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底动脉弯曲与椎动脉优势侧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胡俊祥;杨东宁;卢磊;胡爱民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弯曲与动脉优势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99例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20例(20.2%)存在基底动脉弯曲,分为左偏组和右偏组;33例(33.3%)存在椎动脉优势,分为左椎动脉优势和右椎动脉优势,统计基底动脉弯曲左偏组和右偏组与椎动脉优势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基底动脉左侧弯曲7例,其中左椎动脉优势3例,右椎动脉优势4例;基底动脉右侧弯曲13例,其中存在左椎动脉优势12例,右椎动脉优势1例.基底动脉右侧弯曲多于基底动脉左侧弯曲.结论 基底动脉弯曲与动脉优势存在相关性,基底动脉左侧弯曲者右椎动脉占优势,基底动脉右侧弯曲者左椎动脉占优势(P<0.05),且基底动脉右侧弯曲明显多于左侧弯曲.

  • 超声造影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王薇;周素珍

    目前,超声造影剂在心脏、肝脏、肾脏等方面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在神经外科中则相对应用较少.Bogdahm在1993年首次提出超声造影剂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此后其在颅脑疾病的诊断中应用日益广泛,其中经颅超声造影显像是既往研究和报道较多的方面,也是应用较多的技术.其优点如下:1)显示常规不能显示的中小血管;2)检测到一般方法不能检测的低速血流;3)显示绝大部分Willis环结构;4)显示双侧眼底血管;5)显示锥基底动脉远端:6)对脑动静脉畸形的准确定位.

  • 尼群地平对兔基底动脉环和隐动脉环的作用

    作者:戚敏;刘红;谢华;胡香杰;可君;张贵卿

    目的:观察尼群地平对兔脑血管的作用.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55只,空气栓塞处死后,采用离体兔基底动脉环和隐动脉环离体实验方法,观察尼群地平对KCl、CaCl2、5-HT和NE引起基底动脉环和隐动脉环收缩的影响.结果:尼群地平抑制45.6 mmol@L-1KCl诱发的兔基底动脉环和隐动脉环收缩;其拮抗基底动脉环和隐动脉环CaCl2量-效反应的pD2值(非竞争性拮抗剂引起50%大效应时浓度的负对数)分别为10.9(n=10)和10.45(n=7,P<0.05);拮抗5-HT的pD2值分别为6.18和4.81(n均=6,P<0.01);10-10mo1@L-1和10-9mol@L-1尼群地平对无Ca2+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引起隐动脉环的收缩无抑制作用,10-10mol@L-1尼群地平对恢复正常Ca2+液(1.25 mmol@L-1)引起的隐动脉环收缩无抑制作用,而10-9mol@L-1尼群地平对恢复正常Ca2+液(1.25 mmol@L-1)引起的隐动脉环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结论:与隐动脉环相比较,尼群地平对基底动脉环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 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瘤

    作者:岳文涛;寇志平;牛永超;常祖宽;李世兴

    目的 探讨经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瘤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30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6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24例;其中夹层动脉瘤10例,梭形动脉瘤9例,囊状动脉瘤11例;未破裂动脉瘤14例,发生过破裂出血16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至2a,原有症状均明显改善.夹层动脉瘤10例中,单纯支架置入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无狭窄;囊状动脉瘤11例中完全栓塞8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支架均到达理想的预定位置,未狭窄,瘤体未见显影;梭形动脉瘤9例中单纯支架置入6例,双支架置入3例,瘤体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无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复查9例,其中6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行支架置入者瘤体明显减小;2例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部分栓塞,其中1例瘤腔基本消失,1例瘤体大小无变化;1例基底动脉中下段囊状宽颈动脉瘤单纯支架置入者未发现支架内狭窄,4个月后复查DSA示动脉瘤明显缩小,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为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微创和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基底动脉闭塞早期卒中再发的预防效果观察

    作者:柳文科;范雪娟;杨霄鹏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基底动脉闭塞早期卒中再发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5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四中心医院收治的61例轻症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均经 CTA 检查证实基底动脉闭塞且存在病变血管相关的缺血性卒中。所有患者均在缺血性事件发生24 h 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根据抗栓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双抗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33例)和单抗组(阿司匹林,28例)。结果双抗组和单抗组30 d 内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5.2%(5/33)和39.3%(11/28);双抗组30 d 内卒中复发率低于单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双抗组和单抗组致死致残性卒中率分别为9.1%(3/33)和32.1%(9/28);双抗组致死致残性卒中率低于阿司匹林组(P <0.05)。结论基底动脉闭塞早期卒中复发率高,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单抗血小板治疗。

  • 椎-基底动脉形态异常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分析

    作者:郭文玲;滕军放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形态异常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8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为实验组,100例同期住院非后循环梗死患者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改变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结果 椎动脉优势和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基底动脉形态异常是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 颅内基底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岳文涛

    目的 探讨经血管内治疗颅内基底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56例颅内基底动脉瘤患者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0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46例;夹层动脉瘤20例,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17例.未破裂动脉瘤20例,发生过破裂出血36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结果 56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随访2~72个月,原有症状均获明显改善.夹层动脉瘤20例中单纯支架置入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支架内血流通畅;囊状动脉瘤19例中完全栓塞17例,次全栓塞1例,部分栓塞1例;梭形动脉瘤17例中单纯支架置入13例,双支架置入4例,瘤体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为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微创和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96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献;杨玉峰;张殿印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常以眩晕、恶心、呕吐起病,因起病急,故常作为急症就诊.本文收集我院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182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96例应用丁咯地尔治疗,并与盐酸培他啶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86例相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重用葛根治验

    作者:王祥生;张令梅

    葛根,性甘,味辛平,入脾胃经,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笔者临床中,每遇眩晕患者,辨证后加用葛根,用治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疗效独特.

  • 颅内支架置入比格犬和拉布拉多犬基底动脉的比较

    作者:周晓辉;张帆;杨永凯;韦浩;何祥中;吴彩松

    目的 通过脑血管造影和支架置入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观察比格犬和拉布拉多犬颅内血管直径的差异及神经功能,探讨拉布拉多犬基底动脉作为颅内支架置入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6条比格犬和6条拉布拉多犬全身麻醉下行脑血管造影,分别测量每条犬左侧颈内动脉颈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嘴侧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管直径,并比较两组犬颅内血管直径的差异;采用犬神经功能评分方法比较两组犬支架置入前后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犬的头颈部血管未见明显变异,两组犬左侧颈内动脉颈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嘴侧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管直径分别为:比格犬:(1.27±0.04)、(0.96±0.05)、(0.55±0.08)、(1.35±0.07) mm,拉布拉多犬:(1.87±0.06)、(1.34±0.07)、(0.86±0.06)、(1.65±0.04) mm.比格犬和拉布拉多犬支架置入后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5.50±0.73)分和(2.16±0.19)分.拉布拉多犬组左侧颈内动脉颈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嘴侧动脉及基底动脉血管直径明显大于比格犬组(t =7.367、5.485、4.872、4.328,P=0.000、0.000、0.001、0.001),拉布拉多犬组支架置入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小于比格犬组(t=9.579,P=0.000).结论 拉布拉多犬的颅内血管直径变异较小,与比格犬比较其基底动脉血管较粗,适合建立颅内支架置入的动物模型.

  • 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模型脑血管痉挛的检测方法

    作者:王勇;钟鸣;谭显西;杨运俊;陈伟建

    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模型常用于研究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发病机制和药物干预,尽管DSA是评价脑血管痉挛的"金标准",但DSA在小动物上实施难度较大,所以探索一种新的脑血管痉挛的评价方法显的十分重要.我们应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CTA)对比观察了CTA与DSA对日本大耳白兔基底动脉直径的测量情况,结果报道如下.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核转录因子-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

    作者:冀勇;王志刚;曲春城;丁璇

    核转录因子-κB(NF-κB)是炎症介质表达的主要转录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是参与介导痉挛血管壁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黏附分子[1].我们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上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及其与NF-κB、ICAM-1活性表达的关系.

  • 核因子-κB在兔脑血管痉挛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刘力强;张庆俊;解慧玲

    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凝较电泳迁移率(EMSA)以及免疫印记法测定基底动脉中NF-κB的活性表达变化并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旨在探讨NF-kB在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为脑血管痉挛的炎性机制提供依据[1].

  •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附48例分析)

    作者:刘福德;邓剑平;张涛;陈虎;李帅;王俭博;曲友直;赵振伟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48例(破裂动脉瘤25例,未破裂23例)VBDAs的临床资料,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9例,单纯支架置入术4例,动脉瘤并载瘤动脉闭塞术15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28例,近全栓塞12例,不全栓塞8例。38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无再出血或梗死,32例(破裂13例,未破裂19例)预后良好,6例(破裂5例,未破裂1例)不佳;术后复发5例(破裂2例,未破裂3例)。结论血管内治疗VBDAs是安全有效的,但存在动脉瘤复发可能,长期随访很有必要。

  • 黄芪甲苷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作者:黄昌恒;于耀宇;赵文可;何一川;姚自同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黄芪甲苷组(腹腔注射用0.1%二甲基亚砜助溶的黄芪甲苷溶悬液)、模型组和溶媒组(腹腔注射等体积0.1%二甲基亚砜),每组10只.采用颈内动脉刺破法制作SAH模型.SAH后24 h根据改良Garcia神经功能评分评定大鼠神经功能.SAH后6d,HE染色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评估血管痉挛,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基底动脉p-Akt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基底动脉C-myc和α-SM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溶媒组改良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减小(P<0.05),基底动脉α-SM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基底动脉p-Akt和C-myc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而模型组和溶媒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媒组相比,黄芪甲苷组改良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提高(P<0.05),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P<0.05),基底动脉α-SM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基底动脉p-Akt和C-myc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黄芪甲苷可能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下调C-myc的表达、促进α-SMA表达,影响SAH大鼠基底动脉血管平滑肌表型转换和增殖,增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从而缓解基底动脉痉挛.

  • 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期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作用

    作者:林剑清;陈国忠;刘韧;吴晓智;江鹤群;吴坛光

    目的 建立兔的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TEB)模型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探讨HTEB对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预防作用.方法 用切开置管法制备HTEB模型的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为3组(n=10):正常组、对照组(单纯SAH)和实验组(HTEB+SAH).采用枕大池穿刺一次注血法(0.5 ml/kg)制成兔SAH模型.1 d后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兔基底动脉血流速度(Vm).处死后取基底动脉,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基底动脉vm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但实验组的基底动脉Vm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光镜下,对照组基底动脉管壁收缩、管腔变窄,实验组变化程度轻于对照组.结论 HTEB可以减轻兔SAH后急性CVS的程度.

  • 远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椎一基底动脉联合处动脉瘤1例

    作者:李光宏;欧绍武;杜江;王运杰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8岁.入院前4 h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疼,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无抽搐及二便失禁.查体:意识恍惚,呼之能醒.合作差.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2.0mm,对光反射迟钝.颈强(+),克氏征(+).Hum分级:2或3级.辅助检查:头CT(图1)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3D-CTA(图2)可见椎-基底动脉联合处有一囊性突出,基底部直径约3.8 mm.

  • 翼点入路夹闭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1例报告

    作者:杜浩;秦尚振;潘力

    基底动脉瘤,特别是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发生率低,但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患者致残率与死亡率均较高.目前基底动脉瘤有多种手术入路可供选择,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手术操作困难,并发症多.我们报告1例基底动脉主干上段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开颅予以夹闭,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许友松;张健;傅鑫;王健;位振清;刘荣耀

    目的 分析和总结后循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和特点.方法 13例患者术前均行CTA和DSA检查,诊断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其中直径在15 mm以上的1例,5~10 mm 8例,5 mm以下4例.Hunt-Hess Ⅰ~Ⅱ级8例,Hunt-HessⅢ~Ⅳ级5例,全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2例术前无症状,动脉瘤比较复杂,行单纯支架治疗,其余均达到满意填塞.结果 13例患者全部栓塞成功,其中8例100%栓塞,2例95%栓塞,3例90%栓塞.术后9例有效造影随访3~9个月,7例100%栓塞的患者动脉瘤无复发,2例单纯放置自膨式支架的患者动脉瘤仍然存在,准备2期随诊DSA,再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填塞,另3例电话随访未发现异常,1例失随访.结论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目前仍是首选方法,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患者残死率低,但有潜在的风险,一旦出现痉挛、缺血,后果严重.

  • 后循环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改变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惠凯;丰化微;张海东;邵琦;伍丽红;杜庆;李庆峰

    目的 探讨后循环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PCIS)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管形态的影像学改变.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6年2月136例PCIS患者的MRI、CTA影像学资料,总结该类患者血管形态学改变的影像学特点,同期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127例为对照组.结果 (1)PCIS组136例血管形态改变者128例,占94.12%,其中扭曲45例(33.09%),狭窄35例(25.74%),纤细23例(16.91%),闭塞13例(9.56%),异常粗大7例(5.15%);非PCIS组127例,血管形态改变者46例(36.22%),其中狭窄17例,扭曲、纤细等29例;(2)2组血管形态异常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PCIS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存在异常改变.椎、基底动脉扭曲、发育纤细、粗大等和狭窄性病变的血管形态改变可能均为PCIS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546 条记录 21/28 页 « 12...18192021222324...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