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近视眼儿童与成人角膜地形图的比较和相关分析

    作者:金玉梅;张玥;李莹;艾凤荣

    目的 比较儿童和成人近视眼患者的角膜地形图的形态特点,并分析角膜地形图参数与年龄和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 2008 年8月至2010 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儿童和成人近视眼患者各100例200眼,分别进行角膜地形图的测量及屈光度的检查.结果 成人组角膜地形图参数中平坦子午线角膜屈光力(K2)、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 (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值均显著高于儿童组(P<0.05),而陡峭子午线角膜屈光力(K1)、小角膜屈光力子午线(minK)与儿童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参数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女性K1、K2及minK均显著高于男性(P<0.05);而SRI、S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SRI、SAI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SRI:r=0.20,P<0.05;SAI:r=0.19,P<0.05),而儿童组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但SRI、SAI与两组的屈光度均无相关性(P>0.05).两组的角膜中央图形均以蝴蝶结形为主;角膜散光轴位大多表现为循规性散光.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屈光度的增加,角膜表面不规则、不对称指数等角膜形态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散光轴位趋向于垂直方向.

  • 水平肌斜视术后屈光状态的动态变化

    作者:崔淑婷;高霞;周斌

    目的 了解水平肌斜视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动态变化及不同术式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用散瞳验光和角膜地形图检查,对56例81眼水平肌斜视患者术前1 d、术后1、4、8周的屈光状态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各组的角膜曲率及散光值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组柱镜屈光度术后1周与术后4、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球、柱镜屈光度术后1周及4周与术后8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比较术后散光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水平肌斜视手术对屈光状态的改变主要是对角膜的影响,手术早期可导致角膜屈光度增加,散光加大.不同术式、不同年龄对屈光状态的影响不同,所需恢复时间也不同.

  • 瞬目征儿童的角膜前表面相关变化及人工泪液的影响

    作者:郑穗联;王若洁;陈如;徐栩;蔡剑秋

    目的 探讨瞬目征儿童的角膜前表面相关变化及人工泪液对瞬目征儿童角膜前表面的影响.方法 应用ZEISS 公司的Humphrey ALTAS Corneal Topography System角膜地形图仪检测排除眼部诱因特有异常瞬目的 抽动症儿童35例(70只眼)的形状系数(shape factor,SF)、角膜不规则值(corneal irregular measure,CIM)和Simk两个正交子午线曲率值;随访至瞬目征好转(17例34只眼人工泪液点眼,18例36只眼未行人工泪液点眼),记录SF、CIM、Simk两个正交子午线曲率值及治疗天数,全部数据作t检验.结果 瞬目征儿童的形状系数(SF)、角膜不规则值(CIM)和Simk两个正交子午线曲率值分别为0.413±0.204,1.409±0.995及Kh=43.542±1.254,Kv=42.581±1.045.瞬目征儿童的CIM值较正常人(0.03~0.68)明显升高.瞬目征好转患者CIM、SF、Kh、Kv均明显减小(P<0.05,差异有显著性).瞬目征好转用人工泪液患者CIM值较未用药患者减小(P<0.05,差异有显著性),SF、Kh、Kv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与未用药患者病程有显著差异,其中用药患者病程明显缩短(P<0.05).结论 瞬目征儿童的角膜存在一定的不规则性;角膜地形图检查可以进行判断,特别是CIM数值;人工泪液治疗可以改善异常瞬目体征和缩短异常瞬目体征好转的疗程.

  • 翼状胬肉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屈光状态及角膜表面规则性的研究

    作者:陶丽惠;杨卫华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角膜屈光状态及角膜表面规则性的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6月就诊于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并行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12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翼状胬肉的大小分为三组,I组患者翼状胬肉<1/3角膜(50例,50眼),Ⅱ组患者胬肉接触瞳孔缘(46例,46眼),Ⅲ组患者胬肉部分侵入或遮盖瞳孔区(30例,30眼).采用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平均角膜曲率(ACP)、角膜散光(CA)、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和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术前三组患者的ACP、CA、SRI和SAI进行比较,并比较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ACP、CA、SRI和SAI.结果 随着胬肉大小等级的增加,CA、SRI和SAI值逐渐增加,ACP值逐渐降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CA、SRI、SAI和ACP值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Ⅱ组、Ⅲ组CA、SRI、SAI值高于Ⅰ组,Ⅲ组高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Ⅲ组ACP值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ACP、CA、SRI、SAI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术后3个月及6个月CA、SRI、SAI值均明显低于术前,ACP值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6个月ACP、CA、SRI和SAI值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CP、CA、SRI和SAI值与翼状胬肉大小有关,CA、SRI和SAI随着翼状胬肉的增大而增大,而ACP则相应减小.翼状胬肉患者行手术治疗能够降低角膜的散光,改善角膜表面规则性.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及切口修复的观察

    作者:张红言;施玉英

    目的 动态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透明角膜缘内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角膜切口修复的影响,评估bFGF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行透明角膜缘内切口超声乳化摘除术后发生角膜水肿或角膜切口水肿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为A、B 2组,每组30例,A组为治疗组:除每日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剂3~4次外、间隔滴用bFGF滴眼剂每日4~6次;B组为对照组:每天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剂3~4次,以4周用药为1个疗程.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地形图、以及术后3天、1周、1个月外眼照相,比较2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水肿及角膜切口修复.结果 术后当角膜水肿为(++~+++)时,术后3天、1周A组角膜水肿较B组明显消退;术后1个月时,A组角膜水肿较B组轻;术后3个月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bFGF可促使角膜上皮快速修复对透明角膜缘内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角膜切口早期修复从而减少术后散光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意义.

  • 角膜地形图引导的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作者:钟白丽;柳川;张艳玲

    目的 观察及评价角膜地形图引导的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方法 对48例近视患者的95眼实施角膜地形图及ORK-CAM软件引导的LASIK手术.按术前屈光度分为低度、中度、高度三组,分别与术前自身眼高阶像差、佳矫正视力比较.结果 术后1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彗差在低度组降低9.8%,差异无显著性;中、高度组分别增长68.6%及136.5%,差异有显著性;球差在低、中、高三组分别增长21.1%, 119.4%及 126.5%,差异有显著性;均方根在低、中、高三组分别降低2.0%、61.8%及60.9%,在中、高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角膜适不规则指数在低、中、高三组分别增长4.8%及47.5%,66.9%,仅高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体彗差增长70.6%;球差增长115.1%;均方根下降59.8%;角膜适不规则指数增长45.2%.好于及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占总例数的66.3%,略差的占31.6%,差1行的占2.1%.结论 角膜地形图 + ORK-CAM软件引导的LASIK手术后均方根值总体下降,对提高视觉质量有益.

  • 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变化对比研究

    作者:韩嵩

    目的:探讨利用角膜地形图来研究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角膜表面屈光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6-10月在本院眼科就诊的40例(44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行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B组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手术前后分别行角膜地形图仪检查,记录主要参数,并比较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翼状胬肉切除术后,A、B两组各参数均明显低于术前,且A组各参数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能够解除翼状胬肉对角膜的机械牵拉及压迫作用,降低散光,提高视力,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可降低复发率,有利于角膜屈光状况的恢复。

  • 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对角膜前表面屈光性状的影响

    作者:李毓敏;许叶圣;沈丽萍;楼定华;沈晔;黄智敏

    目的探讨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后角膜前表面屈光性状改变的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30例(30眼)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接受巩膜环扎外加压术的患者在术前l d、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分别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检测术眼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度、散光轴向和不规则散光度,并分析不同手术因素对角膜前表面屈光性状的影响.结果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引起角膜前表面周边部术后1周屈光度显著减小(P<0.01);中央部散光度显著增加;散光轴向向加压块中点轴向偏移,术后1周中央部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不规则散光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手术中环扎带的长度和加压块的宽度与各屈光参数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后的角膜前表面屈光改变以短期为主.医生在手术操作中应尽量减小对角膜形状的改变,以保证术后的视觉恢复.

  • 不同仪器测量角膜曲率的准确性研究

    作者:柏全豪;苗雨晴;扈月平;张戈非

    目的:研究比较手动角膜曲率计、电脑自动验光仪、角膜地形图和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四种仪器测量角膜曲率的测量结果准确性。方法应用四种仪器分别测量拟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86例(124眼)的平均、大及小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度数及散光轴位,用SPSS15.0软件对测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这四种仪器测得的平均、大及小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度数无显著差异(P>0.05),角膜散光轴位测量结果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四种仪器测量角膜曲率的准确性较好。

  • 光学散焦所致弱视的角膜地形图预测视力分析

    作者:种泽龙

    目的 探讨光学散焦所致弱视患儿的角膜地形图预测视力(Potential Visual Acuity,PVA)及其与总体散光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随机抽取的光学散焦所致弱视患儿的角膜地形图和手工检影验光结果,其中包括A组屈光参差性弱视33例(33眼)和B组屈光不正性弱视18例(36眼).结果 两组角膜地形图PVA高值、PVA低值、总体散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426、0.952 和0.689,P>0.05).A组总体散光度与PVA高值、PVA低值之间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13和-0.566,P<0.01);B组总体散光度与 PVA高值、PVA低值之间均无直线相关性(r分别为-0.241和-0.081,P>0.05).结论 角膜地形图PV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估光学散焦所致弱视眼的视力预后和角膜参数,对弱视的诊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飞行员眼与近视眼矫正手术前后波阵面像差的比较

    作者:刘兵;茹海霞;马海燕;陈威;王华

    目的 分析飞行员眼与近视眼矫正手术前后波阵面像差数据,探讨近视矫正手术对视觉质量的影响,为飞行员的选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测31名飞行员62眼和30名近视患者60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IASIK)前及术后1年的裸眼视力、屈光状态、AstmMax角膜地形图测量的高阶像差、Q值(瞳孔中心4.5mm直径范围),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飞行员眼与近视患者手术前眼的总高阶像差、垂直彗差和Q值无显著差异(P>0.05),水平彗差和球差存在显著差异(P<0.05).近视患者LASIK术后总高阶像差(4.89±0.99)、垂直彗差(1.27±0.77)、球差(4.28±0.84)和Q值(0.80±0.58)均高于飞行员眼(2.00±1.05、0.76±0.85、0.90±0.49和-0.11±0.15),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裸眼视力显著提高,但增高的总高阶像差、垂直彗差和Q值限制了视觉质量的改善.

  • 近视眼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及角膜厚度的相关研究

    作者:于金玲;王雁;左彤;杨晓艳;侯杰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及角膜厚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应用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和超声角膜测厚仪对202例(400眼)近视患者进行检查,测量患者等效球镜度、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屈光力、前突极值及角膜厚度.各参数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角膜厚度与等效球镜度成负相关(P<0.01),与角膜后表面各参数之间有相关性(P<0.05),与角膜前表面各参数之间并无相关性(P>0.05);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之间成显著正相关(r=0.901,P<0.01),但前突极值之间并无相关性(p>0.05),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成负相关(P<0.01),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前表面高度值成负相关(P<0.01).结论:近视眼患者近视程度越大,角膜越薄;通过角膜厚度可以推测角膜后表面形态;角膜厚度或许会成为临床筛查早期圆锥角膜的指标之一.

  • 角膜屈光力与近视发生关系的研究

    作者:步绍翀;赵绍贞

    1近视概述近视眼是一种多发的眼部病理性改变,已成为影响人眼屈光状态的重要眼病.在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尤为常见.据统计我国有近4亿人患近视.文献报道近视在华裔医学生中发病率可达95%[1].新加坡大学生中近视发病率为70%[2].Wong等对新加坡华裔成年近视眼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具有较高学历、从事近距离工作且经济收入较高的成人,其眼轴较长、近视度数较高,近视度数与持续近距离工作时间关系密切[3].近视发病与早期接受教育相关[4].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疗效分析

    作者:刘太平;梁卫丰;高凤杰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在90年代末作为近视治疗的手术方法之一,以其操作简单,疗效确切,费用较低而广为应用,但随着近视治疗技术的进展,PRK手术因其术后反应较重、矫治度数有限、并发症较多而逐渐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所取代,特别是对于高度近视,LASIK手术逐渐成为手术治疗近视的主要方法.我院引进美国雷赛公司LaserScan-2000型激光系统开展LASIK治疗近视,2001年10月-2003年6月共行LASIK手术2 409例(4 818眼),现报告如下.

  • Astramax角膜综合检查站引导白内障手术术后屈光状态的临床研究

    作者:郑艳霞;杨卫国;魏宝丰;高亚玲;穆金卫

    目的 观察Astramax三维角膜综合检查站引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5.5mm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89例(10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眼及对照组49眼.观察组透明角膜切口位于角膜曲率大子午线方向,对照组透明角膜切口位于10点位方向,2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5.5mm非折叠人工晶体.于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对患者进行视力、裂隙灯、眼底、角膜地形图检查,观察患者屈光状态的变化.结果 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42眼(82%)和43眼(84%),对照组分别为31眼(63%)和33眼(6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度明显减小(P<0.01);对照组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明显减小(P<0.05).结论 Astramax三维角膜综合检查站引导白内障超声乳化5.5mm角膜透明切口手术可以减少手术性散光、矫正角膜散光、提高术后视觉效果.

  • 角膜地形图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效果的预测价值

    作者:邱岩;邸玉兰;李耀宇

    目的:探讨术前角膜地形图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或伴散光的87例(157只眼)进行术前角膜地形图检查,术前根据角膜地形图的类型将87例分为对称和不对称领结形组(68例,78.3%)、圆形和椭圆形组(14例,15.9%)及不规则形组(5例,5.7%),观察三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8个月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散光度变化及大屈光力与其轴位角膜曲率值(simK值). 结果:术后三组角膜地形图的裸眼视力、散光程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圆形和椭圆形组改善效果佳,对称和非对称领结形组稍差,不规则形组略有改善.三组间术后3个月与8个月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simK值均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术后3个月和8个月组间simK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角膜地形图的类型对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有预测价值.

  • 3D角膜地形图与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的比较研究

    作者:邱岩;邸玉兰;李耀宇

    目的 用SIRIUS 3D角膜地形图眼前节分析系统和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并比较其结果差异.方法 连续选择拟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者366例(732只眼),分别应用SIRIUS 3D角膜地形图和TOPCON-3000A超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比较两者测定值及其相关性.结果 A超所测角膜厚度平均(534.02±1.099) μm,SIRIUS3D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厚度平均(533.20±1.068) μ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8,P=0.000),两种测量方法所测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 =0.954,P=0.000).结论 SIRIUS 3D角膜测厚仪和A超角膜测厚仪各有其优势及劣势,应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准确评估角膜厚度,以保证手术安全性.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作者:刘太平;杨雪宏;梁卫丰

    ①目的探讨不同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后角膜散光情况及手术性散光的变化影响.2方法将403例(403只眼)白内障分为A、B两组.A组为硬核白内障(285例),取上方巩膜反眉状8mm隧道切口;B组为非硬核白内障(118例),取上方巩膜反眉状6mm隧道切口,均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植入光学部直径为6m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并使用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计随访术前、术后1~3天、6个月、1年角膜散光的变化.③结果发生手术性散光A组为(1.50±0.87)D,B组为(0.98±0.50)D;散光轴向变化A组为86.5.±54.7.,B组为75.0.±53.4.,术后两组角膜散光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④结论检查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角膜散光,可综合评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致角膜屈光状态变化.

  •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切口的改变对中度角膜散光的影响

    作者:郭立涛;张铁民;谭小波;苏畅;苏乐琪;苏锐锋;石晶;董微丽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角膜切口的改变对术前中度角膜散光影响.方法:患者47例(59眼),根据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角膜散光为1.0~2.0D,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选择不同手术切口.A组(30眼):手术切口为常规11:00位3.0mm透明角膜切口;B组(29眼):手术切口为角膜陡峭子午线上的透明角膜切口.术后查角膜地形图,观察术后1周,1月,3月患者的视力、角膜散光、手术源性散光及散光轴向的情况.结果:各组视力术后较术前均有大幅度提高;A组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散光较术前大幅度减小,且小于A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各时间点散光轴向构成比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位于陡峭子午线上的角膜切口可以矫正白内障术前存在的角膜中度散光.

  • 角膜地形图在白内障手术切口中的作用

    作者:杨菊珊;吕杰;刘鸿飞

    目的:观察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的效果.方法:以白内障术前检查,角膜曲率两垂直子午线K1和K2差值大于0.75D者,均作角膜地形图检查,然后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陡子午线作手术切口,观察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情况.结果:①视力:本组病例术后7d,裸眼视力0.1~0.4,7眼占12.07%;0.5~0.8 42眼占72.41%;0.8以上9眼占15.52% .②术后散光:3个月后作角膜地形图检查对比,58例58眼病人,术后散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术后视力好,散光度降低,病人满意度提高.

443 条记录 6/23 页 « 12345678...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