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巧用药,变肺咳为“废”咳

    作者:常怡勇

    过敏性咳嗽45岁的陈先生去年从工厂下岗当了一名环卫工人,每天的任务就是打扫两旁大树丛立的"中山大道".随着天气渐渐变暖,近这半个多月,他发现自己总是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和咳嗽.起初,他还以为是天气忽冷忽热着了凉,就随便吃了点抗感冒药,可后来仍不见好,又吃了一些止咳化痰的药还是不顶用,而且咳嗽得越来越厉害.陈先生不得不来医院看医生.经医生检查,结果发现引起陈先生咳嗽的元凶竟然是大道两侧的树木圆柏,他患上的是圆柏花粉过敏性咳嗽.患上过敏性咳嗽之后,不可盲目滥用抗生素和强效中枢止咳药,如含可待因的止咳制剂.在春季发病之初,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过敏药物,采取短程脱敏疗法,以控制、缓解过敏症状.但千万不可自己乱吃药.因为常用第一代抗过敏药(抗组织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会引起"嗜睡".建议汽车司机和有工作压力的上班族可考虑选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以避免嗜睡.如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氯雷他定和地氯雷他定等.经济条件稍差的人可选择第一代抗组胺药物,但宜晚上睡前服用.

  • 过敏性鼻炎用喷剂

    作者:吕斌

    有相当一部分人常将过敏性鼻炎误以为是感冒.用感冒药、消炎药对付过敏性鼻炎,根本就不对症.治疗过敏性鼻炎,有全身性用药和局部性用药之分.抗过敏药物是目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常用药物,例如氯雷他定、依巴斯丁等,这些药物之所以是全身性用药,是因为过敏有全身的症状,例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等.

  • 荨麻诊的药物治疗

    作者:马霞娇

    荨麻诊系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常见的皮肤、粘膜血管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突然出现伴有剧痒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红色或苍白色水肿性风团。处理较为困难,除尽可能除去病因外,对症治疗颇为重要,常规治疗为应用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外用可以热麦麸搓身等。近年来,临床发现许多药物对荨麻诊的治疗有较佳疗效,现介绍如下:……

  • 依巴斯汀联合雷公藤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作者:杨伟青;罗志敏;杨丽

    2008年1月~2009年5月应用依巴斯汀联合雷公藤治疗慢性荨麻疹7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70例患者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6例,女44例,年龄16~66岁,平均36.3岁,病程3个月~9年.入选前均未服抗过敏药物,排除其他疾病.治疗方法:口服依巴斯汀10mg,日1次;雷公藤20mg,日3次.连服4周,停药4周后评定疗效.

  • 皮肤病用药小妙招

    作者:肖芳

    ★皮肤病一:接触性皮炎发病原因:患者以女性居多,主要原因是涂抹化妆品或接触到化学药品过敏而造成的,面部长红斑、水疱,刺激严重的还会引起肿、胀、痛.对症用药:口服+局部用药口服抗过敏药物,用法和过敏性疾病一样.局部用药:如果病情严重,可以在患处涂擦用强的可松、地塞米松药膏,也可以静脉注射的形式,每天一次,一般不超过一个星期.

  • 新型抗过敏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作者:李志平;范景辉;高月娟

    目的 探讨新型抗过敏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方法 搜集有关新型抗过敏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的相关资料,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 新型抗过敏药主要包括二代和三代抗组胺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变应性鼻炎及荨麻疹等变态反应疾病.结论 不同种类的新型抗过敏药物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具有不同的应用特点,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身体状况及合并症等情况合理应用新型抗过敏药物.

  •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超声表现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李志强;张武

    患者男,24岁,发现左颈部肿物2年就诊.2年前发现左侧颌下小结节,以后逐渐增大,局部无压痛.自觉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消瘦等症状.1年来双下肢有时皮肤瘙痒、出"荨麻疹",自称口服抗过敏药物后缓解,但反复发作.既往病史无特殊.查体:双侧颌下肿胀,以左侧为著,可触及多个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无压痛.双侧腮腺触诊未见异常.大腿内侧及左侧小腿皮肤可见暗红色扁平隆起.

  • 肺癌脑转移放疗期伴发红皮病1例的护理

    作者:郑丽娜;李黛

    红皮病属于重症药疹,累及皮肤范围广,病情发展迅速,治疗难度大,常危及生命.2011年我科治疗1例肺癌脑转移放疗期伴发红皮病患者,其病情发展迅速,经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肺癌脑转移在外院行颅内转移瘤切除术后24 d入院.人院时体温38℃,给予解热镇痛药、提高免疫力治疗.体温降至正常3d后开始行放疗,1周放疗后,患者体温38.5℃,双上肢皮肤出现红色斑疹,无触痛,无瘙痒,急查血像和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3d内患者反复出现发热,体温高达40.5℃,全身皮肤瘙痒、弥漫性潮红并出现大面积皮疹,无触痛,皮温高;双眼睑水肿,球结膜充血水肿,颜面部鼻腔周围及外耳道有黄色脓液渗出.诊断为:红皮病.立即停止放疗.给予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颜面、躯干红斑消退,皮屑开始脱落,2周后重新开始放疔,过程顺利,未见异常.治疗结束后出院.

  • 过敏性结膜炎的流行病学及奥洛他定滴眼液开放性多中心治疗的初步效果

    作者:李莹;张潇;吕岚;袁进;孙国强

    目的 了解我国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分布特征和应用0.1%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的初步效果.设计单纯开放试验研究.研究对象中国不同地区6179例中度或重度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方法 给予双效抗过敏药物0.1%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每天2次,每次1~2滴,于点药前、点药后10分钟、7~10天评价患者眼痒和充血分值以及对药物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主要指标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类型特点、年龄分布以及眼痒、眼部充血症状轻重程度.结果 过敏性结膜炎好发于中青年,12~55岁发病比例占85.6%,小于12岁少儿仅占6.4%,大于55岁患者占8.0%;患病与性别无关;中部地区所占的比例高45.1%;症状以眼痒、眼部充血为主.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和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为主要的类型,占74.4%;春季角结膜炎在儿童中占22.3%,明显高于成年人的8.3%,而特应性角膜结膜炎和巨乳头结膜炎所占的比例不到10%.治疗前、后10分钟、7~10天,中度以上眼痒分别为85.%、27%、2%(P=0.001);中度以上充血分别为65%、23%和2%(P=0.001).治疗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对0.1%盐酸奥洛他定治疗总体满意度95.3%.结论 我国过敏性结膜炎好发于中青年,以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和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为主要类型,春季角结膜炎在儿童患病比例较高.患病与性别无关,中部地区发生比例高,症状以眼痒、眼部充血为主.0.1%盐酸奥洛他定对缓解过敏性结膜炎症状与体征具有显著效果,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 眼部抗过敏药物对人结膜肥大细胞的作用比较

    作者:爱尔康(中国)眼科产品有限公司

    近期的研究表明,过敏性结膜炎影响了约1/4的普通人群.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主要药物有抗组胺药联合血管收缩剂和抗过敏药物.这些抗过敏药物可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早期的肥大细胞稳定剂是色苷酸钠(0pticrom),此药物初发明用于治疗哮喘,但其抑制肥大细胞活性的研究中使用的是非人类的肥大细胞.

  • 眼局部抗过敏药物的临床应用

    作者:邓世靖;孙旭光

    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是外界过敏原引起的一组结膜过敏性疾病,包括季节过敏性结膜炎(seasonal allergic conjunctivitis,SAC)、常年过敏性结膜炎(perennial allergic conjunctivitis,PAC)、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vernal catarrh keratoconjunctivitis,VKC)、巨乳头性结膜炎(giant papillary conjunctivitis,GPC)及特应性角结膜炎(atopic keratoconjunctivitis,AKC).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变化、配戴角膜接触镜等因素影响,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已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1].

  • 奥洛他定滴眼液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聂巧莉

    目的:分析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分布特征,探讨应用0.1%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联合0.1%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初步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山东省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94例(588只眼)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47例(294只眼)和实验组147例(294只眼)。对照组患者采用0.1%奥洛他定滴眼液进行治疗,2次/d,1~2滴/次,连续用药14 d;实验组采用0.1%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0.1%奥洛他定滴眼液进行治疗,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4次/d,1~2滴/次;奥洛他定滴眼液滴眼2次/d,1~2滴/次,两种药物间隔5 min。两组患者滴药前后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及总评分的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294例(588只眼)过敏性结膜炎患者中,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84例(168只眼),发病率为28.57%;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104例(208只眼),发病率为35.37%;春季结膜炎26例(52只眼),发病率为8.84%;特应性角结膜炎8例(16只眼),发病率为2.72%;巨乳头性结膜炎18例(36只眼),发病率为6.12%;接触性结膜炎54例(108只眼),发病率18.37%。患者症状评分结果为:对照组治疗前症状评分为(10.20±2.86)分,治疗后为30 min为(8.80±3.11)分,治疗后7 d为(4.85±2.23)分,治疗后14 d为(3.85±2.19)分,治疗后各时间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2,17.89,21.37;P1<0.05);实验组治疗前症状评分为(10.80±2.53)分,治疗后为30 min为(8.15±2.65)分,治疗后7 d为(3.93±1.91)分,治疗后14 d为(2.72±1.99)分,治疗后各时间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7,26.28,30.43;P2<0.05)。实验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20,P<0.05)。实验组症状评分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30,P<0.05)。患者体征评分结果为:对照组治疗前体征评分为(11.75±3.28)分,治疗后为30 min为(11.30±3.04)分,治疗后7 d为(7.04±2.20)分,治疗后14 d为(5.40±2.10)分,治疗后7 d和14 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46,19.77;P1<0.05);实验组治疗前体征评分为(11.04±4.13)分,治疗后30 min为(10.67±2.82)分,治疗后7 d为(4.46±1.96)分,治疗后14 d为(2.57±1.79)分,治疗后7 d和14 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7.45,22.81;P2<0.05)。实验组体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3,P<0.05)。实验组体征评分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1,P<0.05)。患者总评分结果为:对照组治疗前总评分为(21.95±3.01)分,治疗后为30 min为(20.10±3.59)分,治疗后7 d为(11.89±3.96)分,治疗后14 d为(9.25±4.18)分,治疗后各时间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9,24.52,29.90;P1<0.05);实验组治疗前总评分为(21.84±3.34)分,治疗后30 min为(19.82±3.11)分,治疗后7 d为(8.39±3.39)分,治疗后14 d为(5.29±3.56)分,治疗后各时间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7,34.27,41.11;P2<0.05)。实验组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4,P<0.05)。实验组总评分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0,P<0.05)。患者疗效的统计结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治疗7 d后的有效率分别为51.70%和6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P<0.05);治疗14 d后有效率分别为72.11%和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P<0.05)。结论0.1%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联合0.1%普拉洛芬滴眼液对缓解过敏性结膜炎症状与体征具有显著效果,可提高治疗的有效率,缩短用药时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 抗过敏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李恩灿;范潇予;林琳;王灿;靳洪涛

    过敏类疾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包括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严重影响着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抗过敏药物主要包括抗组胺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肥大细胞膜稳定药、糖皮质激素以及钙通道阻断剂.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一些中药、天然产物及生物制品在治疗过敏类疾病方面也显示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抗过敏药物进行梳理,对各种药物的疗效、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并对未来抗过敏药物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抗过敏药物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抗过敏药物去氯雷他定

    作者:

    关键词: 抗过敏药物
  • 维生素K1注射液致发热2例的原因分析

    作者:王虎军;吴建华;韩启明

    例1女,25岁.因慢性肾炎,于2003年10月20日入院.住院诊断:慢性肾炎,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T 36.5℃,P 80次/min,BP 115/80 mmHg(1 mmHg=0.133kPa),查体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WBC 5.2×109/L,N 0.54,Hb 104 g/L,PLT 209×109/L,尿蛋白定量153 mg/24 h,胸透未见异常.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于入院后第5天在B超引导下行"肾穿刺活检术".手术顺利,术后常规臀部肌内注射维生素K1注射液10 mg,2次/d.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发热、寒战,体温39.2℃,双侧臀部注射部位皮肤发红、痛痒、片状红斑,其中大面积约为(5.0×6.0)cm2.复查血象:WBC 3.7×109/L,N 0.78,Hb 106g/L,PLT 182×109/L.遂给予清热解毒的中药注射液及抗过敏药物对症治疗,患者于5 d后体温恢复正常,皮肤颜色逐渐恢复正常.

  • 北沙参致接触过敏性皮炎

    作者:宋伟红;于守连;张丽华

    患者女,45岁.2003年始种植北沙参,在采收期间,接触北沙参0.5 h后,自感双手出现剧烈瘙痒及烧灼感,继而出现皮肤红斑、水疱,经当地医生予以抗过敏药物口服治疗后痊愈.2004年夏季,当患者再次采收北沙参时,双手出现与前次同样感觉和皮疹,而且症状及体征均较去年明显加重,并有少量渗液及结痂.短期应用前次药物疗效不明显,于当年7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无明显家族过敏史.查体: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症状:两手掌明显肿胀,轻度发红,有绿豆大小的水泡;两手背及前臂曲侧皮肤弥漫性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红斑上密集分布针尖大小的丘疹和水疱,表面有少量渗液及结痂,尤以右前臂为重.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经取新鲜北沙参表皮渗出浆液做斑贴试验,结果为阳性.临床诊断:北沙参致接触过敏性皮炎.给予特非那定片60 mg,2次/d,及清热、凉血、解毒中草药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次,1周后痊愈.

  • 抗过敏药致过敏性休克57例文献分析

    作者:赖术;何胜

    目的:引起人们对药物矛盾现象的关注.方法:本文对1984~1998年报道的抗过敏药引起过敏性休克57例中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抗过敏药致过敏性休克大部分发在于给药后30min内(占98.25%),给药后5min内发生率为68.42%.57例过敏性休克中死亡2例.结论:抗过敏药确实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临床医师了解和重视这一点对减少误诊误治颇为重要.

  • 服用大腹皮引起的过敏反应1例报告

    作者:张存凤

    患者,女,20岁,工人.2007年3月10日,因患肾病综合征全身浮肿来我院就诊,给予五皮饮,以期利水消肿,其中大腹皮15 g,服药后半小时出汗,出现腹部剧痛、腹泻,全身皮肤发热,随即发荨麻疹.经服抗过敏药物后缓解,后再用原方去大腹皮治疗,未见上述反应反生.同年7~8月间,因旧病复发,又先后两次应用大腹皮治疗,均出现上述过敏反应.

  • 去痛片致大疱型药疹1例

    作者:蔡长春;闫成;薛洪源

    病例:患者,女,25岁.2012年6月4日因头痛自行口服去痛片2片,约5h后四肢出现片状红斑,伴瘙痒,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抗过敏药物(具体不详)"输液治疗,输液过程中出现寒战、全身发冷等不适,伴发热,体温(T):高38度,于6月5日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示白细胞19.5×109 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97.7%,淋巴细胞百分率1.6%,单核细胞百分率0.1%;血生化示:钠130mmol·L-1,钾3.25mmol·L-1,诊断为药疹,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氯化钾、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1天,未再发热.

  • 加强重点药品监测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的实践

    作者:王华;李忻;于倩

    目的 监测临床实际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提高不良反应上报率.方法 确定发生不良反应时使用的急救药物和抗过敏药物等相关特定药品,抽取临床使用特定药品的病例,分析辨别其使用目的,筛查出漏报的不良反应.结果 通过对特定药品使用情况的筛查和监测,我院2015年6-12月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数量占筛查出数量的比例为91.16%,明显高于2014年临床自觉上报的比例25.47%,以及2015年1-5月临床自觉上报的比例30.24%.结论 采用重点监测几种特定药品使用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率,该方法简单高效,值得在医院推广使用.

134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