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孕妇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作者:翟艳红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产物,是孕妇高凝状态的重要诊断因子[1,2],对诊断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证实,D-二聚体值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升高[3-5],原有正常人群的D-二聚体参考值范围不适用于妊娠期妇女,临床诊断应该根据不同的孕周采取相应的参考值范围.为此,我们随机选取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正常孕妇1009例,测定不同孕周血清D-二聚体水平,并计算其参考值范围,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 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玮玮

    妊娠是妇女的一段特殊生理过程,为利于胎儿的生长和娩出,机体的各项指标会有所变化.妊娠期间纤溶活性降低,是正常妊娠的特点,即妊娠期间凝血因子Ⅱ、Ⅳ、Ⅴ、Ⅶ、Ⅸ,Ⅹ等均有增加,使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一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易导致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

  • 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单体及狼疮抗凝物在肿瘤患者诊治中的意义

    作者:周亚玲;张海宇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单体(FM)、狼疮抗凝物(LAC)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取60例3种常见恶性肿瘤(肺癌、乳腺癌、肝癌)患者及5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采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AT-Ⅲ,FM活性,LAC比值.结果 3种常见肿瘤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血浆FM,LAC含量明显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下降(P<0.05).结论 检测血浆AT-Ⅲ,FM,LAC活性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 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党京丹

    D-二聚体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交联后再经纤溶酶降解产生的特异性终末产物,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小片段[1].正常人血浆中基本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含量增高表明血浆发生凝同反应,纤溶系统被激活可以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2].1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源性心脏病及肺栓塞是常见的肺部良性疾病,多由于反复炎症、缺氧等刺激导致的肺组织损伤性疾病.肺心病是呼吸系统多种疾病所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导致有心室肥大或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患者由十反复肺间质炎症和肺组织损伤,加之缺氧和呼吸性酸中毒及继发红细胞增多,常使肺心病患者处于高凝状态[3].由于肺心病的发病率及复发率逐年增加,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存在血浆高凝状态及早期纤溶,容易形成微血栓及并发DIC或DIC前期,所以早期监测有利于对病情的控制及判断预后[4].

  • 血小板聚集性与血糖浓度的改变相关性分析

    作者:边红放;王晓青

    我们观察血小板聚集试验对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及血小板无力症等疾病的诊断意义,对临床诊断疾病有一定参考价值.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现象,随着血糖浓度逐渐升高,其血小板聚集性显著增高,当血糖浓度下降后,同时伴有血小板聚集性恢复正常.为进一步探讨血糖浓度与血小板聚集性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血糖浓度与血小板聚集性的相关性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报道如下.

  • 自体动静脉内瘘阻塞后再手术25例临床分析

    作者:胡宏;刘金洪

    我院自1992年开展血液透析,绝大部分患者行桡动脉一头静脉内瘘吻合术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但少部分患者内瘘因低血压、高凝状态或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血栓形成,内瘘阻塞或狭窄,需重新手术.我院目前正在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110人,分析我院1992年9月至2006年5月25例再次行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吻合术患者,对手术部位、时机选择及术后短期内瘘应用进行探讨.

  • 血栓弹力图对分析创伤骨折围手术期凝血状态的应用价值

    作者:魏传宁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下肢创伤性闭合骨折患者术前及术期凝血变化规律。方法选取该院30例下肢创伤性闭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检测两组的凝血功能状态。结果对照组TEG都处在正常的范围内,观察组Ⅱ2d、Ⅱ6d、Ⅱ10d和Ⅱ16d分别和对照组进行比较,R和K的时间都变短,α角、MA及G都增大,CI会延长,R时间延长,α角、MA及G都增大,Ⅱ6d和Ⅱ10d分别与Ⅱ16做对比,α角、MA及G都增大,Ⅱ16d与Ⅱ2d做对比,α角和MA的参数都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股骨骨折前后凝血功能均有变化,严重为骨折后的第2周或术后的1周内,将血栓弹力图应用于创伤骨折围手术期凝血具有一定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低分子肝素治疗伴高凝状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邹燕;崔东锋;邵卫华;吴宪鸣;陶益民;张继锋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治疗伴高凝状态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58例确诊的伴高凝状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活性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3%(P<0.05).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活性下降,血清白蛋白升高,且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伴高凝状态的原发肾病综合征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且副作用小,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 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与预后的临床分析研究

    作者:王建荣

    目的 观察并分析112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首次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集并分析112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凝血常规检查结果,根据患者入院时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有否发生继发血肿、有否发生外伤性脑梗死及GOS评分(格拉斯哥结果评分)进行比较.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T(凝血酶原时间)在有无继发性颅内血肿和有无外伤性脑梗死2种比较时差异显著,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有无外伤性脑梗死比较时差异显著,TT(凝血酶时间)在GCS评分不同的3组间差异显著,Fbg(纤维蛋白原)在GCS评分和有无继发性颅内血肿2种情况比较时差异显著:TT值在GOS评分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显著GOS2、3、4、5分组比GOS1分组TT时间短,差异显著;与COS1分组比较,GOS2、3、4、5分组Fbg值明显偏高,差异显著.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24h内提血常规指标与颅脑损伤的伤情、预后及并发症等方面有一定关联,除需进行动态监测出凝血指标,以期能更及时地掌握患者的凝血状况,还雷要进行更具有特异性凝血纤溶指标检测.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凝血系统改变的观察

    作者:贺鑫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凝血系统的改变情况.方法 将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和尿纤雄蛋白肽A(uFPA)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上述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有血检形成的倾向.

  • 盐酸氨溴索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

    作者:何坤峰

    目的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规治疗同时给予盐酸氨溴索和低分子肝素钙,研究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06年6月~2011年6月来本院检查诊断出的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方法外,另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低分子肝素5 000 U,IH,每日2次,持续1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气分析进行记录并分析.结果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30.0%,20.0%显效,20.0%有效,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临床控制率为57.4%,27.7%显效,6.4%有效,总有效率为91.5%.两组患者在临床控制率、无效率及总有效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PaO2和PaCO2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PaO2上升更显著,PaCO2下降更显著,两组患者PaO2和PaCO2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盐酸氨溴索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并且能提高血氧饱和度,减少二氧化碳潴留,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应用于临床.

  • FDP和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许海霞;王秀玲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定量测定在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3年5~1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64例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的程度和部位不同分为躯干骨骨折组、长骨骨折组和非长骨骨折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对其进行FDP和DD定量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组FDP和DD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折患者的FDP和DD检测对于治疗效果的前瞻性预测、早期阶段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的原因判断以及预防血栓形成都十分重要.

  • 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四项检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的价值

    作者:梁福笑;方运勇;文海平;曾岳新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及凝血四项检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孕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本院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87例孕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30例正常孕妇(正常妊娠组)及30例未孕妇女(正常对照组)的资料,比较各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水平.结果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的PT、APTT明显短于正常妊娠组和正常对照组,FIB、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组的PT、APTT明显短于正常对照组,FIB、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妇女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尤其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妇女,因此常规检查凝血功能和D-D有助于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妇女的凝血及纤溶功能情况,对辅助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诊断、病情观察、治疗及预防其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蚓激酶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高凝状态疗效观察

    作者:段延飞;李巍巍

    蚓激酶曾广泛应用于血栓病的防治,我们通过测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蚓激酶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情况,血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以观察蚓激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

  • 对产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预防与护理

    目的: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和护理措施。方法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产妇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防治方法及护理措施。结果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产妇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膜受损,血流缓慢因素有关。可对患者采用一般护理,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止血管内膜损伤及防止血液高凝状态等,9例患者痊愈。结论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息息相关,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及护理,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 三硝基苯磺酸钠诱导的实验性大鼠结肠炎模型中的凝血异常

    作者:彭涛;刘玉兰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中凝血异常与炎症的关系.方法 检测三硝基苯磺酸钠(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 TNBS)灌肠诱导大鼠结肠炎模型中的凝血指标明确有无凝血异常.将30只SD大鼠分为三组,(1)正常对照组:仅用生理盐水灌肠.(2)结肠炎1周组,TNBS灌肠1周后处死,模拟结肠炎中的急性炎症期.(3)结肠炎2周组:TNBS灌肠2周后处死,模拟慢性炎症期.处死后取血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FIT)、血小板计数以及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 AT).处死同时检查组织损伤和炎症水平指标.结果 TNB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中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为短;抗凝血酶活性较正常对照组下降,血小板数目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相关分析,组织损伤以及炎症指标和PT、APTT以及抗凝血酶活性成负相关(P<0.01),与血小板计数成正相关.结论 TNB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中存在凝血异常,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提示临床上的炎症性肠病中存在凝血异常和炎症活动水平关系紧密.本模型可以作为炎症激活凝血异常的模型来研究这一现象.

  • 分水岭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作者:石秋艳;张国志;陈志彦

    分水岭脑梗死(CWSI)是一种特殊类型脑梗死,国际上习惯把CWSI分为皮层前型、皮层后型和皮层下型[1].主要病因是在颈内动脉或脑内大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全身性低血压、低血流量以及高凝状态等导致交界区脑组织低灌流,终形成脑梗死[2].

  • 狼疮抗凝物质对大肠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

    作者:朱杰;马雅英;孙红;刘士君;沈宇茜

    目的 观察大肠癌患者血浆狼疮抗凝物质(LAC)水平,探讨LAC对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 测定65例大肠癌患者、31例大肠良性疾病患者和35例健康体检者血浆LAC、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和抗凝血酶(AT)水平,分析LAC与其余三者的相关性,计算各指标的阳性率.结果 大肠癌组LAC、D-D、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对照组,AT水平显著低于两对照组(P<0.001).有转移组LAC、D-D和FIB水平显著高于而AT水平显著低于无转移组(P<0.001).LAC与D-D和FIB均呈显著正相关(r=0.828和0.776,P<0.001),与AT呈显著负相关(r=-0.595,P<0.001).有转移组各指标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无转移组和有转移组LAC与D-D、FIB和AT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C与大肠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关,监测LAC水平对评价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和病情都具有重要意义.

  • 非瓣膜性心房颤凝血-纤溶系统活性改变研究

    作者:李梅;华琦;谷春

    目的心房纤颤凝血-纤溶系统改变及其意义.方法为选择慢性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AF组)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58.4±12.3岁),并入选与以上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病人存在相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或冠心病)的窦性心律者(SR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57.6±11.7岁)及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C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52.4±18.5岁).测定以上三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组织纤溶酶原抑制剂(PAI)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提示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血浆FIB、D-D和PAI显著升高,tPA显著降低.PT、TT和APTT则无显著变化.结论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存在高凝和低纤溶状态.

  • 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他抗凝机制

    作者:马国力;毕亚艳;佟春芝;王利秀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由于血流异常、内皮损伤和血液成分变化导致自身处于高凝状态.房颤的脑卒中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7倍,抗凝治疗可以降低房颤卒中风险,成为房颤药物治疗基石.达比加群是高选择性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其经典抗凝机制是竞争性的结合凝血酶与纤维蛋白的结合位点,阻止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从而阻断了凝血瀑布网络的后步骤及血栓形成.然而,达比加群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凝血的影响机制尚未研究透彻.本文就此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1098 条记录 8/55 页 « 12...567891011...545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