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顾福杭

    目的探讨经皮腔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000年2月-2004年2月应用经皮腔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20例(24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PTA即时成功率91.7%(22/24),成功的22条患肢踝/肱指数有2条无明显改善,其余20条由术前0.44±0.11恢复至0.78±0.14.经随访2-46个月,1条腘动脉在术后13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在术后8个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90.0%(18/20).结论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提高通畅率.多平面、多节段病变联合手术可简化手术,缩小创伤.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冯志刚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取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针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后期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60例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成功55例,手术中技术成功率91.7%,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8.33%,术后6、12、24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6.6%、85.2%、67.8%,且无截肢现象,保肢率为100%。2例术中动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经局部压迫后消失。结论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可以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病率。

  • 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顾福杭

    目的:探讨经皮腔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000年2月~2004年2月应用经皮腔球扩张血管成形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20例(24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PTA即时成功率91.7%(22/24),成功的22条患肢踝/肱指数有2条无明显改善,其余20条由术前0.44±0.11恢复至0.78±0.14.经随访2~46个月,1条腘动脉在术后13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在术后8个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90.0%(18/20).结论: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提高通畅率.多平面、多节段病变联合可简化手术,缩小创伤.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杂交手术治疗

    作者:姜桂喜;李强;管金平;苗进;薛智军;张娟子;胡文贤;王晋军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杂交(hybrid)手术治疗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05年至2008年来血管杂交手术治疗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资料.根据患者介入探查情况行杂交手术治疗治疗.结果 近期有效率95%.治疗后平均踝/肱比值(ABI)提高0.56,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者8例,占40%.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杂交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复杂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较单一的手术或腔内治疗,具有优势互补、减少创伤、安全的特点,能大程度的挽救肢体.

  •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PTA治疗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作者:宁力清

    总结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行PTA治疗出现并发症的护理经验.出现的并发症有:穿刺部位出血2例,腹腔内出血1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例,再灌注综合症1例,其中腹腔内出血患者因家属拒绝手术治疗而在术后13天因心跳骤停抢救无效死亡,余患者均经过积极处理终顺利康复出院.护士应熟悉PTA的相关并发症,密切观察病情,能根据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其先兆并积极处理.

  • 经皮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作者:祁波;石德强;徐后莹

    目的 分析在糖尿病足患者中应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对该病预后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在该院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的糖尿病足患者1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随机纳入对照组(n=92﹚和观察组(n=90﹚,对照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强化调脂、控制血糖、改善循环等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血管内成形术,术后按时口服药物,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5.6%(86/90﹚,两组患者皮肤低温改善率为86.7%(78/90﹚vs 73.9%(6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4,P=0.031﹚;皮肤青紫减轻率88.9%(80/90﹚vs 70.6%(6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42,P=0.002﹚;患者疼痛感缓解率92.2%(83/90﹚vs 78.3%(72/9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56,P=0.004﹚.结论 经皮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能够改善该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短期预后,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 老年女性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点及腔内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张文沛;杨涛;续慧民;郝斌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特点及腔内治疗的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0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4例,年龄60~89(68.3±13.4)岁;女性52例,年龄59~90(77.3±7.7)岁.全部患者接受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比较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一般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总结分析女性患者患病因素及腔内治疗效果评价.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全部患者进行腔内手术并随访,手术成功率99.1%(1例男性多节段病变未开通),随访率94.3%.与男性患者相比,老年女性的发病年龄更大,吸烟者少,合并高血压患者多,且股动脉以远病变患者比例更大,病变程度更重(均P<0.05).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4例(3.85%),其中2例心肌梗死均为女性.随访期内死亡3例(男性2例,女性1例),截肢5例(男性3例,女性2例),并发心脑血管事件11例(男性2例,女性9例),支架内再狭窄17例(男性13例,女性4例).比较两性患者的随访数据,结果显示,腔内治疗后老年女性患者再栓塞率低于男性(χ2=5.085,P=0.024),但并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χ2=5.271,P=0.022).结论 老年女性下肢动脉硬化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更大,且多合并高血压病,但吸烟者明显少于男性,病变程度更重.腔内治疗后老年女性患者再栓塞率低于男性,但并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作者:张志文;陈学明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累及髂股动脉、股腘动脉和膝下动脉,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腔内治疗,由于三段动脉解剖的差异,其腔内治疗原则和效果是不同的.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腔内治疗的通畅率不低于外科手术,已成为首选方式;股腘动脉硬化闭塞因其发病率高,腔内治疗的通畅率不能令人满意,已成为研究热点;膝下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仍处在探索之中,目前以小球囊扩张为主.

  • 动脉溶栓导管置管后的护理

    作者:李美兰;杨葵花;邢春燕

    目的 探讨留置动脉溶栓导管给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置管后的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8月期间采用动脉溶栓导管给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溶栓导管置管后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 15例患者完成全程治疗,行动脉造影示血栓溶解后拔管.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导管脱出,改用静脉给药治疗.结论 通过防止导管移位,保持导管通畅,严格无菌操作及防止导管脱出等护理可以延长动脉溶栓导管留置的时间,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效果.

  •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病变

    作者:李天润;李选;董国祥;栾景源;翟国钧;张龙;庄金满;冯琦琛;韩金涛

    目的 探讨介入联合手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病变的近期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 2010年6月介入联合手术治疗11例(13条)长段髂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双侧髂动脉合并腹主动脉下段闭塞2例(4条),髂动脉合并股总动脉闭塞6例,髂动脉合并多发股浅或腘动脉闭塞3例.对11例(13条)长段髂动脉闭塞病变行Fogarty球囊取栓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支架植入,并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 结果 13条髂股动脉均开通成功,下肢缺血症状出现或加重2个月内的7条患肢术中取出较多血栓.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血肿、肺炎、死亡,术后1周踝肱比(ABI)由术前的0.07土0.13提高至0.56土0.19,差异有显著性(t=8.517,P=0.000).随访12 ~28个月,平均18个月,13条患肢均保存良好,髂动脉一期通畅. 结论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病变的近期效果良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介入联合手术治疗在患肢缺血症状突然出现或加重2个月内的髂动脉长段闭塞病变,以及髂动脉闭塞合并股总动脉闭塞病变的患者具有较大优势.

  • 腔内介入治疗腘动脉硬化病变的随访结果

    作者:李天润;李选;董国祥;栾景源;王昌明;张龙;庄金满;冯琦琛;韩金涛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腘动脉硬化病变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 2013年2月91例(96条肢体)腘动脉硬化病变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P1段44条,P2段7条,P1 ~ P2段35条,P1 ~ P3段10条.狭窄性病变(狭窄率>50%)42条,闭塞性病变54条.单纯球囊扩张成形35条,球囊扩张支架置入61条.闭塞性病变均采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 结果 介入治疗腘动脉成功率100%,出院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由术前0.45±0.15升高至0.89±0.17(t=-8.522,P=0.001).84例(87条肢体)随访12 ~74个月,(39.0±10.3)月,随访率92.3% (84/91).术后12个月腘动脉一期通畅率70.1% (61/87),二期通畅率89.7%(78/87).腘动脉硬化狭窄性病变中,单纯球囊扩张成形32条肢体的12个月一期通畅率90.6% (29/32),二期通畅率96.9%(31/32);球囊扩张支架置入6条肢体的12个月一期通畅率50.0% (3/6),二期通畅率83.3%(5/6);球囊扩张成形术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Fisher精确检验,P=0.039). 结论 介入治疗腘动脉硬化病变效果良好,腘动脉硬化狭窄性病变球囊扩张成形术近期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杂交手术治疗研究

    作者:崔卫东;郭魁元;崔晓兵;管郑生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杂交(hybrid)手术治疗的适应症选择、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8年来血管杂交手术治疗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资料.根据患者介入探查情况行杂交手术治疗.结果 近期有效率95%.治疗后平均踝/肱比值(ABI)提高0.56,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着8条,占40%.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杂交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复杂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较单一的手术或腔内治疗,具有优势互补、减少创伤、安全的特点,能大程度的挽救肢体.

  • 血管镜原位下肢动脉旁路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杜心平

    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常见疾病,由于动脉血管周围粥样物质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目前ASO已成为中老年人主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1].既往外科治疗主要采用大隐静脉逆转式旁路术,该方法在解剖和游离大隐静脉过程中易致其缺血性损伤,造成术后通畅率降低.我院应用纤维血管内窥镜行原位下肢动脉旁路术,不游离全部静脉,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肢体远期通畅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 动脉硬化闭塞症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作者:沈亮;阙华发

    动脉硬化闭塞(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周围血管疾病.本病目前呈现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

  • 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健鹏;李俊海;张秀军;黄梅

    股腘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导致患肢慢性严重缺血,对患者造成极大痛苦。近年来,微创介入手术逐渐成为治疗的主流。随着一些先进的腔内治疗工具及耗材的推广应用,以及中医药的应用,治疗成功率、近中期通畅率不断提高,提升了医生的工作效率、缩短了手术时间、进一步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疗效较为满意。现对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治疗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 不同体位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患肢氧分压、疼痛和舒适度的影响

    作者:付利红;付莉

    目的:探讨平卧位、坐位、下肢下垂和下肢抬高4种体位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患肢氧分压、疼痛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比较患者在不同体位时患肢的氧分压、疼痛及舒适度评分.结果:下肢抬高体位的氧分压低.与平卧位和下肢抬高体位相比,下肢下垂和坐位体位的氧分压均明显较高,而疼痛评分均明显较低;在4种体位中,下肢下垂体位的舒适度评分低,即下肢下垂体位的舒适度高;患肢氧分压与疼痛评分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4种体位中,下肢下垂体位可更有效改善患肢的微循环,从而明显提高氧分压、增加舒适度及减轻疼痛.

  •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8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琦;马强;孟燕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8例(60条肢体),观察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48例患者60条肢体中共成功46例52条,成功率86.7%,死亡2例.46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显效25例(54.3%),稳定15例(32.6%),进展6例(13.1%).术后踝肱指数为0.68~1.22(0.37±0.17),显著高于手术前的0.11~0.98(0.37±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下肢缺血症状.

  • 动脉硬化闭塞病人护理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作者:张琳娜;高畅;贺宇宏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慢性缺血,药物治疗常不理想,预后较差,手术是以挽救生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我科于2004年10月-2005年12月对住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进行调查,以了解这一人群的健康需求,寻找适宜的健康教育,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 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分析

    作者:白云清;亓明

    目的:探讨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2年7月应用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35例伴重症下肢缺血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下肢静息痛和/或溃疡、坏死,术前血管造影显示下肢动脉节段性闭塞为TASC C或D级病变。下肢血流重建采用以自体大隐静脉为移植物的动脉旁路手术。结果35例中34例(97.1%)术后患肢静息痛消失,皮肤温度、颜色明显改善,踝肱指数均值由术前0.11±0.13升为术后0.91±0.23,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随访30例,随访时间1~5年(平均3.5年),术后1、3、5年移植血管的一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91%、80%、75%,二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95%、83%、77%。结论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动脉硬化性重症下肢缺血,挽救患者肢体的有效方法。

  • 在社区延续护理指导下对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效果观察

    作者:李小红

    目的:探讨分析在社区延续护理指导下对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社区延续护理,为实验组患者在实施常规社区延续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脂、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值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实施护理干预后的第2周和第4周,对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行为表现进行对比,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护理干预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值(GLU)、胆固醇水平(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HDL-C)及甘油三脂水平(TG)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社区延续护理指导下对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