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可行性

    作者:许卫红;林建华;吴朝阳;王长升

    背景:迄今为止临床上对较大范围骨缺损的修复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远端骨缺损的可行性.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自身对照设计的探索性研究.单位:一所医科大学医院骨科.对象:实验于2002-10/2003-04在福建省医科所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2只,雌雄各半,体质量3.1~3.4 kg.方法:取兔髂骨骨髓,体外分离培养扩增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生物材料混合后植入体内修复兔桡骨远端骨缺损,应用X射线片、大体标本、组织切片观察修复效果.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大体标本及X射线片.②组织学观察.次要结局:骨髓基质干细胞分离与培养.结果:移植后12周,X射线片显示高密度新骨形成,大体标本上见白色皮质骨充满骨缺损处,组织切片显示骨缺损修复处骨小梁丰富,骨髓腔形成.结论: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是修复兔桡骨远端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 长骨近关节端骨缺损的力学和生物力学结构重建

    作者:胡春明;张伟;苏云;王成学;徐莘香;卢宝顺

    背景:长骨近关节端的复杂粉碎骨折或骨肿瘤切除后造成的骨缺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寻找一种可行的重建方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目的:对比观察3种骨重建方法,探讨一种修复长骨近关节端骨缺损的治疗方法.设计:完全随机设计,自身及组间对照.材料:实验2000-10/2002-04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动物室完成.采用12只健康成年杂种狗,雄5只,雌7只,体质量12~18 kg.方法:12只狗制作股骨髁上方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n=4),采用3种方式进行重建:①Ⅰ组:单纯骨水泥填充.②Ⅱ组:自体髂骨移植+骨水泥填充.③Ⅲ组:自体髂骨移植+骨水泥填充+L梯形加压钢板固定.术后3,6,12,24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动物取标本,右股骨为实验侧,左股骨为对照侧.处死前1周开始进行荧光标记.处死前行双硫兰血管灌注.主要观察指标:取标本后进行X摄线片、生物力学测定、血管灌注及免疫荧光观察.观察3组骨愈合、骨血运恢复情况及生物力学测定情况.结果:12只狗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片结果:Ⅰ组于6及12周,Ⅱ组于6周发生实验侧骨折,Ⅲ组无骨折发生.②生物力学所测定的骨刚度:实验侧较对照侧Ⅰ组降低67%,70%;Ⅱ组降低66%,76%,46%;Ⅲ组降低8%.③术后标本观察,在成骨和骨痂生成方面,以及血管双硫兰灌注显示的血运重建方面等结果显示,Ⅲ组在各时期均明显优于其余两组.结论:自体髂骨+骨水泥填充+L-梯形加压钢板固定的方式是较为理想的骨重建方式.可恢复病损骨的功能,防止再骨折、骨不连等并发症.

  • 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修复大块骨缺损的成骨作用研究

    作者:蔡贤华;陈庄洪;徐永年;唐运章;刘曦明;徐峰;时宏富

    背景:大块骨缺损的修复是骨科面临的难题之一,自体骨移植疗效佳,但来源有限,目前尚缺乏自体骨理想的替代材料.目的:探讨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修复大块骨缺损的疗效及替代自体骨的可能性.设计:实验研究设计应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对照实验.临床研究设计应用以诊断为依据的前后对照研究.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对象:实验在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实验室及武汉理工大学测试中心完成.实验材料为32只本地产健康雄性成年家兔,体质量2.5 kg,购自湖北省医学科学院.临床研究对象为1991-01/2001-05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大块骨缺损患者31例,男25例,女6例;平均年龄9岁.方法:将32只家兔随机分成A,B两组,两组双侧桡骨制成1 cm骨缺损,两组左侧植入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surface-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gelatin,SDBMG),A组右侧植入全脱钙骨基质明胶(wholly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gelatin,WDBMG),B组右侧植入自体骨.临床采用人SDBMG治疗大块骨缺损31例.主要观察指标:①动物术后定期进行X射线、组织学检查(A组)及生物力学测定(B组).②术后定期进行X射线检查.结果:SDBMG呈由表及里的"渐进"诱导成骨过程;SDBMG的骨修复作用与自体骨相近,抗压强度与自体骨侧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随访示除1例因适应证选择不当而失败外,其他30例均治愈.结论:SDBMG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和可靠的力学性能,可作为自体骨理想的替代材料修复大块骨缺损,但对活动期感染性骨缺损慎用.

  • 应用生物蛋白胶与胚胎软骨细胞混合移植修复兔膝关节实验性软骨缺损区

    作者:陆敏安;杨渊;肖增明;李世德

    背景:应用异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较多,但其可引起免疫反应.由于胚胎细胞具有较低的抗原性和较强的增殖能力,期望其能为组织工程研究与应用开辟新的载体材料.目的:采用兔胚胎软骨细胞培养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并对其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设计:随机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试验室.材料:孕4周新西兰大白兔1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5 kg .方法:实验于2000-12/2002-06在广西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试验室完成.在成兔股骨内侧髁作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实验组采用生物蛋白胶与胚胎软骨细胞相混后,植入兔膝关节实验性软骨缺损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或单纯用生物蛋白胶移植修补,分别于术后4,8,12周观察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情况,并按改良Pineda方法对其进行组织学评分,标准为细胞形态、基质染色、表面平整、软骨厚度、宿主结合5项,0分表示正常,分值越高表示改变越严重.主要观察指标:①兔膝关节标本大体观察结果.②兔膝关节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③关节软骨组织学半定量计分结果.④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区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结果:2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膝关节标本大体观察结果:胚胎软骨细胞+纤维蛋白封闭剂组缺损区颜色接近正常软骨,质韧弹性好,与周围软骨界限消失;纤维蛋白封闭剂组与未处理组始终未愈合,但创面略小,有白色纤维组织充填.②兔膝关节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胚胎软骨细胞+纤维蛋白封闭剂组优势组织为透明样软骨,深方为骨组织,表面略凸或平整,基质着色正常,与周围软骨完全结合分界不清,组织中未发现淋巴细胞浸润;纤维蛋白封闭剂组与未处理组为纤维组织,部分有残留明显的凹陷性瘢痕,与周围组织接合或部分接合.③关节软骨组织学半定量计分结果:按改良自Pineda方法,12周胚胎软骨细胞+纤维蛋白封闭剂组评分显著低于纤维蛋白封闭剂组和未处理组[(0.50±0.76),(7.88±1.13),(8.13±1.36)分,P<0.05],而单纯用纤维蛋白封闭剂修补组在4周与未处理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8,12周则无差异.④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区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2周时胚胎软骨细胞+纤维蛋白封闭剂组完全修复8膝,纤维蛋白封闭剂组不完全修复1膝,未修复7膝,未处理组未修复8膝.结论:胚胎软骨细胞移植组所产生的修复组织接近正常软骨组织,明显优于纤维蛋白封闭剂组和未处理组,该方法作为关节软骨缺损修复是可行的.

  •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对炎性牙周膜细胞的作用

    作者:刘艳丽;杨连甲;王秦芳;董绍忠;侯晋

    目的:分析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及T淋巴细胞对炎性牙周膜细胞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内实验室完成.免疫磁珠分离CD3+T淋巴细胞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CD3+T淋巴细胞取自正常人的外周血,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培养液均购自美国Gbico公司,大肠杆菌内毒素购自Sigma公司,质粒引物合成及目的基因检测均于Takara公司完成.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与CD3+T淋巴细胞共培养,加入大肠杆菌内毒素,实验组用PcDNA3.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转染细胞的培养液培养,对照组用转染空质粒的细胞培养液培养.空白组为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加CD3+T淋巴细胞、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加内毒素、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噻唑蓝法检测各组细胞24 h和48 h的活力变化;PcDNA3.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转染细胞后,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表达,转染培养液培养实验组细胞24 h和48 h后,噻唑蓝法检测实验组牙周膜细胞的活力变化.结果:①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与CD3+T淋巴细胞共培养,内毒素刺激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后,细胞活性降低;培养24 h和48 h后,噻唑蓝法检测各组的A值: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和CD3+T淋巴细胞共培养组,加入内毒素刺激,24 h为4.6±0.2,48 h为3.7±0.1;用PcD-NA3.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转染细胞的培养液培养,24 h为7.8±0.3,48 h为6.9±0.5;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用内毒素刺激,24 h为9.0±0.4;48 h为8.7±0.3;单纯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与CD3+T细胞共培养,24 h为10.1±0.2,48 h为9.8±0.5;单纯培养牙周膜成纤维细胞,24 h为10.0±0.5,48 h为9.2±0.1.②转染空质粒PcDNA3.1(+)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其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表达不明显,而转染质粒PcDNA3.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其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表达增强.结论:内毒素与T淋巴细胞刺激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可以引起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升高;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对于炎症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有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的功能.

  • 用于组织工程骨构建研究的兔单一负重骨缺损模型

    作者:王永刚;裴国献

    目的:为组织工程骨构建及修复负重长骨缺损的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实验性骨缺损动物模型.方法:本实验于2004-10/2005-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和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完成.①测量成年新西兰大白兔5只10具股骨干标本相关解剖数据并据此改进兔股骨固定方法.②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制备10 Hmm,15 mm,20 mm的股骨干中段骨和骨膜缺损,普通钢板螺丝钉及钢丝固定.(③术后4,8,12周分别摄X射线侧位片进行定性分析、双能量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量骨密度进行定量分析,各时间点每组各取2只标本做组织学检查.结果:23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股骨测量结果:股骨长度(9.41±3.0)mm;股骨干中点横径(7.4±0.4)mm,矢状径(5.8±0.4)mm;骨皮质平均厚度(1.2±0.1)mm;髓腔平均直径(4.1±0.2)mm.②大体观察:4周时各组骨缺损均为纤维组织填充;8周时10 mm骨缺损组已经见到骨痂连接;12周时10 mm骨缺损组骨痂坚实,无异常活动,而15 mm,20 mm骨缺损组均为纤维瘢痕组织填充,去除内固定后有异常活动度.③X射线观察缺损区骨生长情况:10mm骨缺损组第12周时骨缺损区图像与4周时相比有明显的新骨形成;而15 mm,20mm骨缺损组各时间段均无骨性填充影像;DEXA测量结果显示10 mm骨缺损组在12周时新生骨已达临近骨组织密度的一半,而15 mm,20 mm骨缺损组各时间段的骨密度均为零.④组织学检查:12周时10 mm缺损组由新生骨和软骨组织填充,部分髓腔再通;15 mm,20 mm骨缺损组在12周的观察期内只有骨断端和钢板螺丝钉周围有少量骨痂生长.以上各项检查显示:10mm骨缺损组均于8~12周出现骨性愈合;15 mm和20 mm骨缺损组直到12周仍未见骨愈合现象.结论:钢板螺丝钉固定的兔股骨干15 mm以上的实验性骨缺损不能自行愈合,可用于组织工程骨的血管神经同步构建研究.

  •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特征性效果的验证性实验

    作者:李静东;王惠先;毛克亚;唐佩福;郝立波;王继芳;王岩

    背景: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是一种新型的骨修复材料,已应用在骨缺损临床治疗中.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效果的特征.设计:配对设计、自身对照、验证性实验.单位:解放军骨科研究所和动物实验中心.对象:实验于2002-05/2003-01在解放军骨科研究所和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10只,体质量20~22kg.方法:10只杂种犬肱骨近端制作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选择实验侧和对照侧.分别采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和高温烧结羟基磷灰石陶瓷修复骨缺损.分别于术后5 d,4,8,12和16周处死动物,通过X射线和组织学观察其修复效果.主要观察指标:①两侧骨缺损处实体显微镜观察结果.②两侧骨缺损处X射线观察结果.③部分脱钙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④磨片Gimsa染色观察结果.结果:纳入犬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侧骨缺损处实体显微镜观察及X射线观察结果:实验侧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界面结合紧密,随植入时间延长界面逐渐模糊.对照侧羟基磷灰石始终与骨界面清晰.②部分脱钙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磨片Gimsa染色观察:实验侧8周时新骨长入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16周时二者互相交错整合成为一体,并且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中出现围绕新生血管形成的骨岛.对照侧羟基磷灰石始终保持完整,与骨界面清晰,在16周时羟基磷灰石表面有新生骨沉积.结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具有原位固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活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 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应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修复骨缺损

    作者:杨祚璋;许建波;詹辉;袁涛;张晋煜;钱保生;李文忠

    背景:近年来同种异体骨移植技术的发展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大段骨关节缺损的修复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目的:探讨四肢骨肿瘤切除后采用大段异体骨移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修复骨缺损的疗效.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云南省肿瘤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8-04/2003-02云南省肿瘤医院骨科进行的骨肿瘤病灶清除、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术的患者18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恶性骨肿瘤15例,瘤样病损3例.干预:同种异体骨处理来源于新鲜尸体骨(由云南省肿瘤医院制备、保存).完整切除肿瘤骨段后,于骨缺损处植入同种异体骨,依次置入远端及近端锁钉,骨接合部植入自体松质骨粒促进骨端愈合,肱骨上端半关节移植,主要行肩袖及三角肌重建;膝关节半关节移植,应重新附丽重要肌肉、韧带.术后外固定4~6周,循序渐进功能锻炼.于术后3,6,12个月及随访时进行疗效评定.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按Mankin评定标准评估(分为优,良,中,差).主要观察指标: ①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结果. ②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18例患者,平均随访32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 ①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结果:根据Mankin提出的评定标准,本组优7例,良6例,中4例,差1例.6和12个月检查见骨痂和核素浓集逐渐增多,10~14个月生长骨痂可覆盖骨端,并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完成替代爬行. ②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本组患者中无瘤存活16例,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和18个月死于原发病变和肺转移.其余患者患肢均无感染、骨不连接、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一例肢体短缩.半关节移植者关节活动稍受限,关节稳定.结论:此手术方法使固定节段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影响肩、膝等关节的负重功能,适合于四肢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

  • 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玉学;毕郑钢;孙明学;唐佩福;杨成林

    目的:观察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及其骨缺损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选取日本大耳白兔36只,雌雄不限,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只,每组再随机分成3小组即4,8和12周组各6只,另选3只日本大耳白兔作为空白组.②将实验组所有动物于胫骨结节处用骨穿针刺入骨髓腔抽取骨髓2.0 mL,进行分离、培养和诱导,适时将功能状态良好的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以一定细胞浓度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支架材料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并于复合后24,48和72 h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孔隙内贴附、生长、增殖和功能情况.③所有动物于右侧桡骨中段制作1.5 cm骨膜骨缺损模型,实验组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对照组骨缺损处植入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支架.于术后4,8,12周行X射线检查、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对比研究其成骨和血管化过程及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①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复合后24 h在材料孔隙内部分贴附良好,部分堆积成团;48 h基本全部贴壁并有胶原分泌;72 h全部贴壁,细胞完全伸展,相邻细胞间有突起相互连接,细胞分布均匀,数量增多,并有大量胶原分泌.②术后12周,实验组X线有明显阻射,骨缺损部位塑型基本完成,骨髓腔已开始再通;对照组支架材料X线阻射进一步增强,两端已愈合,已开始塑型.空白组术后无X射线阻射,无成骨.③实验组和对照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成骨量和新生血管数量逐渐增多,实验组4,8,12周组织学血管面积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2.068±0.216)%比(0.532±0.102)%,(2.976±0.304)%(1.302±0.354)%,(3.708±0.382)%比(2.246±0.402)%,P<0.05].结论: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生物相容性良好,支架材料为细胞生长提供了良好的三维空间,用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构建组织工程骨是可行的,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骨修复作用.

  • 珊瑚颗粒即刻植入修复骨缺损

    作者:丁俊清;吕晓春;程祥惠;杨碧玉;雷志敏;周海孝;李俊;段春枝;张远芳;王丽红

    背景: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大小与其完全修复所需要时间成正比,并认为骨缺损大于1 mm者,应争取植骨,以利于新骨生长和种植体的早期固位.目的:比较珊瑚颗粒和羟基磷灰石颗粒在即刻种植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材料: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羟基磷灰石颗粒,珊瑚颗粒,成年杂种犬3只.方法:实验于2002-08/2003-04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完成.麻醉下将3只犬股骨钻6个孔(每侧股骨3个孔),造成骨缺损.在所有近心端一组种植体周的骨缺损中植入珊瑚颗粒(珊瑚颗粒组),在所有远心端的一组种植体周的骨缺损中植入羟基磷灰石颗粒(羟基磷灰石颗粒组),中间一组种植体周的骨缺损中不植入任何材料(空白对照组).术后2,3,4个月麻醉状态各处死犬1只,取犬种植区骨段各组材料标本进行X射线检查及扫描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犬种植区骨段各组材料X射线检查及各组标本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结果:①种植区骨段各组材料X射线检查结果:4个月,珊瑚颗粒组和羟基磷灰石颗粒组种植体与骨组织紧密结合.空白对照组尚有部分骨组织缺损.②种植区骨段各组标本扫描电镜观察结果:4个月,珊瑚颗粒组新生骨组织完全成熟,珊瑚颗粒残留少许.羟基磷灰石颗粒组新生骨组织完全成熟,羟基磷灰石颗粒仍大量存在,颗粒无明显吸收.空白对照组,种植体颈部存在部分空隙.结论:即刻种植体周骨缺损>1 mm以上应植入植骨材料.作为植骨材料,珊瑚颗粒较羟基磷灰石颗粒有更好的骨引导活性,能降解吸收为骨组织替代,而羟基磷灰石颗粒不能吸收,影响骨改建.

  •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骨缺损

    作者: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成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30只新西兰白兔两侧桡骨干中段造成1.5 cm长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21只,空白对照组9只.其中实验组左侧植入颗粒骨+骨形态发生蛋白,右侧植入颗粒骨;空白对照组双侧植入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2,4,12周实验组各取7只、空白对照组各取3只对兔桡骨植入物进行大体形态、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检查,12周进行生物力学试验.结果:纳入兔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桡骨植入物大体、X射线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两种方法均可以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左侧无论从成骨时间及成骨效果上都要优于右侧,空白对照组无骨愈合现象.②兔桡骨植入物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证明实验组左侧在大应力方面要优于右侧[(101.03±12.49),(73.71±9.75)N,P<0.05];在弹性模量上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可较好的修复骨缺损,但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后在成骨时间和成骨质量上更优.

  • 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带血供肌瓣修复骨缺损成骨过程中骨骼肌的转归

    作者:

    背景:局部软组织条件不好的难治性骨缺损修复是临床的重大难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带血供肌瓣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修复骨缺损成骨过程中骨骼肌的变化.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对象: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清洁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1.5~2.5 kg,雌雄不拘.方法:实验于2000-01/2002-08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取10只兔,制作兔桡骨下段15 mm骨缺损,将指深屈肌肌瓣去神经后,转位至缺损区,将纤维蛋白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物植入肌瓣中.分别于1,2,4,6,8周麻醉状态下各处死4只兔,进行骨缺损区肌瓣大体观察、组织学、原位末端标记及超微结构观察.主要观察指标:兔桡骨缺损区肌瓣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结果及超微结构.结果:2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桡骨缺损区肌瓣大体观察结果:骨骼肌逐渐发生萎缩,8周时肌纤维几乎完全消失,新生骨组织呈条索状桥接两断端.②兔桡骨缺损区肌瓣组织学检查结果:组织学显示骨骼肌萎缩的同时,部分细胞核出现崩解,并有凋亡小体出现.③兔桡骨缺损区肌瓣细胞凋亡情况: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萎缩的骨骼肌纤维内大量显色阳性的细胞核或核碎片.④兔桡骨缺损区肌瓣超微结构:骨骼肌肌丝随时间延长逐渐消失,细胞核出现染色质边集、固缩、碎裂,呈典型的凋亡改变.结论:带血供肌瓣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骨缺损成骨过程中,肌纤维逐渐发生萎缩、凋亡,终被骨组织所替代.

  • 应用骨髓基质细胞及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兔桡骨实验性缺损

    作者:付春江;毕郑钢;张军;曹杨

    背景:应用干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的方法修复骨缺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应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设计:左右侧对照实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中心.材料:10~个月新西兰大白兔1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5 kg.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将兔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培养、传代扩增.取兔12只行桡骨中段截取1.5 cm骨质,造成完全骨缺损.于左侧缺损处植入载有骨髓基质细胞的胶原海绵,右侧植入单纯胶原海绵对照.12周后麻醉状态处死动物,比较基质细胞和胶原海绵复合物移植与单纯胶原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X射线片评价标准按骨缺损修复分期方法(分为0~5级,5级为骨缺损全部被新骨替代,0级为无新骨修复).主要观察指标:兔桡骨缺损处大体观察,X射线观察,组织化学观察及电镜观察结果.结果:纳入1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侧兔桡骨缺损处大体观察: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处骨痂坚实突出于骨缺损处,与断端连续性好.对照侧无连续骨痂通过骨缺损处,断端间有纤维组织连接.②两侧兔桡骨缺损处X射线观察:在第12周实验侧有连续骨痂通过骨缺损处,髓腔通畅,塑形不完全.对照侧无连续骨痂通过断端.③两侧兔桡骨缺损处组织学观察:第12周实验侧骨缺损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及新生基质.对照侧仅在断端间见少量骨细胞,断端处为纤维组织充填.④兔桡骨缺损电镜观察:实验侧成骨细胞接近正常骨细胞可见大量丰富扩张内质网,蛋白合成旺盛,细胞器含量丰富.结论:骨髓基质细胞作为一种骨源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经过扩增可以用作种子细胞,通过组织工程的方法可以修复骨缺损性疾病.

  • 血管生成素-1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兔骨缺损修复及血供重建中的作用

    作者:张晔;曾炳芳;张长青;王建华;袁霆

    背景: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在血管重建及创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在组织工程骨修复及血供重建中的作用研究较少.目的:研究转染血管生成素-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兔骨缺损的修复作用.设计:自身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30只6月龄健康新西兰兔作为实验对象.干预:以脂质体介导pCDNA3-Ang-1质粒转染体外分离培养的兔BM-SCs,与TCP陶瓷复合,修复兔桡骨15 mm长节段性骨缺损.以未转染细胞组作自身对照,进行观测.主要观察指标:电镜观察细胞与TCP材料复合生长情况,毛细血管生长及新骨形成通过组织学方法检测,局部血供及代谢利用核素扫描进行分析.结果:细胞与TCP材料复合后生长良好.组织学检查见转染细胞组毛细血管生长及新骨形成活跃,核素扫描见实验侧局部血供丰富、代谢旺盛,99Tcm放射性计数在作用后4,8,12,24周分别为67.74±17.29,87.39±22.42,93.51±24.25,116.43±28.67,与对照侧(35.33±14.48,51.67±17.36,72.47±22.13,89.79±24.71)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0~4.22,P<0.05).结论:Ang-1转染细胞组血供增加和骨修复加速,与细胞因子局部定向释放,加强血管形成及骨代谢有关.Ang-1修饰的BMSCs预构人工骨有助于加速骨缺损的修复.

  • 四肢关节隐性骨损伤的影像学评价

    作者:党勇;陈志刚;雷益;邱德正

    目的:探讨四肢关节隐性骨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并评价X线平片及MRI检查的价值.方法:搜集34例有外伤史且临床检查提示有四肢关节骨损伤的病例.所有患者外伤后1天内行X线摄片检查.随后行MRI检查,2周内行MRI检查5例,2周后行MRI检查29例.采用矢状位T1 WI(TR 450 ms TE 12 ms)、矢状位T2WI加FS(TR 3000 msTE 96 ms)及冠状位ME 2D(TR 775 ms TF 27 ms)等序列成像,层厚为4 mm,层间距为0.1 mm.结果:所有34例患者,常规X线检查结果均为阴性.MRI检查34例患者共发现44个骨挫伤病灶,其中T1WI上31个病灶(70.5%)为较低信号,T2WI加FS上44个病灶(100%)全部表现为高信号,ME序列上44个病灶(100%)全部表现为稍高或高信号.结论:在隐性骨损伤的诊断中,MRI是目前佳的检查方法.对于外伤后X线平片表现为阴性,而临床上仍疑诊为骨损伤者,有必要进行MRI检查,以T2WI加FS和ME序列对隐性骨损伤的诊断具价值.

  • 幼兔桡骨临界性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芮敏;郑欣;王帆;李东亚;李成宇;曹伟;刘洪;郭开今

    目的 建立幼兔桡骨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确定幼兔桡骨临界性骨缺损长度.方法 选取健康3月龄雄性新西兰兔20只(2.2~2.5 kg),采用左右侧配对设计的方法在双侧桡骨中段分别制作15 mm及20 mm桡骨骨缺损模型,按骨缺损长度分为A组(15 mm)及B组(20 mm),每组各20侧.分别于术后第1天,术后第4、8、12周行CT检查,应用CT-Hedberg评分评估骨愈合情况.于术后12周处死所有实验兔,取出尺桡骨标本,通过大体观察及HE染色组织学观察分析缺损区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实验兔均存活,术后第12周大体观察:A组19例(95%)桡骨断端有连续性骨痂生成,新生骨表面光滑,塑形良好;B组缺损断端髓腔封闭,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填充.术后第12周CT图像可见A组皮质骨塑性完全,B组断端及缺损尺侧均有新骨生成,髓腔封闭.术后各时间点CT-Hedberg评分:A组(3.0±0.6,3.9±0.3,4.0±0.2)与B组(1.6±0.5,2.7±0.6,2.9±0.6)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结果:A组缺损已修复完全,新生骨组织内可见血管再生,B组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填充.结论 在进行幼龄兔骨缺损研究时,可选择3月龄雄性新西兰兔桡骨干构建20 mm长骨缺损.

  • Ilizarov技术修复胫腓骨创伤性长段骨缺损

    作者:韦冰丹;蒋卫平;刘剑伟

    目的 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延长方法 修复下肢创伤性长段胫腓骨缺损经验.方法 应用"针锯"潜行截骨Ilizarov技术延长方法 修复下肢创伤性长段胫腓骨缺损15例,骨缺损长度6~11cm.均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5cm×8cm~13cm×21cm.在骨折端穿入骨圆针,在截骨处与骨平纵轴垂直穿入圆形针锯,安装双轨外固定延长器.术后7天始以1.0~1.25mm速度每天延长截骨端至骨缺损长度后停止.修复创面.延长骨段骨性愈合后拆除延长器.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8~48个月,平均24个月,骨缺损修复良好,骨感染治愈,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结论 "针锯" 潜行截骨Ilizarov延长方法 修复胫腓骨外伤性长段骨缺损,安全有效,是治疗胫腓骨创伤性长段骨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之一.

  • 自体腓骨髓腔内移植并松质骨植骨治疗下肢骨缺损

    作者:林作华

    目的探讨下肢管状骨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用自体腓骨髓腔内移植并松质骨植骨手术,治疗下肢管状长骨骨缺损31例.结果随访2个月~2年,骨愈合优16例,良13例,差2例.结论该术式简单,术后愈合迅速,整体结构强度及稳定性好.

  • 兔骨髓基质细胞同种异体移植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毅;陈君长;王坤正;党晓谦;同志超;杨团民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新生新西兰大白兔四肢长管骨骨髓,分离后加入条件培养液体外培养,冻存复苏的细胞以明胶海绵吸附后回植于异体兔的桡骨缺损处作为实验侧,对侧以明胶海绵吸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2、4、8、12周取材,观察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和免疫排斥反应.结果:植入异体骨髓基质细胞明胶海绵复合体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术后12周实验侧全部骨性愈合,对照侧由纤维组织填充.结论: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能有效地修复骨缺损.

  •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72例治疗体会

    作者:王宗庚;周晗;王劲松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严格控制内科合并症,根据骨折类型分别予牵引和或手术治疗,术后严密随访18~24个月.结果:按lious判定标准,总优良率为83.8%,其中,手术组优良率为86.7%,牵引组优良率为62.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者之比为1:22.5,两种治疗方法在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性.结论:老年人各脏器机能衰退,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危险性,术前充分准备,及早手术治疗,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病残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