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法治疗陈旧性前臂双骨折的临床应用

    作者:喻海泉;肖文凯

    前臂双骨折在日常生活中较多见,占前臂骨折的一半以上,多见于青少年,中年人较少.多因间接暴力损伤,直接暴力、旋转力损伤少见.骨折后因诊断失误或延误诊断,或治疗不当造成陈旧性骨折.治疗此种骨折难度大,多主张手术切开折骨冉整复内固定治疗.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闭合手法折骨,再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前臂 骨折 正骨手法
  • 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背靠背骨折

    作者:赵明宇;白玉;杨萌

    儿童尺桡骨远端骨折当远折端与近折端骨茬相对,形成"背靠背"畸形,单纯牵引手法复化常常导致失败,给复位带来一定的困难,复位后骨折端不稳定,容易错位.一些医院直接采用手术治疗.2005年8月至2008年1月我科采用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背靠背"骨折39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 手法复位树脂绷带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68例

    作者:陈西民;逄成;于会林;庄建;王宝山;仲崇昆

    桡骨远端骨折是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以内的骨折,其发生率约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7%[1].2001-2004年应用手法复位树脂绷带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68例,随访6~22个月,平均15个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手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作者:郝学茂;张志伟;王钲

    目的:探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并对该方法治疗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19~65岁,平均46岁.采用随机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19~60岁,平均44岁,采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22~65岁,平均48岁,采用单纯牵引治疗.对两组病例的头痛程度、压痛程度、治疗效果进行观测对比,并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机制进行讨论分析.结果:实验组在头痛程度、压痛程度、治疗效果各项观测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按照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指导原则的疗效判定标准评定.实验组:临床痊愈22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临床痊愈13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8.6%.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源性偏头痛疗效显著,治疗机制科学,方法简捷,易于推广.

  • 三步正骨手法整复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肖四旺;吴官保;谢义松;陈卓夫;孙广生

    目的比较观察三步正骨手法整复及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分实验组105例和对照组105例,实验组接受拔伸旋转、夹挤分骨和折顶回旋三步正骨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对照组接受手术开放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骨折解剖对位及近解剖对位情况,对照组优于实验组;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三步正骨手法整复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有利于伤肢功能恢复并能减少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发生.

  • 弹性微动自动加压夹板的临床研究

    作者:明立功;张全金;冯光

    目的研究一种弹性微动自动加压夹板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闭合穿针或手法整复结合自制弹性微动加压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48例.结果经8~3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优40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达97.9%.结论该弹力加压夹板可有效地防止骨折端分离,早期活动的同时增加骨折端纵向刺激,从而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 颈背根节卡压与顽固性肘外侧疼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希;袁君君;白瑞珍

    目的研究颈神经背根节卡压所致顽固性肘外侧疼痛的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采用YabuKi对颈神经背根节的研究方法,同时对7具成人防腐标本颈背根节的位置和毗邻关系进行了观察.结合临床对35例顽固性肘外侧疼痛,因神经在颈部或同时存在肘部的卡压,所表现的不同体征,分为单卡型和双卡型.分别采取背根内侧支阻滞配合手法以及肘部痛点封闭治疗.结果单卡型组平均治疗3次,双卡型组平均治疗5次.平均随访9个月,术后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7.5%和79.0%,总优良率为83.8%.结论颈神经背根节卡压可能是顽固性肘外侧疼痛又一重要发病因素.神经阻滞配合手法治疗,对该类型顽固性肘外侧疼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手法治疗颈胸椎后关节紊乱引起心肌缺血症状的疗效分析

    作者:朱才兴;刘立明;成忠实;孙碧莲

    目的探讨颈胸椎后关节紊乱对心肌缺血症状的发病机理及其治法.方法选择颈胸椎后关节紊乱引起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均有ST-T改变、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28例,分别采用推顶法和按压法,观察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28例中治愈17例,显效8例,好转3例.结论颈胸椎后关节紊乱引起的心肌缺血症状,常被误诊为冠心病.手法治疗有效、安全、便捷.

  • 手法复位背夹板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

    作者:李念虎;张君;黎立;高玉山

    目的回顾手法复位背夹板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过伸复位背夹板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113例.X线片显示椎体压缩小于1/5者31椎,1/5~1/3者37椎,1/3~2/3者49椎,伴Ⅰ度滑脱者15例.结果随访1~15年,根据骨折疗效标准草案之评定标准,良94例,尚可12例,差7例.结论稳定型新鲜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应早期整复固定,背夹板取材容易,操作简便,易于重复,远期疗效好.

  • 手法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作者:赵继荣

    目的观察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3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50例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机械床牵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影像学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腰背部疼痛不适、下肢疼痛麻木、下肢功能、脊柱活动度与椎旁触压放射痛及直腿抬高和加强试验均有显著改善(P<0.01);手法改善疼痛、麻木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X线示椎间隙变化明显(P<0.01和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CT示突出物位移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0例无效患者突出物与椎管面积比值超过40%.结论手法、牵引法均为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改善疼痛麻木症状手法优于牵引法;突出物面积超过椎管面积40%时,不宜保守治疗.

  • 三步法复位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

    作者:周英杰;史相钦;李立新;赵庆安;郭艳幸

    目的提高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的复位成功率,缩短复位所需时间.方法对36例此类损伤的患者采用颅环牵引下手法复位的疗效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结果成功35例,失败1例,复位成功率97.22%.牵引开始至椎体复位时间短30分钟,长约4小时.结论显示该方法具有复位成功率高、用时短等优点,可有效地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害,无明显的神经并发症,该方法值得提倡.

    关键词: 脱位 正骨手法 颈椎
  • 节段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周红羽;张连仁;李勇

    目的 通过改变脊柱弯曲、旋转角度进行节段定位,研究节段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提高对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方法 采用节段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11例,用手法把脊柱控制到一定的屈曲及旋转角度,施以斜扳法,让屈曲、旋转应力集中于病变节段的椎间盘,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 911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08例,显效330例,好转361例,无效12例,显效率59%。结论 采用相对准确的节段定位,施以斜扳手法,可较好地缓解神经根受压和调整后关节紊乱,改善或解除临床症状。

  • 手术与保守方法治疗髌骨骨折疗效比较

    作者:徐飞;朱亚平

    目的探讨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和手法治疗的优缺点.方法根据患者的X线片和术中所见,将手术组和保守组各13例分为横断粉碎型和星状崩裂型两大类,分别采用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加CPM机膝关节功能锻炼,和手法复位自制髌圈加石膏托外固定加中药熏洗,二组均随访半年以上.结果对两大类型髌骨骨折的治疗总治愈率,手术治疗76.9%显著优于保守治疗53.8%(P<0.05),但总有效率,手术治疗为92.3%,保守治疗为100%,两法相比又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对横断粉碎型骨折的治愈率,西医组为100%,中医组为50%;对星状崩裂型,手术组为40%,保守组为57.1%.结论对横断粉碎型髌骨骨折,特别是断端分离超过2 cm者,应采用手术治疗;而对星状崩裂型,特别是全髌粉碎型,可考虑用手法治疗.

  • 解读腰椎间盘突出症腰体形变化规律的研究

    作者:冯伟;郭伟;邓晶晶;孙鹏;肖梅

    目的解读冯天有教授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型四步规律性变化.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型旋盆翘臀患者23例,摄体形像、X线片.并用Photoshop6.0图像处理软件处理.结果本组患者X线片侧位腰曲变直,甚至反向.以站立前后位X线片上测量水平线与代偿椎体(L3或L4)上缘夹角,代表腰段脊柱旋转侧弯角度.本组病例此角度为(11.57±2.74)°.骨盆旋转倾斜有两种代偿方式.穿矫形鞋后站立前后位X线片可见骨盆发生旋转,腰段脊柱向一侧倾斜角度显著减小,变化值为(10.69±3.02)°(t=2.96,P<0.05),差异有显著性.电脑合成图像可见位移椎体L4或/和L5体表投影位于腰曲变平反向阶段.腰椎凸侧条状肌痉挛范围与腰椎旋转侧弯范围一致.随访3~24个月,优22例,良1例,差0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Ⅲ型旋盆翘臀是躯干(脊柱)、骨盆、下肢联动结构对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代偿及身体生物力学平衡的结果,穿矫形鞋是治疗中的重要措施.

  • 蒙医传统整骨术中的整体观思想与生物力学原理

    作者:照那木拉

    蒙古民族长期以来是一个马背民族,在他们游牧、狩猎和战争交替构成的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形成并传继下来的蒙医传统整骨术,之所以有神奇疗效是由于它所施用的"喷酒捋抚-手法整复-小夹板(沙袋)外固定-功能锻炼"四步疗法蕴含着许多符合人的生命运动法则的整体观思想.

  • 中医正骨手法中的力学机制

    作者:潘良春;周太安;周奉皋;唐小波

    中医正骨手法作为一种以力的实施为主的治疗手段,其本质应该与物理学中力的相互作用有关,所以可以试行用经典力学原理进行研究.

  • 颈椎关节突退变临床特征与康复治疗对策

    作者:刘新宁;韩明建;王天果;王玉昆;王志华;邹积威

    目的:探讨颈椎关节突退变的发病机制以及康复治疗对策.方法:抽查颈椎病200例有颈椎斜位X线片的资料,有轻重不同的关节突退变90例,年龄在31~76岁,以中老年居多,占80%,男女无明显差异.结果:发现颈椎关节突退变有3种原因.[1]关节突生理性退行性病变;[2]急慢性外伤,尤其挥鞭性损伤;[3]医源性损伤.当椎间关节不稳定时,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症状,临床表现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乃至二者混合型颈椎病的症状.结论:X线斜位片可见上关节突刺入椎间孔,致该椎间孔缩小,其缩小程度与仰头伸颈成正比.科学的辨证治疗是关键,屈颈位扩孔手法整复有明显的针对性,起到了标本兼治之功,特殊病例应摄过伸、过屈位X线片.

  • 肩关节脱位闭合复位的体位探讨

    作者:吴荣博;WU Rong-bo

    肩关节脱位是全身大关节脱位中常见的部位,根据肩关节脱位后不定的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上脱位和下脱位.其中前脱位是常见的类型,它又可分为喙突下型、盂下型、锁骨下型和胸内脱位型.临床中常用的复位方法是仰卧位闭合复位,但有时结果并不满意.

  •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冯伟;冯天有;王飞;毕永民;王书勤

    目的:观察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男27例,女14例;年龄24~57岁,平均38.3岁.按患者主观症状、患侧直腿抬高试验(SLR)、脊柱运动、腰型进行临床评分,比较手法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观察反映突出髓核大小的MRI椎间盘突出大层面矢状径指数(SI),比较手法治疗前后S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法治疗后患者主观症状、SLR、眷柱运动、腰型积分明显增加(P<0.05),治疗前后临床综合评分分别为8.4500±24385、18.9000±1.8229,治疗后积分显著提高(P<0.05).手法治疗前后SI值分别为0.5651±0.1387、0.5292±0.1499,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改变(P>0.05).41例均获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单(多)个椎体位移.实施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恢复患椎的解剖或代偿位置,临床表现可以随之锐减或消失.其机制并非髓核组织的缩小,可能是纠正椎体位移后减轻鞘膜囊(神经根)的形变和张力,恢复了脊柱的稳定性.

  • 蒙医传统整骨术的整骨疗法系统模型及其数理表述方法

    作者:照那木拉

    蒙医传统整骨术是源于自然,源于民间的自然、绿色、无创伤疗法.多少年来,它以"神奇手法"在中国北疆广为传播,沿用至今.本文基于现代骨伤生物力学原理及方法探究其"能动复位-功能愈合"整骨理念的"应激适应-功能适应"生物力学机制,进而提出它的疗法系统模型及其数理表述方法.

719 条记录 10/36 页 « 12...78910111213...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