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动脉优势的评估

    作者:曹利民;李红琴;王竞男

    目的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后循环缺血(PCI)患者椎动脉优势(VAD)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收治的PCI患者260例.对所有患者均行椎-基底动脉MRA扫描判断VAD.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所有患者椎动脉血管内径(D)、大血流速度(Vmax)、阻力指数(RI).采用t检验比较VAD的PCI患者优势动脉与非优势动脉、VAD的PCI患者中TIA与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结果 本组260例PCI患者中,VAD 179例(68.8%,179/260),非VAD 81例(31.2%,81/260).179例VAD的PCI患者中,优势动脉较非优势动脉D增大[(3.53±0.33) mm vs (2.68±0.31)mm],Vmax增快[(50.03±15.86) cm/s vs (43.78±13.63) cm/s],RI降低(0.66±0.08 vs 0.70±0.0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117、3.999、5.352,P均<0.01).179例VAD的PCI患者中,发生TIA58例,脑梗死121例.与TIA患者优势动脉比较,脑梗死患者优势动脉Vmax减慢[(43.48±19.31) cm/s vs (56.63±18.91) cm/s],RI增高(0.75±0.12 vs 0.61±0.1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92、7.693,P均<0.01);而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患者非优势动脉与TIA患者非优势动脉D、Vmax、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动脉优势动脉具有高流速、低阻力的特点;椎动脉优势动脉为后循环供血的主要血管,优势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决定了后循环缺血不同的临床转归.

  • 伴有椎动脉优势的下颈椎椎弓根形态学的CT观察

    作者:李涛;杨进;徐双;王高举;王清

    目的:观察存在椎动脉优势(一侧直径较对侧大0.8mm以上)的下颈椎椎弓根的形态学特点,探讨其对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1月1日~2017年7月1日因颈椎疾患行椎动脉CT造影(CT angiography,C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CT三维重建上测量椎动脉直径(vertebral artery diameter, VAD),将存在椎动脉优势患者纳入研究,VAD较大的一侧为椎动脉优势侧,较小的一侧分为椎动脉非优势侧.共纳入存在椎动脉优势患者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12~81岁,平均56.3±13.0岁.在CT 三维重建上测量C3~C6椎体双侧的以下参数:VAD、椎弓根宽度(pedicle outer width,POW)、椎弓根外侧壁到椎动脉内侧距离(lateral pedicle border to vertebral artery,LPVA)、横突孔面积(area of transverse foramen,ATF),并计算:椎动脉横截面积(area of vertebral artery,AVA)=π×(VAD/2)2;横突孔占用率(occupation ratio of transverse foramen,ORTF) =AVA/ATF.比较优势侧与非优各参数的差异,分析与椎动脉优势的相关性;统计双侧POW<4mm比例,并纵向比较优势侧各椎体参数差异,判断椎弓根螺钉置钉风险.结果:存在椎动脉优势患者中,左侧优势占75%,右侧优势占25%.VAD优势侧平均为3.78±0.49mm,非优势侧为2.29±0.53mm;POW优势侧宽度为5.070.98mm,非优势侧为5.46±0.94mm,LPVA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分别为1.04±0.50mm和1.18±0.56mm,ATF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分别为29.00±6.87mm2和20.41±5.40mm2,ORTF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分别为(40.5±8.5)%和(22.6±8.9)%.优势侧与非优势侧相比,POW、LPVA及ATF、ORTF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OW<4mm的比例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分别为9.9%和4%.优势侧纵向对比,各参数在C3、C4较小,C5、C6较大.结论:椎动脉优势侧POW、LPVA小于非优势侧,POW<4mm的比例及ORTF大于非优势侧,优势侧椎弓根螺钉置钉风险高于非优势侧.

  • 椎动脉迂曲与后循环脑缺血的关系

    作者:卢万俊;仇圣刚;彭剑

    目的 探讨椎动脉迂曲与后循环脑缺血(PCI)的关系.方法 纳入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并排除椎 - 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动脉夹层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73例,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PCI组88例和非PCI组8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椎动脉迂曲、椎动脉优势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情况.分析影响PCI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①两组患者除颈椎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年龄、性别、各类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73例患者中,椎动脉迂曲者79例,椎动脉优势70例.椎动脉迂曲者中,PCI组占63.6%(56/88),非PCI组占27.1%(23/85);椎动脉优势中,PCI组所占比率明显高于非PCI组[分别为58.0%(51/88)和22.4%(19/85)].上述两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CI组中椎动脉迂曲合并椎动脉优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CI组[分别为73.2%(41/56)和47.8%(11/23),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迂曲(OR=5.24,95%CI:2.461~20.877,P=0.000)、椎动脉优势(OR=3.68,95%CI:3.31~12.75,P=0.025)及颈椎病(OR=3.45,95%CI:3.79~16.55,P=0.003)是P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椎动脉迂曲与PCI的发生相关,椎动脉迂曲常常与椎动脉优势现象同时存在.颈椎病、椎动脉优势和椎动脉迂曲可能均为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关系

    作者:陆耀军;王云霞;李旺俊;尤年兴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VAIV)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集经头颅MRA检查发现的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以非椎动脉优势的患者36例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情况及眩晕严重程度.将椎动脉优势组患者根据椎动脉直径差异分为轻度变异组(0.04~0.70mm)、中度变异组(0.70~1.17 mm)、重度变异组(≥1.17 mm)3组,比较3组患者的眩晕严重程度差异.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椎动脉优势与阳性事件发生(眩晕反复发作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椎动脉优势组基底动脉形状异常率为70.73%(29/41),明显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33.33%(12/36)(x2=10.77,P<0.01);(2)椎动脉优势组眩晕严重程度(3.3±1.2)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2.3±0.6)(t=1.99,P<0.01);不同变异3组间两两比较,椎动脉优势重度变异组眩晕严重程度(4.0±1.1)大于轻度变异组(2.9±0.9)(t=2.07,P<0.05);(3)随访1年后,椎动脉优势组阳性事件发生率(65.85%)高于非优势组(30.56%)(x2=9.56,P<0.01).结论 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基底动脉异常率高,眩晕程度更严重,更容易反复发作眩晕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

  • 椎动脉优势与眩晕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东亚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减少是眩晕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而椎动脉优势可产生不对称的血流模式,对血管壁产生不对称的机械作用力,从而加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促使血管狭窄,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使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眩晕的发生.现就椎动脉优势与眩晕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动脉优势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荣艳红;赵琨;苏红军;齐金龙

    椎基底动脉系统为脑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61%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较粗,33%的右侧椎动脉较粗,6%两侧椎动脉管径完全相同[1].当椎动脉管径差异明显时便形成一侧椎动脉优势[2],发生率大于50%[3].许多研究表明,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可能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4],从而导致后循环的相关部位梗死.目前国内外关于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文研究椎动脉优势和非优势患者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和部位,从而了解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为后循环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韩红霞;王建红;陈小飞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2014年1月发病14 d内的后循环梗死患者,通过影像学资料,了解后循环梗死、双侧椎动脉的情况,依据椎动脉优势的评价指标将患者分为两组:椎动脉优势组和非椎动脉优势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等基线资料,分析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共入选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120例,其中椎动脉优势组74例,非椎动脉优势组4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及吸烟史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优势组中延髓、小脑半球下部、脑桥的梗死率显著高于非优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动脉优势是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椎动脉优势更易导致延髓、脑桥、小脑半球下部区域的梗死,推测其机制可能与椎动脉优势所致相应区域供血动脉病变有直接关系。

  • 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立英;廖仁昊;王肖雅;苏立凯;代瑞廷

    目的 调查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基底动脉弯曲的比例,探讨基底动脉弯曲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934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Giang提出的诊断标准检出基底动脉弯曲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有98例(10.5%)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诊断为基底动脉弯曲,其中基底动脉弯曲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病人中有43例(17.1%),在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病人中有55例(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优势和基底动脉延长是造成基底动脉弯曲的主要原因.结论 基底动脉弯曲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基底动脉弯曲是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椎动脉优势和基底动脉延长是后循环缺血病人发生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 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弯曲影响及其与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关系

    作者:李薇;李军;苏杭;李莉莉;宋士萍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VAD)对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影响以及其与后循环各部位梗死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选取自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6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VAD判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VAD组(n=67)和非VAD组(n=39).比较两组患者基底动脉弯曲情况、后循环各部位梗死发生率,分析VAD侧与梗死部位关系.结果 VAD组基底动脉重度弯曲比例为59.7%(40/67),显著高于非VAD组的28.2%(11/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D组患者延髓、脑桥、小脑半球下部梗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VAD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延髓、小脑半球下部梗死多发生于VAD侧对侧,桥脑梗死部位多发生于VAD侧同侧.结论 VAD易导致基底动脉向VAD对侧弯曲,易导致延髓、桥脑、小脑半球下部梗死.

  • 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及其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晓敏;高丰;张雷;闫伟

    双侧椎动脉通常不对称,当差异明显时就成为一侧椎动脉优势(VAD),其对基底动脉弯曲的形成及后循环脑梗死的影响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对上述情况进行简要综述.1椎-基底动脉解剖以及VAD椎-基底动脉经桥脑腹侧的基底动脉沟向上至中脑底端、脑桥顶端,发出左右各一条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此后穿过硬脑膜,发出供应颈髓的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和供应部分小脑和第四脑室脉络丛的小脑后下动脉(PTCA).脑动脉壁较薄,中膜和外膜均较相同管径的颅外动脉壁薄[1].椎动脉分支基本呈直角从其主干血管发出.椎动脉的直径一般在(4±1)mm左右,绝大部分人两侧椎动脉通常不对称,但只有当差异明显时才能称之为一侧VAD[2],或者一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连接更加直接,而其在直径上相当.根据尸检或者血管成像研究,通常左侧椎动脉直径大于右侧即左侧VAD多见[2,3].

  • 椎动脉优势与脑血管疾病、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相关性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楠;郭婉姝;刘彤彤;陈晓虹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VAD)与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及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就诊并同时行头部MRI和MRA检查的后循环梗死、单纯头晕、突发性眩晕伴平衡障碍、偏头痛、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有无VAD分为椎动脉优势组和非椎动脉优势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疾病的发生率;记录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发生位置;分析VAD与基底动脉弯曲发生率及弯曲方向的关系;Pearson检验分析椎动脉直径差异与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症状评分、基底动脉弯曲长度(BL)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13例患者,VAD的发生率为52.3%;优势组中后循环梗死患者105例(105/413,25.42%),突发性眩晕伴平衡障碍患者39例(39/413,9.44%)、面肌痉挛患者12例(12/413,2.91%)、三叉神经痛患者11例(11/413,2.66%),与非优势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199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优势组梗死主要发生在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PICA)(27/199,13.57%)和基底动脉供血区(BA)(45/199,22.61%).PICA区梗死发生在VAD对侧的比例(20/105,19.05%)高于同侧(7/105,6.67%),BA区梗死主要发生在椎动脉优势同侧,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组中有117例存在基底动脉弯曲,明显高于非优势组(P<0.05),143例左侧VAD患者中,有92例患者椎动脉向右侧弯曲;73例右侧优势患者中有20例患者基底动脉向左侧弯曲.椎动脉直径差异与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336,P=0.001),与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呈正相关(r=0.432,P=0.004).结论 椎动脉优势人群后循环梗死、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发生率较非优势人群高;椎动脉优势合并后循环梗死中以PICA和BA支配区多见;椎动脉优势患者基底动脉弯曲发生概率高,其弯曲方向与椎动脉优势方向相反;椎动脉直径差异越大,基底动脉弯曲长度越长,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症状评分越高.

  • 椎动脉优势和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梗死部位的关系

    作者:朱伟;冯红选;董晓峰;刘春风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分析后循环不同部位梗死患者的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方法 选取临床表现为后循环梗死、头晕和眩晕、头痛等症状患者156例,根据MRA检查结果分成椎动脉优势组(86例)及非优势组(70例).比较两组间后循环各部位的梗死发生率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率,分析优势组各梗死部位后循环梗死侧与椎动脉优势侧的关系,基底动脉弯曲方向与椎动脉优势侧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85.1%(40/47)基底动脉弯曲向椎动脉优势对侧,基底动脉弯曲方向与椎动脉优势方向呈负相关(r=-0.704,P<0.01),优势组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1.2% (44/86) 比22.9% (16/70),χ2=13.063,P<0.01].两组间在小脑后下动脉(PICA)区和基底动脉(BA)区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部位两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底动脉弯曲患者在PICA区和BA区梗死发生率与基底动脉呈直线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部位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动脉优势易于导致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基底动脉易向优势对侧发生弯曲.椎动脉优势容易发生PICA供血区及BA脑桥支供血区的梗死, PICA供血区梗死部位多发生在椎动脉优势对侧,基底动脉弯曲侧;而BA脑桥支供血区的梗死多发生在椎动脉优势侧,即基底动脉弯曲的对侧.

  • 椎动脉优势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非椎动脉优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比较

    作者:王振凤;王怀伟;张裕;朱长东

    目的:比较椎动脉优势TIA与非推动脉优势TIA预后.方法:选取2015-01 ~2017-0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6例,根据MRI及MRA检查结果分为椎动脉优势组(73例)和非推动脉优势组(53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血流改变,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并分析其眩晕程度、发生脑梗死等相关预后情况.结果:椎动脉优势组椎动脉硬化斑块数量多、VA内经小,其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流量BF、基底动脉弯曲度BL等方面与非椎动脉优势组比较,其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基底动脉理论长度BAL之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优势组脑梗死发生率17.81%明显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5.66%,且脑梗死平均面积也显著大于非椎动脉优势组,其差异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榷动脉优势组眩晕程度评分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其差异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椎动脉优势者更易发生TIA,且在出现脑梗死、眩晕程度等方面的预后情况较差,严重影响患者后期生活质量.

  •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

    作者:姜鹏;李运刚;于振江;王丽香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VAD)与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对116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MRA检查,根据结果分为VAD组与非VAD组.比较两组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搏动指数(PI).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率及梗死灶分布情况的差异.结果根据MRA检查结果,116例患者分为VAD组(72例),非VAD组(44例).VAD组优势侧VA的Vs高于,PI低于非优势侧VA(均P<0.05);非VAD组双侧VA的Vs低于VAD组优势侧VA,但高于VAD组非优势侧VA(均P<0.05);非VAD组双侧VA的PI低于VAD组非优势侧VA(均P<0.05).VAD组BA的PI高于非VAD组(P<0.05).VAD组复发率(25.0%)明显高于非VAD组(9.1%)(χ2=4.498,P=0.034).VAD组复发的脑梗死病灶在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域者7例,非 VAD组则为0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存在VAD现象时,非优势侧VA的Vs下降,非优势侧VA及BA的PI值升高,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率升高,且复发的脑梗死更易出现小脑下后动脉供血区.VAD现象可作为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

  • 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与经典三叉神经痛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楠;李道伟;刘彤彤;陈晓虹

    目的 探讨经典三叉神经痛(CTN)与椎动脉优势(VAD)的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384例CTN患者和384例非三叉神经痛(N-CTN)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Frighetto的标准评价CTN患者的症状评分;测量两侧椎动脉直径以及基底动脉弯曲长度(BL),分析CTN与VAD的发生率、疼痛程度及发生侧别的关系.结果 VAD的发生率在CTN组(61.46%)和N-CTN组(49.74%)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TN组右侧疼痛的发生率高于左侧,VAD左侧优势的比率在CTN组和N-CTN组中均明显高于右侧;CTN组VAD亚组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率为75.42%,BL长度为(3.72±1.47)mm,N-CTN组VAD亚组为59.68%、(2.39±1.08)mm,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27例VAD患者中,基底动脉弯曲292例,基底动脉弯曲方向发生在优势侧对侧共计246例,占84.25%.在不同级别椎动脉直径差异中,CTN患者症状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级别基底动脉弯曲中,CTN患者症状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N评分与椎动脉直径差异呈正相关(r=0.341,P=0.001),与BL呈正相关(r=0.134,P=0.001).结论 CTN患者VAD发生率较N-CTN人群高,其疼痛侧别多见于VAD对侧;VAD直径差异越大,基底动脉弯曲程度越大,CTN患者症状评分越高.

  • 眩晕患者基底动脉弯曲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

    作者:张道培;张淑玲;张洪涛;付胜奇;嵇朋

    目的:研究眩晕患者基底动脉弯曲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调查237例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头颅MRA或CTA及血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基底动脉弯曲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237例患者中,基底动脉弯曲者64例(27.0%),基底动脉无弯曲者173例(73.0%).基底动脉弯曲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基底动脉无弯曲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底动脉弯曲患者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史、冠心病、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基底动脉延长和椎动脉优势的比率均显著高于基底动脉无弯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延长(OR =21.56,95%CI:6.74-18.24,P=0.001)和椎动脉优势(OR=36.34,95%CI:6.98-24.38,P<0.001)是基底动脉弯曲的危险因素.结论:眩晕患者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率较高.基底动脉延长和椎动脉优势是眩晕患者发生基底动脉弯曲的重要危险因素.

  • 椎动脉优势的超声再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陶敏;高启;史进军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勤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对磁共振血管显像(magnetic resonance artery,MRA)诊断的椎动脉优势患者进行再评估,探讨CDFI对椎动脉优势的再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50例经MRA诊断并经CT血管造影(computer technology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认为椎动脉优势的住院患者,测量双侧椎动脉内径(DMRA),椎动脉CDFI测及双侧椎动脉内径(DCDFI内)、外径(DCDFI外),并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测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结果:根据超声检查结果,MRA诊断为椎动脉优势的患者可分为两组: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型(134例),椎动脉管壁增厚而引起的椎动脉弥漫性狭窄型(16例),前组两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包括Vs、Vd和Vm)均高于后者,PI和RI小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人群的基础资料和PCI的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CDFI对MRA诊断的椎动脉优势的再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鉴别椎动脉优势的产生根本原因,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椎动脉优势现象与后循环梗死相关性分析

    作者:夏文卿;牛国忠;殷聪国;蒋琳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VAD )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及伴有 VAD 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根据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 VAD 组和非 VAD 组,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回顾性收集人口统计学、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影像学和其他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后循环梗死组伴有 VAD 的危险比前循环梗死组高4.68倍,而存在 VAD 的病例出现后循环梗死的危险是没有该血管变异者的3.17倍。基底动脉弯曲与 VAD 患者后循环梗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AD 与后循环梗死可能存在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 VAD 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

  • 有椎动脉优势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MoCA量表特征研究

    作者:姜鹏;于振江;周利娟;李运刚

    目的 研究存在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的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结果的特点.方法 在2013年10月-2016年2月医院查体者中,依照2010年MCI的诊断指南,结合MoCA筛选出MCI患者共89例,再根据MRA/CTA图像进行有否VAD的判定,分为有VAD组(A组)43例和无VAD组(B组)46例,采用t检验分析2组间MoCA得分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的MoCA平均得分为(22.34±2.83)分,低于B组的(23.01±1.95)分,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平均得分为(2.42±1.22)分,而B组为(3.01±0.87)分,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单项认知领域两组得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无VAD的MCI患者对比,有VAD的MCI患者有更明显的视空间技能与执行功能的减退.

  • 椎动脉优势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影响

    作者:阳娜;谭利明;周仕钧;杨利;唐海洋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3月-2013年12月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后循环缺血患者99例,根据MRA检查发现分为椎动脉优势组56例及非优势组43例,优势组与非优势组均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案,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苯磺酸倍他司汀12 mg,每日3次,共治疗2周观察疗效.比较两组眩晕严重程度的差别以及使用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后疗效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椎动脉优势组眩晕程度等级之平均分为(3.50±1.27)分,非椎动脉优势组眩晕程度等级之平均分为(2.20±1.4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P<0.05).总有效率优势组(95.35%)明显低于非优势组(73.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8,P<0.05).结论 椎动脉优势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眩晕程度较非优势型更严重,药物治疗疗效较非优势组差.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