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窒息新生儿血电解质及血糖的变化分析

    作者:黄河;邓端燕

    新生儿窒息,尤其是重度窒息,可直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也是引起围生期死亡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就我院1996年1月至1998年10月收治的70例窒息新生儿的电解质及血糖变化分析如下.

  • 饮酒对血糖影响的分析

    作者:陈大尧;秦文喜

    饮酒对血糖的影响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当前糖尿病已成为社会常见病、多发病的重点之一,更需要了解饮酒对血糖变化的影响,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 尿毒症患者血透中心电图异常与血糖变化的关系

    作者:林宏海;蔡仕锴;翁奕芹;梅文燕;杨心广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间心电图异常与血糖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汕头市濠江区人民医院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30例尿毒症门诊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期间进行心电监测和血糖监测,比较心电图正常与异常患者透析第1小时、第2小时、第3小时、第4小时血糖水平及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心电图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30例患者门诊常规血液透析2000例次,发生心电图异常伴血糖下降400例次,发生率为20%;第1小时、第2小时、第3小时、第4小时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5%、20%、27.5%、37.5%,随着时间的延长,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显著上升(P<0.05);心电图异常组透析前、第1小时、第2小时、第3小时、第4小时血糖值均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时间≥3 h、血糖降低≥4 mmol/L是心电图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OR=3.238、6.613).结论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中出现心电图异常时常伴血糖下降,特别是透析第3小时、第4小时应及时监测血糖变化并及时治疗,可减少因血糖下降而诱发的心血管事件.

  • 膳食因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的影响研究

    作者:向姝;王春雷;乔旭霞

    目的:探讨主要食物或食物类别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的影响,分析影响血糖升高的膳食因素。方法在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门诊患者中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1年的治疗随访,在进行第二次血糖检查时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既往两次检查期间的饮食情况进行调查,并收集调查对象近一年内的两次空腹血糖指标值;分析调查对象膳食因素对血糖值前后变化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血糖升高的膳食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297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第二次血糖检查发现,有208 人血糖升高,89 人血糖降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膳食因素中,蔬菜类食物( P = 0 .022 ) 、水果类食物( P = 0 .007 )的摄入与2 型糖尿病之间存在负关联,OR 值及95% CI 分别为:0 .733(0 .611 ~ 0 .880) 、0 .591(0 .480 ~ 0 .727) ;动物性食物的摄入与2 型糖尿病之间存在正关联(P = 0 .013) ,OR值及95% CI 为:1 .530(1 .235 ~ 1 .894) 。非膳食因素中,吸烟(P= 0 .002) 、饮酒(P= 0 .005)与2 型糖尿病之间存在正关联,OR 值及95% CI 分别为:2 .130(1 .352 ~ 3 .356) 、1 .173 (0 .239 ~ 4 .694) ;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P = 0 .031)与2 型糖尿病之间存在负关联,OR 值及95% CI 为:0 .159(0 .072 ~ 0 .350) 。结论 增加蔬菜类、水果类食物的摄入量,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加强体育锻炼,可显著改善和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水平。

  • 动态血糖监测联合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改善分析

    作者:张之英;刁和凤

    目的:探讨分析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的精确性以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90例糖尿病患者选取为此次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95)与研究组(n=95),对照组患者应用血糖监测仪监测血糖变化并给予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在此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血糖变化监测的准确性,分析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的影响作用.结果:研究组患者监测准确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即Clarke EGA指标分析结果显示A/B点位占比95.8%,高于对照组83.2%(x2=8.047,P=0.005);研究组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且SAS评分[(20.4±5.8)分]、SDS评分[(19.3±1.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SAS评分[(51.2±10.4)分]、SDS评分[(55.7±3.6)分](t=25.210,P=0.000;t=90.970,P=0.000),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MS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检测准确性更高,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消除患者负性情绪,对于血糖控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脑梗塞早期空腹血糖水平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作者:周志明;周华东

    已有研究证实糖尿病是诱发脑梗塞的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对脑血管病研究的深入,脑梗塞早期空腹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近2年来收治的脑梗塞患者中的100例患者的早期血糖变化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病例来自1998年5月~2000年5月期间在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塞患者.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联合讨论修定的脑血管病分类诊断标准.本文随机抽取上述病例中的100例进行分析,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35~83岁,平均年龄64.1±11.90岁.

  •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和果糖胺检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志浩;杨吉华;汤汇明;李一兵;张惠芝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变化与预后有明显的关系,而果糖胺又是鉴别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增高为应激性还是糖尿病性的重要依据.为此,我们报道46例无2型糖尿病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外伤)和41例2型糖尿病继发脑出血病患者的血糖和果糖胺测定结果,并与 48例正常对照组比较.

  • 颅脑外伤急性期监测血糖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侯蓉;吴丽娟

    应激性高血糖是引起血糖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颅脑外伤急性高血糖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和加重致残的并发症之一[1].2006年7月-2008年2月,本院收治颅脑外伤患者85例,现将其血糖变化分析如下.

  • 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糖变化及预后分析

    作者:王玉民

    非糖尿病患者患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可于发病数天内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这一点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为了探讨AMI血糖变化与并发症的关系,本文将195例AMI患者的血糖测定结果分析如下.

  • 新生儿窒息时血糖变化与临床的关系

    作者:刘长富

    新生儿窒息可引起多脏器损害,其中80%合并有糖的代谢紊乱,是引起围生期死亡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作者曾对56例于我科住院治疗的新生窒息患儿作了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 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14例临床观察

    作者:王为向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糖尿病患者均针刺胆俞、脾俞、胃俞、三阴交、太溪,观察治疗前后血糖变化及相关因素.结果:14例糖尿病患者经针刺治疗总有效率为78.6%.治疗后空腹血糖由(9.29±2.77)mmol/L下降至(7.61±2.65)mmol/L,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餐后血糖由(11.72±2.46)mmol/L下降至(9.59±3.49)mmol/L,治疗前后餐后血糖比较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糖尿病有较好疗效.

  • 降糖通脉片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及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与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观察

    作者:梁立峰;张惠莉;武金文

    目的:观察降糖通脉片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及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与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3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双盲随机地将9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单独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降糖通脉片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0个疗程后餐后2h血糖(2hPG)和空腹血糖(FPG)变化情况、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收缩期高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低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m)变化以及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活性氧类物质(ROS)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PG和2hPG分别为(6.19±0.52、9.91±1.01) mmol/L,均显著低于仅用二甲双胍的对照组(7.38 ±0.70、12.41±1.10) mmol/L.②治疗后观察组睫状后动脉的PSV、EDV和RI分别为(18.85±0.65cm/s、4.91±0.06cm/s、0.97±0.06),均优于对照组(17.93±0.51cm/s、4.79±0.05cm/s、0.88±0.05).③治疗后观察组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EDV和RI分别为(8.84±0.08cm/s、2.65±0.08cm/s、0.96±0.07),均优于对照组(8.72±0.07cm/s、2.49±0.06cm/s、0.86±0.06).④治疗后观察组GSH-Px、MDA分别为(27.85±0.89umol/L、49.04±3.16nmol/ml),均优于对照组(26.61±0.70umol/L、54.28±4.66nmol/ml).⑤治疗后观察组ROS、SOD水平分别为(596.0±14.5、270.8±15.0) IU/m,均优于对照组(626.2±19.8、247.1±14.2) IU/m.结论:二甲双胍单独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和其与降糖通脉片联用方案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均可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调节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指标,但联合用药方案改善效果更好.

  •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程建华;何明鑫;钟必强;倪平志;王润华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血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血糖增高的115例各型急性胰腺炎患者血糖升降的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1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血糖均升高.其中轻型、重症Ⅰ型和Ⅱ型患者血糖的中位数分别为8.7 mmol/L、18.45 mmol/L和27.22 mmol/L,治疗后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3~17 d、7~26 d和24~46 d,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115例中66例应用胰岛素,其中85例轻型者中仅36例使用,而30例重型者则全部使用,且使用量大.结论急性胰腺炎程度越重,血糖增高幅度及胰岛素用量越大,血糖恢复正常时间越长.

  • 动态监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变化规律

    作者:吴静;薛耀明;李晨钟;周琳;余艳红

    目的: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餐后血糖变化规律.方法:对我院门诊产检孕妇进行GDM筛查,采用两步法进行诊断,选取15例GDM患者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72小时血糖监测.取餐后0、30、60、90、120、150、180分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5例GDM孕妇早餐后血糖升幅较午餐及晚餐明显,进餐前血糖为低时段(5.15±0.01)mmol/L.餐后3小时内平均血糖值5.96±1.63 mmol/L,餐后血糖峰、谷值分别为9.58±1.38 mmol/L、3.36±0.47 mmol/L;血糖波动大幅度10.3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2 mmol/L者占47%(7例),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者占6%(1例),餐后2小时、3小时血糖≤3.9 mmol/L者占27%(4例).结论:CGMS系统有助于动态观察GDM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可为临床GDM患者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

  • 14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检测

    作者:曾智

    为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变化,笔者对147例非糖尿病性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血糖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 中医从肝论治2型糖尿病60例疗效观察

    作者:陈凤梅

    我们采用从肝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治疗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小29岁,大75岁。病程短4个月,长20年。伴有并发症33例,其中并发糖尿病眼病8例,肾病3例,周围神经病变10例,脑血管疾病7例,冠心病5例。对照组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小32岁,大73岁。病程短1个月,长19年。伴有并发症25例,其中并发糖尿病眼病6例,肾病1例,周围神经病变9例,脑血管疾病5例,冠心病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治疗组:拟用柴胡、当归、茯苓、黄芪、白芍、佛手、荔枝核各10g,瓜蒌、生地各15g,荷叶6g,随症加减,每日1剂,分2次温服,3个月为一疗程。对照组:口服优降糖,根据空腹血糖变化调整剂量,3个月为一疗程。

  • 病毒性肝炎血糖变化120例临床分析

    作者:江堤;罗万蓉;扬光

    为了探索病毒性肝炎血糖变化的临床特点,我们对120例病毒性肝炎病人进行了血糖观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急性心肌梗塞血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曾智;严敏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我院1998~2000年3年来69例急性心肌梗塞均为首次Q波AMI既往无糖尿病史及家族史,根据入院时24小时内检查FBG(空腹血糖)水平分为三组:A组血糖FBG≤6.1mmol/L;B组为血糖轻度升高6.1mmol/L9.0mmol/L.又根据AMI有无严重并发症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凡合并有心力衰竭或和心律失常或和心源性休克者为重症患者,其中A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43~77(平均66.45±1.39)岁.轻症16例,重症6例;B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29~90(平均70.45±2.59)岁,轻症5例,重症17例;C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54~77(平均68.92±1.30)岁,轻症0例,全部为重症.1.2 方法全部病例均在入院后24小时内检查FBG、CK、甘油三酯、胆固醇、测血压、心电监护,并根据临床症状有心律失常(LowmⅡ级以上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和心力衰竭;或/和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为重症AMI;无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者为轻症AMI.其中A组心力衰竭5例占22.73%;心源性休克0例;心律失常1例占4.55%;死亡1例占4.55%.B组心力衰竭17例占77.27%;心源性休克1例占4.55%;心律失常4例占18.18%;死亡4例占18.18%.C组心力衰竭22例占88%;心源性休克2例占4.17%;心律失常13例占27.08%;死亡8例占32%.1.3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通过统计学处理.

  • 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应激性心脏反应、血压、血糖变化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韵宇;赖国勇;洪泽文

    脑血管病是指因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脑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脑血管病按其性质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1].脑血管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且多为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2].

  • 血糖对大鼠轻、重两型急性胰腺炎的识别作用探讨

    作者:汤可立;程建华;高宇哲;刘庆荣

    目的探讨血糖(BS)对大鼠急性胰腺炎(AP)轻重的识别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动物试验依据.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SO)、轻型急性胰腺炎组(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每组均在术后1 h、7 h和12 h抽血查血淀粉酶(AMY)、血糖(BS),并于术后12 h杀死大鼠,取大鼠心、肺、肝、肾、胰行病理检查,比较三组血AMY、BS变化规律和重要脏器损伤数目.结果(1)MAP组BS在7 h、12 h时间点比2 h明显降低(P<0.05).(2)SAP组BS在7 h、12h时间点比2 h明显增高(P<0.01).(3)SAP组BS与SO、MAP组的比较,明显增高(P<0.01).(4)SO、MAP组大鼠无重要脏器损伤,而SAP组合并有重要脏器损伤,尤其以肺和肝较多见.结论AP程度越重血糖增高幅度越大.

198 条记录 9/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