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迟发性脾破裂的超声诊断

    作者:毛南方;张玉珍;江俊;张蓉

    目的:研究超声检查对迟发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例迟发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有较典型的声像图改变,均经手术切除脾脏治愈出院.结论:迟发性脾破裂一般不易首诊发现,超声检查对迟发性脾破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多脾综合征伴先天性室间隔缺损1例

    作者:罗菊霞;吴惠宁;闫健;邓生德

    患者,男,28岁.因外伤后腹部疼痛前来检查.超声所见:肝脏位于左中上腹腔,左叶体积明显增大,回声点分布均匀,肝内血管走向清,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处清晰;胆囊位于上腹部中线区;胰腺较短;于右中下腹腔内见4小块脾脏图像(图1),大小不等,大者约2 cm×4 cm,形态不规则,其内缘处见血管进入.继之心脏检查:见室间隔膜部有一0.4 cm的回声失落区,将彩流取样容积置于此处见分流束.其它内脾综合征伴室间隔缺损.

  • 超声诊断脾脏非何杰金淋巴肉瘤1例

    作者:闫桂栋;沙东基

    患者,女性,47岁.左上腹隐痛1年,加重2个月.B超检查:脾脏长12cm,厚4.8cm,脾实质内可见3.4cm×2.9cm,2.6cm×1.7cm低均质回声团,边缘不规则,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效应,瘤壁与左肾关系密切,左肾上极肾周脂肪间隙消失(图1),肝脏、胆囊、胰、右肾未见异常.超声提示:脾恶性肿瘤.入院查体:T37℃、P84次/分、R21次/分、BP14/8kPa.外科情况: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腹软,脾肋下2cm、质韧、无触痛,脾区轻叩痛,腹腔无移动性浊音.血、尿常规正常.

  • 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超声诊断指标的再探讨

    作者:孟繁坤;徐策;张海英;郑颖;丁蕾;李刚

    目的:评价现行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某些超声诊断指标的实用价值.方法:分析总结23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声像图与肝穿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超声诊断各型慢性肝炎的声像图表现分为直接征像与间接征像,直接征像包括肝脏的包膜、大小、实质回声及分布的改变,间接征像包括门静脉(PV)宽度、脾静脉(SV)宽度、脾脏大小及胆囊壁的改变.直接征像在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中起主导作用,其中以实质回声及分布具代表性,轻、重度慢性肝炎相互间差异比较有显著性,轻、中度之间差异比较无显著性.间接征像在慢性病毒性肝炎分型中起主导作用,其中以脾脏大小、胆囊壁的厚度具代表性,轻与中、重度之间差异比较有显著性.结论:超声评价直接征像及间接征像对判断慢性肝炎病情轻重程度,特别在鉴别轻度与中、重度慢性病毒性肝炎有重要价值.

  • 甲型副伤寒出现不均匀性脾肿大1例

    作者:胡晗峰;黄伟刚;章联欢

    患者,女性,28岁.因持续高热、乏力10天,拟"伤寒"收治入院.查体:急性病容,腹软,肝肋下可及2cm,质地软,有压痛,脾左肋缘下可扪及1cm,心、肺听诊无特殊.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4.0×1012/L,血红蛋白116g/L,白细胞计数2.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0.38,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0.B超检查可见肝右叶肋下斜径148mm,光点分布均匀,门静脉主干宽约10mm,脾脏长约127mm,厚约45mm,形态正常,内部可见一大小约76×36mm的回声减低区,边界清楚,脾侧脾静脉宽约8mm(图1).

  • 超声误诊脾脏炎性肉芽肿1例

    作者:王小燕

    患者,女,60岁.进行性吞咽困难一个月就诊,经钡餐检查诊断食道中段肿瘤收入院.入院后行B超腹部常规检查,在胃贲门左外、胃底后方,脾内侧见一个混合性肿块回声,大小为9.9cm×10.5cm,边界清,囊壁整,回声明显增强,呈光环状,内见液性暗区及散在细小光点,光点沉积于肿块的后半部,呈"分层征"(图1).超声提示:左上腹部肿块混合性(不除外来自脾脏的囊性畸胎瘤).术中所见:食道平肺动脉水平有6.0cm×6.0cm大小的肿块,质硬,周围淋巴结肿大,质硬及较脆.腹部探查发现胃下垂至脐水平,涨气,将胃涨气排除后,胃偏后见脾脏有12cm×12cm大小的肿瘤,质硬,有完整的包膜,与肝尾叶粘连,肿物剖开,见暗红色液体及冻胶状物,内有纤维条索状物,质韧,囊壁坚硬,有部分钙化,但囊壁完整.病理诊断:食道中段鳞状细胞癌Ⅱ级;脾炎性肉芽肿,片内未见亚性肿瘤依据.

  • 超声诊断脾脏异位1例

    作者:牛红梅;申洁;王少波

    患者,男,20岁.主因腹部疼痛1周就诊.临床检查于脐右侧触及约8cm×3cm×2cm肿物,质软,有活动感.临床诊断:腹部肿物待诊,游走肾?建议超声检查.超声所见:病人肝、胆、胰、双肾未见异常.经多切面扫查于脾区未探及脾脏回声(图1),于脐右侧脊柱右前方见11.0cm×3.2cm脾样回声(图2),见脾门切迹,彩色多普勒可见血流进入其内,嘱病人左侧卧位,可见其随体位向脐左侧移至脊柱左前方;恢复仰卧位可见其复原位;右侧卧位未见其位置有明显改变.超声诊断:右中腹脾样回声,考虑:异位脾.建议病人CT检查,CT诊断为异位脾.

  • B超诊断肝脏、脾脏及左肾挫伤1例

    作者:梁兆华

    患者,男性,20岁.患者入院前9小时,因乘坐摩托车翻车,跌伤后全腹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血尿,尿液呈酱油色.入院后急诊B超检查,图像显示:肝右叶实质内探及8.4 cm×6.4 cm大小的回声不均匀区,肝脏周围及腹腔内探及液性暗区,大径线7.9 cm.左肾体积增大,边界清晰,左侧肾脏皮质内回声增强,结构紊乱,肾盂未见扩张.膀胱壁光滑,膀胱内液性暗区中见大量的点状回声.B超提示:1.肝脏挫伤;2.左侧肾脏挫伤;3.膀胱积血;4.腹腔积血.

  • 超声引导下脾脏内注射鱼肝油酸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作者:朱先存;左鲁生;田瑞霞;南苏红

    目的:研究经皮脾内注射鱼肝油酸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7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脾脏注入鱼肝油酸钠,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脾脏内血流变化情况,并且测量治疗前后脾脏的长度、脾门的厚度和血小板计数,观察出血症状和并发症.结果:1.治疗后患者脾脏内的血流信号明显变少,脾脏长度和脾门厚度明显变小(P<0.001),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P<0.001);2.患者的出血症状消失,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脾脏注射鱼肝油酸钠是一种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安全有效的方法.

  • 重复吊尾应激对小鼠体重、肾上腺和睾酮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晓晖;陈莉;张莉;申去非;李宏树;王雪超

    目的 研究重复吊尾应激小鼠的体重、脏器指数、血浆睾酮水平以及睾丸和肾上腺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 昆明种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应激组.采用悬吊应激模型,重复悬吊应激11 d,1次/ d,并循序增加应激强度,并于末次应激结束30 min后眼眶取血,用RIA法测定血清中睾酮含量.摘取脾脏、胸腺、肾上腺和睾丸,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取肾上腺和睾丸用4%多聚甲醛固定并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应激后小鼠体重增长程度明显受抑,肾上腺指数增加(P<0.01),脾脏指数下降(P<0.01);应激组小鼠的而睾丸指数和胸腺指数无变化.组织形态学研究显示,应激组小鼠生精小管的形态结构,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及精子细胞数无明显变化.肾上腺皮质肥厚,髓质萎缩甚至消失.应激组小鼠血浆睾酮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重复应激小鼠体重增加减缓,脾脏重量减轻,血浆睾酮水平降低,肾上腺指数升高,肾上腺发生形态学改变.

  • 外生性肝癌侵犯脾脏及左侧膈肌1例

    作者:周永霞;杨全

    患者女,62岁,左上腹阵发性隐痛1个月.查体:左上腹及中上腹压痛.实验室检查:肝功异常,乙肝标志物(+),甲胎蛋白(AFP)>1210 U/ml.B超:脾脏体积增大,实质内见约8.1 cm×6.3 cm偏低回声,CDFI于周围探及少许血流信号,考虑脾脏实性占位病变.CT:脾脏体积增大,脾脏上极类圆形肿块约85 mm×66 mm,分叶状,边缘较清,周围有包膜;增强后动脉期肿块不均匀强化,CT值约30~73 HU,低密度区无强化

    关键词: 肝细胞 浸润 脾脏
  • 脾切除术后继发小肠套叠1例报导

    作者:白云生;薛吉山;权明哲;王凯宇;范博;孔繁利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0岁,因"左侧腹部摔伤后疼痛1个半小时"入院,入院行胸片检查提示:左侧第8、9侧肋骨骨折;腹部B超示:脾上极破裂,有腹腔积液3.0cm.入院诊断:外伤性脾破裂、左第8、9肋骨骨折.入院后经保守治疗无效,急诊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腹腔内有积血约1000 ml,脾脏膈面见一个裂口,术中行脾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给予抗炎、对症治疗.

  • 超声诊断外伤性脾脏破裂26例

    作者:杨铎

    在钝性腹部外伤中,脾脏受伤的机会较其它脏器多[1],现对我院2005年2月~2007年8月26例脾破裂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总结,分析漏诊、误诊原因,以进一步提高正确诊断率.

  • 黄芪多糖对创伤应激小鼠胸腺、脾脏淋巴细胞中NF-κ BmRNA与IL-10mRNA表达影响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作者:刘俊英;曾广仙;熊金蓉;代丽红;赵璐

    目的:探讨创伤应激状态下小鼠免疫功能变化及黄芪多糖(APS)对应激状态下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方法:建立小鼠截肢应激模型,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应激对照组(B);应激+黄芪多糖高(C)、中(D)、低(E)剂量组,每组10只.创伤后72小时称小鼠胸腺、脾脏湿重,用原位杂交检测胸腺、脾脏淋巴细胞中NF-κ B mRNA、IL-10mRNA表达,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A)比较,创伤后72小时应激对照组(B)小鼠胸腺、脾脏重量指数明显下降(P<0.01=;胸腺、脾脏淋巴细胞NF-κ BmRNA、IL-10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创伤应激对照组(B)比较,应激+黄芪多糖高(C)、中(D)、低(E)剂量组小鼠胸腺、脾脏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胸腺、脾脏淋巴细胞中NF-κ BmRNA、IL-10mRNA的表达受抑(P<0.01).与正常对照组(A)比较,应激+APS高剂量组(C)小鼠胸腺、脾脏指数;胸腺、脾脏组织中NF-κ B mRNA、IL-10mRNA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1>0.05).结论:创伤后小鼠免疫功能受抑;黄芪多糖体内应用可有效恢复其免疫功能.

  • 532 nm激光照射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分析

    作者:孙嵘;崔玉芳;罗振坤;杜丽;马琼;满其航

    目的 观察小鼠脾区经532 nm激光照射后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 用532 nm连续激光辐照KM小鼠脾区10 min/d,连续4 d,照射功率分别为0 mW(对照组)、20 mw、50 mw.观察照完后1 d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胸腺和脾脏指数的改变;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活性氧以及脾脏、外周血中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经20 mw照射后脾脏指数明显升高,而50 mw组虽高于对照组但未见明显差别;胸腺指数照射后未见明显改变.(2)照射后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0 mw组(6.46±1.30)和50 mw组(7.13±1.03)分别为时照组(4.97±0.72)的1.30和1.43倍.(3)小鼠脾细胞活性氧水平随照射剂量增加而降低,50mW组活性氧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4)经20或50 mW照射后脾脏CD3+、CD8+T细胞明显降低,外周血CD4+/CD8+比值出现降低(P<0.05).结论 小鼠经低能量的532 nm激光照射脾脏后,其生物调节效应,不仅仅是刺激作用,也可能是抑制效应,具有一定的双重调节性.

  • 3种波段电磁辐射致大鼠脾脏损伤的定量比较研究

    作者:王炜;王德文;左红艳;陈娟;高亚兵;彭瑞云;姚华;刘燕;刘小玲

    目的 比较3种不同波段电磁波全身照射后脾脏损伤病理变化的差异.方法 分别采用电磁脉冲(EMP)、S波段高功率微波(S-HPM)和X波段高功率微波(X-HPM)全身照射Wistar大鼠120只,并设伪照射40只为对照组.分别于辐照后6 h、1 d、3 d、7 d、14 d、28 d、6 m、12 m分批麻醉活杀,取脾脏组织,分别制作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根据淋巴细胞凋亡数、增生程度、脾小体萎缩程度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对辐射损伤的生物学效应进行定量检测和分级.结果 电镜下在不同时期均可观察到凋亡和坏死图象.光镜下:三个实验组大鼠辐照后脾脏发生相似的损伤效应,即早期以淋巴细胞凋亡为主,伴随脾小体不同程度的萎缩,中晚期淋巴细胞开始增生和间质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病变经历平台期、高峰期和修复期,各期出现的时间、平台期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程度均存在组间差异:上述变化均以X-HPM组和S-HPM组重于和早于EMP组,尤其以X-HPM组为明显.结论 3种不同波段电磁波均可导致脾脏基本相似的时相性辐射效应,表现为淋巴细胞凋亡、脾小体萎缩、淋巴细胞增生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所致效应的程度及其时相性变化因辐射源的种类和频率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

  • 中子照射小鼠脾脏损伤特点及rhIL-11的治疗作用

    作者:马俊杰;彭瑞云;李杨;常公民;王瑞娟;徐新萍;高亚兵

    目的 探讨中子照射小鼠脾脏的损伤特点及重组人白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rhIL-11)对小鼠中子照射脾脏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二级雄性BALB/c小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Gy中子照射组和rhIL-11治疗组.照射组小鼠采用3 Gy中子全身照射,rhIL-11给药剂量为600μg/kg/d,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采用HE染色、电镜、核仁组成区嗜银相关蛋白(argyrophylic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AgNORs)染色和图像分析等手段,观察小鼠脾脏病理形态变化以及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活力的改变.结果 3 Gy中子照射后小鼠脾小体内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以坏死为主,淋巴细胞内AgNORs面积与核面积比显著减少;rhIL-11治疗后3 d小鼠脾小体内见大量淋巴细胞增生,淋巴细胞内AgNOR面积与核面积比高于照射组.结论 3 Gy中子照射可致小鼠脾脏损伤,rhIL-11可减轻其损伤,促进淋巴细胞增生.

  • 模拟深埋条件下持续性挤压伤复合低氧缺水缺食大鼠脾脏的病理损伤

    作者:曹桓熔;王德文;李杨;王少霞;刘志瑞;郭晓明;王静雯;左红艳;徐新萍

    目的 研究模拟深埋条件下挤压伤复合3缺大鼠在持续挤压条件下脾脏病理损伤规律和特点.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挤压组(单挤组)、低氧缺水缺食组(3缺组)、挤压伤复合低氧缺水缺食组(复合组),采用钳夹双后肢近端方法建立挤压伤模型(压力为4.5 ±0.3 kg).各时间点每组6只,于挤压后1、3、5、7、9、11d检测静脉血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取脾脏,常规制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1)复合伤组大鼠于4.2~6.8 d、3缺组于6.5 ~10.8d全部死亡,其他组活存.(2)复合组淋巴细胞百分比从1d开始即急剧下降(P<0.01),直至动物全部死亡.(3)复合伤组脾脏于伤后1d即出现细胞凋亡和坏死,累及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窦内皮细胞,并随持续时间延长加重和增多,至5d后尤为显著,并伴有细胞溶解坏死,脾索排列紊乱,单挤组和3缺组依次减轻.结论 挤压伤复合3缺大鼠脾脏在挤压后1d即出现免疫功能和结构损伤,随持续时间延长加重,直至死亡,病变具有高发性、速发性、进行性、不同细胞敏感程度差异性特点.

  •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其焕;李年丰

    目的 探讨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5例,女2例.恶性淋巴瘤6例,血管肉瘤1例.诊断主要依据为B超和CT.手术方式采用根治性脾切除,或加联合器官切除.术后辅以化疗.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是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的关键.

  • 脾脏弥漫性淋巴管瘤病1例

    作者:冉鹏程;杨海峰;刘波;魏光师

    患者女,40岁.平日身体健康,1个月前单位体检发现脾脏囊性肿物.门诊以"脾脏囊肿"收住入院.查体:腹部平坦,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脾肿大,达肋下三指.血常规、生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患者既往乙肝"小三阳"病史20余年;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1878 条记录 8/94 页 « 12...567891011...939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