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腓骨长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

    作者:蒙延雄;米琨;俸志斌;王斌;刘鹏飞;李玉文;王洪涛;吴舟;伏春华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腓骨长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28例,患者平均年龄36.7岁.术前Lysholm评分为(28.7±9.8)分,IKDC评分为(32.6±7.2)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随诊时间 平均28.3个月.术后患者胫骨后沉试验、后抽屉试验、后向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膝关节不稳定症状消失.膝关节活动平均134.6°.术后Lysholm评分为(88.2±3.9)分,IKDC评分为(86.6±4.1)分,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腓骨长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取腱容易、安全,临床疗效满意,无明显并发症.

  • 关节镜下急性期保留交叉韧带残端重建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王辉;沈建平;邹宏;殷勇;尹乾斌;弋石泉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急性期重建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 对18例急性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完全保留残端重建手术.结果 随访6~17个月.术后平均10周活动度恢复至90°,4个月恢复至大于120°,伸直0°.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23.6分改善至91.3分.Lachman试验及ADT(+)1例(Ⅱ度),PDT(+)1例(Ⅱ度).复查X线片显示骨隧道愈合满意.结论 关节镜下急性期行交叉韧带重建可及时修复半月板损伤及PMC、PLC损伤,有效保留韧带残端,有利于重建韧带的再血管化,但功能恢复期明显延长,早期随访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关节镜辅助下保留残端与常规手术重建前十字韧带应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栩宏;吕建龙;李亚先;孙立鹏

    目的:评价关节镜辅助下前十字韧带保留残端重建与不保留残端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12月于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行关节镜辅助下膝关节十字韧带重建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 例保留前十字韧带残端,30 例未保留前十字韧带残端.采用膝关节物理学检查、Lysholm-Tegner 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分级评估标准(IKDC) 评价疗效.结果:常规手术组及保留残端手术组术后膝关节物理学检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重建后采用Lysholm-Tegner 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分级评估标准(IKD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保留残端组优于常规手术组.结论:结果证实,关节镜辅助下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与不保留残端重建膝关节前十字韧带均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案,但关节镜下保留残端手术有利于移植物的再血管化及本体感受器的恢复,可促进腱骨的康复,并促进本体感觉的复健,从而缩短膝关节整体功能的恢复时间.

  •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前瞻性对照研究

    作者:洪雷;李旭;王雪松;张辉;冯华

    目的 前瞻性评估保留残端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临床疗效的意义.方法 2008年8月至2009年9月共70例有韧带残端存留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入选本研究组,随机分为保留残端组(n=35)和对照组(n=35).分别采取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和切除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技术,移植物均使用同种异体肌腱.术后随访分别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IKDC分级和Lysholm评分)、客观稳定性评估(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KT-1000测量)、本体感觉功能测量和二次关节镜手术探查.结果 70例患者中共61例(87%)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1个月.两组的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Lysholm评分:保留残端组96.4分,对照组94.9分(P=0.71);IKDC分级中A和B级:保留残端组30例,对照组29例(P=0.586).两组的客观稳定性评估无显著差异:KT-1000测量的侧-侧差值:保留残端组1.69 mm,对照组1.65 mm(P=0.83);Lachman试验阴性例数:保留残端组29例,对照组28例(P=1.00);轴移试验阴性例数:保留残端组31例,对照组27例(P=0.225).本体感觉的角度重复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保留残端组4.56°,对照组4.28°(P=0.522).二次手术探查时发现的移植物滑膜覆盖率无显著差异:保留残端组85%,对照组84.2%.结论 保留残端同时使用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对术后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稳定性和本体感觉和移植物滑膜覆盖程度并无促进作用.

  • 保留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十字韧带的临床研究

    作者:翁永前;董伟强;廖志光;阮艺;陈伟彬

    目的 评估比较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十字韧带和不保留残端重建前十字韧带的意义和临床效果.方法 52例存在残端的前十字韧带断裂患者,随机分为保留组(24例)与不保留组(28例).两组均为自体腘绳肌腱四股重建前十字韧带,保留组保留残端,不保留组切除残端.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后3、8个月采用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等物理学检查膝关节功能,同时采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分级主观评估膝关节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术后3个月,保留组IKDC分级A级23例、B级1例、C级0例、D级0例,不保留组IKDC分级A级15例、B级8例、C级3例、D级2例,两组IKDC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保留组IKDC分级A级23例、B级1例、C级0例、D级0例,不保留组IKDC分级A级23例、B级4例、C级1例、D级0例,两组IKDC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8个月两组Lachman试验结果、轴移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残端重建前十字韧带较不保留残端重建前十字韧带能在术后3个月内提高患者膝关节主观功能,但对稳定性并无优势,并且在术后8个月后,其对患者主观功能、稳定性均无优势.

  • 急性期兔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的组织学研究

    作者:黎广平;陈大福;刘宝岳

    目的 应用动物模型评估急性期保留残端对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组织学意义.方法 选取20只成年健康的新西兰兔,利用其一侧后肢塑造急性期ACL断裂模型,然后将所有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一组采用保留残存腱束的方法重建ACL(保残组),另一组采用去除残存腱束的方法重建ACL(去残组).所有动物统一采用自体半腱肌腱作为移植物,并在术后12周统一处死.首先利用肉眼对韧带的宏观状态进行观察,然后利用HE染色评估残端与移植物愈合情况,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评估移植物本体感受器及血运重建恢复情况.结果 大体观察结果显示,所有ACL移植物连续性完整,张力满意.HE染色评估显示残端及移植物未见明显愈合迹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组标本移植物本体感受器数量(P=0.564)及新生血管数量(P=0.7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期保残重建ACL未能显著提高兔ACL重建的组织学性能.本研究中,组织学评估显示ACL残端与移植物间未能愈合,且两组移植物中新生神经本体感受器与新生血管数量未见显著差异.因此,保留残端重建ACL的组织学意义令人质疑.

  • 膝关节镜下滑膜清理联合保留残端前韧带重建术治疗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观察

    作者:韦宝琛;韦钊岚;谢能峰;彭伟秋;李富明

    目的:探究膝关节镜下滑膜清理术联合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治疗陈旧性ACL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陈旧性ACL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膝关节镜下滑膜清理术,联合保留残端ACL重建术治疗者纳入观察组(n=42),联合清除残端ACL重建术治疗者纳入对照组(n=34).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两组患者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Lysholm膝关节评分)、生活受影响程度[2000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评分]变化,分析术后12个月时两组治疗效果及1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两组患肢膝关节胫前位移松弛度均较术前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IKDC主观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内,两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膝关节镜下滑膜清理+保留残端ACL重建术治疗效果较为突出,且相较于清除残端术式并未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利于患肢尽早建立膝关节稳定性及其功能恢复机制.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保留残端的临床探讨

    作者:杨升全;王静;陈康;项群;郑闽前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保留残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前交叉韧带受损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标准重建技术.观察组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保留残端术.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Lysholm分数以及Lachman实验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被动活动察觉阈值为2.086°±0.152°;观察组为1.681°±0.226°.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ACL完全断裂者,开展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保留残端术,对于精准隧道定位有利,可避免隧道扩大,加速移植肌腱再神经支配,有利于患者疾病转归,值得进一步推广.

  • 术中保留与非保留残端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作者:徐新立;杨林

    目的:探讨术中保留与非保留残端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40例,根据残端保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保留残端)与对照组(非保留残端),各7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本体感觉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被动活动察觉阈值高于对照组,被动角度再生实验数值低于对照组,Lysholm及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保留残端相比,在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过程中通过采用保留残端方式更有助于患者本体感觉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保留残端与否干预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Meta分析

    作者:张太良;张磊;廉志明;杨广忠

    背景:对于前交叉韧带严重损伤或断裂的患者,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是目前常规手术修复方案,而对于术中前交叉韧带残端的保留问题,目前众说纷纭,其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对其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效果差异。
      方法:检索从2001至2016年关于采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采用 Meta 分析方法对采用这两种手术患者的术后膝关节被动活动感知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关节位置觉及KT 1000/2000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等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1篇文献;②Meta分析结果:与重建前交叉韧带不保留残端相比,保留残端在膝关节被动活动感知阈值[OR=-0.50,95%CI(-0.74,-0.26),P<0.0001]、膝关节被动角度再生试验[OR=-0.13,95%CI(-0.26,-0.01),P=0.03<0.05]、Lysholm评分[OR=1.25,95%CI(0.63,2.06),P=0.0002]、IKDC评分[OR=1.28,95%CI(0.27,2.28), P=0.01]等方面更具优势;而在膝关节关节位置觉[OR=-0.30,95%CI(-0.79,0.18),P=0.22]、KT 1000/2000评分[OR=-0.05,95%CI(-0.13,0.03),P=0.24]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结果提示,重建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比不保留残端更有益于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恢复,但仍需前瞻性大样本长期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与不保留残端重建的Meta分析

    作者:张磊;谢崇新;白靖平

    背景: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过程中是否保留原韧带残端仍存在不同观点。很多学者认为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疗效更满意,但也有学者认为保留残端重建与普通手术无显著差异,并不赞同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与不保留残端重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比较。
      方法:按照 Cochrane 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 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 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专业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1995年至2015年7月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D remnant (OR stump)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OR quasi-RCT;中文检索词:前交叉韧带重建、保残、不保残。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3个研究,Meta 分析结果显示: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与不保残重建在KT1000/2000评分[OR=-0.28,95%CI:-0.76-0.20,P=0.25]、滑膜覆盖优良率[OR=-0.30,95%CI:-0.30-0.90,P=0.32]及Cyclops病变发生率[OR=0.87,95%CI:0.63-2.90,P=0.44]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术后Lysholm评分[OR=2.45,95%CI:0.52-4.39,P=0.01]、本体感觉[OR=-1.72,95%CI:-3.32至-0.13,P=0.03]、骨道扩大[OR=-0.66,95%CI:-1.08至-0.23,P=0.002]方面,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组较优。结果说明,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与不保残重建均能取得较好的膝关节前后稳定性,而在膝关节术后评分、本体感觉及防止骨道扩大方面,保留残端组更具有优势。由于部分文献质量不高,可能存在各种偏倚,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 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对膝关节稳定性的意义

    作者:冯馨元;白伦浩

    背景:前十字韧带保残重建被引入以改善预后,然而,残端的保存和受伤机制的影响,及其对重建的影响,这项技术的疗效还不确定.目的:探究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在术中保留韧带残端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关节运动医学科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下以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其中保留韧带残端的40例为保留残端组,术中完全清理韧带残端的40例为非保留残端组.所有患者修复后随访12个月以上.评价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2组修复后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胫骨前移距离、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②保留残端组修复后3个月的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评分高于非保留残端组,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低于非保留残端组(P<0.05);③修复后3和12个月时,2组Kneelax胫骨前移距离及足底压力分析系统结果接近(P>0.05);④结果提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中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可加快本体感觉恢复速度,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保留残端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腱骨愈合情况比较

    作者:张磊;岳娜;张太良;谢崇新;白靖平

    背景:保留残端重建能够促进腱骨愈合,但目前的研究仅停留组织学水平。从分子生物层面报道保残重建对促进腱骨愈合作用机制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目的:探讨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对腱骨愈合的机制。
      方法:7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不保残组、牵张保残组和残端鞘内重建组,各24只,分别采取不保残、牵张保残和残端鞘内重建方法进行急性期双膝前交叉韧带重建。
      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牵张保残组和残端鞘内重建组兔腱骨愈合优于不保残组,残端鞘内重建组优于牵张保残组;②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牵张保残组和残端鞘内重建组兔移植腱周边骨组织中骨保护素 mRNA表达水平及骨保护素/RANKL比值大于不保残组,且残端鞘内重建组兔移植腱周边骨组织中上述指标大于牵张保残组,而RANKL mRNA表达水平小于不保残组;③结果提示2种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方法都能够促进腱骨愈合,其中以残端鞘内重建明显,作用机制可能与早期上调骨道中骨保护素mRNA,下调RANKL mRNA有关。

  • 保留残端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更早恢复患膝关节稳定性及运动功能

    作者:吴贵佑;章亚东;汪喜顺;侯军虎;顾东强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已成为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在重建时究竟是保留残端疗效好还是清除残端疗效好,目前尚有争议。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韧带残端存留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75例,随机分成2组:保留残端组38例行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清除残端组37例行清除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两组患者全部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移植后3,6,12,24个月随访,分别进行客观稳定性评估(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膝关节功能评分(IKDC-2000和Lysholm及Tegner评分)。结果与结论:两组75例患者随访时间均为24个月。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两组全部为阴性,在膝关节稳定性方面两组表现无明显差异;保留残端组患者移植后3,6个月IKDC-2000评分显著高于清除残端组(P <0.05),保留残端组患者移植后3,6个月时Lysholm及Tegner评分明显高于清除残端组(P<0.05),而移植后12,24个月IKDC-2000评分、Lysholm及Tegner评分结果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说明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能更早的恢复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及运动能力,近期疗效优于清除残端重建。

  • 关节镜下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单隧道重建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作者:陈进;王强;董利军;杨昕;贺华正;张银昌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单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我科行单隧道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24例患者,术中随机选择是否保留残端将其分为残端保留组和残端切除组,各12例.观察记录2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结果:残端保留组患者术后3、6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75.08±0.79)分和(84.67±1.16)分,IKDC评分分别为(77.33±1.37)分和(85.17±1.12)分;残端切除组患者术后3、6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71.42±1.44)分和(78.25±2.09)分,IKDC评分分别为(71.08±0.79)分和(79.25±2.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端保留组患者术后9、12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86.75±1.22)分和(90.17±1.03)分,IKDC评分分别为(86.75±0.97)分和(89.67±1.37)分;残端切除组Lysholm评分分别为(85.92±1.16)分和(89.33±1.07)分,IKDC评分分别为(85.92±1.08)分和(88.50±1.2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单隧道重建术能有利于更早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 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自体腘绳肌腱同期单束重建术治疗前后交叉韧带断裂的效果研究

    作者:涂兴卫

    目的:探讨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自体腘绳肌腱同期单束重建术治疗前后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单纯前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我院对对照组患者使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腘绳肌腱同期单束重建术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使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自体腘绳肌腱同期单束重建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IKDC分级的情况及其膝关节活动度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IKDC分级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膝关节的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前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采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自体腘绳肌腱同期单束重建术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恢复其膝关节的功能及关节的稳定性,安全性较高。该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中保留残端对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研究

    作者:胡喜春;黄长明;范华强;董辉详;付仰攀;卢海燕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保留韧带残端对ACL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3月解放军第174医院收治的ACL损伤患者266例,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ACL重建,其中保留韧带残端的163例为保留残端组,术中完全清理韧带残端的103例为非保留残端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评价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术前、术后9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膝关节患侧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检测时间点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保留残端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高于非保留残端组,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低于非保留残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ACL重建中保留残端可加快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速度,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手术与常规手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比较

    作者:林洪光;王鸿泰;吕宏升;尤瑞金;陈昆;郑文忠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保留残端手术与常规手术重建前交叉韧带( ACL)的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治疗66例膝关节ACL断裂患者,其中采用常规手术方法重建治疗37例,保留残端手术方法重建治疗29例。结果66例均获随访,时间12~28个月。常规手术组及保留残端手术组术后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ysholm、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两组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残端组优于常规手术组。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手术与常规手术行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治疗膝关节ACL损伤都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关节镜下保留残端手术有利于移植物的再血管化及本体感受器的恢复。

  • 保留残端自体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作者:程文丹;李品;江淮;邵松;刘兴国;吕建军;许俊胜

    目的:探讨保留残端自体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患者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ACL损伤,其中完全断裂12例,部分束支断裂3例。对ACL完全断裂的残端稍作清理后予以保留,部分束支断裂的残留束支予以保留,同时对断裂束支的残端予以保留,采用自体四股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端采用界面螺钉固定。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2个月。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均增强。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56~76(63±8.11)分,术后86~100(94±6.31)分。Lachman试验阴性12例,弱阳性3例。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达120°~160°(140°±3.15°),15例患者均恢复伤前运动水平。结论 ACL重建术中残端的保留有助于重建韧带的再血管化、腱骨愈合及本体感觉的建立,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 关节镜下保留与清除断裂前交叉韧带残端重建术后疗效比较

    作者:杨勇;徐红革;邱志杰;王良恩;杨彬

    目的::对比关节镜下保留与清除断裂前交叉韧带( ACL)残端重建术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的ACL断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清除残端重建ACL,观察组35例采用保留残端重建ACL,比较2组患者术后关节稳定性、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7个月。2组患者术后关节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本体感觉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关节镜下保留与清除残端重建ACL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恢复关节稳定性;但保留残端手术更有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的恢复。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