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

    作者:钟沃权;姜亮;孙宇;张凤山;张立;刘晓光;党耕町;刘忠军

    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我院2005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重度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40°)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3~69岁,平均28.75岁.引起颈椎后凸的病因为:先天性发育畸形4例,神经纤维瘤病3例,退变性后凸2例,创伤性畸形2例,因颈脊膜瘤行后路C2~C5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1例.术前JOA评分7~16分,平均11.6分;后凸Cobb角41°~113°,平均69.7°.均行颈椎矫形手术,其中8例(Cobb角41°~86°,平均58.9°,后凸节段无明显后方骨性融合,JOA评分平均11.9分)行前路手术;4例(3例Cobb角>90°,1例前后方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Cobb角48°~113°,平均91.3°,JOA评分平均11.0分)行前后路联合手术,一期完成1例,二期完成3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Cobb角及随访时的JOA评分、Cobb角变化.结果:8例单纯前路手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96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520ml;术后2例患者出现肢体肌力下降,其中1例因术后5d内固定松动行手术重置内固定,再手术后肌力恢复到术前,另1例患者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肌力恢复到术前;术后Cobb角平均24.1°,畸形矫正率为59.1%;随访8~60个月,平均27.3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36.9°,矫形丢失率为36.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1~17分,平均15.1分,改善率为62.7%.4例前后联合入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20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1088ml;1例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肌力下降,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肱二头肌、三角肌肌力仍较术前减弱,其余肌力恢复至术前;术后Cobb角平均32°,畸形矫正率为65.0%;随访6~45个月,平均24.8个月,未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45.5°,矫形丢失率为22.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9~16分,平均13.5分,改善率为41.7%.结论:重度颈椎后凸畸形患者Cobb角40°~90°且无明显后方骨性融合时采用单纯前路矫形手术治疗,Cobb角>90°或前后方结构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时行前后路联合矫形手术治疗,近期疗效均较好.

  • 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宏其;袁丹;刘少华;郭超峰;陈凌强;陈静;葛磊

    目的:探讨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月~2006年7月对8例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患者先行颅环弓牵引7~16 d,平均10d,待后凸畸形矫正率超过30%时,再行后路小关节松解植骨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根据人院时、牵引后、术后10d、术后6个月时颈椎的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后凸Cobb角;以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9.4个月,所有病例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均获骨性融合.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0.3分改善至术后6个月时的14.0分,改善率为55.2%.人院时颈椎平均Cobb角为44.4°,牵引后平均Cobb角为26°.术后10d平均Cobb角为-4.1°,术后6个月随访时平均Cobb角为-3.6°.牵引后Cobb角与人院时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0d时Cobb角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Cobb角与术后10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先进行规范的颈椎牵引,后行小关节松解植骨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 青少年颈椎椎板切除术后后凸畸形防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艳刚;孙宇

    青少年患者因肿瘤或其它原因行颈椎椎板广泛切除术后容易发生颈椎后凸畸形(postlaminectomy kyphosis),据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38%~100%[1].颈椎后凸畸形可导致颈椎局部受力异常,加速邻近节段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并可能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加重对脊髓的压迫和刺激.轻者表现为颈部疼痛不适,重者导致脊髓受压.青少年由于正处在发育阶段,其病情发展更为迅速、严重,所以应早期行手术治疗,尽可能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解除脊髓受压.笔者就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 颈椎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洋;袁文

    颈椎后凸畸形较常见,其治疗较为棘手.对颈椎后凸畸形的发生机理及手术策略选择的认识有助于成功的外科治疗,笔者就近年来颈椎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颈椎前路非限制性钢板的应用进展

    作者:李超;阮狄克

    目前在颈椎前路单节段和多节段融合术中,无论是在颈椎退行性变、创伤还是颈椎肿瘤的治疗中都广泛使用钢板[1~10].颈椎钢板的使用可以提供前路融合术后的即刻稳定性,而且可以有效地减少植骨块脱出、终板的骨折塌陷以及迟发的颈椎后凸畸形的产生[7].但过度坚强的内固定伴发的植骨块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并开始使用非限制性钢板进行固定融合.笔者就颈椎前路非限制性钢板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 Klippel-Feil综合征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作者:曹广如;廖文波;王霞;蔡玉强;张军

    Klippel-Feil综合征(Klippel-Feil syndrme,KFS)是指2个或2个以上颈椎先天性相互融合(可以是完全融合,或是局限于椎体或椎弓间一部分的融合),以短颈、低发际和颈部活动受限三联征为特征,可伴随其他先天畸形,临床较少见[1].我院于2006年5月~2010年3月收治5例KFS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经临床及影像学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Larsen综合征的产前诊断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蒋芳;刘欣燕;杨剑秋;都娜;边旭明

    Larsen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结缔组织发育异常性疾病,在新生儿中发生率非常低,大约为1:100 000.1950年,由Larsen等[1]首次描述并冠名.Larsen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先天性多个大关节脱位(包括髋、膝和肘关节脱位)、马蹄内翻足畸形及特征性的异常面容(如前额突出、鼻梁扁平等)[2-3];其他异常如铲形手指、腭裂、身材矮小、听力损伤等;有些可合并脊柱异常,包括脊柱侧弯和颈椎后凸畸形.其诊断多数为出生后诊断,产前诊断仅有个案报道.本文报告1例产前诊断的、无家族史的Larsen综合征胎儿,胎儿娩出后的临床检查和分子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诊断.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 长期被误诊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1例

    作者:倪晓艳;环文英;马丽;艾脉兴

    患者男性,48岁.主因"多关节痛伴脊柱进行性侧弯4年"入院.患者4年前无诱因出现背部、膝关节疼痛,逐渐累及双肩、髋关节,出现胸背部侧弯畸形,4年间身高缩短15cm.曾在多家医院就诊:X线片示颈椎后凸畸形,脊柱侧弯畸形,骶髂关节融合(图1见封二),均被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及骨质疏松,予以消炎痛及补钙治疗,但均无效.既往肾结石病史20余年.入院查体:右额部突出,胸廓两侧内陷,脊柱生理弯曲消失,活动受限,颈胸段脊柱右、后凸畸形,腰椎左、前凸畸形,左侧椎旁压痛.双侧Patrick试验阳性,双髋关节外展外旋活动受限,骨盆挤压痛,外周关节无红肿.

  • 1例颈椎后凸畸形伴颈髓损伤脑瘫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侯莹;雷乐

    颈椎后凸畸形是颈部软骨先天发育不全的后遗症,使病人自理生活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取得患儿配合,术前有效颈椎牵引的意义重大。它能有效地增大椎体间隙和椎间孔,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和椎动脉的扭曲,缓解肌肉痉挛,在手术中能有效地扩大手术视野。加强患者颈髓损伤并颈椎后凸畸形的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也能有效地降低手术并发症。

  • 颈椎后凸畸形患者颈椎曲度运动规律及与正常人重力线的比较

    作者:周灵杰;恽波;殷建;凡进;方加虎;殷国勇

    目的:探讨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矢状位上颈椎曲度和重力线的改变,为临床颈椎后凸畸形的矫形提供参考.方法:对60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颈椎侧位片、过伸过屈片进行测量,测量A、B、C角,并计算3个角在屈伸运动中的变化值.选取60例颈椎正常人计算颈椎弧形的顶点和D值,比较他们和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区别和联系.结果:中立位时,A角平均值为正值,自C2~C7该值逐渐增大;过伸位时,A角平均值减少,减少的幅度逐渐减少;过屈位时,A角平均值增加,增加的幅度仍逐渐减少.B角变化规律和A角相似,但其平均值大于A角.在屈伸运动中,上位椎体A角变化(D角)基本等于下位椎体A角变化和此两椎体之间C角的变化之和(E角).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在屈伸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弧度的顶点上下移动在C4~C5,与正常人一致.但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C值和齿突后缘到C7椎体后缘的间距(D值)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在颈椎屈伸的变化过程中,后凸畸形患者与正常人具有相同的规律,颈椎曲度的变化是以顶椎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旋转和位移造成的.本研究揭示了颈椎后凸畸形椎体在动态运动中的变化和规律,为颈椎后凸畸形的矫形奠定了理论基础.

  • 颈椎间盘退变与颈椎后凸畸形的关系研究

    作者:张跃辉;王利民;王忠仁;李保田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与颈椎后凸畸形的关系.方法 对53例出现颈椎后凸畸形的门诊和住院病人的X线和MRI片进行测量.在X线片上测量颈椎反曲角度,根据MRI T2加权像信号强度判断椎间盘退变程度.并根据每个患者颈椎间盘退变分级得出此患者颈椎间盘整体退变程度.结果 椎间盘退变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后凸程度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引起颈椎后凸畸形的原因之一,且颈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与颈椎后凸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伴后凸畸形颈椎病

    作者:张在恒;张祥英;张元豫;颜登鲁;厉玉杰;张科

    [目的]评价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rofi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Zero-P)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颈椎后凸畸形矫形的影响.[方法] 2012年8月~2015年3月,2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均行颈椎间隙减压后Zero-P系统固定.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X线片、MRI或CT,根据颈椎Cobb角、椎间高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矫形效果;分析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对该术式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6~33个月的随访,平均22.7个月.26例患者术后主要症状均明显减轻,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出现,并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症状改善愈发明显甚至消失;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术前分别为:(9.37±0.99)分、(6.70±0.55)分、(23.48±2.3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18±1.03)分、(2.02±0.37)分、(10.10±1.67)%;颈椎Cobb角:术前(-2.26±1.04).,末次随访(14.73±1.00).;颈椎椎间高度:术前(4.16±0.54) mm,末次随访(7.42±0.88) mm;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颈椎Cobb角及椎间高度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有后弓畸形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Zero-P固定可以达到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

  • 非限制性钢板应用进展

    作者:吴连明;刘祖德

    近年来,随着颈椎内固定器材设计的改进及手术技术的完善,颈椎前路手术获得飞速发展.尽管有文献报道,颈椎非限制钢板的使用可以提供前路融合术后的即刻稳定性,而且可以有效地减少植骨块脱出、终板的骨折塌陷以及迟发的颈椎后凸畸形的产生.过度坚强的内固定伴发的植骨块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等问题虽可使用非限制性钢板解决,但不少学者发现非限制性钢板过度的加压有加重植骨块塌陷的趋势.面对相互矛盾的文献报道及不断出现的新产品,如何做出颈椎前路钢板的正确选择成为困扰脊柱外科医师的难题[1].

  • 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畸形

    作者:宋滇文;贾连顺

    颈椎后凸畸形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椎板切除术后引起的医源性后凸畸形,是常见的类型.引起医源性颈椎后凸畸形的主要原因有:(1)对术前已存在的颈椎的生理弧度改变未引起重视;(2)术中对颈椎后结构的切除,破坏其拴系能力;(3)颈部肿瘤在放疗时对局部拴系结构的破坏[1].出现畸形后,由于软组织损伤和神经组织损害所引起的局部疼痛症状以及相应的脊髓症状,是临床治疗需要解决的二个重要方面.现就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病因、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

  • 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作者:桂斌捷;叶晓健;贾连顺;陈宣维;孙海燕

    目的:明确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方法:本文对14例颈椎特发性后凸畸形患者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隙植骨和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手术后患者临床体征明显改善,颈椎后凸畸形由手术前平均-15.6°矫正为手术后平均-6.4°,矫正效果明显;手术后患者的短期随访表明颈椎矫正度数在随访中没有丢失.结论:前路手术,延长颈椎前柱能够矫正颈椎的后凸畸形,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 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像学测量和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方加虎;贾连顺

    1 颈椎后凸畸形概念颈椎后凸畸形是一个可由多种病因诱发多个节段颈椎生理前凸丢失、颈椎后伸力矩变为前屈力矩,并继发有椎体前缘高度减小、关节突关节脱位、颈椎不稳,可伴有局部椎体后移、颈椎管狭窄及邻近节段褪变的症候群.临床巾作者遇到颈椎牛理曲度发生变化的病例较多.文献中颈椎后凸畸形诊断无统一标准.颈椎后凸畸形有什么样的诊断标椎才科学,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就此问题现将不同学者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单侧侧块固定术治疗伴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邵滨;王大巍;邢建强;孙金川;张政;赵伟;叶伟康;房清敏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侧侧块钉棒内固定治疗伴有颈椎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23例伴有颈椎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55~72岁,平均65岁,均行颈椎单侧侧块内固定配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分别于术后3 d,1年复查颈椎X线片、MRI,观测颈椎曲度变化;术后1年行JOA评分统计,计算功能改善率.结果 23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颈椎侧块内固定配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平均随访时间15.4个月(13~22个月).手术时间为50~80 min,平均为65 min.术中出血为50~200 mL,平均为120 mL.术前JOA评分为5~10分,平均为7.5±2.0分,术后1年复查,患者JOA评分为10~16分,平均为13.3±2.1分,均较术前评分明显提高.术前颈椎Cobb角为-21~-29°,平均为-26.1±2.3°,术后3 d X片显示Cobb角为-6.5±2.9°,较术前好转,患者束带感明显缓解,术后1年复查X片显示Cobb角为-7.2±2.6°,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 颈椎单侧侧块内固定配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能改善颈椎生理曲度,疗效可靠.

  • 前后路联合与单纯前路术式对多节段颈椎病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相元岭;邱玉金;盖利;吴磊磊

    目的 比较分析前后路联合不使用钢板( CAPF)与单纯前路融合器加用钢板( AFA)两种术式对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3月手术治疗的60名患者. A组患者接受前路融合器加用钢板融合术(AFA),B组患者接受前路融合器联合后路钉棒系统融合术( CAPF). 角度矫正程度及维持情况、融合率以及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评估,临床效果通过颈椎VAS,NDI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估. 结果 平均矫正角度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在末次随访中A组病例在颈椎曲度矫正丢失度方面较B组病例高(P<0.05),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有更高的假关节发生率、融合器下沉发生率、植入物相关并发症以及吞咽困难发生率. 上肢疼痛的平均VAS分值以及平均NDI分值,B组要优于A组(P<0.05),但是颈后痛的平均VAS分值,A组优于B组(P<0.05). B组的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A组长(P<0.05). 结论 尽管前后路联合融合术比单纯前路融合术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前后联合融合术提供了更好的维持颈椎曲度、高融合率、低融合器下沉和低邻近节段退变率及更好的VAS和NDI评分,前后路联合手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