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椎动脉迂曲与后循环脑缺血的关系

    作者:卢万俊;仇圣刚;彭剑

    目的 探讨椎动脉迂曲与后循环脑缺血(PCI)的关系.方法 纳入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并排除椎 - 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动脉夹层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73例,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PCI组88例和非PCI组8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椎动脉迂曲、椎动脉优势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情况.分析影响PCI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①两组患者除颈椎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年龄、性别、各类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73例患者中,椎动脉迂曲者79例,椎动脉优势70例.椎动脉迂曲者中,PCI组占63.6%(56/88),非PCI组占27.1%(23/85);椎动脉优势中,PCI组所占比率明显高于非PCI组[分别为58.0%(51/88)和22.4%(19/85)].上述两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CI组中椎动脉迂曲合并椎动脉优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CI组[分别为73.2%(41/56)和47.8%(11/23),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迂曲(OR=5.24,95%CI:2.461~20.877,P=0.000)、椎动脉优势(OR=3.68,95%CI:3.31~12.75,P=0.025)及颈椎病(OR=3.45,95%CI:3.79~16.55,P=0.003)是P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椎动脉迂曲与PCI的发生相关,椎动脉迂曲常常与椎动脉优势现象同时存在.颈椎病、椎动脉优势和椎动脉迂曲可能均为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 3D-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椎动脉走行迂曲130例

    作者:何康;林敏;王鹏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对椎动脉走行途径的显示及在椎动脉走行迂曲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30例经临床及相关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大密度投影和容积重建等技术进行重建,分析椎动脉迂曲走行的情况.结果:130例患者260支椎动脉,发现55例患者共79支椎动脉走行迂曲,双侧迂曲24例,单侧迂曲31例,其中左侧迂曲46例,右侧迂曲31例;左侧迂曲51处,右侧迂曲36处.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椎动脉走行迂曲情况,对临床上有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 中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与椎动脉迂曲的关系

    作者:赵瑞霞

    目的 探讨中老年眩晕与椎动脉迂曲的关系.方法 选择167例在我院住院的眩晕患者为眩晕组,76例在我院体检中心有完整资料的正常人为对照组,包括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及椎动脉MRA 或CTA检查.结果 眩晕组中椎动脉迂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基底动脉延长(OR=21.56,95%CI:6.74~18.24,P=0.001)和椎动脉优势(OR=36.34,95%CI:6.98~24.38,P<0.001)是椎动脉弯曲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老年眩晕患者椎动脉迂曲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 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迂曲的评价

    作者:关德增;梁毅;郑立球

    目的 探讨椎动脉迂曲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128例螺旋CT椎动脉成像资料,应用横断面、多平面、曲面重建及三维重建等成像模式,分析椎动脉迂曲的形态、分布以及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狭窄、动脉硬化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128例256支椎动脉中,显示迂曲225支(87.0%);共发现迂曲347处,其中V1段196处(56.5%),V2段151处(43.5%),迂曲的发生率V1段高于V2段.迂曲形态:单弧形(41.5%),波浪形(38.3%),折叠(15.9%),环袢(4.3%).骨质增生推压形成的迂曲占全部迂曲的24.0%,占V2段迂曲的55.6%.椎动脉迂曲与骨质增生、年龄和椎间盘狭窄相关(P<0.05),与性别、椎体不稳、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及椎动脉硬化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椎动脉迂曲是老年人椎动脉形态改变的常见表现,折叠、环袢及骨质增生推压可致椎动脉狭窄.

  • 椎-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莉;罗天友;吕发金;许仕全;邓世山;蔡昌平;姚开情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及迂曲程度与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行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检查的后循环缺血患者( PCI组)和108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正常人。在VR图像上观察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是否有迂曲,并分别测量每个迂曲的角度。根据迂曲数量和迂曲角度对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行迂曲评级。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PCI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对照组和PCI组的左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χ2=66.860,P=0.000;χ2=43.457,P=0.000;χ2=19.203,P=0.000)。(2)PCI 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Ⅲ级者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1.115,P=0.000;χ2=86.620,P=0.000;χ2=43.371,P=0.000)。(3)椎动脉颅内段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49,P=0.000);椎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中等强度相关(r=0.65,P=0.000)。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25,P=0.000);基底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相关(r=0.37,P=0.000)。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可能引起PCI,尤其是当椎动脉迂曲程度达到Ⅲ级以上的情况。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