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在恶性胸腔积液合并胸膜结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丰;丁长青

    目的:探讨恶性胸腔积液合并结节病变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胸腔积液合并结节的常规CT表现,其中5例同时行增强CT观察,4例有医源性气胸后行CT检查.结果:40例中,胸膜转移瘤39例,弥漫型胸膜间皮瘤1例.本组恶性的CT特征:壁层胸膜结节样、不规则增厚(厚度>10mm)、环状胸膜增厚及纵隔胸膜增厚,有明显强化.人工气胸后显示胸膜结节50个(常规CT显示15个).结论:CT尤其是人工气胸CT对恶性胸腔积液合并胸膜结节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的临床表现及对影像诊断的影响

    作者:彭东红;刘立刚;李肃;马捷;王国红;张海;徐坚民

    目的分析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总结其对影像诊断的影响,探讨适合此类乳房的佳影像检查方法.方法对37例经临床检查,全部行X线摄片,其中15例、5例、6例分别另行超声、CT、MRI检查.结果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影响X线,表现为肿块或结节的病变的辨认及定性,对于病变钙化灶的显示影响不大,但干扰超声对囊性病变的判断; 其在CT、MRI上的密度或信号类似水样,对观察病变影响较小,但CT存在放射线量大的缺点;超声、MRI对凝胶的分布、逸漏情况及内部结构显示清晰.结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对乳房病变的影像诊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类乳房病变的影像检查以X线与MRI同时进行为好,对凝胶情况的观察则以超声或MRI为佳.

  • 基于食管癌病理标本长度推算的实际长度与CT长度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军;韩春;祝淑钗;张辛;迟子峰;李英

    目的 探讨CT扫描在确定食管癌病变长度方面与实际长度上的差异及其符合程度.方法 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对52例食管癌行肿瘤组织标本固定后收缩比研究,得出换算实际长度的收缩比.137例患者术前行螺旋CT扫描并在CT图像上行食管癌靶区勾画和长度测量,术后测量食管癌标本固定后长度,根据收缩比回推实际长度,比较两者差异和符合率.结果 食管癌平均收缩为术中长度的90%±10%.食管癌实际长度为(4.1±1.8)cm,CT长度为(5.8±2.4)a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8,P=0.000).CT长度与实际长度相符者56例,仅占40.9%(56/137).结论 食管癌CT长度与实际长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确定合理的食管癌病变长度要参考食管钡餐造影、食管镜等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 翼管的高分辨率CT(HRCT)研究

    作者:杨本涛;王振常;刘莎;鲜军舫;田其昌

    目的:探讨翼管高分辨率CT(HRCT)正常及病理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正常成年人翼管和72例病变累及翼管的病例.结果:正常成年人右侧翼管长度14.00mm(17.01~11.00mm),左侧翼管长度14.00mm(18.05~11.03mm),男女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翼管前口宽度2.00mm(0.80~4.00mm),后口宽度1.40mm(0.50~2.80mm);85%翼管向前内走向,两侧翼管前部距离25mm(17~31mm),后部距离27mm(19~35mm);翼管与蝶窦下壁前后的距离分别为2.4mm和3.0mm,以上三组数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成人翼管与鼻窦关系:位于有完整分隔的蝶窦下55%,蝶窦内31%,不对称分隔或无分隔下8%,上壁缺如与蝶窦交通6%.病变累及翼管病理改变分三种类型:扩大10例(13.9%);狭窄17例(23.6%);消失45例(59.5%).结论:HRCT能很好显示翼管骨性结构,准确认识翼管正常表现及与邻近结构关系,可以发现翼管早期病变并指导临床治疗.

  • 作者:

    关键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上气道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研究

    作者:章智敬;郑文龙;吴爱琴;林旭波;赵晓君;许崇永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上气道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20例OSAHS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行上气道平静呼吸、深吸气末、深呼气末、闭口堵鼻深吸气四个呼吸时相扫描.实验组管电流使用低剂量50 mA,对照组常规剂量360 mA.记录2种剂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积(DLP)和有效剂量(effectivedose,E)值.在舌体相同位置进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 CT值测量,并记录每组剂量下CT值和标准差(SD).双盲法主观评价各组图像质量并给予优、良、差分级,相关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扫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23,P=0.479),DLP、E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252,P=0.000),CTDIvol、DLP、E值实验组比对照组降低87.5%.信噪比的比较,实验组SNR值为6.31±1.75,对照组SNR值为10.17 ±3.13,t =3.19,P=O.006,实验组SNR明显降低.实验组SD值为25.74 ±2.61,对照组SD值为1.70±0.17,2组噪声比较,实验组噪声明显增大(t=29.022,P<0.001).主观评判对照组图像质量以优为主,实验组图像质量以良为主,仅3例为差级图像,故基本不影响测量和诊断.结论 OSAHS上气道50 mA低剂量CT扫描能够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不影响上气道的测量与诊断,具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

  • CT影像对脑胶质瘤手术加热化疗的疗效评价

    作者:桑林毅;方胜;谭社练;龙光峰

    目的 探讨CT影像对脑胶质瘤手术加热化疗的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加热化疗等综合治疗的资料,分别于术后第2天、第1月、第3月、第6月及第12月行CT扫描,并与48例常规手术者比较其疗效.结果 综合组平均生存30.85个月,对照组平均生存8.65个月,综合组较手术组生存年限延长(P<0.001).CT扫描可观察到残留肿瘤减小、囊变及消融.结论 随访CT扫描是评价脑胶质瘤患者术中和术后间断局部热化疗疗效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 体质量指数指导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胸部CT扫描中应用价值

    作者:来守永;徐冬;尉可道;赵春生;姜继国;孙萌萌;谢汝明

    目的 评价体质量指数(BMI)指导下降低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大毫安值在胸部CT扫描中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降低辐射剂量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100例BMI正常同时胸部CT定位像扫描显示无明显异常的受检者,随机分2组,每组50例.低剂量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8 ~75岁,中位年龄为39.74岁;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8~75岁,中位年龄为41.8岁.2组均使用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Z轴自动管电流设置范围低剂量组30~200 mA,对照组30~350 mA.记录CT扫描后机显示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取每例患者肺尖部、主动弓部、肺底部3幅图像,共计300幅.由2名副主任医师采用5分制双盲法评判,测量相应部位的噪声.所有数据记录录入Excel,分析采用SPSS 13.0.结果 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判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低剂量组的图像噪声肺尖部为12.27±2.64,主动弓部为10.83±2.03,肺底部为13.67±2.98.对照组图像噪声肺尖部10.96±2.42,主动脉弓部为9.71±2.72,肺底部为11.17±2.06.低剂量组噪声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平均CTDIvol、ED分别为(5.89±1.63) mGy、(3.26±0.92) mSv,对照组平均CTDIvol、ED分别为(8.07±2.13) mGy、(4.47±1.20) mSv.结论 BMI指导下降低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大毫安值在胸部CT扫描中既能保证图像满足诊断要求,又大幅降低了受检者辐射剂量.

  • 有关大肠癌CT扫描的前处置问题

    作者:田莉;汪红;郭敏;刘小倩

    通过分析影响大肠CT检查的各项前处置因素,认为大肠癌CT扫描前的肠道清洁以口服蕃泻叶法较其它方法优越;扫描前5~7 min肌肉注射低张药可获得更佳的检查效果.利用空气灌肠能较好地显示病灶的形态特征;加强与医生技师的相互配合,有利于获得更为满意的检查结果.

  • 中脑损伤急性期CT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程遥;周湘涛;宋长曌

    目的 探讨中脑损伤急性期CT分型与临床(GCS评分)及预后(CO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对32例经临床证实有中脑急性损伤的CT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并按CT征象进行分型,分析中脑损伤急性期分型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颅脑损伤后首次脑干、周围池CT表现分为3型:Ⅰ型5例(15.6%),Ⅱ型9例(28.1%),Ⅲ型18例(56.2%).按GCS评分脑损伤分度:重度损伤13例(40.6%),中度损伤15例(46.9%),轻度损伤4例(12.5%).按GOS评分预后评定:预后差者23例(71.9%),预后良好者9例(28.1%).有序分组资料的线性趋势x2检验显示,中脑损伤急性期CT分型越高者,其GOS预后评定越差(P<0.05),GCS评分越低,损伤分度越重(P<0.05).结论 依据中脑损伤急性期CT分型有助于临床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价.

  • 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在小儿癫痫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欧阳亮;欧阳小青;方琳丽;林琛;李俊雄;关楚文

    目的 探讨利用放射性核素99m锝-乙撑双半胱氨酸二乙酯(99mTc-ECD)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对小儿癫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14例癫痫患儿进行99mTc-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了解患儿脑局部血流灌注情况. 结果 放射性核素99mTc-ECD脑局部血流灌注显像阳性率高(78.57%). 结论 99mTc-ECD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是诊断小儿癫痫病灶的有效方法,对制订癫痫的治疗方案有一定帮助.

  • 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部病变CT诊断

    作者:刘雨成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全身性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侵犯肺部较为常见.搜集我院1997至1999年经临床证实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部浸润8例的CT检查结果,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表现本组8例,男性2例,女性6例;年龄24~51岁,平均年龄35岁.全部病例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均有发热、咳嗽(以干咳为主)、咯痰,3例合并皮肤损害,4例合并狼疮性肾炎,1例合并精神障碍.1.2检查方法均摄正侧位胸片;胸部CT检查层厚10mm,层距10 mm,病变局部加扫薄层为5 mm.CT机为岛津4500型全身扫描仪,未做增强扫描.

  • HRCT联合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对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李丰章;李丰;潘朝阳;胡兆鹏

    目的 探讨HRCT联合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对SPN(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且有完整临床、CT资料的SPN64例,分为2组,研究组为43例肺恶性结节,对照组为28例肺良性结节,术前行HRCT及双动脉期增强检查,对2组SPN的CT形态表现及血流动力学进行比较.结果 HRCT扫描:43例恶性结节正确诊断32例,正确率为74.42%;HRCT联合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正确诊断40例,正确率为93.02%.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在肺恶性结节中出现的概率分别为76.74%、60.47%、58.14%、53.49%,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52.38%、23.81%、19.04%、14.2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肺恶性结节在动脉期早期、晚期强化后CT净增值均高于炎性肉芽肿性结节,但低于炎性结节(P<0.05);恶性结节CT净增值常≥20Hu,炎性肉芽肿结节CT净增值常≤10Hu,炎性结节CT净增值常≥50Hu.通过对结节细微CT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进行观察,提高了CT对肺恶性结节的定性诊断效能,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90.5%、95.0%、86.4%,均高于单独HRCT扫描.结论 HRCT联合双动脉期增强扫描观察SPN的CT形态和强化特点,有助于SP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 胸部结节病的影像诊断(附15例报告)

    作者:高爱东;肖伟

    目的:了解胸部结节病的影像表现.方法:收集15例胸部结节病,对其X线包括胸片、CT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1例纵隔淋巴结和两侧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纵隔淋巴结及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仅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仅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伴肺内多发小结节.结论:胸部结节病影像表现多样,诊断需结合临床或治疗中动态观察确诊.

  • FFA及OCT对STZ诱导的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活体观察

    作者:孙伟;林少芬;李涛;田蓉;胡昕倩;谢满云;王菁;唐仕波

    背景 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是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以往主要用离体眼球进行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可活体观察眼底,但目前FFA和OCT联合用于DR模型的观察尚未报道. 目的 将FFA和OCT联合用于STZ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的眼底检查,动态观察糖尿病模型早期阶段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60只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糖尿病组大鼠一次性腹腔内注射溶于柠檬酸钠溶液的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以同样的方式注射柠檬酸钠溶液.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成功后第4、8、12周在大鼠全身麻醉状态下采用FFA联合Spectralis HRA+OCT(SD-OCT)动态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左眼视网膜血管的渗漏情况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FFA检查时大鼠腹腔内注射质量分数20%荧光素钠(0.012 ml/g)并快速观察视盘及上方、下方、鼻侧、颞侧、鼻上、鼻下、颞上、颞下视网膜共9个方位的视网膜血管情况,OCT检查时测量距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2个视盘直径(DD)处的视网膜厚度.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测量视网膜厚度并与OCT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FFA检查结果显示,大鼠的视盘位于视网膜中央,血管走行呈放射状.荧光素钠注射后60 s背景荧光消失,需重复注射.至造模成功后12周,各组大鼠视网膜均未发现荧光素渗漏.OCT结果显示,正常SD大鼠的OCT图像与人类相似,共分为十层,与组织病理学检测的结果相吻合.距视盘2 DD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方向视网膜厚度及内外界膜间的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4周、8周,与对照组大鼠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增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大鼠的视网膜厚度和内外界膜间厚度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测量的视网膜厚度和内外界膜间量化分析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结论 SD-OCT联合FFA有助于活体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厚度的动态变化,评估血管渗漏情况,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防治及病情监测提供依据.

  •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后OCT测量的眼前节结构改变

    作者:郑虔

    目前,白内障是世界上主要的致盲眼病,其次是青光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未成熟期晶状体膨胀,构成闭角性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是解决该危险因素的佳手段.选择何时进行手术以及预后效果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本研究纳入17篇应用眼前节OCT(AS-OCT)分别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前后眼前节生物测量不同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献,就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全部文献累计866患眼;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术后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前房角度(ACA)、巩膜突起500 μm房角开放距离(AOD500)、AOD750、巩膜突起500 μm小梁与虹膜接触面积(TISA500)、TISA750、巩膜突起750μm房角隐窝面积(ARA750)均较术前不同程度升高,术后前房宽度(ACW)、巩膜突起750.μm处的虹膜厚度(IT750)均无明显变化,术后虹膜弯曲度(I-Curv)、虹膜横断面面积、虹膜突面积较术前降低.术前LT与术后ACD及术后TISA500均呈高度正相关.术前晶状体拱高(LV)与术后3个月ACD及术后3个月AOD500均呈正相关.综合文献证实,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可解除瞳孔阻滞,减小虹膜压迫,使得前房加深和房角增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用于青光眼的治疗,值得进一步推广.

  • 肺部炎性肿块的X线分析(附36例报告)

    作者:黎强;卢飞城;曾耀景

    本文报告36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肺部炎性肿块的临床和X线表现,讨论了本病的X线诊断、鉴别诊断.根据其边缘、内部结构、大小、特殊征象,进行动态观察,认为:肺部炎性肿块早期表现边缘浅淡或模糊,有较多的细长毛刺,亚急性及慢性期边缘光滑、锐利、僵硬平直,内部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同时认为末梢支气管粘液潴留形成痰栓是病理原因之一.

  • MR 3D-VIBE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应用

    作者:李新文;蔡华崧;杨艳红;李畅;董帜;冯仕庭;罗宴吉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MR三维容积插入屏气检查(3D-VIBE)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的对照研究,探讨MR 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在显示HCC的动态强化特点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3例在我院行上腹部3.0T MR 3D-VIBE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SCT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比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及MSCT增强扫描显示肿瘤的强化特点.[结果]23例经手术证实共发现23个HCC,MRI 3D-VIBE序列检出全部23个病灶,CT检出21个病灶.MRI 3D-VIBE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中病灶显示为"快进快退"征象者占78.3%(18/23),MSCT增强扫描具有此征象者占54.5%.直径≤3 cm的肿瘤更易在3D-VIBE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中观察到明显强化征象(P=0.037).[结论]MR 3D-VIBE序列肝脏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提高了HCC尤其是小HCC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

  • 肠结核的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表现

    作者:梁伟强;赵静;贾应梅;蔡华崧;宋晨宇;罗宴吉

    [目的]总结肠结核(ITB)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的表现,探讨MSCTE在ITB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例经内镜检查或手术后病理确诊为ITB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所有的患者均行MSCTE检查,回顾性分析其MSCTE表现,包括病灶的位置、数目、形状、边界和邻近组织的改变,以及腹部其它脏器、腹膜、大网膜和肠系膜的变化,并与内镜及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15例ITB中,13例(86%)主要累及回盲部.4例(27%)表现为多节段肠壁均匀增厚,9例(60%)表现为局部肠壁实质性肿块形成,1例(6%)表现为多发节段性肠壁增厚并肿块形成,1例(6%)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肿块并肠穿孔.12例ITB出现淋巴结肿大,均表现为环形强化.2例(13%)ITB的肠系膜血管出现“梳状征”.按其在MSCTE增强扫描上的强化模式,将该9例肿块型小肠结核分为3种类型:a.明显均匀强化型(n=5);b.“靶征”征象型(n=2);c.于酪样坏死型(n=2).[结论]ITB的影像学征象表现具有多样性.MSCTE能够清楚地显示肠粘膜轮廓、肠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ITB的诊断提供丰富的信息.

  • 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在肝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严福华;周康荣

    肝脏有双重血供,肝动脉供血占20%左右,门静脉供血占80%左右.而肝细胞癌(HCC)病灶90%以上由肝动脉供血,注射造影剂后有明显强化,病灶和肝实质之间有明显的密度或信号差异.门静脉期扫描时,肝实质强化达到峰值,而HCC病灶的密度或信号下降,两者之间也有明显差异,HCC的这种强化方式被称为"速升速降"型,这也是CT和MRI增强扫描诊断HCC的理论基础.增强动脉期扫描的价值更大,除显示病灶的血供特征外,还有助于发现其他特征,帮助定性.如动静脉瘘是HCC的特征性表现之一,血管造影可清晰地显示,动脉期扫描也可显示.动脉-门静脉瘘的表现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中央型表现为门静脉或大分支几乎与肝动脉同步强化,周围型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内见迂曲、增粗的静脉早显,有时可见正常肝实质内亚段或局灶状显著强化.动脉-肝静脉瘘则表现为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提前于动脉期强化.另一特征性表现是可以显示病灶的供血动脉,常较为细小、扭曲,位于病灶的周边或延伸至病灶中心.多排螺旋CT扫描速度更快,采用更小层厚扫描(0.5~3mm),可行肝动脉血管成像,能更直观、全面地显示肿瘤的供血血管、肝脏的寄生血管以及动静脉瘘的情况.CT动态增强扫描已成为HCC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但无论何种机型的CT,都以HCC病灶和肝脏的双重血供特点为理论基础,如果扫描技术选择不当,则不能很好地显示病灶的血供特点,给定性带来困难.另外,HCC的病理类型、分级分化程度以及肝脏背景的影响等,都会造成定性困难.极少数的少血供HCC,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则较难和硬化结节等少血供病灶鉴别.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