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倪福旭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00例,均接受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冠状动脉闭塞11例(11.0%);狭窄79例(79.0%),其中轻度狭窄28例(28.0%),中度狭窄22例(22.0%),重度狭窄29例(29.0%);冠状动脉通畅10例(10.0%).结论:64排螺旋造影检查冠状动脉定位准确,诊断正确率高,检查无创伤,患者容易接受,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依据.

  • 基于模糊聚类和改进C-V模型的冠状动脉图像分割方法

    作者:韩承航;程云章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模糊聚类和改进C-V模型的新型图像分割方法,以精准和快速地提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中的冠脉轮廓.方法 首先对原始冠脉CT造影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进行预分割,将获得的隶属矩阵和聚类信息耦合进改进的C-V模型中,完成对冠脉图像的分割;后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模型与其他两种传统模型对冠脉CT造影图像的分割结果.结果 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本文模型以较少的迭代次数完成了对冠脉轮廓的提取,对细小复杂的组织具有较强的分割能力,目标边缘光滑.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本文模型迭代200次耗时11.722 s、重叠率83.42%,迭代400次耗时16.493 s、重叠率85.13%.结论 结合模糊聚类的改进C-V模型能以较少迭代次数完成对冠脉轮廓的提取,具有分割速度快、抗噪能力强、目标边缘光滑等特点.该方法可以用于冠脉的分割,并为后续冠脉图像的三维重建研究提供参考.

  • 冠状动脉CT造影指标对老年中或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计划的影响

    作者:田树平;吴芳;李颖娜;吴坚;宋翔;甘露;杨立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造影(CCTA)指标对老年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计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连续入组的非心脏手术术前怀疑冠心病而行CCTA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特征资料,包括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MSS)、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支数(N)、节段累及积分(SIS)、节段狭窄积分(SSS);记录推迟或放弃手术的原因、分析CCTA结果对非心脏手术计划的影响.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冠状动脉MSS、N、SIS及SSS与非心脏手术计划改变之间的关系,计算优势比(OR),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本研究共398例患者,其中76例(19.1%)冠状动脉无异常表现;220例(55.3%)表现为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征象;102例(25.6%)显示重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征象;参考CCTA结果,340例(85.4%)患者如期进行了手术,26例(6.5%)患者干预后择期进行手术,32例(9.2%)放弃手术;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个体冠心病的MSS、N、SIS及SSS是老年非心脏手术计划改变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07,2.89,1.17及1.16(均P<0.05).个体冠心病的MSS、N、SIS及SSS的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613,0.615及0.624,0.648,SIS及SSS的佳截断点分别为3.50和3.50.结论:应用CCTA评价术前怀疑冠心病的老年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均会影响手术计划.

  • 基于无创冠状动脉CT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在冠心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旻;龚艳君

    冠心病目前是人们关注度高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影像学诊断冠心病常用的方法有两种:无创冠状动脉CT造影(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 CCTA )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ICA)。然而,这两种方法仅可以从解剖学角度评价冠状动脉是否狭窄及判断狭窄的程度,并不能从血流灌注情况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对心肌血供的影响。故单纯依靠狭窄程度判断是否引起心肌缺血并不十分可靠[1]。目前ICA在确定导致心肌缺血的罪犯血管及病变方面,尤其是对造影中的临界病变,判断尚存在困难。由于此种限制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可能会诱导医师去处理无临床意义的病变,或者没有对引起心肌缺血的病变进行处理,导致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2]。有研究表明,对导致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血运重建,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降低长期心脏事件发生的风险[3-5]。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 FFR)是指冠状动脉存在狭窄病变时,该区域大血流量与不存在狭窄病变时所能获得的大血流量之比。目前,基于ICA的FFR是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引起心肌缺血的金标准[6],但该操作需要经导管测量,是有创的诊断方法,重复性受到限制,且存在X线辐射、费用高等问题,因而临床普及尚存在困难。近年,基于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based on CT imaging ,FFRCT )评估方法正成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功能学意义、判断病变是否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新型无创技术。同时, FFRCT检查不需要改变原有CCTA的图像采集方案,不需要使用药物辅助,也不增加放射剂量[7],受到国内外心内科及影像科医师的广泛关注。

  • 冠状动脉CT造影结合颈动脉超声与血清学标志物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毅琴;陈波;朱常青;吴天琼;肖清华

    目的 运用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CTA)结合颈动脉超声、血清学标志物分析T2DM合并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为评估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提供诊断依据.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两家医院心内科和内分泌科住院诊断为CHD患者95例,根据有无T2DM病分为单纯CHD组(n=45)和T2DM合并CHD组(n=50),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颈动脉病变程度,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FFA的差异. 结果 CCTA显示,T2DM合并CHD组以双支和3支冠脉病变为主,与单纯C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vs24.5%,50.0%vs31.0%,P<0.05),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斑块更多出现在T2DM合并CHD组,冠脉双支和3支病变组颈动脉斑块数较单支病变组多(P<0.05).T2DM合并CHD组冠状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软斑块所占比例均高于单纯CHD组(P<0.05).T2DM合并CHD组hsC-RP、FFA均高于单纯CHD组(P<0.01).非钙化斑块组hsC-RP、FFA较钙化斑块组高(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分支增加,hsC-RP、FFA逐渐升高.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hsC-RP与FFA呈正相关(r=0.733,P<0.01),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均呈正相关(CHD组r=0.835,T2DM合并CHD组r=0.892;P<0.01). 结论 CCTA显示,T2DM合并CHD冠脉斑块以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为主,冠状动脉病变广泛,颈动脉超声提示外周血管斑块数越多,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病变越严重.临床上联合CCTA、颈动脉超声及hsGRP、FFA水平检测可提高T2DM合并CHD确诊率,降低假阳性,值得推广应用.

  • 64排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病变与髓过氧化物酶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春梅;吴建榕;叶道斌;邓笑伟;魏巍;郭月玲

    目的:探索64排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254例,根据冠脉CT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NC)组8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9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67例。所有患者均测定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入选者血浆MPO浓度,用Gensini积分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比较组间血浆MPO浓度水平差异及血浆MPO浓度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ACS组血浆MPO平均浓度高于SAP组,SAP组血浆MPO平均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浆MPO水平随着Gensini积分增加而升高(P<0.01),MPO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1)。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检查进行Gensini积分与血浆MPO水平密切相关,两者联合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

  • 冠状动脉CT造影评估冠状动脉钙化进展及临床意义

    作者:田天;王新江;曹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学基础,而冠状动脉钙化是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标志.检测和评估冠状动脉钙化不仅对预测心血管事件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了解疾病进展,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冠状动脉CT造影(CCTA)是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进行精确量化评估的无创检查手段,其对于定量冠状动脉钙化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对冠状动脉钙化CCTA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

  • 冠状动脉CT造影对2型糖尿病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

    作者:涂瑞芳;蒋玲慧;张期

    目的 观察和评估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方法 比较接受CCTA检查的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76例无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的范围是指存在斑块节段数的连续变量.结果 与无糖尿病患者比较,糖尿病患者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低(P<0.05),而2、3、4支血管病变发生率高(P<0.05);糖尿病患者的CP、NCP和MP发生率高和总斑块、CP、NCP和MP范围发生率亦高(P<0.05).另外,2型糖尿病患者有着高的冠状动脉单发狭窄(P<0.05)和显着高的多发狭窄(P<0.05).结论 与无糖尿病患者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有较高的多支血管病变、单发和多发狭窄发生率以及高的总斑块、CP、NCP和MP负荷.预示有更高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可能性.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无症状冠状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范长青;蒋金鑫;袁振;李斌;廖建宁

    目的 探讨无冠心病症状人群使用超声波评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状动脉CT造影(CTA)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50例健康检查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冠状动脉CTA筛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未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0例(无斑块组)和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0例(斑块组).同时采用高频超声波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颈动脉IMT.结果 ANOVAs分析显示年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x2检验显示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将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标记物带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呈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 无冠心病症状人群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CTA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相关.

  • 探讨冠状动脉CTA三维后处理的规范化显示及其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构建模式

    作者:罗春材;王强;黄自立;刘博;李雪萍;胡坚兴;杨铁;杜其聪;齐叶青;杨立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造影(CT angiography,CTA)(以下简称"冠脉CTA")三维后处理内容的规范化显示及其数字化教学演示平台的构建模式.方法:归纳总结医院日常冠脉CTA检查中三维后处理图像的常规显示位置,提炼"共性",探讨冠脉CTA数字化现场教学演示平台的构建模式.结果:"共性"+"个性"的冠脉CTA三维后处理规范化显示,使冠脉影像图像的显示更加美观、全面;其数字化现场教学演示平台的构建符合教学要求.结论:冠脉CTA三维后处理规范化演示及其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构建,使学员更加容易掌握冠脉三维后处理规范化显示的内容,获得更满意的冠脉CTA培训效果.

  • 心周脂肪容积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影响的研究

    作者:杨晓云;顾欣

    目的 本研究应用光子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扫描仪)测量患者心周脂肪容积(PAT),分析并探讨心周脂肪容积对冠状动脉CT造影(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2月至2016年8月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影像医学科遵医嘱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23例纳入本次实验研究.根据患者的体质指数,选择管电流100~400 mA,管电压100~120 kV.测量患者心周脂肪容积值,由低到高将病例分为6组,对各组图像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通过计算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来进行比较).分别采用Km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PAT组间图像的主观评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PAT含量与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心周脂肪容积对冠脉成像质量无明显影响.

  • 冠脉CT造影餐巾环征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作者:姚伟根;黄国来;严洋;孙东方;丁信法

    目的 探讨餐巾环征(NRS)和未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8-01-01-2013-05-31在我院行冠脉CT血管造影(CCTA)的患者499例.记录冠脉节段斑块特点包括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非阻塞性斑块和阻塞性斑块,低密度斑块,正性重塑斑块和餐巾环征斑块(PNRS).随访以电话随访为主,辅以门诊随访、住院随访等,终点事件为ACS,随访截止时间为2013-06-30.生存率估算应用Kaplan-Meier法,两条生存曲线之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PNRS与ACS之间的关系.结果 7 119个节段、749个斑块纳入分析.26个(3.5%)斑块为PNRS,分别有11个(42.3%)、16个(61.5%)PNRS为正性重塑斑块和低密度斑块,20个(76.9%)PNRS为正性重塑斑块或低密度斑块,7个(26.9%)PNRS既是正性重塑斑块又是低密度斑块.随访结束时16例发生ACS,其罪犯节段的阻塞性斑块、正性重塑斑块、低密度斑块、PNRS均高于非罪犯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证实,低密度斑块、正性重塑斑块和PNRS是预测罪犯节段即ACS事件的独立因素.NRS阳性组与阴性组无ACS生存曲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TA NRS与未来ACS事件密切相关,独立于正性重塑斑块和低密度斑块,NRS的检测有助于识别未来ACS事件的高危患者.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研究

    作者:杨小艳;杨勇;张旭;钟玉全;陈希奎;王康;唐贵超;林德智;郭传勇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否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高危人群.方法 连续纳入2011-01-01至2015-01-30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曾行冠状动脉CT造影并且3个月内曾行腹部CT的患者,记录基线资料、临床诊断,根据病史及影像学指标分为NAFLD组与非NAFLD组,根据2016美国冠状动脉CT专家共识分析冠状动脉,判断有无易损斑块,记录易损斑块的数量和狭窄评分.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有603例,其中NAFLD组124例,非NAFLD组479例,185(30.7%)例患者冠状动脉CT造影有易损斑块.NAFLD组易损斑块的比例高于非NAFLD组(46.0%比26.7%,P<0.001);NAFLD组有≥2个易损斑块的患者比例高于非NAFLD组(12.9%比5.4%,P=0.004);NAFLD组狭窄≥50%的易损斑块比例高于非NAFLD组(29.0%比13.6%,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FLD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95%CI)=2.12(1.37,3.26), P=0.001)〕.结论 NAFLD患者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高危人群.

  • 冠状动脉CT造影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王晶;祝铭;庄玲玲;张皓;朱颖

    目的:探讨研究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计7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对这些患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记录这两项检查所得结果及数据,以检查数据为基础对冠状动脉CT造影和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实验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70例病人均可顺利完成以上两种检查,按照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标准,冠状动脉CT造影的敏感度为92.2%,特异度为97.4%、阳性预测率为90.5%、阴性预测率98%.结论:相对于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无创且更具临床指导意义的检测技术,因此可以推荐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联合静息心肌透壁灌注指数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朱姬莹;徐秀芳;许化致;谢福荣;曹国全;王镇章;肖方毅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联合静息心肌透壁灌注指数(TPR)诊断冠心病(CHD)的临床价值.方法 162例临床疑诊CHD的患者,CCTA后2周内完成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利用CCTA的原始数据进行TPR分析,以CAG结果为参照,评价CCTA联合TPR对CHD的诊断价值.结果 CCTA、TPR单独或两者联合均可用于诊断CHD(x2=94.42、14.25、48.30,均P<0.0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9、0.589、0.701.CCTA单独诊断CHD的灵敏度为85.6%(95/111),特异度为94.1%(48/51),阳性预测值(PPV)为96.9%(95/98),阴性预测值(NPV)为75.0%(48/64).TPR单独诊断CHD的灵敏度为82.9%(92/111),特异度为45.1%(23/51),PPV为76.7%(92/120),NPV为54.8%(23/42).联合CCTA及TPR诊断CHD的灵敏度为99.1%(110/111),特异度为41.2%(21/51),PPV为78.6%(110/140),NPV为95.5%(21/22).结论 联合CCTA及TPR可用于诊断CHD并可明显提高CHD诊断灵敏度.

  • 屏气心率在优化冠状动脉CTA检查策略中的应用

    作者:薛辉

    目的 探讨如何根据患者的心率确定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扫描方式,以提高前瞻性心电门控的使用率和检查的成功率,从而降低CTA检查的辐射剂量.方法 对181例行CTA检查病人分别测量平静呼吸下的心率、屏气心率及扫描心率,并根据检查前是否服用倍他乐克将其分为服药组及未服药组.以心率65次/min为界值,初始心率或屏气心率与扫描心率同时>65次/min或≤65次/min定义为心率一致,反之定义为心率不一致.对两组病人的初始心率及屏气心率与扫描心率的一致性进行比较.结果 服药组中初始心率及屏气心率与扫描心率比较,Kappa值分别为0.57、0.79;未服药组的Kappa值分别为0.41、0.57.扫描心率≤65次/min的133例病人中,服药组44例,初始心率与扫描心率符合者29例,屏气心率与扫描心率符合者42例,P<0.001;未服药组89例,初始心率与扫描心率符合者61例,屏气心率与扫描心率符合者80例,P<0.001.扫描心率>65次/min的48例病人中,服药组28例,初始心率与扫描心率符合者28例,屏气心率与扫描心率符合者23例,P>0.05;20例未服药病人,初始心率与扫描心率符合者19例,屏气心率与扫描心率符合者14例,P>0.05.结论 屏气心率与扫描心率具有更高的一致性,根据屏气心率确定冠状动脉CTA的检查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的使用率和成功率,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 单扇区重建算法改善非预期自由呼吸640层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王振;丁忠祥;狄幸波;袁建华

    目的:探讨单扇区重建算法改善高心率患者非预期自由呼吸640层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3月1日~8月31日期间,行640层CT冠状动脉成像时发生非预期自由呼吸的31例心率大于65次/min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31例患者的CT原始数据均采用单扇区重建算法、多扇区重建算法进行CT容积数据重建。由两名心血管放射医师以优(1分)、良(2分)、差(3分)3个等级独立评价每个病例的15个冠状动脉节段和左、右肺血管的图像质量。比较两种重建算法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结果采用单扇区重建算法,图像质量可诊断(优+良)的冠脉节段占97.9%,相比较于多扇区重建算法69.5%的可诊断率,两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间肺血管的图像质量也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单扇区重建组的信噪比显著低于多扇区重建组(14.0±3.4比17.6±4.2,P<0.001)。两种重建方法的对比噪声比在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初段、中段和末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扇区重建技术可以改善非预期自由呼吸病例的640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 冠状动脉CT造影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CI治疗成败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燕;张松雨;刘江波;王琰淏;李钢;周晓铎;张晓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造影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冠脉介入治疗(PCI)成败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50例CTO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年龄的大小分为青中年组与老年组,其中≤60岁者共126例,纳入青中年组;>60岁者124例患者,纳入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血管特征、介入治疗情况、手术成功率、术前后超声心动图情况.结果 老年组三支病变及合并左主干病变支数多于青中年组(P<0.05).青中年组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病变多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靶血管迂曲和钙化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P<0.05).老年组患者桡动脉入路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桡动脉+股动脉入路率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5).指引导管直径、逆向导丝技术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青中年组患者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F高于术前(P<0.05).手术前老年组患者LVEDD显著高于术后(P<0.05),LVEF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LVEF高于青中年组(P<0.05).术后,青中年组LVEDD高于老年组(P<0.05),LVEDD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造影可提高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CI治疗成功率,明确病变部位,指导穿刺.

  •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分析(附5例报告)

    作者:张明杰;张丽;张靖;于明华

    目的:回顾分析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pulmonary artery,ALCAPA)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探讨其影像学征象及其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4月至2008年8月共5例经手术明确诊断的ALCAPA的临床及胸片、彩色超声心动图、CT等影像资料. 结果:5例心血管造影及1例冠脉CT造影均明确诊断ALCAPA,其中 3例左冠主干及其分支均起源于肺动脉,诊断完全型ALCAPA,2例仅左冠分支起源于肺动脉,诊断部分型ALCAPA;所有病例经手术证实.结论:心血管造影目前仍是诊断ALCAPA的金标准,且利用64排螺旋CT进行冠脉CT造影,具有检查时间短,无创伤性,分辨率高,可以后处理等优点.

  • 自由呼吸对提高冠状动脉CT图像强化效果及均一性的研究

    作者:曹乐;刘翔;李雅楠;张向辉;樊钢练;谢芳;郭建新

    目的 比较屏气与自由呼吸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对冠状动脉图像强化效果及均一性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7月期间,在我院256排Revolution CT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60例患者随机纳入本研究.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屏气组(30例,检查过程中嘱患者吸气后屏气);B组(30例,检查过程中嘱患者平静呼吸).两组患者扫描方案及对比剂注射方案均一致.比较两组图像的CT值、强化变化率、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主观得分(1~5分,1分差,不能诊断,5分优)及两组患者扫描前后心率变化差异.结果 自由呼吸组的CT值[(405.10±58.20)Hu]及强化均一性(14.37%)均优于屏气组[(337.60±72.70)Hu,2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冠脉节段平均得分分别为4.49±0.41、4.33±0.36,两组患者扫描前后的心率分别是(1.74±1.86)次/min、(1.30±1.25)次/min,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自由呼吸可提高图像的强化效果及强化均一性,且可得到与屏气条件下同样质量的图像.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