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细胞F-肌动蛋白荧光检测法的建立

    作者:黄海燕;黄爱君;付英斌;黄薇;余新天;刘建军

    目的 通过检测大田软海绵酸(0A)对HL-7702肝细胞的F-肌动蛋白的解聚作用,建立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荧光检测法.方法 使用鬼比环肽标记F-肌动蛋白,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荧光强度,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分析样品中毒素的含量.比较荧光检测法和ELISA法对贝类样品的检测结果,分析所建荧光检测法的可靠性.结果 OA能明显破坏细胞F-肌动蛋白的聚合.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破坏程度也随之增加.在2.5 ~40 nmol/L范围内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R2 =0.9931),检测限值可达到2.01μg/100g贝肉;进行样本检测时,加标回收率为92.76%~96.49%,并与ELISA法检测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R2 =0.830).结论 与现有的检测法相比,F-肌动蛋白荧光检测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较低的检出限,可用于有毒贝类的筛查与检测.

  • 腹泻性贝类毒素细胞F-肌动蛋白荧光检测法条件优化

    作者:刘威;孟繁霞;黄海燕;孙烨;刘建军

    目的 优化腹泻性贝类毒素(DSP)样品提取方法,建立更加可靠的DSP细胞F-肌动蛋白荧光检测法.方法 使用鬼比环肽标记F-肌动蛋白,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荧光强度,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分析样品中毒素的含量.检测34份贝类样品加碱水解处理前后DSP含量,比较两种提取方式下结果的差异,并同步使用ELISA法进行比对,分析所建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优化后的贝类样品检测法实验平均变异系数6.46%,平均加标回收率92.75%.优化后的贝类样品提取法大田软海绵酸(OA)含量高于原方法和ELISA法,所检测到的OA浓度与原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227,P=0.000).结论 使用加碱水解提取DSP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回收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DSP细胞F-肌动蛋白荧光检测法的检出率.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双壳贝类中9种腹泻性贝类毒素

    作者:卢嘉丽;郑仁锦;管秋美;黄宏南;林守二;杨艳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测定双壳贝类样品中9种腹泻性贝类毒素(DSP).方法 样品经100%甲醇提取过滤后,经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 μm)色谱柱分离,乙腈-0.01%氨水为流动相,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30℃,采用电喷雾电离和正负离子分段扫描,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测定游离态的毒素(原多甲藻酸1、原多甲藻酸2、原多甲藻酸3、大环内酯类扇贝毒素2、软海绵酸、鳍藻毒素1、鳍藻毒素2、虾夷扇贝毒素和类虾夷扇贝毒素).当软海绵酸、鳍藻毒素1或鳍藻毒素2任一种或多种毒素呈阳性时,须采用碱水解将酯化的软海绵酸、鳍藻毒素1和鳍藻毒素2转化为游离态形式后,用UPLC-MS/MS测定其水解态毒素含量,外标法定量.结果 9种DSP在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5.9% ~95.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6%~4.18%,检出限(LOD)为4.4~9.9 μg/kg,定量限(LOQ)为14.7~33.0μg/kg.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DSP的日常检测.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织纹螺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琳琳;郑仁锦;李志军;黄宏南;康孟丹;管秋美

    目的 建立织纹螺组织中3种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toxins,DSTs):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鳍藻毒素-1(dinophysistoxin-1,DTX-1);鳍藻毒素-2(dinophysistoxin-2,DTX-2)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方法 样本经甲醇:水(4:1,V/V)溶液提取,经正己烷脱脂和C18固相萃取柱净化,经ACQUITY UPLC BEH C18(1.7 μm,2.1 mm×100 mm)色谱柱分离,乙腈-甲酸溶液(10 mmoL/L)为流动相,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30℃,负离子扫描,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 OA、DTX-1、DTX-2在(0.01~0.2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0.3%~93.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13%~4.23%.其定量限(LOQ)为6.93 μg/kg、3.3 μg/kg、4.95 μg/kg.结论 利用此方法发现福建织纹螺中含有腹泻性贝类毒素,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适用于实际样本的分析检测.

  • 深圳市市售贝类的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分析

    作者:潘柳波;黄薇;王舟;黄海燕;罗贤如;袁建辉

    目的 了解深圳市市售双壳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污染状况.方法 于2013-2014年在深圳市农贸市场采集贝类,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对腹泻性贝类毒素含量进行分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制订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对贝类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186份样本均有感染腹泻性贝类毒素情况,高值为52.19 ig/100 g肉,低值为2.91 μg/100 g肉.腹泻性贝类毒素存在一定的季节分布特征,气温较高的5、7、8月含量高于气温较低的3、11月.结论 深圳市市售贝类存在一定程度的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应加强对贝类的监测和毒素危害的宣传,确保食用安全.

  • 福建省市售水产品中河豚毒素及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

    作者:郑仁锦;李榕珊;黄宏南;杨艳;李鑫;华永有

    目的 调查福建省市售水产品中腹泻性贝类毒素(DSP)、河豚毒素(TTX)的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样品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河豚毒素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螺类的检出率高;2014年螺类、双壳贝类、鱼干类、海蟹类4种水产品中的毒素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32,P<0.05),检出率高低依次为螺类>海蟹类>双壳贝类>鱼干类.2014年TTX的检出率较高与2013年TTX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81,P<0.05).结论 福建省市售的水产品中以TTX污染为主,织纹螺和圆尾鲎检出率高,毒素含量高.监管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

  • 一起进食紫贻贝引起腹泻性贝类毒素中毒的爆发调查

    作者:林时辉;涂文校;欧剑鸣

    目的:对福建省福鼎市2011年一起进食紫贻贝引起腹泻性贝类毒素中毒的爆发疫情进行调查处置分析,为今后预防和监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剂量效应关系和实验室分析。结果患者症状与紫贻贝引起腹泻性贝类毒素中毒症状相似,综合本次中毒病例的临床表现特征、病例对照研究、剂量效应关系、实验室检测结果和干预措施有效性判断,本次中毒事件为进食紫贻贝导致的腹泻性贝类毒素中毒。结论政府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海洋赤潮监测及对相关贝类进行毒素检测,及时发布信息和贝类食用安全预警,杜绝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 宁波市市售海水产品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徐奋奋;吴蓓莉;黄亚琴;王滢滢;蔡颖

    目的 了解宁波市市售海水产品中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为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宁波市部分菜市场、超市和养殖基地销售的部分海水产品,主要是居民常食用的贝壳类海水产品,共计122份.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结果 122份海水产品中有3份样本超出检出限(1μg/100 g),高值9.59 μg/100 g,均未超过中毒低量16 μg/100 g.结论 宁波市市售海水产品中携带有腹泻性贝类毒素,但含量较低,存在安全隐患,平时应加强监测,避免因腹泻性贝类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 从暴发腹泻的贻贝中同时检出腹泻性贝类毒素和扇贝毒素

    作者:张秀尧;蔡欣欣

    目的:2011年5月25日-5月27日,我市苍南县暴发了57例因食用贻贝引起的腹泻性贝类毒素(DSP)中毒事件,采集了19份样品进行检测.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对贻贝中5种脂溶性贝类毒素进行检测,根据欧盟贝类毒素的限量值进行评价.结果:15份样品检出大田软海绵酸(OA)、鳍藻毒素-1(DTX-1)和7-epi-pectenotoxin-2 seco acid(7-epi-PTX-2sa),16份检出pectenotoxin-2seco acid(PTX-2sa),7份检出pectenotoxin-2(PTX-2).其中4份样品中游离OA和DTX-1含量超出欧盟限量值3倍多,它们的总OA约超出9倍.其余均低于欧盟限量值.首次在我国贝类中检出了PTX-2sa和7-epi-PTX-2sa.结论:鉴于部分贻贝样品DSP超标,今后应加强贝类上市前的监测工作.

  • 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免疫荧光层析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作者:李军涛;候水平;姬泽薇;陈守义

    目的 建立腹泻性贝类毒素免疫荧光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并应用于海水贝类样本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 配制系列浓度(1~0.007 8 ulg/ml)的腹泻性贝类毒素的贝类性腺提取物作为标准品,应用自行研制的免疫荧光层析试纸条进行重复检测,以确定其检测下限;108份食品监测样本进行免疫荧光试纸条检测,同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作比较;对同样来自贝类的其它毒素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 本免疫荧光层析试纸条方法的检测下限小于0.125 μg/ml;108份样本有8份检出,含有腹泻性贝类毒素,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相关性大于0.95;对于其他的贝类毒素具有高度特异性.结论 免疫荧光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检测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是可行的.

  • 国内外腹泻性贝类毒素管理控制措施的比对分析

    作者:赵晓芳;计融

    目的了解各国腹泻性贝类毒素管理控制现状以及我国腹泻性贝类毒素监督管理方面的不足,提出完善我国法规管理体系的合理化建议.方法分析对比相关组织和某些国家的法规文件以及有关的科学文献.结果当前在腹泻性贝类毒素管控方面,主要的措施是制订贝类水产品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限量标准,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并且有些国家和组织制订的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结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贸易利益会影响其对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管理控制,对于我国,一方面要加强对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管理控制,保护人民健康,另一方面要适应当前国际形势,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障我国的贸易利益.

  • 腹泻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

    作者:赵晓芳;计融

    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s,DSP)是海洋中藻类或微生物产生的一类脂溶性次生代谢产物,被贝类滤食后在其体内性质非常稳定,一般的烹调加热不能使其破坏,人类误食会产生以腹泻为主要特征的中毒效应,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一般采取对症处理.现就DSP化学结构、来源、毒性、检测方法、国内外管理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 2011-2014年深圳市贝类产品生物毒素污染状况调查

    作者:孙烨;刘威;郑剑;吕媛;黄海燕;潘柳波;王舟;黄薇;刘建军

    目的:了解2011-2014年深圳市贝类产品的生物毒素污染状况.方法:采集2011-2014年深圳市6个区386份23种贝类样品.依据相关标准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了样品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遗忘性贝类毒素(ASP)水平.结果:386份样品的毒素超标率为20.21%(78/386),其中PSP超标率3.11%(12/386),DSP超标率18.13%(70/386),未检出NSP和ASP超标样.23种贝类中,有16种DSP超标,3种PSP超标.DSP超标以花蚧、毛蚶、生蚝等贝类为严重,而PSP超标以圆贝为突出.结论:近年来深圳市贝类产品存在DSP和PSP污染,应加强卫生监管,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