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钛质重建带治疗复合型髋臼骨折15例

    作者:王治;郑士伟;王铭春;杨铁毅;吴亮

    复合型髋臼骨折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关节内骨折,主要是高能量损伤所致.髋臼骨折是否解剖复位,尤其是髋臼关节面的轮廓是否完全恢复其完整性,是功能康复的关键.由于髋臼部位的解剖个体差异大、位置深且软组织复杂丰富,其复杂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的选择一直是个难点,我院自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对15例有移位的复合型髋臼骨折采取切开复位、钛质重建带内固定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胡勇;杨述华;王庆德;杨操;邵增务;肖宝均;吴强

    髋臼骨折系人体深在的大关节内骨折,复杂髋臼骨折是导致髋关节对应关系改变,头臼吻合机制紊乱的严重损伤.具有创伤暴力大、骨折表现复杂、手术复位困难、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治疗原则是解剖对位,牢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2001年6月-2004年6月,笔者共收治患者7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就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 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骨折

    作者:张秋林;王秋根;王万宗;王家林;禹宝庆;陆晴友;唐昊;吴剑宏;汤旭日

    桡骨远端骨折为骨科常见骨折,严重不稳定的关节内骨折治疗比较困难,常因复位的丢失终导致腕关节功能障碍.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3].我院自2000年1月开始采用闭合复位动力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骨折24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 经皮穿刺张力带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12例

    作者:李健;肖祥池;朱文雄;程立明;曾勉东;高粱斌;吕玉明;潘永谦

    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目前,其手术治疗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而创伤大、恢复慢是开放术式的大缺点[1].自1999年4月以来,我科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刺张力带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12例,克服了上述不足,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 股骨髁部骨折治疗方法的探讨

    作者:傅小杯;林金矿;柯庆峰;曾昭俊;黄杰苗;黄隆;姚晓滨

    股骨髁部骨折因粉碎、不稳定和波及关节面,系损伤严重、治疗困难的关节内骨折[1].对此类损伤的治疗,近年来多倾向于内固定.笔者着重讨论1985~1998年对85例各种类型股骨髁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远期疗效.

  • AO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四肢骨关节损伤419例

    作者:孙旭海;王慧;张春才;范锡海;杨德勇;李成存;孙远标;王秀中;闫勇

    近年来,四肢骨关节损伤较为多见,尤其近关节内骨折,若处理不当,易出现感染、肌萎缩、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骨不连等并发症而影响肢体功能.自 1990年7月至2001年7月,笔者应用AO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四肢近关节内骨折41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可吸收螺丝钉(棒)治疗关节内骨折27例

    作者:巴雪峰;付新民;汪少波;严锐;周燕

    我院于1996年1月~2000年1月,应用芬兰生产的自身增强聚乙交酯(SR-PGA)和聚丙交酯(SR-PLLA)可吸收螺丝钉(棒)治疗关节内骨折27例,取得良好效果,基本避免了应用金属材料的缺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本组男20例,女7例;年龄11~59岁,平均40.2岁。其中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2例,桡骨小头骨折3例(Masson 分型:Ⅱ型2例,Ⅲ型1例),髋臼后壁骨折2例,股骨头骨折3例(Pinkin分型:Ⅰ型1例,Ⅱ型2例),股骨内外髁骨折2例,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5例,胫骨平台骨折4例(Hohl分型:Ⅱ型3例,Ⅳ型1例),踝关节骨折6例(Weberb分型:B型4例,C型2例)。22例次选用直径为3.5~4.5 mm,长度25~70 mm可吸收螺丝钉42枚;5例次选用直径为2.0~3.2 mm,长度30~70 mm可吸收棒12枚;钉棒联合使用4例次。(2) 治疗方法:手术显露同常规手术,骨折块解剖复位后,先用配套钻头钻孔,再用攻丝锥攻丝,然后用扩孔器在骨折块浅面扩出一孔洞,植入螺丝钉(棒),钉(棒)埋入孔洞内与骨皮质相平。髋部骨折术后患肢需维持牵引3周,其他部位骨折术后均与石膏托固定4~6周。

  • 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胫腓骨骨折12例

    作者:白一冰;马远征;胡明;关长勇

    自1984年Rokkanen首先将可吸收内固定物应用于临床以来,自身增强聚乙交酯(SR-PGA)和自身增强聚丙交酯(PLLA)可吸收螺钉、固定棒已广泛应用于关节内骨折和松质骨骨折,但尚无应用于下肢负重骨骨折的报道.我院1998年6月~1999年6月使用第2代PLLA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胫腓骨骨折12例,近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踝关节骨折治疗进展

    作者:姜保国

    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发生率居关节内骨折的首位.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交通的繁杂,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强调解剖复位,坚强固定.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对于踝关节骨折及周围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出现了一些新的观念.现阐述如下.

  • 髋臼骨折的诊治难点和对策

    作者:戴尅戎

    髋臼骨折是骨盆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骨盆骨折所共有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要求,即往往是高能量创伤的后果,常伴有多发性内脏、骨骼或关节损伤,在治疗上首先应集中于发现和处理危及生命的各种合并伤等.同时,髋臼骨折又属关节内骨折,也具有关节内骨折所共有的追求满意复位、早期功能锻炼和重建负重与活动双重功能的高要求.髋臼骨折带给骨科医师的严峻挑战,还包括髋臼与整个骨盆环在三维形态和结构上的极不规则性,以及因此带来的对骨折线分布与走向判断上的困难,而这将影响术前计划、手术入路的正确制定和选择.

  • 复位加压固定圈、可吸收线及丝线(三层)网状张力带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

    作者:喻恒锋;喻惜华;李建飞;邹和平;邹恒锋;李文辉;郭卫东;黎庆杨;苏高荣;黄平

    髌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65%.患者下蹲受限,影响生活质量.治疗原则是保留髌骨、解剖复位、坚强固定、早期锻炼,目的是大程度地恢复关节功能.笔者采用复位加压固定圈、可吸收线及丝线三层网状张力带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现报告如下.

  • 关节镜下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闫飞;张湘生;王忠远;梁家龙;颜斌;黎志宏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复杂而难治的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欠佳,即使满足了关节内骨折解剖复位的要求,也难避免创伤后的并发症,如创伤性关节炎、关节活动受限、强直等[1].笔者自2002年来,运用AO内固定法和关节镜下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3例.现报告如下.

  • 冠状突内固定后修复外侧副韧带与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国珅;公茂琪;蒋协远;查晔军;刘兴华;李庭;张力丹

    目的 比较冠状突内固定后修复外侧副韧带与使用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1年1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34例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患者冠状突骨折均为0'Driscoll Ⅱ型,其中1亚型6例,2亚型24例,3亚型4例.冠状突内固定后修复外侧副韧带15例(A组),冠状突内固定后使用铰链式外固定架19例(B组).记录待术时间、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记录末次随访的肘关节活动范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Hastings&Graham异位骨化分级. 结果 两组待术时间、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其中A组中位数30个月,B组40个月.末次随访时,B组屈肘功能[145°(135°~150°)]较A组[140°(130°~145°)]更好(P<0.05).两组伸肘角度、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前臂旋转范围、异位骨化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EPS(A组10例100分,3例90分,1例85分,1例70分;B组13例100分,1例90分,4例85分,1例8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治疗中,解剖复位并固定冠状突后修复外侧副韧带和使用铰链式外固定架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 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与治疗

    作者:贾鹏;赵文国;王勇贵;张立强;沈冰

    胫骨平台骨折也称胫骨髁部骨折,属胫骨近端的关节内骨折,可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面压缩与移位,将影响膝关节的对合稳定性与运动.胫骨平台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的1%,外侧平台骨折占55%~70%,内侧平台骨折占10%~23%,内外侧平台同时骨折占10%~30%[1].根据骨折的部位与移位程度,胫骨平台骨折有很多的分类方法.好的分类方法应该便于记忆和指导治疗.

  • 解剖型平行双钢板和垂直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作者:李庭;蒋协远;公茂琪;查晔军;杨慎达;郭祁;刘兴华;张力丹;王满宜

    目的 对采用新型解剖型设计的垂直双钢板与平行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评价两种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完整随访45例采用解剖锁定板治疗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其中垂直双钢板固定(垂直组)26例,平行双钢板固定(平行组)19例.终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对患者进行评价,并记录所有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肱骨髁间骨折均愈合,患侧肘关节均没有疼痛.患侧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平行组为(100±21)°,垂直组为(99 ±34)°.患侧前臂旋转活动度平行组为(164±12)°,垂直组为(171±16)°.平行组MEPS评分为(91±6)分,优良率为100%;垂直组MEPS评分为(91±10)分,优良率为92% (P >0.05).结论 解剖型平行双钢板和垂直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均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可根据骨折的形态、患者的个体情况等选择适合的内固定方式.

  • 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固定顺势治疗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

    作者:王庆贤;周亚斌;赵士猛;张程;张英泽

    目的 比较闭合撬拨、后外侧小切口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固定顺势治疗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9月-2015年5月收治的98例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8例(66侧),其中男50例,女8例;年龄27 ~56岁,平均41.9岁.Sanders分型:Ⅱ型40侧,Ⅲ型24侧,Ⅳ型2侧.对照组40例(45侧),其中男36例,女4例,年龄25~ 58岁,平均43.7岁.Sanders分型:Ⅱ型25侧,Ⅲ型18侧,Ⅳ型2侧.研究组采用闭合撬拔、后外侧小切口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固定顺势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影像学检查解剖复位情况、Bohler角、跟骨宽度;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按照Maryland后足功能评价标准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52.6±11.2) min,对照组为(86.4±14.1) min(P <0.01).患者均获随访18 ~ 50个月,平均30.8个月.研究组53侧(80%)跟骨后关节面复位满意(关节面移位<3 mm),对照组38侧(84%)复位满意(p>0.05).研究组Bohler角为(28.0±6.2)°,对照组为(26.8±7.0)°(P>0.05);研究组跟骨宽度为(31.3±3.6)mm,对照组为(34.9±4.0)mm(P <0.01).所有跟骨外形恢复满意,无外侧撞击综合征.研究组无切口感染或皮缘坏死;对照组2侧浅表切口感染,3侧皮缘坏死,均经换药治愈(P<0.01).末次随访时Maryland后足功能评分:研究组为(87.1±7.6)分,对照组为(84.9±9.1)分(P>0.05).结论 闭合撬拨、外侧小切口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固定顺势治疗是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复位质量好、软组织并发症少等优点.

  • 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内翻畸形的发生和对后足功能的影响

    作者:沈超;周小小;高峰;王秀会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后内翻畸形发生的原因和对后足疼痛和功能影响的关系。方法选用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手术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52例54足进行随访,评估分析。其中男47例49足,女5例5足;年龄24~65岁,平均48.4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31足,Ⅲ型21足,Ⅳ型2足。术后12~24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分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为12.8周。跟骨内翻角平均6.22°(0.7°~11.9°)。54足中跟骨内翻角大于6°的24例(其中10例大于9.11°),跟骨内翻患者 AOFAS评分平均57分;VAS评分平均3分。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跟骨内翻的发生率比较高,主要是由于术者未重视跟骨内翻的预防和治疗。跟骨内翻是引起后足疼痛,关节僵硬、行走功能受限的一个重要因素。

  • 微创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赵飞;李存祥;张剑刚;张宪哲;唐军亮;成存辉;李建涛;李硕

    目的:探讨小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减张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9月至2013年4月,河北省宁晋县医院收治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患者48例(53足),Sanders 分型,Ⅱ型23足,Ⅲ型26足,Ⅳ型4足。其中25例采用小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减张口治疗(观察组),23例采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跟骨宽度、B?hler 角、Gissane 角的变化,记录患者切口的并发症、切口的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采用 Maryland 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6年。两组内术前与术后的跟骨宽度、B?hler 角、Gissane 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半年按 Maryland 评分标准观察组:优13足,良12足,可3足,优良率89.3%;对照组:优11足,良11足,可3足,优良率88%。结论小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减张口是早期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作者:杜玉喜;刘年喜;牛智慧

    目的:探讨应用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和优势。方法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3例36足,术后足趾早期活动,无需石膏固定,12周内避免负重,12周后X线检查,骨折愈合后方可逐渐负重行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10.6个月,复查X线片示,跟骨解剖结构恢复满意,Gissane角恢复至平均126°,B?hler角恢复至38°,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定术后功能,优26足,良7足,可3足,优良率91.7%。结论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复杂骨折之一,过去采用手法复位、克氏针撬拔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效果较差。应用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只要把握好手术时机,术前充分准备,术后规范处理,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良好方法,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 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

    作者:王俊义;倪晓辉;夏海冬;朱兴元;张卢;刘晓冬

    目的 探讨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7年10月至2011年6月对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46例48足,男38例39足,女8例9足;年龄16~52岁,平均37.2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4足,Ⅲ型21足,Ⅳ型13足.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6~24个月的随访(平均14个月),跟骨骨折均愈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优24足,良17足,可5足,差2足,优良率85.4%.结论 对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采取内固定手术治疗,有利于早期康复锻炼,提高临床疗效.

1063 条记录 48/54 页 « 12...45464748495051...535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