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骶尾部褥疮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王明爽;曲行晖

    目的 长期卧床患者骶尾部褥疮在褥疮中是高发的,按骶尾部压疮的创面的大小、深度,选用不同的护理及治疗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骶尾部褥疮的治愈率.方法 对2010年12月-2012年12月该院共收治疗183例骶尾部褥疮的患者通过加强护理及局部换药、VSD技术等方法研究的临床资料.结论 骶尾部褥疮根据深度及创面大小,及时采取正确的护理及治疗手段,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极大提高褥疮的治愈比例.

  • 针刺治疗骶尾部褥疮90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宁静;陈亚丽;田亚振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骶尾部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骶尾部褥疮Ⅱ~Ⅲ度的患者按临床随机对照前瞻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湿性包扎,每日更换贴膜一次;治疗组在湿性包扎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每日针刺一次,每日更换贴膜(选取董氏奇穴之制污穴,双侧轮流取穴,每次取一穴,用董氏刺血针法,留针10min,平补平泻,取针出瘀血).两组均以20日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27例,好转55例,未愈8例,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48例,未愈24例,有效率为7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骶尾部褥疮疗效确切.

  • 早期冷敷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程慧清;李园园

    目的 应用局部冷敷预防骨科卧床病人褥疮,缓解患肢肿胀、疼痛.方法 应用自制冰垫,冷敷病人骶尾部,预防褥疮.冷敷伤肢,减轻患肢肿胀,缓解疼痛.结果 本组共计56例,其中,骶尾部早期褥疮13例,均未再度加重;所有患者疼痛均减轻,不需早期注射度冷丁等强镇痛剂.结论 早期局部冷敷,可使骶尾部褥疮触痛减轻,红肿范围缩小,皮肤温度降低,早期褥疮完全消失;早期患肢疼痛肿胀病人,自诉疼痛瞬间减轻,肿胀无继续加重,这种方法不仅可提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和药物毒副作用,而且可进一步提高骨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对骶尾部褥疮修复的临床应用

    作者:范钦波;李健

    目的:探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难治性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3月—2012年4月骶尾部较大面积褥疮患者19例。其中Ⅲ度褥疮10例,Ⅳ度褥疮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35~69岁;骶尾部褥疮面积11 cm ×13 cm~22 cm ×24 cm,平均17 cm ×19 cm。术前常规采用多普勒超声探测穿支点并用龙胆紫标记,术前常规行臀部磁共振检查并筛除双臀肌纤维化的患者,应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对骶尾部褥疮创面进行覆盖,观察疗效。结果19例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39个月,平均23个月,皮瓣无臃肿,外形良好,褥疮无复发,臀大肌功能正常。结论臀上动脉穿支皮瓣血供丰富,可应用皮瓣范围大,切取方便,操作简单,保留臀大肌,无需植皮,是修复骶尾部难治性褥疮的理想方法。

  • 局麻下应用岛状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高龄患者骶尾部褥疮

    作者:程卫东;臧某圣;牛磊

    目的:探讨研究不能耐受全麻和硬膜外麻醉的高龄骶尾部褥疮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局部麻醉,以髂后上棘到大转子尖端连线为轴心线,该线中上1/3处旋转点。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进行肌皮瓣设计,形成内含臀上动脉浅支岛状肌皮瓣,皮瓣蒂宽1.5~2.0cm,含部分臀大肌外缘肌肉。然后通过皮下隧道转移修复骶尾部褥疮。结果:局麻下,应用臀上动脉浅支的岛状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高龄患者骶尾部褥疮5例,术毕安返病房,术后肌皮瓣全部成活,被修复处色泽、厚度及外形均满意,供区臀大肌保持良好的伸髋功能。结论:高龄骶尾部褥疮患者难以耐受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局麻安全、方便;岛状臀大肌肌皮瓣血供丰富,血管恒定,抗感染能力强;供区无需植皮;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等优点,可一期完成骶尾部褥疮修复,减少工作量,缩短住院时间。

  • 目标策略针对性护理在骶尾部褥疮VSD中的应用

    作者:宋晓楠

    目的:探讨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骶尾部褥疮患者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12例骶尾部褥疮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施以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干预前后焦虑(SAS)及抑郁(SDS)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骶尾部褥疮VSD治疗患者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利于促进创面早期愈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且护理满意度高.

  • 封闭负压吸引联合臀大肌皮瓣在修复骶尾部褥疮的应用

    作者:曾荣峰;梁斐;何洪武;李平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吸引配合臀大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11年1月~2013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骶尾部褥疮患者84例(部分为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仅给予换药、清创、臀大肌皮瓣修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封闭负压吸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I期愈合患者为90.5%(38/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0/42),复发率为0.0%(0/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7%(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换药次数(4.6±1.7)次,抗生素使用(11.3±3.6)d,住院时间为(24.1±5.7)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8±4.7)次,(19.6±4.4)d 和(33.9±10.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封闭负压吸引配合臀大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临床效果极佳,能有效提高创面愈合率,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 围手术期护理在骶尾部褥疮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陈少华

    对我院2005年6月~2012年3月收治的23例骶尾部褥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围手术期护理方法.结果本组23例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相关护理,同时进行各方面功能训练,均痊愈出院.其中18例患者术后12~20d痊愈出院,5例患者术后21~30d痊愈出院.骶尾部褥疮患者围手术期给予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术后康复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 负压引流结合打包加压包扎在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中的应用

    作者:杨孝良;姜茂华;黎英豪;魏述强;蒋万顺;王竞鹏

    目的 探讨负压引流结合打包加压包扎在预防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采用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56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术后应用负压引流结合打包加压包扎的方法预防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选择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采用同样手术方式,但术后未进行加压包扎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发生皮下积液3例,发生率5.36%;发生皮瓣坏死4例,发生率7.14%.对照组发生皮下积液6例,发生率26.09%;发生皮瓣坏死7例,发生率30.4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压引流结合打包加压包扎是一种相对简单、有效的预防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方法.

  • 臀大肌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吸引修复骶尾部褥疮

    作者:曾荣峰;马维疆;房辉强;李平

    目的 探讨使用臀大肌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吸引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作用.并与传统的治疗方案相比较,探讨骶尾部褥疮的佳治疗方案.评价该手术方案的实用性、经济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入选我院(部分为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例)骶尾部褥疮患者128例,其中2012年4月~2014年1月骶尾部褥疮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2010年1月~2012年3月骶尾部褥疮患者63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在2012年3月之前进行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2012年3月之后采用臀大肌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吸引修复治疗.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术后创面完全愈合率(86.15%)显著高于对照组(53.97%),观察组术后出现感染、积血现象(4.62%)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出现感染、积血现象(2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采用臀大肌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吸引治疗骶尾部褥疮具有显著疗效,愈合效果好,有较高的治愈率,较少的术后并发症,同时缩短了病程.具备优良的临床使用价值.

  • 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护理与观察

    作者:戴惠琴;朱莺;邱悦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骶尾部潜行褥疮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在广州市海珠区中医院收治的13例行骶尾部褥疮清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覆盖创面,封闭创面后持续负压吸引7~10天,拆除敷料行再次手术,直至创面炎症消退、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观察创面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创面愈合;治疗后创面面积从治疗前的38.9cm2(22.8~64.2cm2)减小至21.8cm2(10.6~37.2cm2);创面愈合时间为27.3天(11~35天);其中11例经VSD治疗后可直接缝合,2例行转移皮瓣修复后愈合.结论:VSD可缩短褥疮创面愈合时间,缩小创面面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双叶筋膜皮瓣转位修复骶尾部褥疮

    作者:吴志贤;卫裴;梁杰;彭智

    目的 探讨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双叶筋膜皮瓣转位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对16例骶尾部褥疮患者褥疮创面清创后,应用带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双叶筋膜皮瓣的A瓣转移修复创面,B瓣转移修复继发性创面,B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从而达到供、受区一期修复. 结果 16例皮瓣全部成活,褥疮治愈.术后随访6~24个月发现皮瓣红润,血运可靠,疼痛觉、粗触觉存在,褥疮无复发;皮瓣供区线条状瘢痕愈合,功能形态未明显破坏.从而达到“受区修复好,供区破坏少”的原则. 结论 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双叶筋膜皮瓣血供良好,切取简单,转位灵活方便,是修复骶尾部褥疮较理想的方法.

  • 臀大肌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吸引修复16例骶尾部褥疮

    作者:尤涛;王福安

    目的 观察应用臀大肌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吸引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骶尾部褥疮患者应用臀上动脉浅支为蒂的臀大肌岛状皮瓣,结合术前术后封闭负压吸引进行修复.结果 16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其中10例皮瓣供区及受区未植皮,6例予以皮瓣外侧三角区植皮,创面均愈合良好.16例均无皮瓣下死腔、积血、积液及感染发生.随访6个月至2年,皮瓣血运良好,质地优良,未有褥疮再发.结论 应用臀大肌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吸引修复骶尾部褥疮有较少的术后并发症,较高的治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封闭负压吸引配合臀大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 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吴丽娟

    目的:探究封闭负压吸引配合臀大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6例骶尾部褥疮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且将所有患者随机分配到两组,常规治疗组53例患者仅采用臀大肌皮瓣修复治疗,联合治疗组53例患者在实施臀大肌皮瓣修复的基础上,同时实施封闭负压吸引.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复发情况以及临床治疗信息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92.45%)和复发率(0.00%)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71.70%)和复发率(16.98%),在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信息方面,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患者.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采用封闭负压吸引配合臀大肌皮瓣修复治疗骶尾部褥疮,治疗效果明显,治愈后复发率明显降低,减少换药次数,同时大幅度缩短了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岛状臀大肌肌皮瓣在修复骶尾部褥疮的应用

    作者:彭昌贵;余存泰;陈景昆

    目的探讨带臀上动脉岛状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6月~2003年5月,对12例骶尾部褥疮患者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褥疮范围大12cm×10cm,小8cm×5cm,治疗采用带臀上动脉岛状臀大肌肌皮瓣修复.结果12例肌皮瓣全部成活,Ⅰ期愈合10例,2例经换药Ⅱ期愈合.随访6个月~36个月,肌皮瓣及供区软组织弹性良好,无复发.结论带臀上动脉岛状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肌皮瓣血运丰富,成活率高,旋转角度大,可一期修复等优点,值得推广.

  • 臀部穿支皮瓣治疗老年患者骶尾部褥疮的疗效

    作者:傅荣;杜丽平;游晓波

    目的 探讨应用臀部穿支皮瓣治疗老年患者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6月,收治29例老年骶尾部褥疮患者.男16例,女13例;年龄61~75岁,平均68岁.病程5个月~10年,中位病程5.5年.根据美国国家褥疮顾问小组(NPUAP)标准分度:Ⅲ度褥疮II例,Ⅳ度18例.褥疮范围7cm×6cm~12 cm×10 cm.合并症:脑血管障碍8例,老年痴呆6例,截瘫11例,其他4例.术中采用大小为8cm×6cm~14 cm×12 cm的臀部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2d3例(10.3%)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其余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Ⅰ期愈合率为(89.7%).供区切口均1期愈合.术后1周2例(6.9%)褥疮基底发生感染,术后10 d 1例(3.4%)发生伤口裂开,均经对症处理后愈合.术后2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3年.术后1、3年,2例褥疮复发,其中1例死于全身感染,1例行单纯清创缝合术后愈合;其余患者褥疮均未复发,皮瓣质地、颜色及弹性均恢复良好.结论 臀部穿支皮瓣治疗老年患者骶尾部褥疮,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早期手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第四腰动脉穿支皮瓣治疗骶尾部小面积褥疮

    作者:朱金强;沈柏晓;雷云龙

    目的 总结第4腰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小面积褥疮的疗效. 方法 2002年1月-2012年10月,采用第4腰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小面积褥疮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3~84岁,平均71.6岁.褥疮根据美国国家压疮专家组(NPUAP)分度标准:Ⅲ度8例,Ⅳ度9例.病程30d~9个月,平均2.5个月.褥疮范围5cm×4 cm~7 cm×5 cm.皮瓣切取范围15cm×8cm~17cm× 10cm.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1例皮瓣边缘坏死、1例切口愈合不良合并轻度感染,均经对症治疗后愈合;其余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1例切口边缘皮肤坏死,经换药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2个月余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肺部感染死亡;余1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6.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皮肤颜色及弹性均恢复较好,术后3个月皮瓣触、痛觉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褥疮无复发. 结论 第4腰动脉穿支皮瓣设计简便、血供可靠、不损伤臀部肌肉、供区无需植皮,术后褥疮复发率低,是修复骶尾部小面积褥疮的有效方法之一.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复杂性骶尾部褥疮疗效观察

    作者:盛伟;林敏

    目的 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治疗复杂性骶尾部褥疮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6月,收治6例复杂性骶尾部褥疮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33~72岁,平均47岁.褥疮根据美国褥疮指导小组(NPUAP)分期标准均为Ⅳ期.既往有2~24次褥疮修复史.前次复发后至此次入院时间为1~8个月,平均4.5个月.褥疮范围12cm×10cm~17cm× 13cm.患者经2~3次VSD治疗(5~7周)后,直接拉拢缝合关闭创面,继续VSD治疗7~9 d.结果 5例骶尾部创面愈合良好;1例骶部遗留表皮缺损,经换药1周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骶尾部皮肤生长良好,褥疮未复发.结论 VSD治疗复杂性骶尾部褥疮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

  • 臀大肌肌皮瓣联合真皮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

    作者:张春雷;张春阳;张建平;吴兴球;李中连;张斌;熊志川;蒋纯志

    目的 总结采用臀大肌肌皮瓣联合真皮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10年9月,收治骶尾部褥疮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22~79岁,平均56岁.病程5个月~7年.创面直径为4~12 cm,平均7 cm;周围均伴有1~4 cm潜行腔隙.褥疮按照四度分类法:III度8例,Ⅳ度25例.术中切取大小为8 cm×5 cm~13 cm×9 cm的臀大肌肌皮瓣旋转修复创面,并切去肌皮瓣远端表皮,形成真皮皮瓣填塞于潜行腔隙内.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2例出现皮瓣远端水肿,1例负压引流失效,均经对症治疗后创面愈合.其余患者皮瓣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3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4例复发,1例局部炎症复发;其余26例患者无复发,皮瓣愈合良好.结论 采用臀大肌肌皮瓣联合真皮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皮瓣成活率高、耐磨,复发率低的优点,是修复骶尾部褥疮的有效方法之一.

  • 穿支动脉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 15 例

    作者:傅荣;小坂正明;游晓波

    目的 探讨应用穿支动脉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15例骶尾部褥疮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49~75岁.Ⅲ度褥疮6例,Ⅳ度9例.褥疮范围5 cm×4 cm~10 cm×8 cm.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臀上、骶旁或腰动脉皮穿支为血管蒂的轴型穿支蒂皮瓣移位修复骶尾部褥疮.采用旋转移位皮瓣修复 11 例,皮瓣周围完全切开的岛状皮瓣修复 4 例. 结果 术中出血50~300 mL,无需输血.手术时间 1~2 h,无特殊不适.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3 例伤口Ⅰ期愈合,2 例出现血肿和感染,经换药后愈合.住院时间20~40 d,平均29 d.随访1~5年,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皮肤颜色及弹性均恢复较好,褥疮无复发. 结论 穿支动脉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损伤臀部肌肉、供区无需植皮,是修复臀骶部褥疮的理想方法.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