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赤潮』与贝类中毒

    作者:余伯良

    去年8月1日广东电视台报道,广东有13人因食用罗纹螺中毒被送至医院抢救.另据调查引起这些罗纹螺带毒的罪魁祸首正是近年来在我国海域频繁发生的"赤潮".

  • 浙江省舟山市售贝类中创伤弧菌的定量检测及毒力基因分析

    作者:吴漆波;石亚素;虞艳;潘军航

    目的 了解2010-2012年浙江省舟山市售贝类中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VV)的污染状况与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其毒力相关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增菌,纤维二糖一多粘茵素E(cc)琼脂分离贝类海产品中的创伤弧菌,可疑菌落的鉴定采用API20E,采用近似值法(most probable number,MPN)进行创伤弧菌的定量检测,应用PCR技术进行生物Ⅰ型、Ⅱ型和血清E型鉴定,及vcg、16S rRNA毒力基因分型.结果 179份样品检出64株创伤弧菌,检出阳性率为35.75%.不同季节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23,P<0.05),夏季检出率高为68%.39株VV菌株为溶血素A基因(hemolysin gene A,vvhA)核酸阳性,1株BT2型,1株血清E型,其余37株均为BT1型.vcgC/E和16S rRNA A/B毒力基因分型结果显示:CB型31株,CAB型4株,EA型3株,EAB型1株.结论 舟山市售贝类中创伤弧菌的污染状况严重,尤其是夏秋季,毒力基因型呈多样性,以CB型为主.应对贝类的食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 气相色谱法测定贝类中扑草净的残留量

    作者:宋业萍;宗万里;于忠飞;刘新才;肖亮;王妍

    目的 建立贝类中扑草净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由乙酸乙酯提取,经石墨化碳黑和中性氧化铝双柱串联固相萃取净化,利用DB-1701毛细管色谱柱(30 m×0.53 mm×0.5 μm),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测定.结果 该方法在0.10~0.96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检出限为0.0037 mg/kg,定量限为0.010 mg/kg.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3.7% ~ 102.0%,相对标准偏差为0.54%~8.14%.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可靠,可用于贝类中扑草净的测定.

  • 2013年中国三省贝类及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耐药特征分析

    作者:韩海红;李凤琴;徐进;陈艳;余东敏;闫韶飞;吴青;李薇薇;郭云昌

    目的 研究四川、福建和广西贝类及其养殖环境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特征.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86株副溶血性弧菌对8种抗生素包括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结果 186株副溶血性弧菌总耐药率为69.35%,主要耐受的抗生素为氨苄西林,氨苄西林的小抑菌浓度(MIC)值的几何均数大于耐药解释标准.4株菌表现为多重耐药/中介.所有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氯霉素、环丙沙星等4种抗生素100%敏感.按照分离省份、采样环节和样品种类分类分析,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氨苄西林耐药谱3个采样环节中养殖场的耐药率高为73.68%,3个省份中四川菌株的耐药率高为70.94%,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58份样品中,有44份样品分离出2株及以上菌株,样品分离菌株的耐药谱多态率为77.27%(34/44).结论 贝类及其养殖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养殖环境可能是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的主要来源,需加强贝类养殖过程的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的监测和控制.

  • 双壳贝类麻痹性贝毒抗性机制的研究

    作者:崔伟民;杨维东;刘洁生

    麻痹性贝毒(PSP)是一类神经肌肉麻痹剂,可以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某些双贝壳类对PSP毒素具有耐受性和抗性,其抗性机制可能与代谢速率、生物转化和钠通道突变等有关,其中钠通道突变是双壳贝类对PSP毒素产生抗性的重要的分子机制.

  • 麻痹性贝毒在广州市售经济贝类中污染状况分析

    作者:聂利华;江天久;杨维东;刘洁生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黄沙海产品批发市场7种经济贝类为期一年的麻痹性贝毒(PSP)污染状况的调查分析,了解海产品食用的安全性.方法毒性测定按照AOAC小白鼠法进行,成份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安全性评价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我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4MU/g肉).结果在调查的84份贝样中,染毒贝整体毒力(消化腺与肉的加权平均毒力)低于4MU/g肉,毒素高含量仅为1.84 MU/g肉,所有贝类均在安全食用范围之内.染毒贝类主要为栉孔扇贝(Chlamys Mimachlamys nobilis)和嵌条扇贝(Pecten albicans).毒素在2个种9份样品的消化腺中检出,某些样品肌肉组织出现小白鼠毒性反应.一份样品消化腺中毒素含量高达14.52MU/g,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表明,该样品毒素成份主要为B1、GTX2/3GTX1/4及C类.结论广州市市售鲜贝PSP含量和检出率整体水平均较低;贝中消化腺毒素含量及检出率明显高于肌肉,个别腺体毒素含量超出标准.毒素分布存在季节性差异,春季毒素比较强,夏秋季检出率高.因此有针对性的加强贝毒监测非常必要.

  • 贝类及其产品中甲型肝炎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研究

    作者:吴斌;肇慧君;王玫;袁文泽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检测贝类中甲型肝炎病毒RT-PCR方法,能够有效防止甲肝病毒的传播和对口岸进口贝类产品的监控.方法:通过对病毒富集的3种方法(大体系PEG8000、小体系PEG6000和小体系PEG8000富集法)、提取RNA的2种方法(Trizol法和试剂盒法)以及RT-PCR检测的2种方法(一步法和两步法)进行比较,确立一种快速检测贝类中甲肝病毒的RT-PCR方法.结果:经比较,采用小体系肠道样本检测比采用全贝检测的富集效果更佳,并比较了小体系PEG8000与PEG6000和大体系PEG8000对病毒富集的效果,回收率分别为13.3%、7.5%、10.0%;对HAV总RNA的2种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均获得了纯度较高、完整性较好的总RNA,以此为模板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进行反转录和PCR反应.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从人工污染的阳性样本中扩增得到一段长度为192bp的特异PCR扩增产物.应用本研究建立的RT-PCR方法对大连地区85份贝类及产品进行HAV检测,结果未显阳性,说明样本中不含HAV.整体用时仅为5h.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检测HAV的RT-PCR方法灵敏特异、操作时间短,该方法可对贝类及其产品进行确实有效的HAV的检测.

  • 海产贝类食品安全预警研究

    作者:张卫兵;许璞;周群霞;缪宝迎;王咸钢;季莘;顾明;钱虎平;金峰

    为防控海贝类食源性污染、食物中毒的发生,通过开展贝类生物海洋污染本底调查、进行贝类食用安全性分析评价、在海区布设预警站点、实施贝毒素预警监测、建设海贝类食品安全示范基地等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沿海实际的贝类食品安全预警保障模式,并对贝类食品依法行政、贝类的清洁生产与健康养殖等提出了见解.

  • 鲜活贝类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姚琳;江艳华;李风铃;张媛;张奇;朱文嘉;郭莹莹;王联珠;翟毓秀

    目的 研究采自产地的鲜活贝类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毒力基因分布与耐药性.方法 对采自产地的200份鲜活贝类,按照GB/T 4789.3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与鉴定;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株的耐药性;通过PCR法分析分离株9个毒力基因(包括prfA、plcB、hly、actA、iap、inlA、plcA、mpl、inlB).结果 在200份鲜活贝类中,共检出阳性样品4份(2.0%);有1株缺失inlB基因,l株缺失mpl基因;分离株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一线临床治疗药物敏感,但有2株对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同时耐药,1株对复方新诺明和氧氟沙星耐药.结论 采自产地的鲜活贝类存在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分离株毒力基因有一定程度缺失,提示初级水产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需引起关注,并且需要继续加强食品中该菌的耐药性监测.

  • 海洋贝类食品标准中重金属污染指标的探讨

    作者:张卫兵;周群霞

    目的 客观评价我国贝类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方法 通过调查比较和分析我国现有贝类产品重金属含量,研究对照CAC等相关标准.结果 我国GB 18406.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等标准设定的贝类重金属限值要求过于严格,超过CAC、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的标准要求.结论 建议适当放宽我国海洋贝类生物铅、镉的限量标准值.

    关键词: 贝类 参考标准 金属
  • 基质分散固相萃取净化-亲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织纹螺与贝类中河鲀毒素

    作者:方力;邱凤梅;余新威;张志超

    目的 针对海产品常见中毒原因分析需求,建立基质分散固相萃取净化-亲水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HILIC-MS/MS)快速定性定量检测织纹螺和贝类中河鲀毒素的新方法.方法 1.0g样品经0.1%乙酸溶液沸水浴提取后,用50 mg亲水亲油平衡填料(HLB)和5 mg石墨化碳黑(GCB)吸附剂吸附净化,后经乙腈蛋白沉淀后过0.22 μm聚四氟乙烯(PTFE)滤膜,亲水液相色谱柱(150 mm×2.0 mm,3μm)分离,电喷雾离子化,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检测,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结果 在2.0 ~ 40.0 ng/ml浓度范围内,河鲍毒素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以3倍基线噪声所对应的浓度为检出限时,河鲀毒素的方法检出限可达10.0μg/kg;在25、100和200 μg/kg的加标水平时,方法回收率为74.2% ~ 87.9%,相对标准偏差为2.3%~9.1%.应用本方法对浙江沿海地区市售织纹螺和贝类样品进行检测,15份织纹螺中有14份检出河鲀毒素,检出率为93.3%,含量范围为0.04 ~ 15.75 mg/kg,60份贝类样品均未检出河鲀毒素.结论 该检测方法准确、快速、易操作,能满足典型海产品中河鲀毒素的公共卫生应急检测或日常监测要求.

  • 麻痹性贝类毒素监测指示贝种的筛选研究

    作者:范放;李小燕

    为了解深圳地区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染毒情况,对深圳地区主要贝类养殖海域养殖的10种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染毒情况进行调查.筛选并确定PSP监测指示贝种,进而测定不同养殖海区PSP污染情况.采用AOAC发布的生物法测定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华贵栉孔扇贝(Chalmys nobili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对PSP蓄积能力强,华贵栉孔扇贝的PSP含量较翡翠贻贝高.确定深圳贝类养殖海域PSP监测指示贝种为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全年对两种贝类的PSP监测结果表明PSP含量超过有关标准规定的安全限量的情况时有发生.本研究为实施有效的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东沙港沿岸贝类毒性监测与探讨

    作者:陆金凤;沈进进;顾振国;唐丽华

    目的 了解东沙港沿岸织纹螺体内带毒情况、消长规律及与其养殖在一起的鲜贝、毛贝、蛤蜊等经济贝类是否带毒,为经济贝类食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小鼠生物测试法测定织纹螺、鲜贝、毛贝、蛤蜊各8份样品的毒性.结果 8份织纹螺普遍带毒,均大于400MU/100g,6月份毒性强,达到1246MU/100g 鲜肉重;24份共同养殖的其他经济贝类,毒素含量均小于175MU/100g.结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应严格禁止食用该地区的织纹螺,与织纹螺养殖在一起的经济贝类没有带毒,食用安全.

  • 天津市市售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的调查研究

    作者:马丹;高丽娜;李春青;陈永平;董学鹏

    目的 对2011年2月-2012年1月天津市售双壳经济贝类腹泻性贝毒(DSP)污染状况进行为期一年的抽样,调查其食用安全性.方法 分别采用小鼠生物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对可食部分进行检测,测定毒素含量及分析毒素组成.结果 在所抽查的10种103个贝类样品中,只有产自河北唐山的毛蚶中5月和8月采集的样品中有2个呈阳性且均超标.对阳性样品进行LC/MS-MS检测,检出DTX-1和YTX毒素.结论 腹泻性贝毒在天津市场范围内检出率及含量整体水平不高,但应提示有关部门应在春季预防,在夏季加强对食用贝类的监测和宣传,以保证市民健康安全.

  • 一起贝类膝沟藻毒素中毒调查分析

    作者:林祥田;庞中全;张雨;李继波;张进;柳运涛;王大剀

    目的 了解膝沟藻毒素中毒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和救治麻痹性贝毒中毒的措施;方法 对中毒者进行调查,采集样品、观察藻种并计数密度,检测菲律宾蛤仔毒力,测定麻痹性贝毒毒素成分;结果 养殖菲律宾蛤仔的海水中亚历山大藻密度为5×105细胞/L,病人食剩的生、熟菲律宾蛤仔毒力分别为16603 MU/100 g和4035 MU/100 g,样品中均检出GTX1,GTX2,GTX3,GTX4.结论 菲律宾蛤仔引起的中毒事件是一起贝类膝沟藻毒素中毒.

  • 贝类中诺如病毒的研究进展

    作者:寇晓霞;吴清平;薛亮;张菊梅

    从贝类中诺如病毒的污染现状、检测组织靶点、病毒浓缩方法及效率、检测方法有效性等多个方面评述贝类中诺如病毒的研究现状、进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制定诺如病毒检测技术标准及我国贝类进出口贸易提供参考.

  • 检测诺如病毒的罗氏LightMix(R)Kit方法与行业标准方法(SN/T2626-2010)的比较研究

    作者:骆海朋;康敏华;于海瑶;高飞;任秀;余文;崔生辉

    目的 结合不同标准和规范方法,对罗氏LightMix(R) Kit诺如病毒检测试剂盒(以下简称罗氏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对217份门诊腹泻病人粪便标本和158份市场零售贝类样品中诺如病毒核酸平行检测,对比罗氏方法与我国SN/T 2626-2010《国境口岸诺如病毒检测方法》中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诺如病毒核酸方法(以下简称SN/T方法)对粪便标本与贝类样品中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粪便标本的罗氏方法检测阳性率为27.2% (59/217),而SN/T方法检测阳性率为17.5%(38/217),两方法结果一致率为85.7%,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类样品的罗氏方法检测阳性率为32.9%(52/158),SN/T方法检测阳性率为30.4%(48/158),两方法对诺如病毒检测结果的一致率为87.3%,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市场零售贝类样品中诺如病毒污染率较高,罗氏方法以其快速、简便、灵敏、可靠的优点值得在食品微生物检测行业推广.

  • 舟山市海产贝类和食源性腹泻病例中肠道腹泻病毒监测

    作者:王虹玲;张辉;吴昺

    目的 了解肠道腹泻病毒在舟山市海产贝类的分布和食源性腹泻病例中的感染特征以及两者相关联系,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466份舟山市海产贝类和422份食源性腹泻标本中诺如病毒(NoV) GⅡ型/GⅡ型、轮状病毒(RV)、札如病毒(SPV)、星状病毒(AsV)和肠道腺病毒(AdV)5种主要肠道腹泻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结果 466份海产贝类样品病毒总阳性率为18.03%(84/466),其中NoV GⅡ型为4.08%(19/466),SPV为9.67%(45/466),AsV为2.79%(13/466),AdV为1.50%(7/466);春季和冬季病毒阳性率较高,农贸市场的牡蛎病毒阳性率高(24.75%,25/101),养殖毛蚶病毒阳性率低(10.12%,17/168),不同的病毒阳性率以及不同来源和不同季节贝类的病毒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22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总阳性率为15.64% (66/422),NoV为4.74%(20/422,以GⅡ为主),RV为4.74%(20/422),SPV为3.55% (15/422),NoV GⅡ型、RV和SPV的阳性率相对较高,春季和冬季病毒阳性率较高,不同病毒阳性率和不同季节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舟山市海产贝类中肠道腹泻病毒的污染状况较为严重,与食源性腹泻病例中的病毒感染特征存在相关联系,其流行季节和优势病毒类型相同.

  • 顺义区市售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的耐药性及分型研究

    作者:王园园;李颖;杨杰;王苗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部分市售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及诺如病毒的污染情况,为相关感染性腹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7~10月采集顺义区市场的双壳贝类,取适量样品分离其消化腺,进行样品前处理,提取病毒R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诺如病毒.剩余样品按照GB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tlh,tdh,trh)检测、耐药性分析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50份双壳贝类样品中有18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8株),检出率为36.0%;有8份样品携带诺如病毒.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17株为tlh+ tdh-trh-型,1株为tlh-tdh-trh-型;所有副溶血性弧菌均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PFGE图谱聚类后呈现多态性,存在多个克隆群.诺如病毒只在10月份检出,分布于牡蛎、蛏子和扇贝中,均为GⅡ型核酸阳性.结论 顺义区市售双壳贝类中存在副溶血性弧菌和GⅡ型诺如病毒,需警惕感染风险.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呈现多态性,但毒力基因携带率较低,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

  • 北京市市售贝类、蔬菜、浆果、即食海产品中诺如病毒污染状况检测及检测方法探析

    作者:骆海朋;高飞;于海瑶;仝伟健;任秀;余文;崔生辉

    目的 对北京市市售贝类(牡蛎、贻贝、扇贝、文蛤、毛蚶)、蔬菜(苗菜、生菜)、浆果(草莓、蓝莓)、即食海产品(三文鱼、即食虾)进行诺如病毒检测.方法 贝类、蔬菜、浆果类样品参照ISO/TS 15216-1方法进行前处理,虾类检测参照贝类、三文鱼参照蔬菜的方法并进行改良.病毒RNA提取参照罗氏High pure viral RNA Kit试剂盒方法对样品前处理后的提取液进行提取.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实时荧光RT-PCR)的检测使用罗氏LightMix(R) noroviurus GⅠ-GⅡ于Lightcycler(R) 480 Ⅱ进行检测,并进行GⅠ-GⅡ分型.诺如病毒阳性样品,参照SN/T2626-2010《国境口岸诺如病毒检测方法》,使用JV12、JV13进行扩增,将获得的DNA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并分型.结果 经罗氏试剂盒检测贝类食品478份(40份阳性)、蔬菜62份(1份阳性)、浆果84份(0份阳性)和即食海产品51份(1份阳性).有42份为GⅠ-GⅡ,其中37份为GⅡ型,4份为GⅠ型.在42份阳性样品中,有29份GⅡ型阳性样品对RNA聚合酶区域扩增成功,通过序列分析,27份为GⅡ.17,1份为GⅡ.12,1份为Hawaii.calicivirus.结论 通过对北京市市售食品样品中诺如病毒检测发现,贝类食品呈现较明显的季节分布,在冬季检出率较高,贝类食品是诺如病毒污染率高的食品.

128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