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26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雅;张美丽;聂磊;陈静;丁海斌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在蒽环类、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蒽环类、紫杉类治疗失败的乳腺癌多程化疗后患者26例,采取培美曲塞(Pemetrexed)联合顺铂(Cisplatin)方案化疗,治疗前后行维生素 B12、小剂量叶酸片、地塞米松片等预处理减轻血液学毒性及消化道反应,1周期/3周(1cycle/3weeks),2周期(2cycles)后评价疗效。结果:26例患者经2周期化疗后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SD)10例,进展(PD)8例,客观有效率(ORR)30%(8/26),疾病控制率(DCR)69%,生活质量改善18例(70%)。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在紫杉类、蒽环类治疗失败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安全有效,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并改善生活质量(QOL)。

  • 血循环肿瘤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张品南;许杨扬;杨小敏

    肿瘤细胞的脱落、侵入并进入外周血液循环是实现肿瘤转移的初阶段,并为终形成临床转移灶提供了可能.深入研究循环肿瘤细胞有助于肿瘤转移机制的了解与研究,可为抗转移治疗提供依据.本文综述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意义及检测方法.

  • 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段丽芳;杨玉

    目的通过分析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归纳总结消化系统肿瘤及其转移机制,分析其转移的形式、步骤和主要方式,并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年龄和大便性状、肿瘤的大小和数目、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密度三个方面对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概括介绍,以提高该类肿瘤的早期诊断的准确率以及为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7月~2014年7月135例确诊为消化系统肿瘤的病例的临床诊疗资料,根据WHO制定的消化系统肿瘤临床分期标准,将0、Ⅰ期确定为未转移组,Ⅱ、Ⅲ、Ⅳ期确定为转移组,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分析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结果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年龄和大便性状、肿瘤的大小和数目、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密度分别是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消化系统肿瘤的主要发病年龄是在40岁以上,并且伴随有腹痛、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同时在临床检测中可以看到肿瘤大小和肿瘤周围淋巴管密度变化,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对于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预防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阮晓花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AVONTO,1.5T磁共振扫描仪并回波平面扩散序列对健康志愿者10例及在我院检查并经病理学和影像学诊断证实为恶性肿瘤的50例患者进行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hole-body magnetic resonance dif 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检查。应用磁共振扫描仪自身的软件图像进行3D后处理和局部DWI处理,读出弥散受限病灶ADC值。将WB-DWI影像与常规MRI影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接受检查的对象均获得高质量的WB-DWI图像,10名健康志愿者图像均无异常发现。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对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98%,传统磁共振诊断符合率为82%,字2=8.21,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原发灶和转移灶在WB-DWI图像上呈现高信号。在对图像的ADC值计算后发现,ADC值与肿瘤恶性程度负相关。结论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对恶性肿瘤的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发现比传统MRI敏感,并且无辐射,无需造影剂,对于肿瘤筛查和治疗肿瘤前后的疗效评估和随访观察有一定价值,值得进行临床普及。

  • 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随帮志;陈晓鹏

    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我国主要恶性肿瘤之一。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基因是哺乳动物细胞中唯一能够能特异性识别、切断基质中硫酸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glycan,HSPG)的硫酸(乙酰)肝素(HS)侧链的基质降解酶。大量实验证实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癌中高表达,并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1]。本文对乙酰肝素酶在原发性肝癌转移和扩散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中医药抗胃癌转移实验研究现状

    作者:徐晶钰;张璇

    胃癌是危害人类健康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它致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是胃癌转移。肿瘤转移是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灶,通过直接蔓延、血液及淋巴循环等播散到其他部位,形成同原发病灶相同特性的新病灶[1]。中医药在抗胃癌转移方面疗效明显,在该方面研究人员对中药进行了许多研究。笔者现将近年来有关中药抗胃癌转移的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 试述活血化瘀药物抗肿瘤复发转移

    作者:谭祥华;陈华琼;植品隆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转移是决定癌症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肿瘤转移是今界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虽已取得一些新的成就,但远期疗效仍无大的改变,因此探索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的新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中医药复方抗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作者:谭祥华;陈华琼;植品隆;黄秀深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本质特征,其发生机理与正气亏虚、血瘀、痰浊和情志等病理因素有关,中药复方能抗基因突变、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等多方面抑制肿瘤转移.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胃癌侵袭和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琚晨焰;胡小云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占首位,诊治水平的提高使早期胃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仍然很不理想.肿瘤转移是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抗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

    作者:常恒;马保安

    肿瘤转移是抗癌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包括以下步骤: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细胞外基质(ECM)粘附;合成,释放多种蛋白水解酶降解所粘附的组织;肿瘤细胞向纵深或远处运动;着床的瘤细胞释放多种因子促进新生血管形成;逃避宿主免疫攻击得以生存增殖[1,2].近年来,有关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较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抗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现况作以综述.

  • 外照射放疗对骨转移癌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剑辉

    目的 观察不同分割方式的放疗对骨转移癌的疗效.方法 对58例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6MV-X射线外照射放疗.分为两组:一组常规分割组33例,40Gy/20次/4周.另一组大分割组25例,30Gy/10次/2周.结果 全组病例有效率为91.4%(53/58),无效8.6%(5/58).常规组和大分割组的有效率各为93.9%(31/33),88.0%(22/25).两组间止痛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放射治疗对于骨转移癌是一种有效的对症治疗手段,止痛疗效确切,两种不同分割方式的放疗疗效相似.

  • 微小RNA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作者:潘一龙;谭媛;李心如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对的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与靶 mRNA互补配对而在转录水平上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负调控.实验表明miRNA可通过调控其靶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发挥着类似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功能.因此研究miRNA在肿瘤侵袭转移调控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 CCR7生物学轴在原发性肝癌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杨福丽;杨倩;李振辉;边莉

    目的:趋化因子属于细胞因子家族,其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近年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受体CCR7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就趋化因子受体CCR7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如下综述。

  • 乙酰肝素酶、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与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及转移的关系

    作者:刘健;马敏杰;韩彪;魏宁

    全世界每年约有131万人死于肺癌, 我国是肺癌高发区,因肺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肿瘤血管新生、浸润和转移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1].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 是目前所知的重要的促血管生长因子,在肿瘤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非小细胞肺癌中普遍存在BFGF的高表达,并且和较差的预后[2]、肿瘤进展[3]、血管新生[4]、淋巴浸润和转移[5]相关.在肿瘤血管新生、浸润和转移过程中,不断伴随着新蛋白的合成.这些新蛋白不但为肿瘤细胞增殖、生长所必需,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也很重要.因此,作为蛋白翻译起始所必需的mRNA帽结合蛋白,乙酰肝素酶(HPs)与肿瘤的血管新生[6]、恶性转化和转移[7]密切相关.HPs表达升高能促进一系列血管新生相关蛋白如BFGF的翻译,因此我们推测:非小细胞肺癌中BFGF和HPs的表达存在着相关性,并且和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化、分期、血管新生、浸润和转移相关.笔者通过检测131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HPs、BFGF的表达,以探讨其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并分析2者的相互关系,以便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作者:高霞;杨成万

    参与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的信号转导机制较多且复杂,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EMT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有着重要联系,是近年来肿瘤转移研究的热点.就EMT相关分子信号机制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的研究做一综述.

  • 胃癌组织VEGF mRNA表达与血管生成及肿瘤发展的关系

    作者:丁延虹;周丹霞;管清;任小龙;陈浩;李东海;李长忠;邓肖群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中VEGF mRNA及其CD34的表达,探讨VEGF基因表达状况与胃癌血管生成及肿瘤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2例胃癌组织和11例正常胃黏膜中VEGF mRNA的表达,以CD34抗体标记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 mRNA和MVD及其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器官转移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VEGF mRNA表达阳性27例(51.9%),MVD平均值为70.6±22.4,阴性25例(48.1%), MVD平均值为40.1±16.3,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 mRNA表达与胃癌组织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VEGF mRNA表达与胃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VEGF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 内镜姑息性支架引流在肝门区转移癌致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樊红;王祥;金安琴;王伟;冯彦虎;张德奎;黄晓俊

    目的:分析内镜姑息性支架引流治疗肝门区转移癌致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2月选择自愿应用内镜姑息性支架引流治疗的晚期肝门区转移癌所致梗阻性黄疸患者45例,应用内镜胆道塑料内支架技术解除胆道梗阻,观察操作成功率、生存期等评价指标.其中肝癌15例,胆囊癌4例,胃癌17例,食管癌3例,回肠腺癌2例,胰腺癌4例.结果:45例患者均治疗成功且临床黄疸完全消退,随访生存期3~18个月,平均(7.2±3.5)个月.随访观察6例患者更换胆道支架,更换时间4~13个月,平均(5.6±1.4)个月,其中支架移位1例,胆泥阻塞2例,肿瘤阻塞3例.结论:内镜姑息性支架引流是肝门区转移癌致梗阻性黄疸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可以一定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不同转移潜能人肺癌细胞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立;李能莲;舍雅莉;王雅莉;骆亚莉;胡树名

    目的 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较高转移潜能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95D及较低转移潜能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95C的表达及vWF与这两株细胞的黏附,初步探讨vWF与人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观察vWF在这两株细胞的表达,通过黏附实验和四氮唑兰盐(MTT)法观察vWF与这两株细胞的黏附.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vWF在95D细胞表达呈强阳性,在95C细胞呈弱阳性;黏附实验和MTT法显示vWF均可以同这两株细胞黏附,其中与95D细胞黏附较强.结论 95D及95C细胞均能产生vWF,vWF可以与这两株细胞黏附,vWF可能通过发挥黏附作用从而促进肺癌转移.

  •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转移的相关性

    作者:赵达;侯小明;令晓玲;马守成;刘小军;冯颖

    目的 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HGF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探讨临床预测大肠癌早期肝转移的客观指标.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大肠癌标本中HGFR及VEGF的表达情况;随访统计患者是否发生肝转移癌.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HGFR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r=0.401,P<0.05);联合检测二者均阳性及阴性分别有90.0%及1.6%发生肝转移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HGFR及VEGF预测大肠癌肝转移,可显著提高预测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对于大肠癌早期肝转移监测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迷迭香酸抑制人舌癌Tca8113细胞转移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

    作者:张秀英;陈振界;李增佑;黄双盛;李文广;侯翠兰;张小郁

    目的 探讨迷迭香酸对舌癌Tca8113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 用磺酰罗丹明B(SRB)比色法检测迷迭香酸对Tca8113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Transwell小室迁移试验测定舌癌Tca8113细胞的迁移活性;明胶酶谱法检测Tca8113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IKK、p-IKK、Akt和p-Akt在Tca8113细胞中表达的变化.结果 迷迭香酸能明显抑制Tca8113细胞的增殖活性,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关系;能浓度依赖性降低Tca8113细胞的迁移活性以及细胞中MMP-2和MMP-9的表达(P<0.05).胞浆中蛋白IKK的总量和p-IKK的量均随着迷迭香酸浓度的增加而降低;Akt的总量并不随迷迭香酸的浓度而变化,但是p-Akt的量明显呈浓度依赖性降低(P<0.05).结论 迷迭香酸对舌癌Tca8113细胞的转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和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有关.

7242 条记录 355/363 页 « 12...352353354355356357358...3623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