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椎弓根螺钉植入导向器的研制及体外应用研究

    作者:胡宁;方煌;罗永湘;王娟

    目的分析自制椎弓根螺钉导向器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 方法根据椎弓根的解剖特点,研制椎弓根螺钉植入导向器.用多层螺旋CT测量2具胸椎标本(T1~T10)椎弓根的三维定量解剖数据.依据其中轴的水平位角(transverse section angle,TSA)和矢状位角(sagittal section angle,SSA)值,调节导向器水平和矢状刻度盘角度.植入螺钉后拔出,用显影剂填充钉道.CT测量显影钉道的TSA和SSA值. 结果析因设计资料方差分析显示,椎弓根显影钉道的TSA、SSA与其中轴的TSA、SS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椎弓根螺钉导向器操作简便,其导向使钉道达到理想角度,能减少椎弓根穿破的发生.

  • 腺病毒介导的LacZ基因靶向性导入脊髓及示踪周围神经的动态过程

    作者:韩久卉;张英泽;陈炜;宋朝晖

    目的由损伤的周围神经靶向性导入腺病毒介导的LacZ基因(AdLacZ)至脊髓,动态观察病毒载体逆行输送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后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s)感觉神经元及基因产物顺行标记周围神经的全过程和特点. 方法分别将AdLacZ转染大鼠正中神经和胫神经近断端,然后以10-0无创线吻合神经.在转染后9周内的24个不同时间点取出正中神经组的C5~T1脊髓节段、DRGs连同臂丛,胫神经组的L2~L6脊髓节段、DRGs连同骶丛.将脊髓和DRGs的50 μm横切片行X-ga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臂丛和骶丛的整个标本分别行X-gal染色.计数阳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DRGs神经元及周围神经轴突数,研究转基因表达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DRGs神经元及正中神经、胫神经的早时间、高峰时间和持续时间. 结果 LacZ基因能特异性、高效表达在损伤周围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转基因在脊髓和周围神经的表达严格限于感染神经的同侧.正中神经组标本各部位的转基因表达均早于胫神经组.胫神经组被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数均高于正中神经组.表达持续的时间在运动神经元短,然后是感觉神经元,在周围神经持续时间长.在同一组内,转基因表达在DRGs神经元早,然后是运动神经元,后是周围神经干,而且被标记的感觉神经元数多于运动神经元数. 结论由损伤的周围神经导入的AdLacZ不但在靶神经元高效特异性表达,而且能高效顺行标记神经元突起、周围神经直至吻合口远端的再生轴突.这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和神经示踪研究有实用价值.

  • 透明质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分析

    作者:许鹏;张银刚;姚建锋;蔡乾坤;靳卫章;廉凯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 SH)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关节液中自由基和炎性介质含量的变化. 方法 92例(111膝)OA患者,其中男30例,女62例;年龄21~71岁,平均47.5岁.分轻度组51膝,中度组35膝,重度组25膝.关节内每周注射SH 20 mg一次,共5次,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后关节症状和功能的改善情况,并测定第1、2和5周SH注射前和注射后3个月抽取的关节液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ic dialodehyde, MDA)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ukin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含量. 结果随访3个月,治疗效果优42膝,良38膝,可21膝,差10膝,优良率72.1%.病情越轻,治疗见效越早,疗效越好.SH治疗后轻、中度组患者关节液中,氧自由基含量和IL-1β、TNF-α含量明显下降(P<0.05),重度组变化不显著(P>0.05);SH对NO含量影响较小,只有轻度组治疗后3个月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中、重度组变化不大(P>0.05). 结论 SH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OA,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关节液中自由基和IL-1、TNF-α等炎性介质的水平而实现的.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及复合因子对兔ACL、MCL体外增殖作用

    作者:沈雁;陈鸿辉;李贤让;唐毅;钟灿灿;梁佩红;任国梅;梁伟国

    目的观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aci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a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以及复合因子对兔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和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的促增殖作用. 方法分离传代培养10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骨关节韧带的ACL和MCL的成纤维细胞,接种96孔板,并加入浓度为0(对照组)、1、5、10、50、100 ng/ml的aFGF或 bFGF,浓度为0(对照组)、1.56、3.13、6.25、12.50、25、50 ng/ml的EGF,单独或aFGF+EGF两种因子联用与细胞(n=4)共同培养48 h,以XTT方法测定其促细胞增殖作用. 结果 3种生长因子单独应用对ACL和MCL都有促进作用, aFGF对两种细胞均存在量效关系;bFGF 1 ng/ml,EGF 5 ng/ml对ACL作用好,而对MCL则是bFGF和EGF均存在量效关系.浓度为5 ng/ml的aFGF与50 ng/ml的EGF联合1 ng/ml aFGF与 3.13 ng/ml EGF作用于ACL或MCL均有协同作用. 结论 3种生长因子对ACL和MCL均有促进作用,单独应用aFGF或联用EGF优于单一因子促进兔ACL和MCL细胞的增殖,并且提示低浓度的aFGF联用EGF优于单一生长因子.

  • 植骨重建在节段型髋臼缺损的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作者:迟大明;白希壮;朱悦;范广宇

    目的评价髋臼植骨重建在节段型髋臼缺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中的应用和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2000年,采用自体骨移植重建髋臼治疗髋臼节段型缺损的THA 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34~62岁,平均45.2岁.缺损为髋臼发育不良21例,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髋脱位14例,髋臼骨折骨关节炎4例.将切除股骨头或髂骨按缺损情况制成楔形置入缺损处,采用骨水泥(12例)或非骨水泥(27例)假体.术前Harris评分18~50分,平均38.1分. 结果 24髋获随访2~10年(平均6.7年).术后肢体长度平均增加 2.4 cm.植骨愈合良好,随访中未见假体松动.术后1年和后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92.1和86.3分,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和后随访时优良率分别为91.7%和83.3%. 结论采用自体骨重建存在节段型缺损的髋臼,对术后髋关节功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 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在新鲜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应用

    作者:潘显明;权毅;谭映军;张波;王元山;黄钢;马泽辉;廖冬发;李延;刘金标

    目的应用自行设计的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anti-rotatio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ors,ARRIF)对76例不同节段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复位固定效果及并发症等. 方法 1999年8月~2003年3月应用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共治疗胸腰椎骨折76例,男48例,女28例.年龄22~59岁,平均34.1岁.按骨折部位分类:T11 8例,T12 29例,L1 31例,L2 8例.按骨折类型分类:屈曲压缩骨折27例,爆裂型骨折42例,屈曲牵张型损伤3例,屈曲旋转型骨折脱位2例,剪力型脱位2例.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类:A级16例,B级15例,C级27例,D级10例,E级8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结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对ARRIF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 h,术中出血量200 ml.术后76例获6~21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有1级以上改善者如下:A级8例(50%),B级11例(73.3%),C级20例(74.1%),D级3例(30%);E级2例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全组术后均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未出现断钉、断杆等并发症.Cobb角术后较术前平均矫正22°,脱位的椎体在矢状面水平位移平均矫正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ARRIF能较好地对不同类型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是一种较为实用的经椎弓根内固定器.

  • 骨髓基质细胞与骨缺损的修复

    作者:彭松林;方煌;罗永湘

    目的综述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 MSCs)与骨缺损修复的发展近况. 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M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骨缺损中的应用文献,并作综合分析. 结果在适当条件下,MSCs可诱导为成骨细胞,在体内具有成骨性能.以MSCs为种子细胞的骨组织工程学方法和以其为靶细胞的基因治疗方法都可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 结论 MSCs在骨缺损的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新生大鼠骨骺前软骨干细胞培养及细胞库建立

    作者:游洪波;陈安民;程浩

    目的建立新生大鼠骨骺前软骨干细胞(precartilagious stem cells, PSCs)库,为PSCs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修复骨骺损伤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利用磁性细胞分选系统分离纯化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表面标志的骨骺PSCs.将纯化后的PSCs 体外扩增至第3代,采用液氮深低温保存细胞,应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等技术定期(2、4周)对复苏PSCs行生物学特性鉴定. 结果复苏后PSCs存活率高(>95%),细胞生长周期稍滞后.RT-PCR、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均有较强的FGFR-3表达.经液氮冻存的PSCs在细胞增殖、表型特征方面无显著变化,基本保持了原代PSCs的生物学特性. 结论成功建立了新生大鼠PSCs细胞库,为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骨骺损伤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种子细胞.

  • 生物衍生骨材料

    作者:蓝旭;杨志明

    目的追溯不同种类生物衍生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方法广泛查阅近期相关文献,综述不同种类生物衍生骨制备方法,以及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效果. 结果采用不同物理化学方法处理的异体骨或异种骨不仅是天然的骨替代材料,还可作为支架材料与种子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 结论目前组织工程生物衍生骨是骨缺损治疗的新突破点.

  • 牛肌腱复合胶原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培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骆凯;闫福华;金岩;聂鑫;刘源;王新文

    目的观察牛肌腱复合胶原三维支架材料(tendon mixed extraction of bovine collagen,tMEBC)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探讨其应用于牙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 方法胎牛肌腱经脱细胞、冷冻-干燥方法构建复合胶原三维支架载体,取4~6代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 HPDLFs),接种浓度5×106/ml与tMEBC复合材料共培养,于培养第1、3、5及10天,细胞计数法了解细胞附着及增殖情况;培养第5、10天HE染色、扫描电镜行形态学观察. 结果 tMEBC具有良好的多孔网状结构,HPDLFs黏附良好,复合培养1 d细胞密度达0.556×104/ml,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增殖明显,培养第10天细胞密度达3.944×104/ml;组织学检测显示细胞均匀分布于材料内部,形成良好的细胞材料复合体. 结论 tMEBC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支架材料复合HPDLFs应用于牙周组织工程研究.

  • 喉肿瘤切除会厌重建喉前壁22例

    作者:鄢存坤;石成明

    1993年4月~2001年9月对声门型喉癌部分侵犯甲状软骨患者22例行喉肿瘤切除会厌重建喉前壁手术.报告如下.

    关键词: 喉肿瘤 会厌 重建术
  • 可吸收螺钉改良Dewar术治疗陈旧性Ⅲ度肩锁关节脱位

    作者:李丹;卡索

    1999年11月以来,采用可吸收螺钉改良Dewar术治疗陈旧性Ⅲ度肩锁关节脱位2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肘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肱动脉断裂缺损修复一例

    作者:康兵文;李树虎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0岁.因车祸致右上肢软组织大面积缺损半小时于2000年7月23日入院.检查:右肘部及前臂屈侧有20 cm×12 cm的皮肤、皮下、深筋膜缺损,部分浅表屈、伸肌群挫伤、毁损,肱动、静脉断裂并缺损,桡动脉及尺动脉近端断裂,断端血栓形成已无出血,肱桡动脉血管缺损长5.0 cm;正中神经外露,充血、水肿;创面有大量沙石附着,桡动脉及尺动脉未扪及搏动,肢端冰凉,循环差;手掌桡侧3个半指感觉消失,肘、腕关节及诸指间关节活动受限.

  • 小儿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深度烧伤

    作者:郑金满;孙菊妹;潘君太;吴抽浪

    小儿拇指深度烧伤将严重影响功能及发育.我院2000年~2003年采用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小儿拇指、虎口软组织缺损8例,外形功能恢复理想.报告如下.

  • 带旋股外侧升支蒂髂骨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坏死

    作者:陈玉隆;郑旭;郑晋;杨祥河

    近20多年来,因酗酒、创伤及滥用激素,导致中青年股骨头缺血坏死呈增长趋势.因早期诊断困难,一旦确诊,按Marcus分期多是Ⅲ~Ⅳ期.该病进展较快,继发关节破坏率极高,甚至可双侧同时发病,改善或重建股骨头血供的治疗方法颇多,但疗效不一.我们1997年8月~2003年12月,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基础上,加压充填植骨,采用带旋股外侧升支血管蒂髂骨瓣植入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坏死16例19个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前法;庞清江;黄涛;葛志斌;汤涛;陈良

    目的探讨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 方法 2000年3月~2003年8月选用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72岁以上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72~91岁.取后外侧切口,术中注意保留大小粗隆部位的骨折块,争取将其重新复位,用钢丝固定,安放人工股骨头.对住院时间、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并发症及术后病死率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 18例术后均获6~28个月随访,平均16.2个月.住院时间平均16 d,术后17例32 d完全负重行走,1例因其他内科疾患扶拐行走;术后并发髋关节疼痛1例,术后1年死亡1例,余17例健在. 结论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恢复好,能早期负重下地,并发症少.

  • 磷酸钙骨水泥载药核心的块型重组合异种骨体内缓释及修复兔长段感染性骨缺损的研究

    作者:孙效棠;赵黎;胡蕴玉;李丹;袁志;崔庚;杜俊杰

    目的寻找抗感染的块型重组合异种骨制备工艺简便的药物缓释方式,一期修复感染性长段骨缺损. 方法将载药的自凝固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分4柱置入块型重组合异种骨(mass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MRBX),制成CPC载药核心的块型重组合异种骨(CPC-MRBX).用18只成年大白兔行体内缓释实验.按照术后1、2、5、10、15、20、25、30和35 d分为9组,每组2只.将CPC-MRBX植入兔骶棘肌肌袋中,按各时间点测定动物的血药浓度,并从植骨处取软组织测定植骨区周围的药物浓度.动物模型采用兔股骨感染长段骨缺损模型,共40只.外固定架位于膝上1.5~2.0 cm,邻近截骨处的固定针距离截骨端0.5~0.8 cm,针道方向垂直于股骨前外侧面,并在植入材料后适当加压.实验组(n=25)用CPC-MRBX修复,对照组(n=15)将自体骨段回植.术后观察动物饮食、活动和伤口的变化;在4、8、16和24周分别行影像学、组织学观察两组骨愈合情况. 结果 CPC-MRBX的制备过程在常温、常压下顺利完成,体内药物缓释实验显示组织中有效药物浓度可以维持30 d左右,同时血药浓度无明显增高.动物模型的固定方法可靠,术后实验组动物一般情况可.术后4 d动物能够正常站立,X线片示有明显的骨痂生成;8周时X线片示骨痂进一步增多,骨折线消失,可去除外固定架负重,以后功能活动基本正常.组织学4周时可见大量软骨组织长入载体;8周时新生骨组织进一步增多,CPC已有明显降解;16周时骨组织进一步增多,骨髓组织生成,CPC进一步降解;24周时髓腔再通,CPC基本降解完全.对照组4周时出现明显的骨髓炎表现,伤口局部脓性渗出,动物呈屈髋屈膝保护性体位,X线片示植骨处无愈合迹象,皮质变薄,2只针道处有骨折发生,光镜下可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和骨皮质溶解;8周前动物全部死亡,4只心脏无菌采血培养金葡菌阳性. 结论 CPC-MRBX制备工艺简便,且具有良好的抗感染、骨诱导和骨传导能力,能够修复有感染的长段骨缺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部分脱蛋白骨增强兔股骨头骨缺损修复作用的研究

    作者:李晓辉;龚跃昆;宋跃明;李世和;李彦林;杨浩;徐晓惠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复合部分脱蛋白骨(partially deproteinised bone, PDPB)对股骨头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白兔24只48髋,随机分为3组(n=16),切开关节囊,在头颈交界处开窗,制备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bFGF/PDPB,B组植入PDPB,C组为空白对照,于术后2、4和8周分别处死动物,制备血管墨汁灌注标本,样本行X线、组织学观察和图像分析. 结果组织学观察A组于术后8周股骨头骨缺损完全修复,B组8周时修复区移植材料未被完全爬行替代,C组仍有缺损残存.墨汁灌注显示,术后2周时A组修复区新生血管丰富,8周时与B组无明显差异,C组各时相点血管稀少.术后8周X线片评价,A组3侧优,2侧良,1侧可,优良率80%;B组1侧优,2侧良,2侧可,1侧差,优良率50%;C组1侧可,5侧差.术后8周修复组织骨小梁体积分数A组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和B组都优于C组(P<0.05). 结论 bFGF与PDPB复合有效促进了兔股骨头骨缺损的修复.

  •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

    作者:邹天彪;闫景龙;付海亮;侯占江;王恕怀;夏景君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以及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移植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56只,切取自体髂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Ⅰ型胶原复合,实验分成4组(n=16).A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Ⅰ型胶原,B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C组:自体微小颗粒骨,用于修复兔桡骨干1.5 cm缺损的动物模型.D组:空白对照组(n=8),双侧桡骨缺损不作处理.术后2、4、8和12周,行X线片、组织学观察,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检测,比较各移植物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 结果 X线片显示,A组术后8周即可使骨缺损完全修复,而B组术后12周使骨缺损完全修复.术后8、12周骨量测定A组成骨量多,12周生物力学测定显示移植物修复后的骨缺损具有佳生物力学表现,而C组则不能完全修复骨缺损. 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Ⅰ型胶原及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均能有效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以复合BMP移植效果更理想.

  • 断指再植指骨可吸收髓内钉固定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潮桐;李敬矿;朱家恺;谢广中;陈冬生;李庆瑜

    目的分析断指再植应用可吸收髓内钉固定指骨的疗效. 方法 2001年9月~2003年10月,对28例工业性断指,男21例21指,女7例7指;年龄18~35岁.指别:食指11例,中指8例,环指6例,小指3例,其中近节指骨15例,中节指骨11例,末节指骨2例.于伤后1~6 h 进行急诊再植,并应用自行研制的可吸收消旋聚乳酸(poly-DL-lactic acid, 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指骨.手术先扩大指骨髓腔,然后安插合适直径和长度的髓内钉进行固定,术后用树脂绷带固定3~4周. 结果 28例断指再植均成活,术后随访3~10个月,平均4个月.有1例于术后3周出现排异反应,余27例在随访期内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8指,良9指,差1指,总优良率96.4%. 结论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是断指再植固定指骨的一种理想方法.

  • 新型生物活性陶瓷复合人工骨成骨效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朱明华;曾怡;孙涛;彭蔷

    目的探讨新型生物活性陶瓷复合材料成骨效应,为人工骨替代材料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小鼠9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采用具有诱导活性的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分别与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磷酸三钙(tricalcium phosphate,TCP)、胶原复合羟基磷灰石(collagen HA,CHA)及氟化羟基磷灰石(fluoridated HA,FHA)复合,将4种复合材料(HA/BMP,TCP/BMP,CHA/BMP及FHA/BMP)分别植入4组小鼠左侧股部肌肉内为实验侧,右侧分别植入HA、TCP、CHA及脱钙牙基质(decalcified dentin matrix,DDM)作为对照,在1、3、5及7周取材作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扫描电镜观察及生化测定. 结果各组实验侧及第4组对照侧植入后1周软骨形成,第1~3组对照侧为纤维结缔组织;3周时各组实验侧均有较多的成熟骨组织,组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均为阳性.各组对照侧材料被结缔组织包囊,ALP染色阴性,未见骨组织形成.各组实验侧材料ALP活性及磷(phosphrus,P)检测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对照侧材料,实验侧与对照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CP/BMP复合材料明显高于另3种复合材料,有统计学意义(P<0.05).5、7周各实验侧及对照侧骨形成,组织ALP反应、ALP及P检测水平与3周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 BMP复合HA、TCP、CHA及FHA 4种材料都具有诱导成骨活性的作用,其中TCP/BMP复合材料明显,是一种较理想的人体硬组织替代材料.

  • 股骨远端内翻截骨加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膝外翻畸形

    作者:王慧敏;谭明生;李子荣;杨峰;梁立;张光铂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内翻截骨加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伴有膝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1996年5月~2000年8月,采用股骨远端内翻截骨加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16例(16膝)伴膝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程1~21年,平均5.2年.按Ahlback分类Ⅰ度10例,Ⅱ度6例.股骨髁上截骨11例,股骨干远端截骨5例.术前、术后8周和2年均行患肢全长X线片检查,以测量股胫角、胫骨角、股骨角及胫股关节面切线夹角及胫股外侧间距大小.按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16例术后获随访25~46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2年随访骨愈合满意,1例延迟愈合,为股骨干远端截骨患者.皮肤感染1例.膝关节功能自50.4±15.9分增至78.5±12.9分,胫股关节面切线夹角自5.6±2.9°减少至1.6±3.4°,胫股外侧关节间距自2.1±1.8 mm增至4.7±1.7 mm. 结论股骨远端内翻截骨加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可作为治疗伴有膝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 改良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促进体外原代培养成骨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作者:宋扬;巢永烈;宫苹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来源的富生长因子血清(serum rich in growth factors, SRGF)对体外原代培养的大鼠和人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改良法分别制备大鼠和人SRGF和贫生长因子血清(serum poor in growth factors, SPGF),ELISA法测定人SRGF和SPGF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AB, PDGF-AB)浓度;原代培养并传代大鼠和人成骨细胞,取第3代大鼠成骨细胞和第4代人成骨细胞各自分为3组,分别加入5%相应种属的SRGF、SPGF和无血清细胞培养基,24、48、72和96 h用MTT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 结果 ELISA法测定人SRGF中TGF-β1浓度为307.67±35.57 ng/ml,PDGF-AB浓度为52.76±7.89 ng/ml;大鼠和人成骨细胞在相应种属的SRGF作用下,细胞增殖迅速,细胞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其吸光度(A)值在各时间点与SPGF组相应数值比较,发现大鼠成骨细胞在48和96 h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人成骨细胞增殖差异在48、72和96 h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成骨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增殖基本停滞,与同时间点SRG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法可获得高质量的PRP,PRP来源的SRGF具有促大鼠成骨细胞和人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

  • 磷酸三钙结合富血小板血浆修复股骨头坏死的研究

    作者:陶海荣;张长青;曾炳芳;袁霆;徐铮宇;宋文奇

    目的研究磷酸三钙(tricalcium phosphate,TCP)和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混合物(TCP/PRP)修复兔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作用机制. 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8只,采用液氮冷冻兔股骨头制成股骨头坏死模型,再随机分成2组,每组24只,实验组植入TCP/PRP,对照组植入TCP.分别于术后2、4、8和12周取材,行X线片、组织学检查、电镜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处理. 结果 X线片示术后2周,两组股骨头密度无明显差异;4周,两组骨密度均降低, 对照组下降更明显;8和12周时骨密度均升高,实验组升高更明显.组织学检查:术后2周光镜显示,实验组肉芽增生多于对照组;4周时股骨头变平,凹陷缺损,实验组少于对照组;8和12周股骨头纤维增生,骨小梁增粗,实验组修复较对照组多.电镜:术后2周实验组成骨细胞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多;4周实验组成骨细胞和胶原纤维明显比对照组多,细胞器比对照组成熟;8周时实验组的成骨细胞向骨细胞转化较多,雏形板层骨较多.计算机图像处理:术后4、8和12周实验组骨小梁体积分别为36.65%±7.22%、38.29%±4.28%和39.24%±3.42%,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结论 TCP/PRP不仅为成骨细胞爬行提供支架,并能促进新骨形成和股骨头坏死的修复.

  • 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两种术式比较

    作者:蒋俊威;王红川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股骨髁间严重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1年11月~2003年10月,对20例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采用两种术式进行治疗.第一组7例,采用闭合复位、经关节镜下定位、小切口置入股骨远端逆行髓内钉固定手术;第二组13例,行常规手术切开、直视下复位、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行随访观察,并进行比较. 结果术后随访4~24个月,全部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第一组术后肿胀情况较第二组明显减轻,在6~9周内恢复膝关节活动范围达120°,第二组终仅有4例达到屈膝120°. 结论经关节镜置入股骨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 钢板前置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

    作者:谢小平;叶蜀新;林海;江伟;罗强

    目的探讨钢板前置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以及预防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可能性. 方法 1998年3月~2002年12月,采用此手术方法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49例,男38例,女11例.年龄18~63岁,平均35岁.新鲜骨折27例,陈旧性骨折12例,骨折不愈合10例.按AO分型:A型19例;B1型14例,B2型9例,B3型5例;C1型2例.闭合骨折37例;开放骨折12例,其中Gustilo Ⅰ型 8例,Ⅱ型4例.合并桡神经损伤4例.手术经前方入路,将钢板置于肱骨前方固定.合并桡神经损伤者,行桡神经探查. 结果术后有48例获6~48个月随访,平均28.7个月.骨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4.7个月.手术取除钢板37例.49例行82次(4例合并桡神经损伤除外)手术,均未发生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结论经前方入路,将钢板置于肱骨前方固定既不影响骨折愈合,又能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