旋体达30个以上的疏螺旋.结论微波抗原修复免疫组化SP法染色,蜱中肠标本中伯氏疏螺旋体显示强阳性,易于伯氏疏螺旋体的检出和形态观察.

  • 我国长角血蜱孤雌生殖种群的发现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周金林;周勇志;龚海燕;陈灵芝;曹杰

    目的研究长角血蜱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从上海野生动物园鹿区草地采集1只长角血蜱,在实验室条件下(25℃,92%RH,黑暗条件,兔体饲血),经3代繁殖饲养和染色体标本观察.结果成蜱阶段均无雄蜱,但雌蜱可正常繁殖后代.蜱胚细胞染色体数为30~36个,未发现性染色体.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幼蜱和若蜱阶段的体重大于已报道的两性生殖种群,但成蜱较小,饱血雌蜱重量明显小于两性生殖种群.结论该长角血蜱为孤雌生殖种群,属国内首次报道.

  • 首次在长角血蜱中检测到汉赛巴尔通体

    作者:吴海霞;李志芳;刘起勇;张卫东;栗冬梅;马怀雷;鲁亮;刘京利

    目的 检测长角血蜱中汉赛巴尔通体的携带情况.方法 将采获于石家庄市灵寿县的长角血蜱分组,经无菌处理后研磨匀浆,一部分直接提取DNA进行PCR检测,另一部分接种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胰酶大豆培养基上,在37℃,5%CO2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后,挑取疑似菌落进行PCR检测.对所得阳性条带的PCR产物测序,并将所测核酸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结果 菌落提取的DNA样品中有2个样品出现阳性条带,但测序未得结果;直接提取的DNA样品中有1个样品出现阳性条带,经过同源性比对后为汉赛巴尔通体.结论 石家庄市灵寿县采集到的长角血蜱中存在汉赛巴尔通体感染,这是首次在长角血蜱中检测到汉赛巴尔通体.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