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邵灵敏;刘仁忠;简志宏;胡灿;刘佳;秦兴平

    目的 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34~72岁,平均46.5岁,分析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法及预后.结果 本组表现为突发头痛13例,脑神经受累5例,癫痫发作3例.患者的Hunt-Hess分级:Ⅰ级4例,Ⅱ级5例,Ⅲ级3例,Ⅳ级1例.术前采用CTA和(或)DSA共检查出24个后循环动脉瘤.手术采用扩大翼点入路15例,远外侧入路5例,枕下正中入路1例.24个后循环动脉瘤均成功夹闭.随访6~18个月,平均13.5个月,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本组患者恢复良好15例(71.4%),轻度残疾4例(19.1%),重度残疾2例(9.5%).结论 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早期控制载瘤动脉、充分利用脑的自然间隙以及大限度地保护脑干、脑神经、穿支动脉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疗效.

  • 累及脑桥表面和脑桥内部的单侧孤立性脑桥梗死

    作者:陈红兵;王莹;李玲;范玉华;余剑;洪华

    目的 探讨累及脑桥表面和脑桥内部的单侧孤立性脑桥梗死的病因、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50例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的新发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根据MRI表现分为两组,组1:梗死累及脑桥表面(28例),组2:梗死位于脑桥内部(22例).比较两组的梗死灶大小和分布、临床表现、基底动脉病变等情况.结果 组1和组2主要病因分别是基底动脉分支病变(64%)和小血管病变(64%).组1脑桥梗死灶平均大径值大于组2(P<0.001).组1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多于组2(P<0.001).组1梗死累及多个脑桥动脉供血分区患者多于组2(P<0.01).组1偏侧瘫痪或/和偏侧感觉障碍患者多于组2(P<0.05).结论 梗死累及脑桥表面的孤立单侧桥脑梗死的病因以基底动脉分支病变为主,与基底动脉狭窄关系密切,其梗死范围较孤立单侧脑桥内部梗死大.

  • 惊恐障碍患者基底动脉血流量对深呼吸的反应

    作者:沈鑫华;杨剑虹;张帆;林敏

    目的检测惊恐障碍患者作深吸呼对基底动脉血流量的影响。方法用多普勒超声检测20例惊恐障碍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者在深呼吸前、30秒深呼吸后及休息3分钟后基底动脉血流量。结果惊恐障碍组深呼吸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幅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大,有极显著性差异。而在深呼吸前及休息3分钟后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惊恐障碍患者的基底动脉对深呼吸反应可能固有地较敏感,也可能与平时即存在的慢性过度通气有关。

  • 岩斜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赵卫东;周良辅

    岩斜脑膜瘤是指肿瘤附着于岩斜线及其内侧的脑膜瘤,具有以下特点:①基底位于Ⅴ、Ⅶ、Ⅷ颅神经的内侧,肿瘤可包裹基底动脉及分支、颈内动脉和Willis环;②除斜坡之外,肿瘤基底可累及岩尖、小脑幕内侧、Meckel's窝、岩窦和海绵窦;③肿瘤可经硬膜侵犯颅骨,于颅神经出颅处浸润神经根;④临床症状多轻微且进展缓慢,确诊时往往体积较大或广泛生长[1].因此,岩斜脑膜瘤的切除,是神经外科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

  • 以单侧耳聋为前驱表现的后循环脑梗死2例

    作者:戴晓蓉;张瑞;胡嘉云

    脑梗死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但以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为前驱表现的后循环脑梗死少见,一旦误诊,或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国内仅有刘丽君等[1]报告过双耳聋为首发症状的基底动脉部分闭塞一例,我科自2012年3月收治2例,初诊均诊断为突发性耳聋。

  • 椎-基底动脉畸形致脑梗死2例报告

    作者:李继梅;王会刚;许春伶;高凤玲;徐忠宝

    椎动脉变异并不少见,但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贯通畸形压迫脑干,并造成脑干、小脑梗死较为罕见.现报告2例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如下.

  • 原始三叉动脉-海绵窦瘘和颈内动脉-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

    作者:郭元星;李铁林;段传志;汪求精;黄庆

    原始三叉动脉(primitive trigeminal artery,PTA),是成人常见的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ICA)和基底动脉(BA)胚胎吻合血管,血管造影发现率为0.2%~0.6%[1].这种永存动脉有时伴发其他脑血管异常,如囊状动脉及原始三叉动脉-海绵窦瘘.现将我院2003年收治的原始三叉动脉-海绵窦瘘和颈内动脉-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各1例报告如下.

  • 血管内支架联合弹簧圈疏松填塞技术治疗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

    作者:范红星;何锐;杜德坤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联合弹簧圈疏松填塞技术对基底动脉梭型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血管内支架联合弹簧圈疏松填塞技术治疗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1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均无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7例患者术后6~8个月内行DSA检查随访,其中6例动脉瘤完全消失,1例可见动脉瘤内部分造影剂充盈.7例患者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 支架联合弹簧圈疏松填塞技术治疗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预后较好.

  • 左旋氨氯地平对预收缩的大鼠离体基底动脉的舒血管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潘阳新;史圆圆;陈健;谭盛

    目的 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对缺氧状态下5-羟色胺(5-HT)预收缩的大鼠离体基底动脉的舒血管活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SD大鼠离体基底动脉为实验对象,分为去内皮血管组和内皮完整血管组,去内皮血管组采用低离子强度营养液灌注法将取材血管去除内皮.实验期间持续向浴槽内通入混合气体,依实验目的不同在常氧时通入95%O2+5%CO2混合气体,在缺氧时通入95%N2+5%CO2混合气体.2组血管均进行血管稳定性检测,检测合格后采用5×10-7 mol/L5-HT预收缩血管,(1)在缺氧状态下分别用不同浓度(10-8~10-3 mol/L)左旋氨氯地平孵育15 min,采用血管张力测定系统检测各个时间点的血管直径;(2)在常氧状态和缺氧状态分别加入10-4 mol/L左旋氨氯地平孵育15 min和10-4 mol/L 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孵育30 min,采用血管张力测定系统检测各个时间点的血管直径.结果 (1)不同浓度(10-8~10-3 mol/L)左旋氨氯地平对5-HT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组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0.0436%±0.0116%、0.0530% ±0.0134%、0.0696% ±0.0103%、0.1265%±0.0284%、0.2362% ±0.0275%、0.4084% ±0.0260%、0.5185% ±0.0238%、0.5358%±0.0160%,对5-HT预收缩的去内皮血管组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0.0607%±0.0084%、0.0852%±0.0138%、0.1676%±0.0247%、0.3285%±0.0250%、0.4161%±0.284%、0.4219%±0.260%,且左旋氨氯地平对缺氧条件下5-HT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去内皮血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常氧状态下,10-4 mol/L左旋氨氯地平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在L-NAME孵育前后分别为0.9626%±0.0224%、0.7358%±0.0149%;在缺氧状态下,10-4 mol/L左旋氨氯地平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在L-NAME孵育前后分别为0.9485%±0.0129%、0.8979%±0.01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对缺氧后5-HT预收缩的大鼠离体基底动脉具有舒血管活性,且舒张血管的机制可能与阻滞受体操控型钙离子通道、内皮舒张因子一氧化氮的释放有关.

  • 颅内动脉支架动物模型的制作

    作者:石强;冯博;黄坤;夏永辉;梁传声;臧培卓;温志峰;徐克

    目的 应用介入方法将金属支架置入犬的基底动脉内,建立颅内动脉支架的动物模型.方法 12只犬行血管造影后,利用导管导丝交换技术将2.0 mm x 8.0 mm不锈钢支架通过椎动脉VI段一根髓前动脉-脊髓前动脉S1段-脊髓前动脉S2段-椎动脉V5段-基底动脉路径置入犬基底动脉.存活的动物观察4周后,行造影检查,判断有无血管狭窄.结果 11枚支架成功置入犬基底动脉,随访观察后,11只犬中1例发生基底动脉闭塞,但无神经功能缺失,其余10例无明显管腔狭窄.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犬基底动脉支架置人模型,并根据支架置入技术需要对犬椎动脉、脊髓前动脉进行分段,探索出安全、高效的支架置入路径,为研究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血管反应奠定了基础.

  •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狭窄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

    作者:谭泽锋;杨万勇;徐安定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狭窄及狭窄程度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64例 MCA 或 BA 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病人资料.采用 TCD 诊断症状性 MCA、BA 狭窄并判定其狭窄程度.观察症状性 MCA、BA 狭窄及其严重程度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结果:症状性狭窄组进展性卒中发生率(57.70%)明显高于非症状性狭窄组(36.60%).Logistic 回归显示症状性 MCA 或 BA 狭窄、女性是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2.560、2.010.无狭窄及无症状性狭窄、轻度、中度、重度症状性 MCA、BA 狭窄组进展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7.2%、46.1%、65.2%和61.9%,各组间进展性卒中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中度症状性狭窄组进展性卒中危险性高.有良好侧枝循环代偿的重度狭窄病人的进展性卒中发生率为33.33%,低于无明显侧枝循环代偿者的88.88%,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症状性 MCA、BA 狭窄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狭窄程度与进展性卒中密切相关,中度症状性 MCA、BA 狭窄发生进展性卒中危险性高.良好侧支循环可能是重度症状性 MCA 狭窄进展危险较中度狭窄低的原因.

  • 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检测及其表现

    作者:欧海宁;黄展坤;黄志明;李锦华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MRA)在基底动脉开窗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含基底动脉全段)检查者(3 525例)的影像资料,观察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基底动脉开窗畸形30例(单发.近段开窗27例,中段3例,远段无).结论:3D-TOF-MRA能清晰显示基底动脉开窗畸形部位、形态及合并其它颅内血管性病变,是诊断颅内-基底动脉开窗畸形无创、首选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 磁共振高分辨扫描在基底动脉斑块中的应用

    作者:韦程纲;谭洁莹;徐向东;刘国顺;熊炜烽

    目的 分析基底动脉斑块高分辨MR表现,探讨基底动脉斑块分布、性质与后循环梗死、基底动脉迂曲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57例基底动脉斑块高分辨MR扫描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基底动脉硬化斑块HR-MRI图像显示,42%(30/71)累及腹侧壁、21%(15/71)累及左侧壁、24%(24/71)累及右侧壁、13%(9/71)累及背侧壁,42例合并后循环缺血,27例合并轻-中度基底动脉冗长迂曲.基底动脉供血区血供异常组与对照组组间对比,斑块位置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后循环缺血灶存在统计学相关(P=0.04).结论 基底动脉斑块好发于腹侧壁,基底动脉硬化斑块基底动脉迂曲方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后循环缺血灶与斑块位置未见明确联系,而与管腔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 成功抢救基底动脉瘤破裂致猝死1例

    作者:袁进国

    患者,男,28岁.因突发呼吸、心跳停止l0 min就诊.患者既往身体健康,10 min前突发呼吸、心跳停止,处于频死状态,患者家属发现后来急诊.在急诊科紧急抢救,给予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心电监护,呼吸机维持辅助呼吸,并给予升压及补充液体等治疗,经过抢救,2 min后心跳恢复正常节律,5 min后恢复自主呼吸及意识,拔除气管插管,患者自述感头痛,无其他不适.

  • 灯盏细辛联合依达拉奉及奥扎格雷钠治疗120例缺血性迷路卒中

    作者:王真;李文英;边焕茹;孟彦丽

    急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主观症状,可见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的多种疾病.迷路卒中是内听动脉血栓的一种发作类型,指由于椎-基底动脉发出的内听动脉痉挛、缺血、闭塞或出血,突然发生剧烈的旋转性眩晕,不敢睁眼,可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悸出汗、眼球震颤等症状;若同时有前庭耳蜗动脉受累则出现耳鸣耳聋,而神志清晰.笔者以灯盏细辛联合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治疗缺血性迷路卒中120例,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 灯盏细辛注射液配合高压氧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急性发作期

    作者:李雪山;杨艳娜;郑永钿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IV)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我科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配合高压氧对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感兴趣区(ROI)绘制对基底动脉PC-MRI流动测量的影响

    作者:张桂香;徐向东;魏新华;徐宏刚;纪昌焕

    目的:探讨PC-MRI中感兴趣区(ROI)的绘制对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血流动力学测量的影响。方法:对31例健康志愿者BA行PC-MRI测量,采用TOF-MRA 定位,扫描线垂直BA中间段。使用 Q-FLOW 软件包进行后处理,在 T1FFE 幅度(T1FFE/M)、血管幅度(PCA/M)及相位图像上沿 BA 边缘绘制ROI;分别在 T1FFE/M 像沿 BA 边缘、面积小于边缘、面积大于边缘绘制。比较各种绘制方法测得 BA 峰值流速( peak velocity , PV )、平均流速( mean velocity , MV )、平均流量( mean flux , MF )的差异。结果:T1FFE/M、PCA/M 及相位图像上沿 BA 边缘绘制 ROI 测得基底动脉 PV、MV 及 MF 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F ( pv)=0.56,F(Mv)=1.34,F(MF)=1.78;均 P>0.05)。在 T1FFE/M 像沿 BA 边缘、面积小于边缘、面积大于边缘绘制ROI测得基底动脉PV、MV间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F(pv)=37.1,F(Mv)=18.5;均 P<0.01); MF 无统计学差异(F=2.31,P=0.49)。结论:PC-MRI测量BA血流动力学参数中, ROI面积影响流速的测量,不影响流量测量。

  • 脑梗死合并短暂性脑缺血1例

    作者:周璐;刘志强;曾红梅

    患者男,75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障碍4 d,发作性意识不清1 d”入院。患者入院4d前晨起时发现左侧肢体活动障碍,至当地医院给予改善循环等处理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至1d前出现发作性意识不清,伴四肢间歇、短暂性抖动(类似肌阵挛样发作),持续5~10 min自行缓解,上述症状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言语含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运动无受限,双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右歪,伸舌居中,左侧肢体肌力1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退,左侧巴氏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我院门诊 CT 提示:脑干梗死,脑萎缩。入院后颅脑 MRI 提示:脑干急性梗死;2H 视频脑电图示:额颞区大量中低波幅θ波;入院当天患者再次出现意识不清伴四肢抖动,考虑继发性癫痫,给予苯巴比妥(0.1 g,每8小时1次,肌注),另按脑梗死治疗原则治疗脑梗死。至入院后第2天,患者上述症状再次发作,持续时间延长(由10 min 延长至20 min ),发作时查体:神志不清,瞳孔不等大,右侧瞳孔针尖样大小,左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意识恢复后查体:瞳孔恢复正常大小,对光反射恢复。颅脑CTA提示:双侧颈内动脉远端粥样硬化、钙化斑块形成并局部管腔狭窄,右侧椎动脉远段软斑块形成并局限狭窄,基底动脉软斑块形成并节段性管腔狭窄,脑干梗死。结合病史、发作前后查体及颅脑CTA结果,考虑“发作性意识不清伴四肢抖动”为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立即停用苯巴比妥,予阿司匹林加量(300 mg,每天1次),同时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每晚1次)联合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加量至40 mg ,每晚1次,此后患者无再发,左侧肢体肌力逐渐恢复。

  • 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例

    作者:于晓燕;高世明

    患者男,63岁,以"反复眩晕5年,右侧肢体麻木2 d"为主诉入院.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10年.入院查体:T 37℃,P 80次/min,R 20次/min,BP 170/100 mmHg,神志清,双肺底可闻及干湿性音,心界略向左扩大,心率80次/min,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专科检查:颅神经未见异常,右侧偏身感觉减退,右侧肢体轻瘫试验阳性,右侧巴彬斯征阳性,余未见异常.辅助检查:头颅CT:(1)左侧丘脑血肿;(2)基底动脉管径增粗,鞍上池仍可见管径增粗的基底动脉.头颅MRI+MRA见双侧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散在缺血区,左侧丘脑区均匀高信号影,左侧椎动脉显示扭曲变细,基底动脉异常均匀性增粗.诊断:(1)左侧丘脑血肿;(2)高血压Ⅲ期;(3)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严重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疗效

    作者:曲辉;王拥军;郑华光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基底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符合入组条件的基底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53例,在强化降脂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组并分别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3个月,全部患者继续氯吡格雷治疗到12个月,观察开始治疗3个月、1年的卒中复发率和副作用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1年的复发率分别为23.1%、51.9%,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主要来源于3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7.7%、29.6%,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均没发现严重出血情况.结论:短时间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基底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没有发现严重的出血事件.

546 条记录 24/28 页 « 12...20212223242526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