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单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对比研究

    作者:印飞;孙振中;宋升;韦旭明;刘学光;殷渠东;顾三军

    目的 比较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2年9月-2014年6月收治符合选择标准的22例中位胸椎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侧PKP(A组,11例)和双侧PKP(B组,11例)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病程、损伤节段及术前骨密度T值、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骨水泥渗漏及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VAS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B组(P<0.05).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 ~ 34个月,平均15.3个月.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骨水泥渗入椎管导致神经症状、坠积性肺炎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无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VA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双侧PKP相比,单侧PKP治疗中位胸椎OVCF不仅能获得相似的手术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住院费用低等优点.

  • 重度L5椎体峡部裂型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曲度参数分析

    作者:杨曦;孔清泉;宋跃明;刘立岷;李涛;龚全;曾建成;刘浩

    目的 观察重度L5椎体峡部裂型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曲度特点,并分析手术对其矢状位曲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6月采用经后路手术治疗的25例重度L5椎体峡部裂型滑脱症患者(研究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0~65岁,平均42.5岁.病程3~12个月,平均6个月.滑脱程度Meyerding分度:Ⅲ度15例,Ⅳ度10例.同时纳入既往研究招募的8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摄滑脱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滑脱角(lumbar sacral angle,LS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位垂直轴距离(saggital vertical axis,SVA)等矢状位曲度参数.对比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矢状位曲度参数差异;根据Hresko等方法将研究组患者分为平衡骨盆组(14例)和不平衡骨盆组(11例),对比两组间矢状位曲度参数差异,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曲度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15例Ⅲ度滑脱患者中术后12例滑脱复位至0度,3例至Ⅰ度;10例术前Ⅳ度滑脱患者中,6例复位至0度,4例至Ⅰ度.至末次随访时患者植骨均骨性融合.研究组患者术前PI、SS、PT、SVA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TK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平衡骨盆组患者末次随访时LSA、LL、SVA均较术前显著下降、TK显著增加(P<0.05);不平衡骨盆组患者末次随访时LSA、PT、SVA较术前显著下降,而SS、LL、TK显著增加(P<0.05).不平衡骨盆组患者术前LSA、PT较平衡骨盆组显著增加,而SS、LL、TK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除L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度L5椎体峡部裂型滑脱症患者的PI较正常人群偏大,腰骶生理前凸呈后凸改变,甚至出现不平衡骨盆的矢状位失平衡状态;手术治疗应注意腰骶部后凸畸形的矫正以恢复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

  • 改良"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段侧后凸畸形

    作者:杨阳;刘斌;戎利民;陈瑞强;董健文;谢沛根;张良明;杨补;舒涛

    目的 探讨改良"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段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4月-2014年6月,采用初期保留脊柱后部骨性结构、扩大椎弓根截骨窗口的改良"蛋壳"技术行截骨矫形术治疗19例胸腰段侧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18~76岁,平均37.8岁.病程1~40年,中位病程7年.原发疾病:强直性脊柱炎13例,脊柱结核3例,椎体陈旧性压缩骨折3例.单纯后凸畸形11例,侧后凸畸形8例.术前畸形节段局部后凸Cobb角为(64.2±30.1)°,局部侧凸Cobb角为(19.9±12.8)°;侧后凸顶椎节段:T101例,L13例,L2 7例,T10、112例,T12、L1 4例,T12~L2 1例,T10~L1 1例.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E级16例,D级3例.评估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观察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215~610 min,平均343 min;术中出血量900~3000mL,平均1 573 mL.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第6天出现脊髓迟发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76个月,平均46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侧凸Cobb角、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后凸Cobb角及侧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均优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后凸畸形矫正率为34.1%~93.4%,平均62.2%;侧凸畸形矫正率为42.4%~100%,平均68.9%.3例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2例术后6个月、1例术后48个月恢复至E级.结论 改良"蛋壳"技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等优势,能够安全有效地矫治胸腰段侧后凸畸形.

  • 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寄养断肢系统采用远端缺血处理灌注方法对保存断肢的作用研究

    作者:李腾飞;王江宁;高磊;尹叶锋

    目的 研究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寄养断肢系统采用远端缺血处理(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灌注方法对保存断肢的作用.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雄性巴马小型猪18只,体质量24~30 kg,随机分为3组(n=6).A组为正常对照组,未经任何缺血处理;B、C组采用右后肢完全离断并置于室温保存3h建立骨骼肌缺血模型,之后将断肢接入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寄养断肢系统,B组进行持续血液灌注,C组行RIC灌注后再持续血液灌注.灌注8h后取各组骨骼肌标本,行透射电镜形态学观察;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水平,ELISA检测线粒体及细胞基质内细胞色素C含量.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示,与B组相比,C组骨骼肌纤维排列整齐紧凑,线粒体肿胀程度轻;Westernblot检测示,B、C组Bcl-2及Caspase-3蛋白水平均较A组明显升高;与B组比较,C组Bcl-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而Caspase-3蛋白水平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示,与A、C组比较,B组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含量显著降低,但细胞基质内含量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IC灌注方法可以显著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骨骼肌损伤,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寄养断肢系统采用RIC灌注可能起到延长断肢体外寄养时间的作用.

  • 应用游离皮瓣修复头皮恶性肿瘤术后缺损18例

    作者:肖海涛;王怀胜;刘晓雪;刘勇;岑瑛

    目的 探讨应用各种游离皮瓣修复头皮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较大范围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3月-2015年1月,采用游离皮瓣修复18例头皮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8~72岁,平均49岁.鳞癌17例(均有瘢痕病史),隆突性纤维肉瘤1例.肿瘤扩大切除后缺损范围为15 cm×12 cm~22 cm×17 cm,切取皮瓣大小为17 cm×14 cm~24 cm×19 cm,其中应用股前外侧皮瓣5例,背阔肌肌皮瓣6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3例,背阔肌肌瓣结合中厚植皮4例(肌瓣游离移植术后5~7d行二期植皮).皮瓣供区均植皮修复,肌瓣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游离皮瓣成活13例,坏死1例;游离肌瓣全部成活,二期植皮后因枕部压迫致移植皮片局部坏死1例,经二次植皮后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无血肿、血清肿发生;植皮均顺利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 33个月,平均20个月.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5、7、13个月因肿瘤颅内转移死亡.2例患者局部复发,再次切除后采用局部皮瓣移位或植皮修复.术后皮瓣外观较满意,4例因皮瓣臃肿行二期修薄术.皮瓣耐磨性好,随访期内无破溃发生.背阔肌肌瓣切取后未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论 综合供、受区特点选择合适的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较大范围头皮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是一种有效方法.

  • 穿支螺旋桨皮瓣在四肢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珊;刘元波;于胜吉;臧梦青;赵振国;徐立斌;张鑫鑫;陈博;丁强

    目的 探讨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 2008年7月-2015年7月,应用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0 ~ 82岁,平均53.4岁.病程1~420个月,平均82个月.肿瘤位置:大腿10例,膝关节附近2例,小腿2例,上臂1例,肘关节附近3例,前臂1例.肿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4 cm×4 cm~24 cm×16 cm,共应用23个穿支螺旋桨皮瓣(8 cm×3 cm~30 cm×13 cm)修复肿瘤切除后创面,穿支血管源动脉包括股动脉2例、股深动脉3例、旋髂浅动脉1例、旋股外侧动脉6例、膝上外动脉2例、腓动脉2例、胫前动脉1例、肱动脉4例、桡动脉1例及自由设计的穿支皮瓣1例.结果 术后20个皮瓣全部成活;3个皮瓣(旋转角度分别为180、150、100°)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其中2个清创后植皮修复,1个清创后用自由设计的小腿穿支皮瓣修复;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5年,平均19个月.无感染、血肿、皮瓣全部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1例肘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1年半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皮瓣色泽、质地及弹性佳,无挛缩,供区外观良好.结论 应用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手术操作简便,无需牺牲主干血管,是一种可靠的修复方法.

  • 保留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对韧带重塑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谢国明;董士奎;皇甫小桥;赵金忠

    目的 观察保留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对韧带重塑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组,n=6)、假手术组(B组,n=18)、不保留残端组(C组,n=18)和保留残端组(D组,n=18).分别于术后2、6、12周处死动物(n=6),取ACL或移植物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术后各时间点Ⅰ型胶原前胶原α1基因(collagentype1A1,COL1A1)、Ⅲ型胶原前胶原α1基因(collagen type 3A1,COL3A1)、TGF-β1、VEGF、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和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 3,NT-3) mRNA的表达.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A、B组COL1A1、COL3A1、VEGF、NT-3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COL1A1、COL3A1、TGF-p1、GAP-43 mRNA相对表达量在术后6周均显著增加(P<0.05),VEGF mRNA相对表达量术后12周显著增加(P<0.05),NT-3 mRNA相对表达量术后2、12周显著增加(P<0.05).结论 ACL移植物中存在促进血管生成、修复以及与神经修复相关的基因表达,并有时间依赖性,保留残端重建ACL可促进某些时间点各相关基因的表达.

  • 无菌性松动人工全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组织血管化的研究

    作者:武文;严孟宁;朱振安;戴尅戎

    目的 研究人工全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后假体周围组织的血管化程度,探讨其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关系.方法 取2009年10月-2012年6月22例(22髋)因假体无菌性松动行髋关节翻修术患者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53~81岁;假体使用寿命6~14年.术中根据假体周围标准分区法,结合术前影像学表现,将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分为骨溶解区组和非骨溶解区组.另取同期8例(8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骨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58~72岁.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特征,根据骨溶解区组金属或聚乙烯颗粒数量行磨损程度分级.采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组织内的血管进行标记,计算微血管密度及微血管指数,比较不同组间血管化程度以及不同磨损程度下血管化程度的变化.结果 组织学观察骨溶解区组界膜组织中可见磨损颗粒聚集以及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广泛,非骨溶解区组以纤维细胞为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非骨溶解区组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指数较骨溶解区组和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骨溶解区组以上指标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金属、聚乙烯颗粒重度磨损组织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指数均较对应的轻度磨损组织明显减少(P<0.05);相同磨损程度时,聚乙烯磨损颗粒以上指标均较金属磨损颗粒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界膜组织内单核细胞发挥吞噬功能需要一定数量的微血管和血供,假体-骨界面组织微血管损伤或者血供减少,可能是造成假体周围骨整合不良和假体无菌性松动的重要原因.

  • Oxford活动型半月板双极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在单间室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上增;程韶;王义生

    目的 探讨采用Oxford活动型半月板双极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7月,采用Oxford活动型半月板双极UKA治疗22例(22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45~80岁,平均65岁.体质量50~65 kg,平均55.2 kg;体质量指数17~25kg/m2,平均20.8 kg/m2.左膝12例,右膝10例.病程8~90个月,平均32.5个月.均为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价膝关节功能,并测定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统、肺部感染及压疮等早期并发症发生.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3.2年.随访期间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脱位、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膝关节ROM及KSS功能评分和临床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Oxford活动型半月板双极U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创伤小,可早期行功能锻炼,术后关节活动更接近生理状态,且降低了并发症风险.

  • 虚拟三维重建术前规划技术在Pilon骨折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小平;韦展图;黄俭;陈路遥;胡世锵;吴玮伟;屠玉民;郭胜;许国泰

    目的 探讨虚拟三维重建术前规划技术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7月-2014年6月,收治16例Pilon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2~53岁,平均36.5岁.骨折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美国矫形创伤学会(AO/OTA)分型:43.B2型2例,43.B3型3例,43.C1型3例,43.C2型2例,43.C3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 14d,平均10.2 d.术前将患者CT图像数据集导入Mimics10.01软件,建立复杂胫骨Pilon骨折三维数字化模型,对骨折块进行复位、植入内固定等虚拟手术,初步建立Pilon骨折手术的术前规划系统,并按此术前规划指导实施手术治疗.结果 重建的Pilon骨折三维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骨折特点,辅助术者准确对骨折分型;虚拟手术可逼真模拟临床手术,辅助术者在术前规划时实现多方案的直观呈现和分享.手术时间70~130min,平均87.8 min;术中失血量30~150mL,平均71.9 mL.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 ~ 18个月,平均11.6个月.术后3d根据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判定骨折复位质量,16例关节面均获解剖复位,无内固定物进入关节腔内.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于术后3~6个月愈合,平均3.7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按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为71~100分,平均92.3分;获优10例,良5例,可l例,优良率93.8%.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骨折复位无丢失.结论 虚拟三维重建术前规划技术应用于Pilon骨折治疗,临床可行性良好,有利于术者术前对Pilon骨折进行深入理解和制定手术计划.

  • 髌骨复发性脱位伴陈旧性骨软骨骨折的治疗

    作者:戴祝;尤迪;廖瑛;陈志伟;彭嘉斌

    目的 探讨髌骨复发性脱位伴陈旧性骨软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4年8月,收治12例髌骨复发性脱位伴陈旧性骨软骨骨折患者.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5~24岁,平均18.3岁.左膝7例,右膝5例.患者均有髌骨脱位史,伤后至该次就诊时间6~ 13个月,平均7.6个月.术前患侧膝关节活动度为(89.17±13.11)°,Lysholm评分为(56.67±18.91)分.Q角为(17.50±5.28)°,胫骨结节-股骨滑车(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TT-TG)间距为(18.33±4.03)mm;其中6例Q角>20°且TT-TG间距>20 mm.髌骨关节面骨软骨骨折6例,股骨外髁骨软骨骨折5例,髌骨关节面合并股骨外髁骨软骨骨折l例.于关节镜下去除游离骨折块,其中2例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4例行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内侧髌股韧带重建,6例行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胫骨结节移位.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皮肤坏死、血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4.2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髌骨脱位纠正,6例行胫骨结节移位术者Q角为(13.33±1.37)°、TT-TG间距为(12.17±1.17)mm,与术前(22.50±2.17)°及(21.33±2.34)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25,P=0.00;t=8.27,P=o.00).患者膝关节疼痛及交锁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20.42±11.57)°,Lysholm评分为(89.25±9.7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1,P=0.00;t=-8.66,P=0.00).结论 通过去除无法复位的陈旧骨软骨骨折块、矫正髌骨脱位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伴陈旧性骨软骨骨折,近期疗效满意.

  • 改良Urbaniak术式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观察

    作者:秦龙;朱泽兴;宋迪煜;徐建强;于浩;张树明

    目的 探讨改良Urbaniak术式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2月-2012年10月采用在股骨大粗隆切口基础上增加股前外侧切口,保留原有腓骨瓣经粗隆外皮质钻孔减压填充方式,选择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作为供血血管的改良Urbaniak术式,治疗38例(41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其中男25例(28髋),女13例(13髋);年龄16 ~ 52岁,平均34岁.酒糖性19例(21髋),创伤性9例(9髋),激素性5例(6髋),特发性5例(5髋).病程10个月~6年,平均3.7年.按Ficat分期标准:Ⅱ期24髋,Ⅲ期17髋.术前Ⅱ、Ⅲ期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0.63±5.02)分和(77.06±6.77)分.术后记录相关并发症,根据患髋术后X线片表现分为改善、稳定、恶化、失败4个等级,评价为改善或稳定即为影像学成功;采用Harris评分评定患髋功能,≥80分为临床成功.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例出现股前外侧皮肤麻木和感觉减退,1例出现足背感觉异常,均对日常生活无影响.38例(41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3年3个月,平均2年3个月.随访期间无髋关节僵硬、髋部或腹股沟区持续性疼痛、髋关节感染、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23髋(56.1%)改善、17髋(41.5%)稳定、1髋(2.4%)恶化,影像学成功40髋;患髋Harris评分获优17髋、良20髋、可3髋、差1髋,优良率为90.2%,临床成功37髋.末次随访时Ⅱ、Ⅲ期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9.92±4.12)分和(86.53±5.70)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1,P=0.000;t=4.412,P=0.000).结论 改良Urbaniak术式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及术后患髋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 膝内翻骨关节炎伴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同期治疗

    作者:刘丙立;王雪;戴士峰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 osteotomy,HTO)结合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ligament,PCL)重建治疗单间室骨性关节炎伴PCL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4年6月,采用HTO结合PCL重建治疗11例单间室骨性关节炎伴PCL损伤患者.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43~55岁,平均50.3岁.11例均有外伤史,病程3~5年,平均3.7年.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54.73±8.60)分,Lysholm评分为(56.91±4.51)分,KT-1000检测为(5.71±1.13) mm,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125.21±4.77)°.术前摄双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测量股胫角(femoral tibia angle,FTA)为(184.82±2.40)°,摄患膝正侧位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为(7.18±1.17)°.结果 术后1例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经常规换药后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7个月.患者截骨端均于6个月内达骨性愈合,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发生.术后患膝内翻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矫正,无关节不稳症状发生,膝内侧负重位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后12个月FTA为(176.64±1.96)°,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88.27±4.76)分、KT-1000检测为(3.18±0.87)mm、Lyholm评分为(86.45±2.3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膝关节ROM为(124.63±2.98)°、胫骨平台后倾角为(7.91±1.3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TO结合PCL同期重建治疗单间室骨性关节炎伴PCL损伤,通过选择合适截骨线位置,采用合理的植骨技术,可不改变胫骨平台后倾角,同时恢复下肢良好机械力线和关节稳定性,近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大鼠肩袖功能评分量表的设计及初步验证

    作者:丁舒晨;方学伟;虞荣斌;刘振刚;符楚迪;来毅;张志武;卢一生

    目的 通过测量冈下肌功能不同程度丧失大鼠的步态参数,设计大鼠肩袖功能评分量表,并进行初步动物模型验证,为客观评价大鼠肩袖功能提供工具.方法 取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进行实验,体质量(281.21±20.12)g.其中48只制备冈下肌功能不同程度丧失大鼠模型,进行量表设计.将大鼠随机分为断裂组、肉毒素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n=12).肉毒素组于冈下肌肌腹内注射A型肉毒素(6 U/kg),断裂组微创暴露大鼠冈下肌肌腱并切断,假手术组仅暴露肌腱,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7d后采集4组大鼠自由行走时双侧前肢单位时间着地次数、支撑时相比、触地压力、摆动速度、触地速度以及双侧肢体前后脚间距离,计算各步态参数干预侧/对照侧比值,纳入断裂组、肉毒素组分别与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步态参数作为量表评分项目,并根据步态参数测量结果赋值1~5分.另取12只大鼠建立慢性肩袖损伤模型,于术后8周内每周参照设计的大鼠肩袖功能评分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断裂组各步态参数均显著小于肉毒素组,肉毒素组显著小于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各步态参数均作为量表评价项目,各项评分1~5分,总分为30分,低分为6分,分别反映大鼠冈下肌功能完全正常(肩袖功能完全正常)和完全丧失(肩袖功能严重丧失).验证组大鼠第1~8周肩袖功能评分分别为(27.00±1.86)、(23.75±2.83)、(21.33±1.92)、(18.17±2.37)、(13.17±1.64)、(11.67±2.50)、(8.17±1.27)、(6.50±0.67)分.结论 根据冈下肌功能不同程度丧失大鼠模型设计了大鼠肩袖功能评分量表,并通过慢性大鼠肩袖损伤模型初步验证,该量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鼠肩袖损伤程度及肩袖功能状态.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颈干角股骨假体对股骨近端解剖重建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国栋;杨晨;杨光;齐欣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不同颈干角股骨假体对股骨近端解剖重建的影响及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101例行单侧TH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使用不同颈干角股骨假体将患者分为A、B组,A组52例使用颈干角为135°的股骨柄,B组49例使用颈干角为127°的股骨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病因、病程及术前股骨颈干角、双下肢长度差、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行Harri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测量术后健侧和术侧股骨偏心距、术后术侧股骨偏心距相对于健侧变化值(xFO)、该变化值与健侧股骨偏心距的比值(sdFO)、计数sdFO>15%或<-15%患者例数(即离群者)、全局偏心距、股骨头旋转中心高度、术后双下肢长度差等.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假体脱位、翻修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67,P=0.832).B组xFO和sdFO均显著大于A组(P<0.05);A组离群者20例,B组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术后3个月股骨头旋转中心高度、全局偏心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双下肢长度差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3,P=0.689).结论 在THA中,不同颈干角假体均可较好重建股骨近端解剖,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127°颈干角股骨假体可能使THA术后股骨偏心距过大.

  • 关节镜下治疗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赵亮;王义隽;蔡道章;曾春;金大地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例(17髋)FA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8~60岁,平均37.2岁.左髋9例,右髋8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髋部腹股沟处疼痛.髋部疼痛不适症状持续12~24个月,平均15个月.髋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深度屈曲及内旋可明显诱发疼痛.撞击试验与Faber试验阳性.X线片分期:早期8例,中期8例,晚期1例.根据解剖形态分型:凸轮型撞击6例,钳夹型撞击3例,混合型撞击8例;根据分型分别于关节镜下行股骨头成型术、髋臼成型术以及髋臼成型联合股骨头成型术.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大腿外侧感觉麻木,2周后症状自行消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3年.患者髋部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后6周、3个月、1年改良Harris评分分别为(91.44±1.98)、(95.83±0.53)、(95.33±2.43)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79.01±3.20)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3个月及1年较6周时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治疗FAI能明显缓解髋部疼痛,明确诊断、早期发现、微创治疗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 生物型小臼杯在成人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应用与疗效

    作者:徐宁;孙俊英;赵锡江;王涛

    目的 探讨生物型小臼杯(直径<44 mm)在成人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 2001年4月-2013年8月,采用生物型小臼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 Ⅳ型DDH 16例(20髋).其中男3例,女13例;年龄31~69岁,平均49岁.患者均表现为髋关节疼痛伴下肢不等长,患肢缩短1.8 ~ 6.0 cm,平均3.5 cm.术前常规行骨盆前后位X线片明确髋臼畸形程度、头臼对合关系及脱位严重程度.术前Harris评分为(34.0±6.9)分.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或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 12年,平均7.5年.术后2周内发生脱位2例,经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3周后未再脱位.术后X线片示臼杯均位于真臼区,髋臼对臼杯负重区的覆盖达98.2%~99.1%,平均98.5%;臼杯从Ranawat三角内移4.6~7.0 mm、平均5.8 mm,上移4.5~7.9 mm、平均6.2 mm;位于髂耻线和Kohler线内侧的臼杯外侧表面区域均<40%;臼杯外展角为(45±5)°,前倾角(10±5)°.随访期间除1例于术后12年因髋臼广泛骨溶解伴臼杯假体松动行髋臼侧假体翻修术外,其余患者均未见假体松动.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5.0±7.5)分,较术前显著改善(t=14.34,P=0.01).结论 采用髋臼磨削过程保留足够骨量结合生物型小臼杯假体置换治疗成人Crowe Ⅳ型DDH,臼杯的覆盖率及初始固定均满意,术后早、中期疗效满意.

  • 改良术式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韦仕战;唐毓金;彭维波;班华登

    目的 探讨采用一种改良术式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13年12月,采用改良扩大切取前臂带蒂深筋膜瓣重建环状韧带和修复肘部桡侧副韧带复合体,尺骨截骨延长、骨痂回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40例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10岁,平均4岁.致伤原因:摔伤24例,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8例.均为单侧伸直型骨折;病程2~ 11个月,平均4个月.合并桡神经麻痹4例.结果 术后患儿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桡神经麻痹、肌筋膜室综合征、手部伸肌肌力下降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5年.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20周,平均15周.随访期间3例发生再脱位,无手部肌肉粘连致手功能障碍及桡骨小头瓶颈状改变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Mackay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获优32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92.5%.结论 采用改良术式治疗陈旧性伸直型孟氏骨折,肱桡关节匹配程度良好,可不作内固定处理,临床疗效良好.

  • 自体肌腱重建Lisfranc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刘松波;黄东;黄永军;刘伟杰;刘晓春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探讨自体肌腱重建Lisfranc韧带的可行性.方法 取12只成年男性新鲜下肢尸体标本,将标本按顺序制备Lisfranc韧带完整(正常组)、Lisfranc韧带断裂(断裂组)、Lisfranc韧带重建(重建组)模型.固定于Bose力学试验机,分别在中立位和跖屈30°位下,以10 N/s速度、0~600 N给予轴向加载,每隔100 N加载停止1 min.记录不同载荷下内侧楔骨(C1)和第2跖骨(M2)基底间位移(C1-M2间位移)以及第2跖骨基底部高度(代表足横弓高度)图像.将图像导入Adobe photoshop CS6软件中,计算中立位、跖屈30°位0、600N载荷下C1-M2间位移变化值以及中立位0、600N载荷下足横弓高度变化值.结果 中立位及跖屈30°位,随着载荷增加,C1-M2间位移及足横弓高度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两种体位下,正常组、断裂组、重建组间C1-M2间位移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断裂组中立位C1-M2间位移变化值显著小于跖屈30°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2,P=0.000).中立位时,断裂组和重建组足横弓高度变化值明显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断裂组和重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自体肌腱重建Lisfranc韧带能减小C1-M2间位移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Lisfranc关节;重建背侧韧带和Lisfranc韧带后不能提高足横弓的缓冲能力;在跖屈30°位下C1-M2间位移变化值较中立位更明显,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隐匿性Lisfranc损伤.

  • 内皮祖细胞促进组织工程骨体内成骨

    作者:吴莉;赵娴;何波;陈泽谷;陆林;魏韩笑;张承磊;刘流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体内微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并促进BMSCs成骨的能力.方法 分离培养并鉴定1~9号新西兰大耳兔外周血来源EPCs及BMSCs;取第3代细胞分3组:单纯EPCs(A组)、单纯BMSCs(B组)及共培养细胞(C组,EPCs:BMSCs=1:2),分别复合至包被纤维粘连蛋白的部分脱蛋白生物骨支架上构建组织工程骨,4d后将A、B、C组组织工程骨分别自体异位移植于右上肢、左上肢、右下肢肌袋内(2块/肢体),于移植后2、4、8周大体观察组织工程骨生长情况;取材行HE染色并计算骨长入率;行CD34、CD105、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 protein 1,zO-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比较各组各时间点各因子表达量变化.结果 成功分离1~9号兔外周血EPCs及BMSCs,免疫荧光染色鉴定EPCs为CD34、CD133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阳性,BMSCs为CD29、CD90阳性,CD34阴性.3组自体细胞成功复合至部分脱蛋白生物骨支架并异位移植.2、4、8周大体观察示,随时间延长,包绕各组组织工程骨的软组织逐渐增多、增厚,切缘与组织工程骨分界不清,原组织工程骨孔隙逐渐被填充,C组明显,组织工程骨内可见迂曲血管网形成.HE染色示各组组织工程骨内毛细血管及胶原纤维逐渐增多,4、8周组织工程骨骨长入率C组明显高于A、B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随时间延长,3组组织工程骨CD34、CD105、ZO-1表达量均逐渐增多,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周,C组CD105表达量高于A、B组(P<0.05);4、8周3组间CD34、CD105、ZO-1表达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因子表达量C组均多,B组少.结论 自体外周血EPCs与BMSCs按1:2比例共培养后具有协同作用,可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成骨.

  •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外成骨特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郑伟伟;杨民;武成;苏显林

    目的 探讨大鼠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ynovium-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SMSCs)生物学特性及诱导成骨的可行性,评估SMSCs复合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聚乳酸(hydroxylapatite/chitosan/poly L-latic acid,HA/CS/PLLA)支架材料在体内异位成骨能力.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和贴壁法分离培养SMSCs,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SMSCs成脂及成骨诱导后分别行油红O染色、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鉴定.取第3代SMSCs,成骨诱导1、7、14、21、28 d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钙素(osteocalcin,OCN)、Ⅰ型胶原、ALP以及Runx-2mRNA表达情况;成骨诱导后1、3、5、7、9、11d,采用ELISA法检测ALP活性;成骨诱导后7、14、21、28 d,采用茜素红S法检测钙盐沉积;以正常培养SMSCs作为对照组.体内实验: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2);取第3代SMSCs接种于HA/CS/PLLA支架材料,体外复合培养72 h后植入实验组大鼠右下肢肌袋,对照组大鼠植入单纯HA/CS/PLLA支架材料;术后4、8周通过X线片及组织学观察分析SMSCs体内成骨情况.结果 提纯后SMSCs CD147、CD90、CD105、CD44表达超过95%,而CD117、CD34、CD14、CD45表达低于10%;油红O染色可见红色脂滴形成,茜素红染色可见红色钙化灶,ALP染色可见细胞质呈咖啡样深染.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SMSCs成骨诱导7d,Ⅰ型胶原、ALP、Runx-2 mRNA表达显著增加,诱导14 d OCN mRNA表达显著增加.成骨诱导后5、7、9、11 d ALP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7d时达峰值(P<0.05).成骨诱导14d,钙含量显著增加,且随诱导时间延长钙含量逐渐增加(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体内实验术后4、8周影像学和组织学观测结果显示,两组均可见新生骨形成,但实验组成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SMSCs在体内、体外均可诱导成骨,可成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 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分析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翻修原因

    作者:贾笛;李彦林;王国梁;高寰宇;余洋

    目的 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分析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失败的原因,为减少术后翻修、指导手术及康复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分析UKA术后翻修原因的文献,并总结分析.结果 经计算机辅助技术分析UKA翻修的原因主要包括:内侧胫骨平台骨折、剩余间室进行性骨关节炎、活动型衬垫假体脱位、假体松动、聚乙烯衬垫磨损、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疼痛.结论 计算机辅助技术通过模拟手术操作及术后膝关节的活动,可用于分析UKA翻修原因以及指导手术和康复方案的制定.

  • 对侧皮质锁定技术治疗骨折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海峰;殷渠东;顾三军;孙振中;芮永军

    目的 对对侧皮质锁定(far cortical locking,FCL)技术治疗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FCL技术治疗骨折的文献,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为了克服传统锁定钢板(locking plate,LP)存在近钢板侧应力集中、刚度较高等缺陷,近来出现一种新的FCL技术.该结构保留了LP的整体固定强度,但降低了内固定物约80%的刚度,可提供骨折断端平行微动和形成对称的骨痂,在治疗骨折的理论、实验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结论 FCL技术是LP的一大改进,有望克服传统LP治疗某些部位骨折后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发生率较高等缺陷.

  • 胸锁关节脱位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琨;阳运康

    目的 总结胸锁关节脱位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胸锁关节脱位治疗的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目前胸锁关节脱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包括胸锁关节重建术、锁骨内侧端切除术、胸锁关节内固定术.内固定术是手术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首选方式,其固定可靠,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结论 探索符合胸锁关节解剖及生物力学特性、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技术仍是胸锁关节脱位治疗的研究方向.

  • 自体脂肪移植在乳房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作者:熊炳钧;谭秋雯;吕青

    目的 对自体脂肪移植在乳房修复重建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采用自体脂肪移植进行乳房修复重建的相关文献,对乳房自体脂肪移植方法、术后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综述.结果 乳癌术后可以选择自体脂肪移植修复重建乳房,该方法并发症少,虽然远期效果不稳定,但基本可以满足患者美容需求.目前自体脂肪移植的肿瘤安全性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自体脂肪移植在乳房修复重建中获得了显著进展,但乳癌术后自体脂肪移植的肿瘤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 胫骨造釉细胞瘤一例

    作者:赵志明;张晓娟;于桂泳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25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疼痛,无明显肿块,休息后可缓解;肿胀、疼痛逐渐加重1个月,于2010年9月入院.检查:左小腿下段后外侧可扪及一质硬肿块,大小约4 cm×3 cm,压痛,皮温稍高,膝、踝关节活动自如.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ALP均正常.X线片示左胫骨下段偏心性多囊状低密度影,骨干略膨胀,皮质变薄,累及胫骨后侧皮质,内部密度均匀有间隔,无骨膜反应(图1);X线片诊断为左胫骨纤维异常增殖症.CT示破坏区呈渗透样骨质破坏,边缘欠光整,胫骨后外侧皮质断裂,向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图2);CT拟诊断为骨肉瘤.MRI示胫骨远端4.2 mm×3.2 mm×2.4 mm均匀髓内病变;病灶呈T1加权像低信号和T2加权像高信号,其内信号混杂(图3).持续硬膜外麻醉后钻骨取材病理检查示:瘤组织呈巢片状或条索状,上皮巢周边为立方或柱状细胞,细胞核栅栏状排列并远离基底膜,瘤巢中央细胞排列疏松呈多角形;上皮岛中央部分见囊性变,部分区域鳞状化生,可见角化珠形成(图4).病理诊断为造釉细胞瘤.

    关键词: 胫骨 造釉细胞瘤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