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地塞米松防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中性粒细胞凋亡与坏死的调控,阐明地塞米松防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方法 30只Wistar大鼠腹部制备3 cm×6 cm 岛状皮瓣,分成3组(n=10).A组:正常皮瓣组;B组:阻断静脉8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C组:阻断静脉8 h,腹腔注射地塞米松5 mg/kg,作为治疗组.术后7 d观察皮瓣成活面积;以Annexin V及Propidium双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坏死水平;电镜观察凋亡、坏死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并于术后1 d,从各组大鼠皮瓣中央取材,电镜观察吞噬细胞吞噬凋亡中性粒细胞形态.阻断血管前,再灌注损伤后0、 3、6、12 及 24 h,以双夹心ELISA法测量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浓度. 结果皮瓣成活面积A、C组大于B组(P<0.05),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B组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含量明显低于A、C组, 6 d高于A、C组.术后1、3、6 d,中性粒细胞坏死水平B组高于A、C组.术后1 d,皮瓣中吞噬细胞吞噬凋亡中性粒细胞的数量C组明显高于B组(P<0.05).B组血浆TNF-α于再灌注1 h达到高峰,IL-10于再灌注3 h达到低.C组TNF-α峰值明显低于B组,6 h即明显下降;IL-10再灌注1h达低,3 h时明显上升,其浓度明显高于B组. 结论地塞米松防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在于调理了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水平,减少了中性粒细胞的坏死数量,平衡了中性粒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
成骨细胞Cbfa1和Osterix基因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膜中的表达
目的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膜,研究生物衍生羊膜(human acellular amniotic membrane, HAAM)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采用人胚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与HAAM体外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骨膜(n=60).于培养后2、4、6、8和10 d,分别提取总RNA,经过逆转录成cDNA,行实时定量PCR,分别扩增成骨细胞特异转录因子(Cbfa1)和成骨细胞特异基因(Osterix),读取扩增循环数(cycle threshold,Ct).以单纯培养的成骨细胞作为对照组(n=20). 结果实验组Cbfa1表达以培养后2 d和10 d高,且培养后2 d与4、6、8 d比较,以及培养后10 d与4、8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Osterix表达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培养后8 d达高,与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bfa1和Osterix表达均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组间各时间点两基因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成骨细胞与HAAM结合后,Cbfa1和Osterix可持续正常表达.HAAM作为支架材料,可诱导并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成骨细胞与HAAM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膜在分子水平已具有产生骨组织的基础.
-
骨膜、滑膜及软骨组织对关节软骨再生基因的影响
目的研究骨膜、滑膜和软骨组织对软骨细胞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等基因表达的影响, 探讨各种组织对软骨再生的作用. 方法 20只新西兰兔,于膝关节切取20 个4 mm×4 mm×4 mm软骨块、25个2 mm×2 mm×2 mm小软骨块、25个2 mm×2 mm滑膜片和25个2 mm×2 mm骨膜块.将4 mm×4 mm×4 mm软骨块分别置于培养皿孔中央进行培养,按软骨块周围放置的组织块不同分为A、B、C、D 4组(n=5).A组,周围放置5个2 mm×2 mm的滑膜片;B组,周围放置5个2 mm×2 mm的骨膜片;C组,周围放置5个2 mm×2 mm×2 mm的小软骨块;D组,周围未放置任何组织块,作为对照组.培养7 d后,提取中央软骨块细胞RNA,采用RT-PCR技术,检测4组软骨细胞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和NF-κB mRNA转录情况. 结果 A组蛋白多糖mRNA转录减少,基因表达相对密度值为1.09±0.21,与D组1.25±0.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胶原及NF-κB mRNA转录亦减少,基因表达相对密度值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及NF-κB mRNA转录增高,基因表达相对密度值分别为1.60±0.26、1.57±0.24及4.20±2.22,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相对密度值为1.43±0.28,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多糖及NF-κB基因表达相对密度值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膜具有刺激软骨细胞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和NF-κB mRNA转录的能力.NF-κB及其信号传递系统很可能参与了骨膜对软骨再生的促进过程.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皮肤附属器细胞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分化为创面皮肤附属器细胞的可能性,及其参与创面修复的可能机制. 方法无菌条件下取Wistar大鼠股骨骨髓细胞,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体外培养扩增后,用BrdU标记细胞.另于同种雄性Wistar大鼠背部正中,制备1 cm×1 cm全厚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将BrdU标记的1×106/ml MSCs从阴茎静脉输注,术后第3天与第7天切取创面组织,行BrdU免疫组织化学单染色,以及BrdU和广谱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染色. 结果 BrdU阳性细胞出现在创面皮下组织、皮脂腺、毛囊和骨髓腔中.免疫组织化学双染色结果显示,皮脂腺和毛囊有BrdU阳性细胞,同时表达广谱角蛋白. 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 MSCs归巢并参与创面修复;在实验性全身皮肤缺损创面微环境下, MSCs可分化为皮肤附属器细胞.
-
动力髋螺钉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
非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为减少卧床时间,提高疗效,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用手术治疗[1].我院1998年6月~2004年6月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治疗股骨粗隆间Ⅰ~Ⅴ型骨折5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前路减压与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在县级医院开展较晚、较少.2000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胸腰椎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椎体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6例,术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颈背扩张皮瓣修复前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颜面部烧伤后导致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瘢痕畸形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修复难度较大.1997年2月~2004年10月,我科采用颈背皮肤扩张,预制管状皮瓣,沿耳后发际区内转移,修复前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3例,术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跟骨骨折是常见骨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治疗方法不一.我们于2001年7月~2004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autosetting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ACPC,上海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人工骨填充,治疗跟骨骨折2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努力推动我国髋、膝关节修复重建事业的发展
近十年来,我国人工关节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通过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能将患者被破坏的关节修复,并重建一个稳定的有良好功能的新关节,使患者明显解除疼痛、恢复功能、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并得到了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
-
万古霉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兔人工股骨头感染一期翻修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vancomycin-loaded polymethylmethacrylate,VCM-PMMA)在兔人工股骨头感染一期翻修中的作用. 方法 24只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拘,体重2.4~3.4 kg.制备左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2),行清创和一期翻修手术,对照组以单纯PMMA固定,实验组以VCM-PMMA固定.术后即刻、4、8和12周摄X线片;术前及术后1、3、7 d及2、4、8和12周 8个时间点检测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术后12周处死动物后,以细菌培养和罗丹明标记的兔抗表皮葡萄球菌免疫血清细菌染色检测感染治愈率,并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一期翻修术后,对照组有2只兔再次形成脓肿,实验组无脓肿再形成.关节活动度实验组较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示对照组有6个关节脱位,实验组有3个关节脱位.血清CRP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于翻修术后1 d显著升高(P<0.01),3 d达高峰,于7 d开始下降,对照组于术后第8周、实验组于术后第2周低于翻修前水平(P<0.01),实验组在术后4周接近正常水平.ESR两组均从翻修后3 d开始升高,7 d达高峰,对照组感染后一直居高不下,实验组于术后第4周低于翻修前水平.细菌检测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有58.3%(7/12)和16.7%(2/12)发生再感染,翻修成功率分别为41.7%和83.3%.发生再感染的假膜组织光镜下可见大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感染治愈者可见纤维细胞增生. 结论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一期翻修时应用VCM-PMMA固定假体,能显著提高翻修的成功率.
-
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探讨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4年10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4~82岁,平均64.3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退变性骨关节炎8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20例,其他2例.其中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例,混合型假体36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患肢短缩1.0~2.0 cm 10例,短缩2.0~4.0 cm 6例,短缩4.0~6.0 cm 2例.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线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股骨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磨削髋臼,寻找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以均衡双下肢长度. 结果术后获随访3~4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双下肢等长的30例患者,术后5例患侧延长1.0~2.0 cm,1例延长2.5 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患者,术后恢复等长10例,患侧延长1.0~2.0 cm 6例,其中2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术前短缩4.0~6.0 cm,术后仍然短缩2.0~3.0 cm.Harris评分:术后肢体等长的34例患者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的14例患者平均88.6分.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术前测量及术中应用综合评价方法,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下肢长度调节方法,掌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巧,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
不同程度屈膝挛缩畸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屈膝挛缩畸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2月行TKA的65例97膝屈膝挛缩畸形患者资料.其中骨关节炎51例74膝,类风湿关节炎14例23膝.单膝置换33例33膝,双膝同时置换32例64膝.按屈膝挛缩畸形程度不同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屈曲挛缩<20°(0~15°)32例49膝,B组屈曲挛缩≥20°(20~60°) 33例48膝.A、B两组膝关节术前屈曲挛缩度数、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KSS(knee society score)评分及功能评分分别为10.7±8.0°、104.6±20.0°、29.1±18.0、32.6±20.7和28.2±7.8°、60.8±26.6°、12.1±13.2、26.8±18.1,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均采用Scorpio后稳定型骨水泥固定假体,行初期置换.术后3~4 d在同一康复师指导下行CPM及主动功能锻炼. 结果患者获随访8个月~3年6个月,平均2年7个月.A、B组术后膝关节屈曲挛缩度数、ROM、KSS评分和功能评分分别为0.4±2.1°、108.6±19.0°、82.1±13.8、72.3±29.1和1.3±3.2°、98.6±16.4°、75.9±8.2、81.4±26.9,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总满意度为94.6%,无深部感染及再翻修者. 结论膝关节屈膝挛缩畸形严重与否对TKA的早期疗效无明显影响;TKA后ROM有"趋中"现象;术后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也是获得功能改善的重要环节之一.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大鼠内侧侧副韧带愈合的影响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链(plateled derived growth factor BB,PDGF-BB)对韧带愈合质量的影响. 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每组24只.制备右膝关节内侧侧副韧带(medical collateral ligament, MCL)断裂模型,A组每只大鼠在伤口局部注入5 μg PDGF-BB,然后用9-0可吸收缝线行褥式缝合;B组伤口直接缝合.术后2周,切取韧带行组织学、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结果 A组韧带成纤维细胞数量为213.44±15.32,B组为180.42±12.78,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组细胞较B组更成熟,排列更规则.A组胶原类型、含量及其交联程度均较B组有改善(P<0.01). 结论 PDGF-BB对韧带的愈合具有促进作用.
-
髋臼前柱螺钉固定解剖学研究及导向器的设计
目的为经髋臼前柱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对22只成人尸体骨盆标本,共44侧髋臼进行解剖学研究,观测髋臼前柱横断面形状,测量髋臼前柱螺钉固定在髂骨翼外侧面的进针点、进针方向、钉道直径、进针点至闭孔沟的距离. 结果髋臼前柱横断面呈近似直角三角形, 钉道直径10.5±0.8 mm;螺钉进针点位于髂骨翼后外侧面坐骨大切迹和髂前上棘连线上方9.2±2.4 mm,距坐骨大切迹38.5±3.8 mm;螺钉进针方向于水平面与中心线夹角为40.7±3.8°,矢状面向尾端成角54.2±5.5°.钉道长度84.1±6.2 mm.并设计出髋臼前柱螺钉固定导向器. 结论髋臼前柱可接受1枚直径6.5 mm、长70 mm的螺钉,螺钉进针点位于髂骨翼后外侧面坐骨大切迹和髂前上棘连线上方10 mm,距坐骨大切迹40 mm.螺钉进针方向于水平面与中心线夹角40°,矢状面向尾端成角55°.髋臼前柱螺钉固定导向器将提高前柱螺钉固定的安全性.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保头治疗进展
目的综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AVN)保头治疗的研究进展. 方法广泛查阅近10年股骨头AVN保头治疗的相关文献,并对其综合分析. 结果股骨头AVN的保头治疗方法主要有髓芯减压、各种骨移植和截骨术.股骨头AVN早期通过手术修复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结论通过手术修复技术特别是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可使股骨头修复获得良好的长期疗效.
-
麻醉后预存自体血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麻醉后即刻采集自体血,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回输的临床应用. 方法 2004年9月~2005年1月,对33例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麻醉后即刻采集自体血400 ml,于术后回输.观察采血时患者血压变化、术后12、24及72 h血常规、伤口引流及感染情况.其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33~81岁,平均62.4岁.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股骨头坏死2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例.单髋关节置换20例,双髋关节置换1例;单膝关节置换6例,双膝关节置换5例;单髋关节翻修术1例. 结果采血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术后回输血200~1 150 ml,平均650 ml.其中21例单髋关节置换患者仅回输预存自体血;6例单膝关节置换患者回输预存自体血后又将引流血回输;5例双膝及1例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除用预存自体血和引流血回输外,因术后出血较多,输入异体血400 ml.术后血红蛋白68~102 g/L,平均88 g/L;红细胞压积20.5%~31.5%,平均24.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伤口无感染、下肢静脉无血栓发生.6例输入异体血的患者,输血后2例出现寒战、皮肤骚痒等过敏反应,予地塞米松后症状均缓解. 结论对行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前预存自体血供术后回输,可减少术后输入异体血带来的危险.
-
TC-Dynamic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系统术后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TC-Dynamic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系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近期临床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2003年9月~2004年3月,应用TC-Dynamic人工全膝关节系统行TKA 10例12膝(TC-Dynamic组),术前膝关节KSS(knee society score)评分为16.08±11.58分,功能评分为13.75±19.79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为75.00±26.46°.同期使用Scorpio假体行TKA 30例50膝(Scorpio组),术前膝关节KSS评分为19.48±9.67分,功能评分为3.16±19.82分,膝关节ROM为80.80±22.8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情况、KSS评分和功能评分改善情况,以及膝关节ROM的提高程度.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40~210 d,平均130 d.TC-Dynamic组术后KSS评分为88.83±4.04分,较术前改善72.75±14.47分,功能评分为79.17±5.15分,较术前改善65.42±19.47分;ROM为107.92±11.57°,较术前提高32.92±32.22°.Scorpio组术后KSS评分为85.68±7.36分,较术前改善66.20±10.44分,功能评分为71.40±12.70分,较术前改善68.24±25.35分;ROM为109.20±11.13°,较术前提高28.40±26.41°.术后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X线片均示下肢力线良好,假体位置满意,无透亮线及任何松动迹象. 结论 TC-Dynamic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设计合理,术后近期效果良好;但远期疗效仍需大样本长期随访观察.TKA中正确的下肢力线、合理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及屈曲伸直间隙平衡等,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和保证假体长期存活的关键.
-
三维骨建模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韧带平衡的作用
目的探讨以三维骨建模为基础、无需影像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韧带平衡的作用. 方法 2002年11月~2003年6月,采用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在Ceravision无需影像资料的三维骨建模系统导航监控下,辅助完成TKA 21例.男5例,女16例,年龄64~79岁,平均72.4岁.其中2例既往行胫骨近端截骨术,1例行股骨远端截骨术.14例膝内翻,7例膝外翻.术前下肢全长X线正位片测量,内翻13°~外翻13°,平均2.36°;膝关节X线正位片测量,应力下内翻平均8.47°(内翻2°~内翻20°),应力下外翻平均3.63°(内翻7°~外翻12°). 结果术中导航系统测量,额面内翻12°~外翻10°,平均3.3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面应力下内翻平均6.47°(内翻0°~内翻24°), 应力下外翻平均4.32°(内翻8°~外翻15°),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导航系统测得膝内外翻平均0.175°(内翻2°~外翻3°),而术后下肢全长X线正位片测量平均0.3°(内翻3.5°~外翻1.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关节活动度为105~130°,平均115°,膝关节额面松弛度0.2~0.5 cm ,平均0.27 cm.人工膝关节胫、股骨假体取得满意的对位置入和韧带平衡,无关节失稳和髌骨脱位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以三维骨建模为基础、无需影像的Ceravision系统,具有三维立体定位、优化截骨,并通过旋转对位和韧带松解获得伸屈膝关节等距间隙与韧带平衡稳定的作用,近期临床疗效满意,可在TKA中常规使用.
-
山东省人工关节35年回眸
人工关节置换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即提出了人工关节置换的概念,并对其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但由于技术发展的限制,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工关节置换术没有很大进展.1946年~1958年,法国Judet 等研制出短柄型人工股骨头假体,并于1952年在JBJS(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杂志上进行报道.我国人工关节技术开展较晚,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逐步开展.
-
半月板重建替代的进展
目的综述半月板重建替代的进展. 方法全面复习近期相关文献,分析半月板重建替代的方法. 结果半月板重建替代的方法主要有同种异体移植、自体肌腱移植及半月板支架.这些重建方法各有利弊,尚在继续研究探讨之中. 结论半月板缺损后易导致关节退行性变已成为共识,因此半月板损伤或切除后应积极修复并重建其功能.尽管半月板重建术开展多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体重指数及年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及年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影响.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4年4月~2004年8月符合纳入条件行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68例.年龄23~78岁,平均60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14.34~40.39 kg/m2,平均25.88 kg/m2.人工髋关节置换43例48髋,人工膝关节置换52例80膝.患者按WHO BMI标准分层,即:非肥胖BMI≤25.00 kg/m2、超重BMI 25.01~27.00 kg/m2、肥胖BMI 27.01~30.00 kg/m2、病理性肥胖BMI>30.00 kg/m2,以及按年龄分为≤40岁、41~60岁、61~70岁、>70岁4层,研究其与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相关性.患者术前及术后7~10 d均行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术后DVT,并于术后7~10 d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发生率. 结果术后45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为47.4%,近端DVT发生率为3.2%.DVT组BMI为27.50±3.18 kg/m2,高于无DVT组(24.42±4.51 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后,BMI>25 kg/m2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是BMI≤25 kg/m2患者的2.24倍(P<0.05);BMI按WHO标准进行分层后,超重、肥胖及病理性肥胖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非肥胖患者的7.04、4.80及9.60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比其他两层患者低,而病理性肥胖患者发生DVT的风险高.DVT组年龄为65.24±6.98岁,高于无DVT组(54.84±15.1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0岁、61~70岁及>70岁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年龄≤40岁患者的24.0、38.2及24.4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肥胖(BMI>25 kg/m2)及高龄(年龄>40岁)是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其中61~70岁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高.肥胖、高龄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时应予足够预防性抗凝治疗,术后严密观察双下肢情况,必要时行超声或静脉造影检查,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
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软骨缺损
目的探讨在关节镜监视下,非负重区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负重区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效果及并发症. 方法 2000年8月~2003年8月,对25例软骨缺损患者采用镶嵌式骨软骨移植技术,在关节镜下行相同关节内非负重区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软骨缺损,作为移植组,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症状缓解及软骨愈合情况.同时回顾性分析25例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行局部刨削、钻孔减压后症状缓解情况及软骨缺损自行修复情况,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Brittberg-Peterson功能评分分别为98.65±9.87、96.98±8.94分.术后1年行膝关节MRI检查评价疗效. 结果术后获随访3~24个月.移植组患者膝关节活动良好,疼痛基本消失,术后1年复查MRI示原软骨缺损区软骨表面光滑,移植物位置良好;术后2周Brittberg-Peterson功能评分,其中22例评分为0分,3例因活动后轻微疼痛评分为4分;术后3个月,24例评分为0分,1例评分为3分.对照组术后2周Brittberg-Peterson功能评分为24.63±10.51分,同时诉感觉良好;术后3个月,评分为58.48±6.98分.各组手术前后及组间Brittberg-Peterson功能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后效果良好,创伤小,且能避免异体移植产生的排斥反应及疾病传播,是修复软骨缺损的较好方式.但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探讨.传统的关节内刨削、钻孔减压,对缓解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
膝内翻全膝关节置换术软组织平衡方法探讨
目的分析骨性关节炎膝内翻角度的组成,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软组织平衡方法. 方法分析1999年1月~2003年12月因骨性关节炎行TKA的100例145侧膝内翻患者,其中男18例25个膝关节,女82例120个膝关节.平均年龄62.4岁(45~80岁).膝关节HSS(hospital of special surgery)评分38.0±3.2分.根据下肢力线情况准确截骨,恢复膝关节静态骨性对线,然后根据内翻角度组成情况决定软组织松解部位及范围.软组织松解分3步进行,即截骨前暴露时松解、截骨时松解和截骨后安装假体前彻底松解.松解要点包括:韧带及关节囊松解、骨赘清除及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 结果术前膝内翻总角度为9.2±3.1°,软组织失衡性内翻占53.2%,胫骨结构性内翻占46.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结构性内翻中胫骨骨性内翻占22.8%,胫骨平台关节面磨损及破坏占24.0%.术后结果表明,平均胫骨平台截骨角度为4.3°,占膝内翻矫正度数的27.9%;软组织平衡术矫正的度数为10.7°,占膝内翻矫正度数的72.1%.术后HSS评分为87.0±4.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性关节炎膝内翻角度由两方面组成:即胫骨结构性内翻和膝关节侧副韧带及软组织失衡导致的内翻.其中后者占膝内翻角度的主要部分,通过松解内侧软组织进行矫正,松解的关键部位为内侧侧副韧带胫骨侧止点及后关节囊.松解时应循序渐进,随时测试,且勿松解过度.
-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治. 方法 1989年1月~2002年12月,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和Smith-Peterson 入路,前或后入路,以及前后联合入路或扩大的髂股入路,手术治疗68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51例,女17例,年龄15~65岁.车祸伤55例,高处坠落伤13例.急性损伤60例,陈旧性损伤8例.根据Letournel分类,后壁骨折16例,其中5例合并股骨头后脱位;后壁骨折+后柱骨折13例;前壁骨折+前柱骨折12例;双柱骨折8例;髋臼横形骨折19例. 结果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输血200~3 500 ml.术后伤口无感染,3例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治愈.51例获随访1~12年,平均3.9年.按照美国骨科学会评价标准,优26例(51.0%),良17例(33.3%),可6例(11.8%),差2例(3.9%),优良率为84.3%.术后发生异位骨化4例,2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8个月发生股骨头坏死. 结论有移位的髋臼骨折应尽早手术治疗,以恢复髋关节的稳定性、连续性及髋臼软骨面的光滑性,这对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因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法. 方法 1986年2月~2004年11月,对24例因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4例,女20例.年龄33~59岁,平均47岁.双侧8例,单侧16例.主要症状为疼痛及跛行.根据Hartofilakidis分类方法,半脱位2髋,低位脱位21髋,高位脱位9髋,术前Harris评分分别为56.70±2.75、36.09±4.16及29.45±2.16分. 结果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8年,平均3年4个月.半脱位、低位脱位及高位脱位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分别为93.10±2.10、92.73±3.20及88.09±3.6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侧下肢轻度跛行,均无疼痛,可以长距离行走.X线片示人工髋关节位置佳,无明显松动及下沉. 结论加深髋臼、内移髋关节活动中心及改进植骨方法,是增加人工臼稳定性手术成功的关键.
-
中老年人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诊断治疗
目的总结中老年人半月板损伤的特点及关节镜下治疗的效果. 方法 2001年10 月~2004年5月,对52例57膝半月板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诊断与治疗.其中男20例,女32例,年龄52~78岁,平均65岁.膝关节病史1~21年.关节镜下见半月板水平破裂19膝,退行性破裂13膝,复合型破裂9膝,纵形破裂5膝,斜形破裂4膝,横形破裂4膝,瓣形破裂3膝.镜下缝合3膝,行半月板全切或部分切除54膝. 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15个月,平均9个月.按董天祥等膝关节镜下疗效评价标准:优39膝,良12膝,中6膝,优良率89.5%. 结论中老年人半月板损伤症状体征不典型,关节镜下半月板治疗疗效满意且创伤小.
-
膝关节侧副韧带解剖特点与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定位轴线的关系
目的分析股骨远端内、外侧侧副韧带起点及股骨内、外上髁轴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与股骨假体旋转角度的关系. 方法对20只正常尸体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经外上髁尖分别向内侧侧副韧带深、浅层起点钻孔,行MRI检查,测量矢状位像钻孔部位与内、外后髁几何圆心之间的距离及轴位像股骨髁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和股骨髁扭转角(condylar twist angle,CTA). 结果内、外侧侧副韧带分浅、深两层,屈曲位深层紧张.PCA及CTA分别为4.50±1.26°及7.10±0.3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大于国外的相关报道.矢状位上,内侧后髁关节面圆弧半径为19.38±2.13 mm,外侧为19.54±2.13 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侧侧副韧带股骨侧深层起点距股骨后髁几何圆心距离(d1)为4.22±0.20 mm,较内上髁尖距后髁圆心的距离(d2)7.36±0.13 mm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外后髁关节面的固定旋转轴心恰好通过内、外侧侧副韧带股骨侧深层起点,可以看作膝关节的屈曲固定轴,通过松解不同层面的侧副韧带,可以在TKA中针对性地松解软组织及调整伸屈间隙的平衡,从而矫正各种膝内、外翻及屈曲挛缩畸形.股骨内、外侧侧副韧带深层止点可作为TKA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的参考标志.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
1997 | 01 02 04 |
1996 | 01 02 03 04 |
1995 |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