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C4副神经移位重建斜方肌功能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文;孙坚

    目的 探讨以C4神经前支主干作为动力神经移位修复副神经重建大鼠斜方肌功能的可行性,为临床用于副神经缺损的动力性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取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n=18).实验组左侧行C4副神经移位重建术,对照组左侧行副神经切除术;两组右侧不做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术后1、2、3个月实验组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及肌肉功能检测,计算潜伏期延迟率、大波幅恢复率及肌张力恢复率;取两组斜方肌行HE染色,计算肌细胞截面积恢复率;取实验组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行甲苯胺蓝染色,计算吻合口远端有髓神经纤维恢复率.并于术后1、3个月取实验组斜方肌及神经行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随时间延长,实验组斜方肌CMAP大波幅逐渐增加,潜伏期缩短,肌张力逐步恢复;神经吻合口远端有髓纤维逐渐增加.至术后3个月肩、背斜方肌CMAP大波幅恢复率为63.61%±9.29%、73.13%±11.85%,潜伏期延迟率为130.45%±37.27%、112.62%±19.57%,肌张力恢复率为77.27%±13.64%、82.47%±22.94%,有髓纤维通过率为82.55%±5.00%.随神经支配恢复,实验组肌细胞截面积亦逐渐增大,且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个月时斜方肌肌节排列紊乱,3个月时逐步趋于整齐. 结论 C4副神经移位重建术可有效重建大鼠斜方肌的运动功能.

  • 按摩促进兔股四头肌损伤修复的体内研究

    作者:侯懿炬;柳满然;余敏;张萍;刘祖丽;唐成林

    目的 研究按摩对兔股四头肌损伤的肌组织病理修复、细胞骨架蛋白结蛋白( Desmin)和α-肌动蛋白(α-Actin)表达的效应差异,探讨按摩促进肌肉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7只,体重(2.0±0.5) kg,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n=3)、自然恢复组(B组,n=12)和按摩组(C组,n=12).A组实验动物不作任何处理,B、C组实验动物用自制打击器制备兔右后肢股四头肌损伤模型.C组于造模后第8天开始按摩,按摩转速3 000~3 100 r/min,按摩时间15 min,每天1次至处死取材为止;B组不予按摩.B、C组于伤后14d及21d各取6只实验动物股四头肌样本,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Desmin、α-Actin表达,并与A组正常股四头肌标本进行比较. 结果 B、C组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A组肌纤维形态规整,排列整齐,无结缔样组织;B组股四头肌标本见明显组织坏死,多数肌纤维断裂、萎缩、排列紊乱;C组骨骼肌组织形态、肌萎缩较B组改善,受损部位可见新生肌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各时间点B、C组Desmin、α-Actin表达均低于A组(P<0.05);但C组Desmin、α-Actin表达均较B组增强(P<0.05),且21 d时明显高于14d (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A组Desmin、α-Actin高于B、C组(P<0.05),B组两种蛋白表达低. 结论 按摩可促进兔损伤股四头肌的组织形态及细胞骨架恢复,可能通过上调Desmin、α-Actin表达促进骨骼肌组织损伤修复.

  • 外源性前列腺素E2对兔跟腱胶原含量的影响

    作者:李辉;唐康来;邓银栓;谢美明;常德海;陶旭;许建中

    目的 肌腱损伤后周围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及体外牵伸载荷条件下肌腱细胞产生的PGE2均升高,通过观察外源性PGE2对兔跟腱胶原含量的影响,探讨其与肌腱病发生的关系. 方法 取健康3~4月龄日本短耳兔24只,体重2.0~2.5 kg,雌雄不限;根据PGE2注射剂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n=12):低剂量组(50 ng)和高剂量组(500 ng).随机选择一侧后肢跟腱中部经皮注射0.2 mL对应剂量PGE2,对侧对应部位注射0.2 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每周注射1次至处死.注射4、8周后两组各处死6只实验动物,大体观察跟腱情况后,取双侧跟腱HE染色观察细胞结构、基质形态,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肌腱组织的胶原变化并定量分析Ⅰ、Ⅲ型胶原含量,透射电镜观测胶原纤维密度及直径. 结果 HE染色示两组实验侧均出现胶原纤维结构破坏.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示4、8周时两组实验侧Ⅲ型胶原纤维均较对照侧增加,Ⅰ型胶原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实验侧Ⅲ型胶原纤维增加,Ⅰ型胶原减少,Ⅲ/Ⅰ型胶原比值增高(P<0.05).透射电镜示两组4、8周时实验侧单位面积内总胶原纤维横截面积所占百分比均较对照侧降低,直径> 100nm的纤维比例均较对照侧降低,直径<100nm的纤维比例均增加(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实验侧单位面积内总胶原纤维横截面积所占百分比更低,直径> 100nm的纤维比例均明显降低,直径< 100nm的比例明显增加(P<0.05). 结论 重复注射PGE2能导致兔跟腱Ⅰ型胶原减少,Ⅲ型胶原增多,Ⅰ/Ⅲ型胶原比例倒置,单位面积总胶原纤维密度降低,直径变细,可能与肌腱病发生相关.

  • 肢体慢性缺血伴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郝玉军;任为

    目的 分析影响肢体慢性缺血伴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再灌注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因素. 方法 2009年1月- 2010年12月,收治慢性缺血伴急性血栓形成患者59例67条肢体,按照血管重建术后是否发生无复流现象分为复流组(40例46条肢体)和无复流组(19例21条肢体),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时间、缺血程度、吸烟、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手术方式、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前列腺素I2(prostaglandin I2,PGI2)及血栓素A2 (thromboxane A2,TXA2)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的影响.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时间、缺血程度、吸烟、糖尿病、PGI2和TXA2是发生无复流现象的高危因素,OR值(95%CI值)分别为7.196(1.679~27.960)、5.116 (1.399~109.338)、6.893 (3.704~2 291.003)、3.864(1.009~421.702)、7.985( 1.001~1.043)和7.643 (1.011~1.065).与复流组相比,术后无复流组中TXA2、FBG升高,PGI2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缺血程度和急性缺血时间是肢体慢性缺血伴急性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再通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合并吸烟、糖尿病患者是发生无复流现象的高危人群;术后无复流患者体内的血栓前状态更严重,前列腺素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 舌下神经植入组织工程骨骼肌的体内实验研究

    作者:唐休发;张富贵;冯扬;周伟;刘济远;华成舸

    目的 构建高表达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的成肌细胞( myoblast,Mb)并作为种子细胞,以去细胞胶原海绵为支架,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骼肌,观察构建组织能否与舌下神经断端发生连接. 方法 取7只2日龄雄性Lewis大鼠四肢肌肉体外分离培养Mb,采用携带G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DNF转染第3代Mb( MbGDNF).将Mb及MbGDNF与去细胞胶原海绵支架体外复合培养构建细胞支架复合物,24 h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取8周龄雌性Lewis大鼠54只,解剖分离舌下神经,取1.0~1.5 cm舌下神经离断其远心端,用Mb支架复合物(Mb组,n=27)和MbGDNF支架复合物(MbGDNF组,n=27)包裹并固定其近心端,术后1、6及12周分别行HE染色,myogenin、slow skeletal myosin及乙酰胆碱受体α1(actylcholine receptor α1,AchRα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植入物生长情况,并行霍乱毒素B标记的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染色检测损伤后舌下神经核运动神经元存活情况. 结果 构建的MbGDNF能高表达转染基因.Mb及MbGDNF在支架上黏附和生长状态良好.HE染色:术后12周,两组植入物与周围组织紧密连接,有新生肌纤维从周围正常肌组织长入,与正常组织分界渐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术后1、6及12周均可检测到细胞质呈myogenin及slow skeletal myosin阳性的肌源性细胞,以及AchRαl呈弥散性阳性细胞.Y染色体染色阳性细胞随时间延长而减少.术后1、6及12周,MbGDNF组阳性标记的神经元数量分别为261.0±6.6、227.3±8.5及173.3±9.1:Mb组分别为234.7±5.5、196.0±13.5及166.7±11.7;术后1、6周MbGDNF组神经元数量多于Mb组(P<0.05),术后12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构建的组织工程骨骼肌与舌下神经断端发生了直接物质联系,MbGDNF产生的重组GDNF能通过逆行运输方式保护损伤后舌下神经核团内运动神经元的存活.

  • Herbert加压螺钉治疗桡骨头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张帆;李北平;刘洪全;邹拥军

    目的 总结切开复位Herbert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 2010年9月,采用切开复位Herbert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16例桡骨头骨折.男11例,女5例;年龄18~48岁,平均33岁.骨折按Mason分型:Ⅱ型13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Ⅲ型3例,合并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各l例,尺骨冠突骨折l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8 d.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示术后2~5个月骨折愈合.4例肘关节运动受限;1例术后3个月出现肘关节异位骨化.末次随访时,按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评分标准,获优2例,良10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75%. 结论 Herbert加压螺钉治疗桡骨头Mason Ⅱ型骨折,固定牢靠,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治疗Mason Ⅲ型骨折疗效尚未明确,临床选择需谨慎.

  • 带蒂组织瓣在下肢软组织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瑞君;路来金;刘鉴峰;张美英;刘彬

    目的 探讨带蒂组织瓣修复下肢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7年7月-2008年4月,收治15例下肢软组织恶性肿瘤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龄30~55岁,平均41岁.肿瘤部位:前足2例,足跟6例,踝部4例,小腿2例,腘后l例.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4 cm~20 cm×12 cm,分别采用足底内侧皮瓣或肌皮瓣(5例)、腓肠神经营养皮瓣(5例)、外踩上皮瓣(3例)、小腿内侧皮瓣(1例)、缝匠肌皮瓣(1例)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5.0 cm×4.5 cm~22 cm×14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5~6d2例皮瓣部分坏死,术后10d1例供区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及植皮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l~12年,平均5.2年.2例患者因肿瘤转移死亡,3例局部复发;其余患者皮瓣质地、外观良好,肢体功能良好.获随访5年以上11例,5年生存率为73.3% (11/15). 结论 根据肿瘤部位选择小同的带蒂皮瓣和肌皮瓣修复肿瘤扩大切除后组织缺损能大限度减少肢体功能损害,保肢率高.

  • 递增扩张内切开微创治疗尿道狭窄

    作者:谢永强;刘伟;柴克强;赵强;李栋

    目的 总结联合应用输尿管镜、电切镜、肾筋膜扩张器及钬激光治疗尿道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3年8月-2009年3月,收治18例尿道狭窄男性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52.5岁.病程3~24个月,平均11.6个月.尿道狭窄原因:前列腺切除术后10例,外伤4例,尿道感染4例.尿道狭窄部位:阴茎段2例,球部5例,膜部5例,膀胱颈部6例.狭窄长度5~21 mm.术中首先置入斑马导丝;然后依次使用8F~22F肾筋膜扩张器,沿斑马导丝扩张尿道狭窄段;后更换24F或27F等离子电切镜,直视下扩张狭窄段,电切至正常尿道宽度.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年.1例患者未定期行尿道扩张,术后6个月再次狭窄,再次手术后恢复正常排尿.术后6个月行尿动力及尿道造影检查:大尿流率为12~17 mL/s,膀胱剩余尿量0~30 mL.狭窄段尿道宽度5~10mm. 结论 综合应用输尿管镜、电切镜、肾筋膜扩张器及钬激光治疗尿道狭窄可获得满意疗效.

  • 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海鑫

    目的 观察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切口对股外侧皮神经的损伤情况. 方法 16个甲醛成年尸体全髋下肢标本,男12例,女4例.解剖股外侧皮神经,分别作标准外侧入路(standard lateral approach,SLA)和两种微创入路[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pproach,ALA)和后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切口,观察并计算3种切口对股外侧皮神经分支损伤的数量. 结果 与SLA组的(4.62±1.25)支相比,微创切口ALA组及PA组对皮神经分支的损伤较少,分别为(0.56±0.89)支及(3.50±0.63)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P=0.003 2).ALA组损伤皮神经较PA组更少(P=0.000 0). 结论 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选择ALA能更好保护股外侧皮神经.

  • 外科治疗肺动脉瘤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一例

    作者:万居易;邓明彬;廖斌;伍长学;于风旭

    目的 报道1例肺动脉瘤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2010年11月收治1例36岁肺动脉瘤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男性患者,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示肺动脉分叉偏左与降主动脉间有一通道,大小约12.0 mm× 6.7 mm,大血管水平探及左向右双期分流.左心室明显增大,主肺动脉明显扩张,约65 mm,估测肺动脉压力65 mm Hg(1 mm Hg=0.133 kPa).采用切除肺动脉瘤并取牛心包补片重建主肺动脉治疗.结果 患者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随访恢复正常生活. 结论 肺动脉瘤只要早期诊断、把握手术时机、选择正确手术方法,可以获满意临床疗效.

  • 足外侧柱延长术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张鹏;俞光荣

    目的 综述足外侧柱延长术(lateral column lengthening,LCL)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LCL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 LCL作为治疗平足畸形的重要手术方式之一,包括两种术式——跟骨远端截骨延长术和跟骰关节撑开融合术,目前在治疗平足畸形时具体术式选择尚存在争议. 结论 LCL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平足畸形,但需要生物力学试验和大样本临床随访结果进一步验证疗效.

  • 开放性肘关节脱位合并同侧开放性盖氏骨折一例

    作者:刘生和;刘坤;范存义;程栋;王海虎;康庆林;柴益民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65岁.因右上肢被渔船缆绳绞伤,致右肘及右腕部开放损伤、骨外露4h入院.检查:右肘部环形伤口,仅后内侧皮肤完整,外侧肌肉断裂,肘关节脱位,肱骨远端外露;腕背尺侧不规则伤口,尺骨下段自伤口戳出,前臂中下段畸形,腕指背伸障碍,小指感觉迟钝,各指屈曲尚可,桡动脉搏动存在.X线片示右肘关节完全性脱位,桡骨中下段骨折,尺骨茎突骨折,桡尺远侧关节脱位.

  •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致脊柱骨髓炎一例

    作者:王兴武;陆建猛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64岁.因腰背疼痛、活动受限伴畏寒、发热17d于2010年6月8日入院.患者于扛重物后出现腰痛,翻身、站立、行走困难,无双下肢痛、麻,伴畏寒、发热、便秘.于当地医院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噻肟及止痛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但下床活动困难,停药后又出现畏寒、发热.入院查体:体温38.0℃,脉搏7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 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溶血性贫血一例

    作者:曹卫刚;邱宝安

    目的 报道1例ABO血型不同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经验. 方法 2010年9月对1例肝癌复发患者行肝癌射频消融联合同种异体背驮式肝移植术,供、受者ABO血型分别为O型及A型.术后第10天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常规示血红蛋白下降至56 g/L,骨髓穿刺检查提示各系增生活跃,粒红比0.52:1,给予免疫抑制剂及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治疗. 结果 患者一般情况好转,血红蛋白上升,术后第34天上升至111 g/L.随访12个月,患者血红蛋白维持在正常范围. 结论 对于ABO血型不同但血型相合的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抑制剂及输注供体血型的洗涤红细胞可有效缓解溶血,提高肝移植成功率.

  •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幸嵘;孔清泉

    目的 总结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症中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的轴性症状、后凸畸形、节段性运动麻痹的研究进展. 方法 查阅有关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症文献,并综合分析. 结果 轴性症状、后凸畸形、节段性运动麻痹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已有了更多新的发现,如椎体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重要性和引起节段性运动麻痹的神经根麻痹、脊髓损伤两种学说. 结论 应对轴性症状、后凸畸形、节段性运动麻痹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作进一步研究,以期能有效防治其发生.

  • 后前路联合环形松解保留椎体后壁治疗创伤后僵硬性胸腰椎后凸畸形

    作者:王清;王高举;钟德君;修鹏;李森;王松

    目的 探讨后前路联合环形松解、保留椎体后壁的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创伤后僵硬性胸腰椎后凸畸形(rigid post-traumatic thoracolumbar kyphosis,RPTK)的疗效. 方法 2004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RPTK患者20例,采用后前路联合环形松解、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矫形植骨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男14例,女6例;年龄23~63岁,平均43.2岁.外伤至手术时间4个月~23年,平均1.4年.病变节段:T111例,T128例,L110例,L21例.测量手术前后Cobb角、骨折椎体椎间高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腰背疼痛. 结果 术后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8年.1例患者术后3个月后凸加重,经延长制动时间获得稳定.末次随访时JOA腰背痛评分为(26.2±3.9)分,较术前(14.0±5.7)分显著改善(t=4.536,P=0.001).胸腰段后凸Cobb角为(9.8±5.7)°,与术前(43.2±1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椎体椎间高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骨折椎体椎间高度恢复至骨折相邻椎体椎间高度的87.0%±11.2%. 结论 后前路联合环形松解、保留椎体后壁的短节段固定融合技术治疗RPTK,对脊髓干扰小,术中出血少,有助于增强脊柱稳定性和恢复椎间高度.

  • 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

    作者:杨新明;张磊;张瑛;王耀一;孟宪勇;阴彦林;石蔚;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

    目的 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2年1月-2010年10月,对78例具有手术指征的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男42例,女36例;年龄24~65岁,平均45岁.病程8~29个月,平均12个月.2个椎体受累70例,3个椎体受累8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术后随访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临床疗效评价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 结果 术后7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6个月.无窦道形成及复发.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9.2±0.6)、(2.4±0.3)、(1.0±0.2)、(0.5±0.4)及0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D级改善为显著.临床疗效评价:术后12个月内均无加重患者;随时间推移,改善及无变化患者逐渐转向痊愈,术后12个月改善率和痊愈率分别为100%和91.03%.影像学评价: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影像学盲测评价指标评分分别为(0.17±0.03)、(4.11±0.09)、(4.68±0.04)、(4.92±0.08)及5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 结论 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在解除疼痛、稳定脊柱、恢复神经功能及早期康复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初步应用

    作者:钱宇锋;薛峰;盛晓文;陆建民;陈兵乾

    目的 通过与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比较,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1年3月24例符合选择标准的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收治时间分为颈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13例,2010年3月-2010年9月)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11例,2010年9月- 2011年3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分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dom,s评分评价疗效;置换组于手术前后X线片上测量置换及其邻近节段的过伸过屈、左右侧屈活动度,以及假体偏心距.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缓解,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融合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个月;置换组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6个月.术后1、3、6个月置换组NDI均高于融合组(P<0.05),但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组Odom's评分为优6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76.92%;置换组为优9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0.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00,P=0.223).术后置换组过伸过屈及右侧屈活动度于1个月时明显减小(P<0.05),之后逐渐恢复;左侧屈活动度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其中3、6个月时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置换节段和上位节段左侧屈活动度大于右侧屈(P<0.05),且上位节段左、右侧屈活动度差约为置换节段的2倍;侧屈活动度差与假体偏心距成正相关(P< 0.05),且假体偏向侧的侧屈活动度增大,对侧活动度减小. 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简便、安全且能保留颈椎活动的手术,早期疗效较好.

  • 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作者:梁博伟;赵劲民;李宁宁;胡朝晖;孙宏志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UPSF)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 2009年7月,采取微创TLIF联合UPSF治疗57例单节段DLBP患者.其中男27例,女30例;年龄38~61岁,平均45.6岁.病程9个月~11年.病变节段L2、3 2例,L3、45例,L4、5 29例,L5、S1 21例.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率及手术并发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疗效,并根据造影剂诱发一致性疼痛压力大小及椎间盘封闭敏感性高低对患者手术疗效进行分组比较. 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84.6±37.4)min,切口长度(3.4±0.6)cm,术中出血量(132.5±23.2)mL,术后引流量(58.7±21.4)mL,住院时间(6.5±0.8)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2个月~5年4个月,平均3.2年.末次随访时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 ODI评分改善率获优27例,良22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86.0%;均获得坚强椎间融合.末次随访时,造影剂注射低压力敏感组的ODI及VAS评分优于高压力敏感组(P<0.05);椎间盘封闭高敏感组的ODI及VAS评分优于低敏感组(P<0.05). 结论 微创TLIF联合UPSF治疗DLBP手术创伤小,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造影剂注射低压力敏感或椎间盘封闭高敏感患者手术疗效较好.

  • 胸椎椎弓根髓腔内径CT分型在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矫形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颖;解京明;王迎柱;毕尼;赵智;李韬

    目的 探讨基于胸椎椎弓根髓腔内径CT分型在对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行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矫形徒手植钉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2004年10月-2010年7月对56例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一期行PVCR矫形,T2 ~12共植入1 098枚椎弓根螺钉.于CT片测量胸椎椎弓根髓腔内径,并划分为4个区间:区间1 (0~1.0mm),区间2(1.1~2.0mm),区间3(2.1~3.0mm),区间4(>3.1 mm);对各区间椎弓根螺钉植钉成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结果将无统计学意义的区间合并,再次行统计学分析.根据Lenke的椎弓根形态学分型,行各型植钉成功率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098枚胸椎椎弓根螺钉中,826枚(75.23%)植钉成功.根据髓腔内径分区,除区间3与区间4椎弓根植钉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40,P=0.111)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8).区间3、4合并后,区间1、2、3植钉成功率分别为35.05%、65.34%、88.32%,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根据Lenke的椎弓根形态学分型,A、B、C、D型植钉成功率分别为82.31%、83.40%、80.00%、30.28%,D型植钉成功率显著低于其余各型(P<0.008),其余各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08).基于胸椎椎弓根髓腔内径CT分型标准,Ⅰ型椎弓根占总数的17.67%,凹、凸侧椎弓根分别为24.59%、10.75%; Ⅱ a型占总数的16.03%,凹、凸侧分别为21.13%、10.93%; Ⅱ b型占总数的66.30%,凹、凸侧分别为54.28%、78.32%.各型凹、凸侧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结论 基于胸椎椎弓根髓腔内径提出了量化分型标准,Ⅰ型为无髓腔型,椎弓根内径0~1.0 mm; Ⅱ型为有髓腔型,其中Ⅱ a型椎弓根内径为1.1~2.0mm,Ⅱ b型>2.1 mm.该分型标准可在行PVCR时指导徒手植入胸椎椎弓根螺钉,但其有效性需进一步临床观察验证.

  • 带蒂胸锁乳突肌肌瓣一期修复腮腺肿瘤术后缺损的疗效

    作者:耿中利;李鸿涛;王进;董朝;马斌林

    目的 通过与直接拉拢缝合比较,探讨带蒂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肿瘤切除后缺损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10年4月,采用带蒂胸锁乳突肌肌瓣一期修复38例(肌瓣组)腮腺肿瘤切除后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直接拉拢缝合修复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肿瘤类型及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分析两组术后局部凹陷畸形、Frey综合征和腮腺瘘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肌瓣组术后肌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对照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8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均无复发.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面部凹陷畸形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202,P=0.000).肌瓣组术后发生1例(2.6%)腮腺瘘,1例(2.6%)Frey综合征;对照组分别为8例(22.8%)及20例(57.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带蒂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肿瘤切除后缺损,可预防术后局部凹陷畸形、Frey综合征和腮腺瘘并发症的发生.

  • 白芷活性提取物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白晓智;胡大海;王耀军;苏映军;朱雄翔;汤朝武

    目的 体外观察白芷活性提取物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K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 方法 取人皮肤KC的HaCaT细胞株,复苏培养取第5代细胞进行实验.取白芷生药95%乙醇提取后,将其活性提取物溶解于含0.25% FBS的DMEM培养液中,稀释至5×10-2、5×10-3、5×10-4、5×10-5 g/L,分别与KC培养5d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以含0.25% FBS的DMEM培养作为对照.根据细胞增殖活性确定佳浓度后,取KC分别采用佳浓度白芷活性提取液(实验组)及含0.25% FBS的DMEM(对照组)培养.培养48 h后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细胞周期素D1 (cyclin D1)、凋亡相关基因天冬氨酸半胱氨酸酶3 (Caspase-3) mRNA的表达. 结果 培养5d后,MTT测定5×10-4、5x10-3、5x 10-2 g/L浓度可促进KC增殖,吸光度(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x 10-3 g/L浓度组A值高,确定为佳浓度.实验组S期及G2/M期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G0/G1期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yclin D1及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白芷活性提取物能促进KC增殖,同时下调cyclin D1的表达加快细胞周期进程,下调Caspase-3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以加快上皮化进程促进创面愈合.

  • 幼年猪全阴囊Ⅲ度烧伤创面早期植皮修复对睾丸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唐修俊;魏在荣;孙广峰;邓成亮;王达利

    目的 探讨幼年猪全阴囊Ⅲ度烧伤后早期植皮修复阴囊对睾丸生精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取2月龄雄性贵州小型猪30只,体重10~15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组)、自然愈合组(B组)、植皮组(C组).A组小型猪不作任何处理;B、C组小型猪制备阴囊Ⅲ度烧伤模型后,B组不作处理,待其自行愈合;C组切除烧伤阴囊皮肤,取下腹部全厚皮植皮修复.术后观察B、C组实验动物一般情况,并于模型制备3个月(实验动物已成年)及1年每组分别取5只实验动物双侧睾丸标本,HE染色观察不同方式修复阴囊对睾丸生精细胞的形态学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 结果 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创面均顺利愈合.组织学观察示A组各级生精细胞形态正常,管腔中可见成熟精子;B组生精上皮明显变薄,仅1~2层生精细胞;C组生精细胞较B组稍多,部分可见精子细胞;术后1年B、C组生精细胞较3个月时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术后3个月及1年B、C组Survivin蛋白表达少于A组,B组少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两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植皮修复全阴囊Ⅲ度烧伤创面对猪睾丸生精功能有抑制作用,可导致生精细胞减少,Survivin蛋白表达降低,但生精小管内仍有部分精子细胞残存.

  • 逆行股前外侧皮瓣移位修复胫骨外露创面

    作者:农明善;陈凯宁;杨幸;黄武

    目的 探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中上段胫骨外露创面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5年10月- 2010年4月,应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肌皮瓣移位修复小腿中上段胫骨外露创面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6~52岁.交通事故伤11例,重物压伤5例.10例为伤后1~6 h入院,平均3 h;6例伤后于外院行胫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创面严重感染,伤后至该次入院时间为6~14d,平均10d.创面范围13cm×7cm~20cm× 13cm.皮瓣切取范围16 cm×10 cm~23 cm×15 cm.供区取中厚皮游离移植修复. 结果 术后5~7d2例皮瓣发生感染,经换药1周后愈合;其余皮瓣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3个月,平均18个月.患肢皮瓣外形稍臃肿,色泽、质地满意.骨折均于术后8~10个月愈合. 结论 采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肌皮瓣可有效修复小腿中上段胫骨外露创面.

  • 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与创伤后瘢痕形成

    作者:于蓉;岑瑛

    目的 对近年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与创伤后瘢痕形成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及与创伤后瘢痕形成的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TGF-β1是纤维化疾病的重要影响因子,通过TGF-β1/Smad3信号通路转导产生其生物学效应.该途径受多种因子调控并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与其他信号通路串话.该途径参与创伤后早期炎性反应、创面愈合及后期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在分子水平干预转导途径的各个环节,可以影响纤维化及细胞外基质沉着的进程. 结论 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途径是影响创伤后瘢痕形成及细胞外基质沉着的重要途径.对该途径进行深入研究,可为临床促进创面的愈合及病理性瘢痕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 臀上部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应用

    作者:姜茂华;杨孝良;魏邦敏;黎英豪

    目的 探讨臀上部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4年1月-2011年3月,收治骶尾部褥疮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38~95岁,平均63岁.褥疮发生时间3个月~2年6个月,平均8.5个月.褥疮范围6cm× 5cm~18cm×13cm.按褥疮范围及病变程度分度:Ⅲ度23例,Ⅳ度20例.采用改良菱形皮瓣设计方法,应用单侧(19例)或双侧(24例)臀上部筋膜皮瓣移位修复.一侧皮瓣切取范围为6.5 cm×4.5 cm~18.0 cm×11.5 cm. 结果 术后7d发生皮瓣下积液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3例,经引流、换药处理后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和8个月褥疮复发;其余患者均无复发,皮瓣颜色正常,外观及弹性良好. 结论 采用臀上部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具有设计及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损伤小的优点,效果可靠.

  • 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与关节内继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海峰;刘玉杰;李众利;李春宝;董晓艳;朱娟丽;刘洋

    目的 通过分析肩关节前脱位次数、病程与关节内继发损伤的关系,探讨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对关节内继发损伤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 2009年6月关节镜下应用缝合锚钉行Bankart重建术治疗的59例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临床资料.男48例,女11例;年龄15~42岁,平均27.6岁.初次脱位原因:接触性体育运动21例,非接触性体育运动13例,日常活动11例,外伤14例.术前脱位3~32次,平均10.6次.初次脱位至手术时间为11个月~12年,中位时间5.9年.患者恐惧试验及复位试验均呈阳性.术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为(22.3±2.4)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73.1±5.8)分.关节镜下观察关节内继发损伤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58个月,平均37.3个月.末次随访时,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为(34.6±1.7)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6.7±6.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关节脱位次数和关节软骨损伤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rs=0.345,P=0.007),和Hill-Sachs损伤严重程度成正相关(rs=0.708,P=0.000);首次脱位至手术时间和关节软骨损伤严重程度成正相关(rs=0.498,P=0.000),与Hill-Sachs损伤严重程度无相关性(rs=0.021,P=0.874). 结论 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早期行Bankart重建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避免或延缓关节内继发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 髋臼骨折术后残留移位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马坤龙;方跃;栾富钧;屠重棋;杨天府

    目的 通过术后CT评价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探讨累及负重区和非负重区的残留移位(台阶移位和间隙移位)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6月-2009年6月48例髋臼骨折患者术后CT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6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关节面残留移位是否累及负重顶,将患者分为负重区组(30例)和非负重区组(18例).髋关节功能按Merle d'Aubigné-Postel标准评定;术后关节面复位质量采用CT评价,于CT片上测量残留移位的两个指标(台阶移位和间隙移位)大值.所得数据均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 结果 负重区组残留移位值与髋关节功能成强负相关性(rs=-0.722,P=0.001);非负重区组残留移位值与髋关节功能无相关性(rs=0.481,P=0.059).临床随访结果与相关性分析一致.负重区组台阶移位值与髋关节功能成极强负相关(rs=-0.825,P=0.002),而间隙移位值与髋关节功能无相关性(rs=0.577,P=0.134). 结论 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不仅与关节面残留移位大小相关,还与残留移位部位相关.与非负重区相比,累及负重区的残留移位是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关键因素;在负重区台阶移位值越大,髋关节功能越差.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内陷症的早期疗效

    作者:陈志伟;袁杰;曹盛俊;廖瑛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内陷症的方法及早期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2月,收治髋臼内陷症16例16髋.男6例,女10例;年龄39~72岁,平均56.5岁.病程1年6个月~35年,中位病程6.4年.左髋7例,右髋9例.原发性3例,继发性13例.髋关节Harris评分为(49.5±5.5)分.髋臼内陷按Dunlop等的诊断标准分度:轻度3例,中度9例,重度4例.患者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髋臼重建时采用植骨及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恢复患髋股骨偏心距及髋臼旋转中心. 结果 术后16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2个月,平均37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0.5±4.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578,P=0.000).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下沉,植骨与髋臼融合,无髋臼再次内陷. 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内陷时,采用植骨及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恢复患髋股骨偏心距及髋臼旋转中心,可获满意早期疗效.

  • 先天性短股骨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避免下肢延长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涛;尚希福;贺瑞;胡飞;葛畅

    目的 探讨对先天性短股骨颈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避免下肢延长的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4月-2010年12月接受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38例先天性短股骨颈患者临床资料.男26例,女12例;年龄45~78岁,平均62.3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1例,骨关节炎17例,股骨颈骨折10例.术前29例双下肢不等长,临床测量肢体短缩10~24mm,平均14.5 mm;X线片测量肢体短缩11~25 mm,平均14.7 mm.术前Harris评分为(44.0±3.6)分. 结果 术后1d临床及X线片测量示3例患者下肢延长,其余35例双下肢差异均<10mm,视为等长;总等长率为92.1% (35/38).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1例下肢延长16mm患者步态异常,经增加足跟垫矫正后仍有轻度跛行;其余2例不等长患者有轻度跛行.其余患者行走正常,髋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后3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68个月,平均43.8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6.7±2.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0,P=0.031).X线片复查示假体无松动与下沉. 结论 对先天性短股骨颈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应注意下肢长度测量和截骨平面确定,并使用带领假体,可有效避免下肢延长.

  • 膝内侧半月板“湾征”对内侧副韧带断裂的诊断意义

    作者:张文涛;张新涛;黄伟

    目的 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关节镜下可见内侧半月板上滑膜缘完全显示,类似海湾形状,称为“海湾全景征”(简称“湾征”),判断其作为诊断膝内侧副韧带断裂标志体征的可靠性及意义. 方法 2007年3月-2011年3月,纳入59例MRI检查提示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8例,女21例;年龄16~39岁,平均23.2岁;单纯内侧副韧带断裂12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1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27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3例,髌骨脱位1例.68例MRI检查提示无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25~49岁,平均31.8岁;前交叉韧带损伤38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前交叉韧带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26例.两组治疗前后行关节镜探查比较“湾征”出现情况. 结果 观察组膝内侧副韧带修复重建前关节镜探查均见“湾征”,明确内侧副韧带断裂;修复重建后“湾征”消失.对照组交叉韧带重建前后均未见“湾征”. 结论 “湾征”可作为关节镜下膝内侧副韧带断裂的诊断指征,以及术中韧带修复重建成功与否的判断依据.

  • 多关节置换治疗晚期下肢关节疾患

    作者:边焱焱;翁习生;林进;金今;钱文伟;翟吉良;赵丽娟

    目的 探讨下肢多关节置换治疗晚期关节疾患的有效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行下肢3个或以上关节置换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27~59岁,平均41.8岁.强直性脊柱炎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均为下肢髋、膝关节受累.4例完全丧失行走功能,1例患者扶拐可自行活动.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为(24±24)分,膝关节功能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为(28±15)分.一期多关节置换2例,二期置换2例,三期置换1例.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给予下肢制动皮牵引3周,无关节再脱位发生.2例术后2d内出现贫血,给予积极扩容补充红细胞后改善.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6~140个月,平均75个月.患者基本能正常行走及上、下楼梯.髋、膝关节稳定性好,无关节感染及松动发生.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为(88±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6,P=0.00);膝关节功能根据HSS评分为(86±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6,P=0.00). 结论 下肢多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关节疾患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